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碩士論文"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永權 博士

國中生隔夜宿營學習成效、遊憩體驗 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以新竹萬瑞森林遊樂區為例

研 究 生:朱倍嫻 撰

中華民國 一一○年 八月

(2)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碩士論文

國中生隔夜宿營學習成效、遊憩體驗 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以新竹萬瑞森林遊樂區為例

研 究 生:朱倍嫻 撰 指導教授:林永權 博士

中華民國 一一○ 年 八月

(3)
(4)
(5)

誌 謝

謹以此文獻給我在天上的父親和親愛的家人、朋友。

在研究所一路走來的求學過程中,感謝許多人的牽成、照顧。在東大的這 三年,幸蒙主恩,讓我這個畢業多年的學生能一圓年少時的夢想,重溫當學生 的酸甜苦辣,因此對自己的學生也更多了份同理心。

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說到:當你真心渴望追求某種事物的話,整 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完成。的確,當我勇敢地向宇宙下訂單:我想得到碩 士學位,便是一趟蒙受主恩祝福的旅程。

感謝美君的推薦,讓我勇敢報考研究所;進了文休所,遇到了主內姊妹的 慈君助教、凊儀學姊和梅子同學,還有為人爽朗的刷刷和聰明慧智的佳蓉,讓 我永遠不會忘記星空下的四人小組研修會;以及美麗又能幹的嘉妡班代,頭腦 清晰的自學高手姿琁,和總是為大家留下難忘回憶的宗修……因著這些同窗好 友,讓研究所的生涯美麗而多采多姿。

這篇論文能夠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溫文儒雅的指導教授──林永權老師。

老師像是我的北極星,成為我研究路上的指引,不致偏離方向。老師從不給我 壓力,卻會適時傳遞給我最新的訊息,讓我在工作、家庭、課業的比重上,按 著自己的步調,逐步完成論文的進度。每次交作業給老師時,老師的肯定都給 了我繼續挑戰下一步的勇氣;在我迷失方向的時候,老師適度的提點,彷彿若 有光,讓我找到前進的方向。

其次,感謝兩位學富五車的口委:永遠笑嘻嘻的張凱智教授,是您溫暖打 氣的加油聲,讓我鼓起勇氣,面對口考;和藹可親的陳業宏老師,如慈父般的 諄諄教誨,讓人如沐春風,獲益良多。

此外,特別要感謝明道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的石東立主任賢伉儷,手把手的 統計家教課,兩部電腦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詳細講解,讓文學腦的我,成功啟 動科學腦。謝謝莊悅翔老師引薦露營界前輩陳盛雄教授,陳教授願意答應晚輩 的見面拜訪請求,並且無私地提供給我許多寶貴的原始資料和建議,能夠當面 向前輩請益,讓我心中充滿了感動。

謝謝專業的同事彥蓁老師、玉姿老師協助問卷的設計、可愛的學生們幫忙 填寫問卷,沒有你們就沒有這本論文的誕生。

謝謝您們的提攜照顧,成為我完成論文的堅強後盾。

(6)

然而,這一切更要感謝家人的愛與成全,讓我終於可以追逐自己的夢想,

真正做一回自己。倘若沒有外子百分之五百的支持,這個夢想始終只是空想,

我的生命因為你而圓滿,謝謝親愛的你。

感謝公公豪邁地說:「想欲讀就去讀啊!」讓我放下心中忐忑的大石頭。

感謝娘家媽媽一直關心論文進度,感謝娘家的弟弟(育聖)、妹妹(倍 儀),是你們一肩承擔起照顧家人的責任,才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去完成學業,

謝謝你們!還有現在已在天上的老爸,一直鼓勵和支持我繼續進修,雖然很遺 憾老爸無法看到我畢業,想起老爸的笑容還是會流淚,但現在我可以大聲地向 您說:我終於做到了!

