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節根據本研究的發現,綜合歸納結論如下:

壹、 學習共同體理念應用於教學,促動課堂學習型態改變 一、ㄇ字型座位有助全班師生間「互相聆聽的關係」

ㄇ字型座位能促進學生對公開發表的重視,有助一位發言者與多數領聽者彼 此眼神與面部表情的交流,幫助聆聽者對於發言內容與情感的理解,創造師生與 學生同儕之間「互相聆聽的關係」。

二、T 字型座位有助小組同儕間「互惠學習的關係」

T 字型座位能促進小組同儕面對面的協同學習,有助創造小組同儕之間「互 惠學習的關係」,尤其四人一組面對挑戰性課題,同儕較能互相扶持、討論與檢 核學習,有助圍聚組別學習氛圍。

三、每週重新分組促進學生平等參與學習

每週抽籤更換組別成員能促成不同的個體互相合作與交流,帶給學生新的學

172

習視野與交友管道,讓學生以共同學習為前提,促成「學習夥伴」的關係,同時,

也有助學生以平等的地位參與學習,避免組內學生產生固定的主導者。

四、教學設計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

為了翻轉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述教學」,使之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協 同學習」,研究者在國語領域的課堂教學上,致力發揮促進學習的「鷹架」作用,

例如使用預習單促進學生課前探究與課中對話交流;以心智圖為媒介讓師生、生 生互搭鷹架;透過小組比較分析、歸納總結,讓學生寫出課文大意;以自我提問 為策略,讓學生展開具有反思性的觀點表達。研究者在國語領域的教學設計上,

有嶄新且巨大的改變。

就數學領域的課堂教學而言,整個學習風貌在教師說得變少,學生說得變多 之下產生改變。研究者在數學領域的課堂教學上,致力研發更流暢、有效的小組 討論模式,像是討論前先獨思、個人紙張白板配合小組大白板的機制,或是抽籤 決定組內書寫者或發言者等規定,都有助於組員彼此參與學習的情形平均且平 等。研究者在數學領域的小組討論策略上,有創新且突破的改變。

貳、 學習共同體理念應用於教學,以保障學習權利為前提改善問題 一、依據教學活動設計,彈性調整討論人數

本研究發現,學生兩兩討論的品質與成效,會受到同儕彼此的熟悉情形、學 習風格與程度差異的影響,出現不同的學習樣貌,若是當兩人都較為被動而且沒 想法時,會使得協同學習時段,無法產生更進一步的學習,反而蹉跎了這段時間,

也因此本研究於第三循環改以 T 字型座位,並多以四人為一組的小組討論方式 進行協同學習,使小組內人際互動的網路更多元,讓學生能夠彼此交織對話線路。

二、修正討論機制,提升學生參與協同學習的機會

本研究將學習共同體理念應用於數學領域的教學流程,大都循著佈題挑戰、

173

小組討論與上台發表的模式,讓學生透過師生與同儕的對話促進數學理解,因此,

研究者於數學領域的教學中,對於學生協同學習所產生的問題,多以修正小組討 論的機制來尋求改善。第一循環階段,研究者將學生協同學習的階段,分為「先 討論」、「後計算」兩個時段,化解只顧計算卻不討論、或只念出算式即結束的窘 境;第二循環階段,研究對象在小組共學中過於依賴同學,喪失主動學習的探究 慾望,研究者於小組討論前增設「獨思解決」時間,助其學習更深入,同時,研 究者以抽籤決定「組內書寫者」與「上台發言者」的機制,讓組員在平等的地位 中參與學習;第三循環階段,研究對象先以個人紙張小白板進行獨思探究,再以 組別小白板呈現組內解題歷程,助其個人探究學習與團隊討論表現。研究歷程所 遭遇的問題,無非是以保障學習權利為前提來改善,希冀學生有更多發生學習的 機會。

三、活用預習單,增益探究與表達學習

研究者在國語領域的教學設計上,依循佐藤學提出「創造課程」在課堂上具 體實踐的三步驟:作業(活動)、對話(協同學習)與表達(分享),因此,多以 預習單或任務活動為媒介,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預習單能有效幫助每個學 生於組別內都有機會發言與分享,但也造成學生照本宣科說出想法,使對話流於 形式。面對此問題,研究者調整預習單於組別與大班分享的比例,讓課文內容深 究多在小組進行討論;佳句創作與情意探究多在大班進行交流。透過預習單的輔 助並搭配大班教學的對話交流,化解了預習單於小組分享的僵化形式,使教學時 間更有效利用。

四、依據討論問題的性質,調整使用小白板的時機

本研究將學習共同體理念應用於國語領域的教學設計,致力於促進學生與知 識、與他人、與自己對話,因此課堂上問題討論與發表分享的活動,研究者會以 小白板為媒介,做為學生思考討論與發表分享的工具。研究者發現,並不是所有

174

的討論活動都要使用小白板,教學者應該思考教學活動的性質,判斷其適用的時 機。開放性問題的討論,若是過度依賴小白板呈現結果,反而會造成多元思緒的 阻礙,使得學生討論的目的是求出最好、最安全的答案,而非互換觀點、促進思 考。因此,開放性問題的討論,研究者改以讓學生於小組內對話分享,再於全班 公開發言,較能促成多樣豐富的學習串聯。

