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 2 章 文獻探討

2.2 學習成效

2.2.1. 學習成效之定義

學習成效是指學習者於參與學習活動一段期間後,藉由各種評量 方式,以瞭解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程度,進而瞭解教師教學效果(國立 編譯館,1990)。因為學生的學習成效並非可僅憑外在觀察得知,其為 一種個體內化的變化結果,必須藉由輔助工具,例如:問答機制、作業 呈現、測驗結果或學習前後不同的表現來推論學生在課程中所吸收的 程度(邵瑞珍、皮連生,1995)。張春興(1989)認為教學是一種教師和學 生共同參與的活動歷程,學習成效就是衡量學習者學習成果的指標,

也是教學品質評估中主要的項目之一,學習成效的呈現及記述,必須 透過學習效果的評量,才能完整具體的表現出來。

以下針對學者對於學習成效定義整理成表 2-4。

表 2-4 學習成效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代 學習成效的定義

張春興 1989 學習成效是教師衡量學生活動歷程的學習成果。

研究者 年代 學習成效的定義 邵瑞珍

皮連生 1995

學生的學習成效並非可由外在觀察得知,需藉由輔助 工具來推論學生在課程中的吸收程度

劉海鵬 2002 學習成效是可衡量學生學習成果的指標,亦是評鑑教 學成效的重要項目之一。

吳銘達

鄭宇珊 2010

學習成效是指教學結束後,學生在知識、技能與態度 上的改變

胡德旺 2014 學習者在參加露營活動後,衡量學習者在露營生活能 力方面認知、情意、技能的改變所達成的效果。

吳逸嫻 2018

教學成效是教師在教學活動後,透過評量工具輔助,

檢視學生在認知、情意、技能與態度上的改變所達成 的效果。

Gagne 1985 學習成效是個人的傾向或能力的變化,此種變化能夠 保持一段期間且不能單純歸因於生長的過程。

Piccoli 2001

學習成效指於教學結束後,學習者在認知、情意及技 能上的改變,也是完成學習後,針對其能力改變或者 成就所作的判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因此,本研究根據上述文獻,將隔夜宿營活動的學習成效定義為:

學生在參加完兩天一夜的隔夜宿營活動結束之後,學生在露營生活能 力方面的認知、情意與技能上的改變,以衡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達 成的效果。

2.2.2. 學習成效之衡量構面

Bloom (1956),Krathwohl (1964) 與 Harrow (1972) 等人研究發展出 學習評量的內容,並將其統整為三大學習領域—認知(cognitive)、情 意(affective)、技能(psychomotor);而學習成效的衡量,即以此學習三 大領域—認知、情意、技能為其基礎評量內容。以下便就上述三位學 者所提出的認知、情意、技能領域目標分別描述之:

1. 認知領域是由 Bloom(1956) 等人所提出,其層面及內涵如下:

1) 知識:回憶特殊事實、方法、規準、原理原則等。

2) 理解:瞭解某一現象,而能轉譯、解釋或推理。

3) 應用:將通則用到特殊情境中。

4) 分析:將溝通的訊息所包含的成分或元素加以排列。

5) 綜合:將沒有組織的元素安排或合併為有組織的整體。

6) 評鑑:依照所選擇的標準,評估材料方法等。

2. 情意領域是由 Krathwohl (1964) 等人所提出,其層面及內涵如 下 :

1) 注意、接受:覺知、願意接受、控制的或選擇的注意。

2) 反應:勉強反應、願意接受、樂意反應。

3) 價值評定:價值的接受、價值的偏好、堅信。

4) 組織:價值概念的建立、價值體系的組織。

5) 品格形成:一般態度的建立、品格的形成。

3. 技能領域是由 Harrow (1972) 等人所提出,其層面及內涵如下 : 1) 反射動作:在沒有經過知覺或意識下而產生的動作,如:

伸、屈、調整姿勢等。

2) 基本動作:指由多種反射動作組合而成的天生動作,為複 雜技巧動作的基礎。如:跑、跳、走、爬、推、扭、抓 等。

3) 知覺能力 : 指解釋刺激時所產生的相對反應。如:視 覺、聽覺和味覺的分辨等。

4) 體能:指身體的基本活動能力,像耐力、肌力、柔軟性和 敏捷性等。

蹈動作等。

6) 表達和解釋動作:指以身體作為表達意義的方式。如:臉 部表情、高度技巧的舞蹈動作等。

綜合上述文獻,研究者根據 Bloom (1956),Krathwohl (1964) 與 Harrow (1972) 等學者所提出的學習成效內容,並參考江佩珊(2017)

《遊憩體驗、休閒阻礙及學習效益之相關研究—以國中生隔宿露營為 例》,修編出本研究之學習成效量表,其衡量構面為認知、情意、技 能等三個子構面。

2.2.3. 學習成效的影響因素

探討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有很多,若在進行課程活動前,教 師能確立課程的學習目標,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撥撥根據學生不同的 學習狀況,給予適當的學習策略,營造友善的學習環境與氣氛,讓學 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並能維持學習的動機,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 效。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彙整如表 2-5:

表 2-5 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

研究者 年代 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

吳武典 1971 1.學習材料 2.學習方法 3.學習者個人 4.學習環 境 5.教學

黃光雄 1991 1.學生因素 2.家庭因素 3.教師教學 郭生玉 1996 1.心理 2.生理 3.教育 4.社會

林建平 1997 1.學習能力 2.學習策略與動機 3.課程設計 4.教 師教法 5.家庭社經背景 6.學習環境

陳平與周新富 1997 1.父母教育 2.家庭收入 3.學習動機

陳新豐與林曉雯 2007 1.教學情境 2.學生特性 3.家庭背景 4.學習環境 邱詩珣 2012 1.學生因素 2.家庭因素 3.環境因素 4.教學因素

研究者 年代 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

許藝騰 2019

1.教師特質 2.課堂管理 3.教學風格 4.學習能力 5.目標與成長 6.個人信念 7.動機 8.身心發展成 熟度 9.教室常規 10.自主學習與投入

Mc Vetta 1981 1.課程內容 2.教學方法 3.教材 4.師生互動 5.學 習者特質

Chodkiewiecz &

Boyle,; Erhel & Jamet,;

Zhang, Watermann, &

Daniel

2016 1.自我歸因 2.目標導向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以上的研究可以發現: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非常多,學生 的學習成效的高低,無法歸功於單一因素,教師若能找出影響學生學 習成效的關鍵因素,並予以協助或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所以在設 計教學活動時,能瞭解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2.2.4. 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有關學習成效的相關研究非常多,內容涵蓋從幼兒、國小、國中、

高中到大學都有,本研究針對與國中生的學習成效相關的研究(如表 2-6),想藉此瞭解影響國中生學習成效的因素。

表 2-6 學習成效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份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

劉啟正 2005

融入動手做實驗的教學 對國二學生學習成效影 響之研究

由研究結果得知,融入動手做實驗的 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很有幫助,所 以教師教學、教育政策及師資培育的 課程,都應將科學史及動手做實驗列 入其中。

研究者 年份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 mosston 互惠式教學形 式學習效益之研究

研究者 年份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

-以國中生隔宿露營為

適切合宜的學習情境下,寓教於樂,

可實踐杜威「做中學」的精神,若能 降低休閒阻礙的因素,更可提高學生 在露營時的學習效益。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上述的研究,發現親自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課程,較能引 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透過實際的參與、觀察、學習,能達到杜 威所主張的「做中學」的概念,藉著探索、體驗課程,增進青少年動 手做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在認知、情意、技能上的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