感謝老天爺,讓一路上天人交戰、步履蹣跚的我,走過死蔭的幽谷,撥雲 見日,重新得力!然後,我想對自己說:謝謝你的努力、不放棄,在生命陷落 之際,仍緊緊抓住夢想不放手。

2020 到 2021 年的這一波疫情,意外的讓我用線上遠距課程的方式,完成 學業。結果雖稱不上十分完美,但所有的人都已竭盡全力,隨著每日變化的疫 情應變與奮戰,老師們也付出比平常更多的心力指導,這點因為我自己也是教 師,而有著更深的感觸。

本論文未能做到盡善盡美,仍有未周全之處,尚祈各位先進、讀者不吝指 正。

再次驗證這個世界上最精采的劇本在上帝手中。

研究生 朱倍嫻 謹誌 中華民國一一○年十月

(7)

國中生隔夜宿營學習成效、遊憩體驗 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以新竹萬瑞森林遊樂區為例

作者:朱倍嫻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碩士班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參與國中隔夜宿營的學生,在學習成效、遊憩體 驗和滿意度之關係的研究。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針對桃園市青溪國中參與 109 學年度隔夜宿營活動的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獲得有效問卷 381 份。所 得資料使用 SPSS 22.0 for Windows 統計軟體,以平均數、標準差、t 考驗及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迴歸分析進行統計檢定。本研究結果發 現:

1. 受試學生男女比例各接近半數;家庭型態以小家庭居多;受試者的父 親職業以製造業最多;受試者的母親職業以服務業最多;受試者以前 曾經露營的次數以零次(本次為第一次參加)最多;受試者有意願繼續參 加露營遊憩活動為最多。

2. 學生屬性對於學習成效、遊憩體驗、滿意度呈現部分顯著差異。

3. 學習成效、遊憩體驗、滿意度之間均具有顯著相關。

4. 遊憩體驗與滿意度對學習成效均具有正向影響。

根據研究結果進一步提出相關研究建議,希望本研究可供學校單位及相關 業者作為參考。

關鍵詞: 隔夜宿營、學習成效、遊憩體驗、滿意度

(8)

A Stud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or Cor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Effectiveness,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in Overnight Camp Activities Cloudia Pei-Hsien Ch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r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earning

effectiveness,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had joined the overnight camp activitie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study wa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study objective group was all 8th grade students of Chinghsi Junior High School (Taoyuan City, Taiwan) whoever joined the overnight camping during 2020. Finally 381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acquired. All data analysis using software SPSS 22.0 for Windows, and analysis method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uch as averag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regressions, to complete statistical verifications.

The study results were concluded as:

1. The different genders ratio of students was approximate to 50%. The most common family type were nuclear families. The most common occupation of students’ father w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most common occupation of students’ mother was service industry. Most part of students were the first time to join the camping activity. Most part of students were willing to join camping activity again.

2. Different background attributes for students were found parti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o learning effectiveness,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3. Learning effectiveness,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were foun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4.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were found positively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o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e author raised relate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results above. These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was helpful reference for secondary education schools and related traveling agent industry.

Keywords: Overnight Camp, Learning Effectiveness,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Satisfaction.

(9)

目錄

第 1 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1.2 研究目的與問題 ... 2

1.3 研究流程 ... 3

1.4 研究範圍 ... 4

1.4.1. 研究範圍 ... 4

1.4.2. 桃園市立青溪國中簡介 ... 5

1.4.3. 新竹萬瑞森林遊樂區簡介 ... 5

1.4.4. 桃園市立青溪國民中學 109 學年度隔夜宿營活動流程 6 1.5 名詞解釋 ... 7

1.5.1. 隔夜宿營 (Overnight Camp) ... 7

1.5.2. 學習成效 (Learning Effectiveness) ... 7

1.5.3. 遊憩體驗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 7

1.5.4. 滿意度 (Satisfaction) ... 8

第 2 章 文獻探討 ... 9

2.1 隔夜宿營 ... 9

2.1.1. 隔夜宿營之定義 ... 9

2.1.2. 隔夜宿營之目的 ... 11

2.1.3. 隔夜宿營之實施內容 ... 15

2.1.4. 隔夜宿營之相關研究 ... 18

(10)