五、培養學生學習力須以不同策略修正當中的問題

本研究於第一循環階段,班級內的小組對話與公開發表風氣尚未形成,課堂 上依舊由固定班底參與課堂學習,研究者藉由「學習歷程點數」的獎勵制度,成 功開啟學生主動參與的動機;第二循環階段,研究對象發表情形變得踴躍,但相 對領聽能力削弱,研究者採取隨時注意班級聆聽氛圍,視時機決定是否暫停發 表,並藉由口頭提醒與扣分警示,讓研究對象注重聆聽;第三循環階段,研究對 象能熟悉以共學、討論的方式進行學習,尤其 T 字型座位有助圍聚學習氛圍,

但卻使學生容易聊天,研究者採課前靜坐的策略,待教室回到平靜的狀態,再揭 幕學習活動,有助撫平學生浮動思緒。學生學習力的培養非一蹴可幾,須以不同 策略修正當中的問題。

參、 學習共同體理念應用於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表現有正向的影響 一、學生主動探究學習更勝以往

協同學習能促進學生彼此探究與深入思考的學習動機,進而成就互搭鷹架的 成效。透過問卷調查,超過八成的研究對象對於「課堂上,喜歡有點難度的問題」

給予正向回饋,超過九成的研究對象省思學習態度的改變,認為與過去相比,學 習比較主動、願意思考、提出疑問與投入參與課堂活動。

在國語領域,學生能課前預習、與文本對話進行自我提問,也能投入小組伸 展跳躍的學習活動,共學心智圖摘要、分析課文結構、討論課文大意與激盪創作;

在數學領域,透過小組討論與公開發表的機制,學生樂在挑戰與分享不同解題策

175

略。整體而言,學習共同體理念應用於教學,對學生的探究表現有正向的影響。

二、學生能從共學中培養合作的習慣

本研究致力於課堂中探究與對話氛圍的營造,並且透過合作共學方式,希冀 學生建立夥伴互惠關係,燃起對學習的熱情。透過問卷調查,研究對象對於「班 上擁有安心學習的環境」、「熱衷學習的環境」、「互惠學習的環境」以及「每個學 生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學習」的評估,100%給予正向回饋,可見學生對於班級 的學習氣氛都抱持正向的肯定。

研究者應用學習共同體理念進行每週重新分組,增加不同學生之間的互學關 係,翻轉過往分組合作與小組競賽中,組內學生產生固定主導者的問題。研究對 象表示喜歡以同儕互動的方式學習,課堂內,同儕互相請益、協助與支援的身影 變多,課堂外,共同討論與書寫功課的畫面增加,整體而言,學習共同體理念應 用於教學,對學生的合作表現有正向的影響。

三、學生樂於分享與聆聽不同的想法

課堂上,多樣思想需要仰賴聆聽、分享與辯證,才能促進對話反思。透過 問卷調查,研究對象對於「班上小組討論活動中,可以聽到不同的想法」的評估,

給予 100%的正向回饋,至於「感受到組員在聆聽」和「我會聆聽組員表達」則 給予九成以上的正向回饋,表示學生於協同學習的歷程中,能形成溝通行為。

本研究透過增加協同學習的對話交流經驗,以及多次給予小組討論的挑戰任 務之下,學生的發表態度變積極,多樣思維的表達使得更多人「被看見」。國語 課上,過往不擅長說出想法的人,一一舉起手參與課堂討論;數學課上,講台上 多了許多「新面孔」,有越來越多學生能站上講臺,說出小組討論時的解題思維。

整體而言,學習共同體理念應用於教學,對學生的表達表現有正向的影響。

176

肆、 學習共同體理念應用於教學,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與省思 一、課堂教學研究能增進教師專業知能

研究者在邀請學年夥伴共同備課、觀課與議課的歷程中,體會到課堂教學研 究的目的在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因此觀察者任何善意的回饋或是直接的評論,

都能幫助教育工作者更細膩地去觀察、感受學生細微的學習表現,進而省思教學 設計與活動如何影響學生,透過再保留或再修正,使之回饋到學生的學習。課堂 教學研究的實施,確實突破研究者過往單打獨鬥的獨自摸索,促使教師的專業成 長直接扣緊課堂的教與學,創造教師互學與知識分享的同僚性。

二、學習共同體促使教師重新省思教與學的關係

當教師將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時,學生自己就會尋求方法以及改進之道。研 究者體認到,學生本身就是教學歷程的一部分,好的教學更需要學生的協助與加 入,教師不該一肩扛起「教」的責任,要把「學」還給學生,學生自然能從中「教」

給課堂上的參與者。因此讓學生發生真正的學習,教師要轉變為輔導者、引導者,

在適當的時機,為學生搭鷹架,或是當學生無法跳躍的時候,再重新講述,釐清 孩子的問題,待那時再擔負授課的重任,不然學生的學習權,就在我們對教學的 責任感與使命感下,悄然喪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