•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壹、 研究場域

本研究場域位於臺東市文教區的臺東大學附小,是研究者任教的學校。研究 學校與師資培育之大學協同發展各項教育實驗與研究計畫,並且合作指導師資生 及實習教師之教育實習,齊力推動教育的革新與進步。在文化、教育、住宅與商 業混合的社區環境影響之下,學生的文化資源頗多。學區多為中上社經背景的家 庭,家長從事公職與服務業居多,甚為關心子女的教育,親師交流與親職教育活 動參與比率高,也協助學校充實人力資源,發揮整體教育功能。

基於社經背景甚高的結構下,多數家長能給予孩子舒適的生活條件,除了注 重子女學業成就外,也用心栽培孩子發展多元的才藝。因此,學生的學業成就優 於臺東縣其他學區,學校教師同仁莫不兢兢業業的在教育崗位上,期能締造優質 的學習成果。不過,教師同仁在推動品格與生活教育的過程中,發現我們的學生 在學習成就的追求下,好品格的涵養,如:知足、感恩、整潔、禮貌、謙虛、慈 悲等,相對容易在生活中被忽略。此外,學習優勢與學習弱勢的孩子同處在一個 學校內,學習弱勢的孩子比較缺少表現與成長機會。在環境與結構的層面影響之 下,教師同仁更需要努力改善不均等的學習風氣,關注每一個學生參與學習的權 益,尤其對資源取得較為不易的學生,應該給予積極的協助,體現公平與正義的 教育理念。

貳、 研究對象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個案班級為研究者擔任六年級導師所任教的班級─臺東大學附小 樂學班,以全班 27 位學生,包含男生 15 位和女生 12 位為研究對象。

63

(一)班級風氣

班級學生的素質很不錯,學生普遍有榮譽感與上進心,會在老師的要求下,

追求更好的表現。班級內沒有行為偏差的學生,研究者經營班級著力在良好的師 生默契與關係上,因此與學生相處融洽。研究者從五年級擔任班級導師迄今,感 覺本班學生普遍善良也樂於分享,而且熱心服務,學科表現平穩,在導師或其他 任課老師眼中,是班級氣氛頗為熱絡且討論與表現慾望強的班級。

(二)班級學習情況

班上部分學生上課發言踴躍,擅於表達自己的想法,領導與表演慾強,參加 校內外的活動或比賽,屢屢獲得不錯的成績;部分學生不擅表達自己的想法,也 慣於服從團體意見或毫無意見,與小組中發揮不太到影響力。由於研究者平日積 極鼓勵學生於課堂上討論與分享,並設計小組積分比賽,以「下午茶」當作獎勵,

激勵學生參與學習。因此,學生普遍重視團隊合作與討論的表現。乍看之下,已 養成主動發表的風氣,但長期下來,班級課堂文化很習慣由有自信與表演慾望強 的孩子主導,害羞內向及學習成績不這麼優異的學生,習慣性的「看」、「聽」別 人「說」、「演」。班上確實上演兩種風情:有自信的學生更有自信;沒自信的學 生更沒自信。在實行每個月重新抽籤分配組別與座位的制度下,學生都很樂於抽 籤,期待新的組員與合作關係。但研究者也曾經在學生成立新組別的時候,聽到 這樣的聲音:「這次的組別好弱啊!小組競賽一定贏不了!」、「我們這組有○○○

和○○○在,一定能贏得比賽!」……,此外,透過日記的管道,也能聽到學生 對於小組合作的真實心聲,「○○○很討厭!好愛生氣喔!」、「○○○很煩,都 不合作!」,班上學習風氣雖然活絡,但仔細觀察之下,也隱潛藏學習情形不均 等與同儕合作的問題,學生會於小組中依賴某些同學來享受組別獎勵,或是消極 放棄與某些同儕合作的機會。教育理應不放棄任何一位孩子,如何讓弱勢的孩 子,在互學關係中參與學習,提升成效?如何讓強勢的孩子,在互學關係中學習

64

65

66

S27 課堂上屬於默默上課的學生,比較少舉手發表。文筆創作深具才華,對於文章的感受力,

相較其他同學,來得深入。學習態度非常良好,能腳踏實地的學習,小組活動也非常認 真參與,能與同學和諧相處。

二、研究諍友

批判的諍友能扮演目擊者(witnesses)的角色,確定且證實研究是以被描述 的方式進行,並且提供客觀的敘述說明,做為研究的評鑑者。此外,研究諍友也 能成為研究者的精神支柱,給予鼓勵、正向回饋和同理支持。(吳美枝、何禮恩 譯,2001)。以下針對本研究的夥伴教師背景與協同教學方式分別做說明。

(一)夥伴教師

本研究邀請 T1、T2、T3、T4 、T5、T6、T7 擔任研究諍友,以提供研究者 寶貴的批評與建議。七位教師都是研究者的好夥伴,也是同學年的教師,不論是 在教學、班級經營及行政方面都各有所長。夥伴教師背景如表 3-2 所示:

表 3-2

夥伴教師背景

夥伴教師 背景

T1 教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畢業,教學年資 5 年,在臺東大 學附小擔任高年級教師。自然與生活科技為專長領域,擅於科學探究活動教 學。在學校致力於課後籃球育樂營活動,陪伴學生精進體能之餘,也注重學生 品格教育,在教師專業發展路上,持續精進教學,是研究者協同學習的好夥伴。

T2 教師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畢業,教學年資 6 年,在臺東大學附小已服務 3 年,皆擔任高年級教師。研究者與 T2 教師有深厚的感情,常一同研究教學,

分享教學心得,尤其國語領域教學,T3 教師更是不遺餘力進行文本分析,協助 學生閱讀理解與批判思考。T2 教師溫柔親切,與學生亦師亦友,深受學生喜愛,

也是研究者教學路上的摯友。

T3 教師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教學年資 29 年,在臺東大學附小已服務 26 年。

歷經低、中、高年級的導師以及輔導主任、教學組長的行政經驗,長期以來不 減教育熱忱,對教學秉持精進的態度,積極參與各項研習、研發創新課程。在 本次研究中,也與研究者一同參與學習共同體臺東縣初階增能工作坊,是一位 教學經驗豐富且持續專業成長的典範教師。

67

68

參與觀課,蒐集學生課堂表現的資料,作為分析與解讀學生學習情形的證據,並 根據所蒐集的紀錄,於共同議課的時候,討論對於學生學習的觀察,再彼此分享 從教學觀察中學到什麼。整個課堂教學研究的歷程,涉及每位老師專業背景和敬 業精神,專業可以相互討論和研究,而敬業更需彼此的激勵和學習,期望研究者 與夥伴教師們於這樣的歷程中,能一改過去在教學設計與專業成長上單打獨鬥的 瓶頸。

三、研究者

由於行動研究著重在行動研究者個人的專業成長,因此研究對象也包含研究 者即教學者本身,以下針對研究者的相關背景資料作說明。

研究者即 2006 年畢業於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初等教育學系,畢業之持續從事 教職工作,於 2011 年考上臺東大學附小正式教師,一直擔任高年級教師至今。

大學期間致力於表演藝術的學習,參與社團公演與戲劇研習活動,也協助指導國 小戲劇社團。從事教職期間,先後參加數學科精進教學專業發展社群、綜合領域 研討社群與學科知識、教學知識與教學實務探討社群和迷你閱讀社群,期能與夥 伴教師彼此切磋、學習,以更加精進自己的教學。為人師表是研究者畢生的夢想,

教育現場的教學與親師生互動經驗,都讓本人更加堅定教育為終身志業。

研究者從累積的實務經驗,體驗到:要在教室裡實現有品質的討論,並不是 一件簡單的事。基於講述教學已不符合教育趨勢,研究者在教學現場喜歡設計討 論與互動活動,讓學生做中學。但是當教學轉變成討論時,不少學生可能還是喜 歡被動的坐著,安靜聽少數學生發表言論。課堂上不是固定學生占據整個討論,

就是研究者要「用力」的從沒有意願的學生中,引導他們思考、發言,以確認學 生有參與學習。雖然課程在表面豐富多元,可以增加學習互動的機會,但回顧整 個教學歷程,或許這對學生而言,也是一種「勉強」學習,學生仍舊處於被動與 勉強,缺乏對話與深思。

找回被勉強而逃走的學生,是學習共同體改革的理由。研究者熱衷教學,也

69

總從學生身上得到質樸的純真與教學的愉悅感,盼望我的學生,能在這樣的行動 研究之下,重新啟發對求知的熱情及對學習的渴望。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來改善教學問題,旨在探討「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 六年級之教師教學歷程及學生學習表現。在行動研究的歷程中,研究者透過持續 的蒐集資料,來分析研究的成效,並及時省思與檢討教學活動需要修正的地方,

以隨時調整方法或策略,作為下一階段的改進方向,使研究更貼近研究目的之 於,也從客觀的角度,提升研究效度。本研究的資料蒐集方式與分析處理如下。

壹、 資料蒐集 一、訪談紀錄

訪談(interviews)是一種非正式的討論,適用於許多不同的研究情境脈絡 中。透過訪談,以進行更深入的探究與了解,從中獲得較客觀的資料,避免研究 者僅以個人角度解讀研究情境與文件資料。本研究規劃訪談夥伴教師及學生,了 解研究修正改善或值得繼續發展的地方。

(一)訪談夥伴教師

學年教師群執行共同備課期間,研究者透過訪談,瞭解學生學習的困難點,

進而發展學習指導策略,並對課程的目標、教學與評量作系統的規劃。夥伴教師 執行共同議課期間,研究者針對課堂實際案例:全班學習氣氛、學生學習動機與 歷程以及學生學習結果,訪談夥伴教師於觀課期間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教材教

進而發展學習指導策略,並對課程的目標、教學與評量作系統的規劃。夥伴教師 執行共同議課期間,研究者針對課堂實際案例:全班學習氣氛、學生學習動機與 歷程以及學生學習結果,訪談夥伴教師於觀課期間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教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