2.2 學習成效 ... 20

2.2.1. 學習成效之定義 ... 20

2.2.2. 學習成效之衡量構面 ... 21

2.2.3. 學習成效的影響因素 ... 23

2.2.4. 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 24

2.3 遊憩體驗 ... 26

2.3.1. 遊憩體驗之定義 ... 26

2.3.2. 遊憩體驗之衡量構面 ... 27

2.3.3. 遊憩體驗之相關研究 ... 31

2.4 滿意度 ... 33

2.4.1. 滿意度之定義 ... 33

2.4.2. 滿意度之衡量構面 ... 35

2.4.3. 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 36

第 3 章 研究方法 ... 38

3.1 研究架構 ... 38

3.2 研究假設 ... 39

3.3 問卷設計與前測 ... 39

3.3.1. 個人基本資料 ... 39

3.3.2. 學習成效量表 ... 40

3.3.3. 遊憩體驗量表 ... 41

3.3.4. 滿意度量表 ... 43

3.4 前測問卷信度與項目分析 ... 44

(11)

3.4.1. 前測問卷信度分析 ... 44

3.4.2. 前測問卷項目分析 ... 45

3.4.3. 學習成效信度與項目分析 ... 45

3.4.4. 遊憩體驗信度與項目分析 ... 45

3.4.5. 滿意度信度與項目分析 ... 45

3.5 專家效度 ... 46

3.6 正式問卷調查 ... 46

3.7 研究倫理與抽樣方法 ... 46

3.8 資料分析與統計方法 ... 47

3.8.1. 描述性統計分析( Descriptive Statistics ) ... 48

3.8.2. 獨立樣本 T 檢定 ( t-Test ) ... 48

3.8.3.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One-way ANOVA ) ... 48

3.8.4. 皮爾森積差相關 (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 ... 48

3.8.5. 迴歸分析 ( Regression ) ... 49

第 4 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 50

4.1 樣本背景分析 ... 50

4.2 學習成效、遊憩體驗及活動滿意度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 54

4.2.1. 學習成效描述性統計分析 ... 54

4.2.2. 遊憩體驗描述性統計分析 ... 56

4.2.3. 活動滿意度描述性統計分析... 59

4.3 樣本背景在學習成效、遊憩體驗及活動滿意度認知之 t 檢定分 析 ... 60

(12)

4.3.1. 不同性別在學習成效之差異性分析 ... 60

4.3.2. 不同性別在遊憩體驗之差異性分析 ... 60

4.3.3. 不同性別在活動滿意度之差異性分析 ... 61

4.3.4. 不同重遊意願在學習成效之差異性分析 ... 62

4.3.5. 不同重遊意願在遊憩體驗之差異性分析 ... 62

4.3.6. 不同重遊意願在活動滿意度之差異性分析 ... 63

4.4 樣本背景在學習成效、遊憩體驗及活動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 ... 64

4.4.1. 不同家庭型態在學習成效之差異性分析 ... 64

4.4.2. 不同家庭型態在遊憩體驗之差異性分析 ... 65

4.4.3. 不同家庭型態在活動滿意度之差異性分析 ... 67

4.4.4. 父親職業別在學習成效之差異性分析 ... 67

4.4.5. 父親職業別在遊憩體驗之差異性分析 ... 69

4.4.6. 父親職業別在活動滿意度之差異性分析 ... 71

4.4.7. 母親職業別在學習成效之差異性分析 ... 72

4.4.8. 母親職業別在遊憩體驗之差異性分析 ... 74

4.4.9. 母親職業別在活動滿意度之差異性分析 ... 76

4.4.10. 不同休閒頻率在學習成效之差異性分析 ... 77

4.4.11. 不同休閒頻率在遊憩體驗之差異性分析 ... 79

4.4.12. 不同休閒頻率在活動滿意度之差異性分析 ... 80

4.4.13. 不同露營次數在學習成效之差異性分析 ... 81

4.4.14. 不同露營次數在遊憩體驗之差異性分析 ... 82

4.4.15. 不同露營次數在活動滿意度之差異性分析 ... 84

(13)

