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相關實證研究

佐藤學所撰的《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於2012年在臺灣翻譯出版,

該書除了引起讀者的討論外,更在教育圈獲得迴響,使得「學習共同體」的運作 在教學現場隨之興起。尤其在臺北市與新北市先發進行學習共同體的試辦計畫 下,更帶動不少教師進行「從課堂教學出發」的改革風潮;學習共同體的相關研 究在2012年之後,也如雨後春筍般陸續出現。

研究者從臺灣博碩士論文網檢索學習共同體的相關論文,總共檢索到 18 筆 資料,皆是在 2013 年與 2014 年進行的研究。由於目前學習共同體尚處於新興議

45

46

47

48

49 構建及其應用

(行動研究)

習的氣氛融洽,學生協同互助的能力也跟 著提升。

研究者將上述學習共同體的相關實證研究進行分析與比較,分別就研究對 象、行動研究的教學領域與研究發現三個部分,說明對本研究的啟示。

一、研究對象

國內的實證研究中,大多以行動研究為主,且研究對象為國中學生(葉惠如,

2013;陸韻萍,2014;陳美玲,2014;呂善道,2014)。研究者分析研究背景發 現,時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之際,教育部進而推行「分組合作學習計畫」,

期待能藉由合作學習,善用學生的差異,以降低差異造成的不利影響,使所有學 生都能適性發展。由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改革,直接影響國中學生的升學,

因此國中參與「分組合作學習計畫」的比率相較於國小來得高。2012學年度參與 計畫的試辦學校達169校,其中包含國中133校,國小36校;2013學年度參與計畫 的國中,當時預計數目更達859校(張新仁等人,2013)。可見,「合作學習」

是國中課程教學革新的一大方向,再加上學習共同體理念的興起,教學現場開始 有教師實際運作學習共同體,也使得實證研究的對象大多集中在國中學生。然 而,相較於國內大多以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大陸學者的實徵研究,則 遍及大學學生(沈春花,2006)、高中職學生(郭海月,2009;鄧雅妮,2013)

與國中小學生(蕭平,2006;王旭彤,2009;王露,2014;郭玲玲,2014),在 學習共同體的應用與探究上,相對較為廣泛。

研究者認為,學生探究、表達與合作能力的培養不分年齡,也不分學習領域。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國小六年級生,至今將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教學的研究,

相較於國中少,而且尚未有導師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進行學習共同體的行動研 究。研究者期盼能藉由本研究的實踐,重新思考學生「真實的學習」,並提供國 小教師推行新學習型態的參考依據之一。

50

二、行動研究的教學領域

國內的行動研究中,陳淑婉(2014)將學習共同體的理念運用於閱讀教學方 案,而陳美玲(2014)是以學習共同體結合心智圖策略,進行閱讀教學,陸韻萍

(2014)則是以協同學習融入英語閱讀教學。以上研究,皆將學習共同體應用於 語文(中或英文)閱讀領域。另有將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學科教學,像是呂善道

(2014)將學習共同應用體於國語文領域;陳良亦(2013)則是應用於國語、數 學、生活與閩南語領域。此外,也有教師應用於競賽指導,像葉惠如(2014)的 國中數學共同體行動研究,即是學生以學習共同體的方式學習國中數學競賽的試 題。至於大陸學者的實徵研究中,則有王旭彤(2009)以建立互惠的語文學習共 同體為目的進行研究,以及鄧雅妮(2013)使用學習共同體模式,進行高一英語 教學的研究。

研究者經由整理後發現,除了陳良亦(2013)將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二年 級教學的研究,是以導師身分探究任教領域執行學習共同體的成效,目前學習共 同體的研究大多運用在單一領域教學,像是閱讀、國語、英文與數學等。有鑑於

「學習共同體」是教室文化的精神展現,而不是教材教法或教學策略,因此本研 究並未限制以單一學習領域進行研究,而是從臺東縣學習共同體試點學校中的基 地班級立場,以高年級導師身分發展「學習共同體」的課室文化為前提,著手於 任教領域─國語與數學中進行教學活動設計並實施。研究者希望藉由規畫、行 動、觀察、反省及評鑑的循環歷程,探討高年級導師如何實踐學習共同體的班級 課堂文化,最後提出實用的建議與省思。

三、研究發現

從學校推行學習共同體的立場來看,學校應該扮演支援與協助的關鍵角色,

尤其在促發教師參與動機這方面,更需要建立共同意識以相互溝通、協調。再者,

校長與行政端的參與深淺,會帶動後續的學習組織效應(陳品華,2014;姜宏尚,

51

2014)。本研究是以臺東縣試點學校之姿推行學習共同體,研究者希望藉由觀察 學校推行的方式,思考當中的困境或解決策略,並以一名實際運作學習共同體於 班級教學的教師立場,與學校互相交流學習共同體運作過程的心路歷程。

至於國內學者應用學習共同體來進行教學的研究,有以下共通成效:1.學生 喜歡以同儕互動的方式學習,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促 進學生的協同學習與師生互動關係。2.學習共同體對於學生聆聽與表達的養成有 所助益。3.教師參與學習共同體,會以學生為主體的中心理念,檢視自己的教學,

進而活化教學,營造正向的課堂學習文化。值得注意的是,謝惠萍(2014)運用 準實驗研究法觀察學習共同體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學習之影響,發現學習共同體的 教學除了提升實驗組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外,實驗組的低分群組學生在數學學習 成就上,也優於控制組的低分群組學生。

大陸學者的實徵研究,比較強調學習共同體的文化氛圍所產生的效益,像是 李金杰(2008)指出學習共同體建構於共同信念、經歷之上,是成員彼此交流思 想、共享知識、分享專業成長的模式。沈春花(2006)、王露(2014)和郭玲玲

(2014)的研究也發現,在課堂上使用學習共同體來學習,能藉由互動式教學,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從對話中促進師生與生生交流,使得合作學習的氣氛融 洽,進而培養友愛互助的同學關係,對學習效果有正面的影響。

以上的研究發現,對研究者未來實際執行的啟示是:學習共同體重視的是正 向氛圍的營造與良好情感的交流,在重「質」(思考、探究、表達與合作等能力)

的理念下,教育必須有高瞻遠矚的目光,才能聚焦在學生「學什麼」以及「怎麼 學」。

四、小結

學習共同體整體營造出來的,是一種分享的概念,藉由成員結合的力量,突 破單一個人學習的困境,讓成員都能在民主與對話的環境中,體會友善與關懷的 平等氛圍,進而促進超越自我的學習。因此,唯有構築溫暖、安全與均等的學習

52

環境,才能體現「學習共同體」的文化精神,尤其當學習共同體成為當前教育實 踐的焦點時,教育工作者更要提醒自己不能將學習共同體視為處方箋,視它為提 升學力的教材教法或教學策略,而是要理解,當教師以人文關懷、民主共學與情 感教育為理念進行教學時,提升學力自然成為學習共同體的附加價值。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