4.5 學 習 成 效 、 遊 憩 體 驗 和 活 動 滿 意 度 等 各 變 項 及 構 面 間 之

Pearson 相關分析 ... 85

4.5.1. 學習成效與遊憩體驗相關分析... 85

4.5.2. 活動滿意度與學習成效相關分析 ... 86

4.5.3. 遊憩體驗與活動滿意度相關分析 ... 87

4.5.4. 小結 ... 88

4.6 學習成效、遊憩體驗及活動滿意度等各變項及構面間之多元 逐步迴歸分析的假設驗證與討論... 89

4.6.1. 遊憩體驗對學習成效「認知」之預測分析 ... 89

4.6.2. 遊憩體驗對學習成效「情意」之預測分析 ... 90

4.6.3. 遊憩體驗對學習成效「技能」之預測分析 ... 91

4.6.4. 活動滿意度對學習成效「認知」之預測分析 ... 92

4.6.5. 活動滿意度對學習成效「情意」之預測分析 ... 93

4.6.6. 活動滿意度對學習成效「技能」之預測分析 ... 94

4.6.7. 遊憩體驗對活動滿意度「環境設施」之預測分析 ... 95

4.6.8. 遊憩體驗對活動滿意度「服務品質」之預測分析 ... 96

4.6.9. 小結 ... 97

4.7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 ... 98

4.7.1. 學生背景對其遊憩體驗之差異驗證結果 ... 98

4.7.2. 學生背景對其學習成效之差異驗證結果 ... 98

4.7.3. 學生背景對其活動滿意度之差異驗證結果 ... 98

4.7.4. 遊憩體驗及活動滿意度之相關性驗證結果 ... 99

4.7.5. 遊憩體驗及學習成效之相關性驗證結果 ... 99

(14)

4.7.6. 活動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之相關性驗證結果 ... 99

4.7.7. 小結: ... 100

第 5 章 結論與建議 ... 101

5.1 結論 ... 101

5.1.1. 參與隔夜宿營學生的統計變項特徵 ... 101

5.1.2. 學生屬性對於學習成效、遊憩體驗與活動滿意度呈現 部份顯著差異 ... 101

5.1.3. 遊憩體驗、活動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間均具有顯著相 關 ... 102

5.1.4. 遊憩體驗及滿意度對學習成效均有正向影響 ... 102

5.2 建議 ... 102

5.2.1. 一般性建議 ... 103

5.2.2. 後續研究建議 ... 105

參考文獻 ... 107

一、 中文 ... 107

二、 英文 ... 112

附錄 115 一、 原始問卷(正式版) ... 115

二、 研究問卷授權書 ... 124

三、 作者簡歷 ... 127

(15)

表目錄

表 2-1 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標準 與 十二年國教課綱 對照表 ... 14

表 2-2 組織型露營常見的目標 與 十二年國教課綱 對照表 ... 15

表 2-3 隔宿露營相關研究彙整表 ... 19

表 2-4 學習成效的定義... 20

表 2-5 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 ... 23

表 2-6 學習成效相關研究彙整表 ... 24

表 2-7 遊憩體驗相關研究及衡量構面 ... 30

表 2-8 遊憩體驗之相關研究 ... 31

表 2-9 滿意度定義彙整表 ... 33

表 2-10 滿意度衡量構面... 35

表 2-11 滿意度相關研究... 36

表 3-1 學習成效量表之題項設計 ... 40

表 3-2 遊憩體驗量表之題項設計 ... 42

表 3-3 活動滿意度量表之題項設計 ... 43

表 3-4 量表信度與項目分析彙整表 ... 44

表 3-6 專家教師名冊 ... 46

表 4-1 基本資料分析表... 52

表 4-2 學習成效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 55

表 4-3 遊憩體驗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 57

表 4-4 活動滿意度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 59

表 4-5 不同性別的露營者在學習成效之差異性分析表 ... 60

(16)

表 4-6 不同性別的露營者在遊憩體驗之差異性分析表 ... 61

表 4-7 不同性別的露營者在活動滿意度之差異性分析表 ... 62

表 4-8 不同重遊意願在學習成效之差異性分析表 ... 62

表 4-9 不同重遊意願在遊憩體驗之差異性分析表 ... 63

表 4-10 不同重遊意願在活動滿意度之差異性分析表 ... 64

表 4-11 不同家庭型態的露營者在學習成效之差異性分析 ... 64

表 4-12 不同家庭型態的露營者在遊憩體驗之差異性分析 ... 65

表 4-13 不同家庭型態的露營者在活動滿意度之差異性分析 ... 67

表 4-14 父親職業別不同的露營者在學習成效之差異性分析 ... 68

表 4-15 父親職業別不同的露營者在遊憩體驗之差異性分析 ... 69

表 4-16 父親職業別不同的露營者在活動滿意度之差異性分析 ... 71

表 4-17 母親職業別不同的露營者在學習成效之差異性分析 ... 73

表 4-18 母親職業別不同的露營者在遊憩體驗之差異性分析 ... 74

表 4-19 母親職業別不同的露營者在活動滿意度之差異性分析 ... 76

表 4-20 不同休閒頻率的露營者在學習成效之差異性分析 ... 78

表 4-21 不同休閒頻率的露營者在遊憩體驗之差異性分析 ... 79

表 4-22 不同休閒頻率的露營者在活動滿意度之差異性分析 ... 80

表 4-23 不同露營次數的露營者在學習成效之差異性分析 ... 82

表 4-24 不同露營次數的露營者在遊憩體驗之差異性分析 ... 83

表 4-25 不同露營次數的露營者在活動滿意度之差異性分析 ... 84

表 4-26 遊憩體驗與學習成效之 Pearson 相關分析 ... 86

表 4-27 活動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 Pearson 相關分析 ... 87

(17)

表 4-28 遊憩體驗與活動滿意度之 Pearson 相關分析 ... 88

表 4-29 遊憩體驗對學習成效「認知」之預測分析 ... 90

表 4-30 遊憩體驗對學習成效「情意」之預測分析 ... 91

表 4-31 遊憩體驗對學習成效「技能」之預測分析 ... 92

表 4-32 活動滿意度對學習成效「認知」之預測分析 ... 93

表 4-33 活動滿意度對學習成效「情意」之預測分析 ... 94

表 4-34 活動滿意度對學習成效「技能」之預測分析 ... 95

表 4-35 遊憩體驗對活動滿意度「環境設施」之預測分析 ... 96

表 4-36 遊憩體驗對活動滿意度「服務品質」之預測分析 ... 97

表 4-37 學生背景對學習成效、遊憩體驗及活動滿意度之差異性驗證 98 表 4-38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彙整表 ... 100

(18)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4

圖 2-1 組織型露營目標 (Meier & Mitchell, 1993, p.35) ... 12

圖 2-2 遊憩體驗理論架構圖 ... 28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8

(19)

第1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在參與隔夜宿營時的學習成效、遊憩體驗 與滿意度之相關性,進行研究與探討。本章緒論內容共分為五小節,

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研究 流程,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為名詞解釋。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台灣是科技之島,出生在無線網路普及化的科技原住民---滑世代 的學生,其休閒活動多以網路、3C 電子商品為主,與戶外環境接觸的 機會因而減少(陳美燕、葉紹緯,2015;賴婷妤、郭雄軍,2015),

學生常緊盯著螢幕而深陷在虛擬的網路世界,對於教室裡的學習興趣 缺缺,也缺乏在真實情境中的體驗學習,2016 年教育部推動戶外教育 實施計畫,認為戶外教育藉由感官與經驗的學習,可以拓展孩子的視 野並實現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戶外教育的功能除了能帶領孩子脫離 虛擬網路世界,降低自然疏離感(黃朝恩,1994)更重要的是能透過 自然生態觀察與探索、歷史文化踏查、休閒體驗等多元的戶外題材,

帶領學生從體驗中學習新知,結合學校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深化各學科 領域知識(王鑫,1995;2014),同時更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多樣性 及樂趣(黃茂在、曾鈺琪,2015)。

教育部於 2014 年 1 月發布「教育部戶外教育推動會設置要點」,

同年 6 月發布《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並於 2015 年在《國民中小 學辦理戶外教育實施原則》中,明確說明戶外教育的實施,每學年至 少辦理一次校外教學,因此校外教學儼然成為各國中小的例行性的活 動之一。各校亦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辦理戶外教育活動,期 望學生能藉由課堂外的學習去奠定自我的價值觀,驗證課堂上的知識、

技能,以適應現在及未來生活上的挑戰。

近年來,國人的露營風氣漸盛,常見同事於週末假日攜家帶眷的 齊赴露營區露營,每每在臉書 po 出一張張露營的照片,也讓人有身歷 其境的感受。再加上筆者擔任班導師,曾跟學生提到在國中八年級時 會有童軍大露營的活動,學生既興奮又期待。「露營」是戶外休閒活 動中的一種,可以得到和其他旅遊觀光遊憩活動不同的趣味和體驗。

(20)

因為露營活動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可以自己動手做、體驗野外的生活、

活動的方式生活化、團體一起活動、貼近大自然以及費用較為低廉等 七大特性(傅惠蘭,2005)。所以讓我有動機想瞭解學生參加隔夜宿 營活動的學習成效,他們如何將在學校學習到的技能,例如:生火技 巧、搭帳實作、野炊能力、野外求生……等等,實際運用在隔夜宿營 的活動中,以及在操作的過程中,如何和隊友互助合作、增進人際互 動,有些學生甚至可以增強課業以外的自信心,有表現的空間,提升 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現在學生缺乏的部分(李政霖,2013)。

在隔夜宿營的活動中,學生是學習體驗的主人,在朝夕相處的過程中,

同儕之間多了許多相處共事的時間,學生可以一邊學習、一邊成長,

更加認識彼此,於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潛移默化地 產生了社會學習的效果,這也是教育者所樂見的(沈六,1997)。

從過去的學者研究中發現,遊憩體驗大多以 Schmitt (1999) 提出的 五項體驗模式,來衡量遊客在休閒遊憩時的體驗感受,因此本研究想 瞭解學生在隔夜宿營活動中的遊憩體驗感受,所以採用 Schmitt (1999) 提出的五項體驗模式,分別為「感官體驗」、「情感體驗」、「思考 體驗」、「行動體驗」、「關聯體驗」五個因素作問卷設計的基礎,

並參考(鄧潤娟,2010、江佩珊 2017)的遊憩體驗量表,加以修編而 成。

據羅先耘等人(2018)的研究指出,過去戶外教育多以研究國小 高年級學生為主,對於國中生戶外教育的休閒遊憩體驗的探討較少,

其中針對隔夜宿營議題的研究亦屬少數,因此本研究的動機以探究戶 外教育之隔夜宿營對於國中生的學習成效和遊憩體驗及滿意度的關係,

希望研究結果能夠幫助瞭解如何設計一個「寓教於樂」的隔夜宿營的 戶外教育活動。

1.2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目的主要想探究不同家庭背 景的國中八年級學生,參與隔夜宿營的學習成效與遊憩體驗、滿意度 的關係,提供學校及教師在未來規劃隔夜宿營活動課程時,能有更多 元的活動安排。本研究擬探究之問題為:

(21)

一、 瞭解國中生參與隔夜宿營後的學習成效與遊憩體驗、滿意度的 關係。

二、 探討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在隔夜宿營的學習成效、遊憩體驗和 滿意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 探討國中生參與隔夜宿營活動後的遊憩體驗、滿意度對學習成 效的關聯性。

1.3 研究流程

研究者為了瞭解國中八年級學生參與戶外教育之隔夜宿營的學習 成效與遊憩體驗、滿意度的關係,透過問卷調查法來搜集學生之相關 資料。根據文獻探討的戶外教育之隔夜宿營的學習成效、遊憩體驗、

滿意度等相關研究及理論基礎,設計研究架構、編制問卷量表與施測,

搜集國中八年級學生對於隔夜宿營的意見,進行量化統計分析,以統 計結果來分析學生對於隔夜宿營的體驗感受,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發現,

提出相關結論與建議。本研究的實施流程如圖 1-1 所示:

(22)

圖 1-1 研究流程圖

1.4 研究範圍

1.4.1. 研究範圍

茲因桃園市立青溪國民中學每一屆學生都會定期舉辦一次隔夜宿 營活動,因此本研究以青溪國民中學參加 109 學年度隔夜宿營活動的 學生為研究對象,據以瞭解國中學生對於學校實施戶外教育的學習成 效、遊憩體驗和滿意度的關係。

另外因為本研究對象青溪國中 109 學年度隔夜宿營活動,係以新 竹萬瑞森林遊樂區為場地辦理,該校歷年也曾經於萬瑞森林遊樂區多

(23)

次舉辦隔宿露營或隔夜宿營活動,故將以新竹萬瑞森林遊樂區作為研 究場地案例。

1.4.2. 桃園市立青溪國中簡介

桃園市立青溪國民中學,原為桃園縣立青溪國民中學,創立於 1968 年, 2014 年因應桃園縣升格改制為直轄市,更名為桃園市立青 溪國民中學,位於桃園市桃園區北區(中山東路 124 號),隔南崁溪 與虎頭山為鄰,學區內機關、學校林立,毗鄰市立體育場、虎頭山公 園、孔子廟、忠烈祠等。附近鄰近學校有青溪國小、桃園農工(今台 北科技大學附設農工職業學校)、桃園高中及大有國中等,109 學年 度學校有班級 48 班(含體育班 3 班),學生 1372 人,另附設夜補校 三班,以全桃園市國中規模而言,堪稱中大型學校。因 2003 年在鄰近 地區(小檜溪)成立大有國中,受學區重劃影響及少子化現象,近年 已有減班情形。

109 學年度青溪國中為非自由學區,學區範圍概略包含以下地區:

1. 桃園區:三民里、民生里、成功里、東山里、東門里、朝陽里 (部 份)、萬壽里、中和里 (部份)、青溪里 (部份)、武陵里 (部份,民族 路橋以東)、建國里(部份)。

2. 龜山區: 中興里(部份)、陸光里、山德里(部份)。

歌手黃嘉千、桃園市議員蘇家明(曾任升格前桃園市長、桃園市 民代表會主席)、桃園市議員陳雅倫、前桃園市議員范綱祥等皆為青 溪國中畢業校友。

1.4.3. 新竹萬瑞森林遊樂區簡介

萬瑞森林樂園,位於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新竹縣橫山鄉橫山村 23 鄰 23 號),為交通部觀光局核定的合法森林遊樂區(觀民登字第 016 號),1987 年 2 月 17 日創立,海拔 300 至 500 公尺,占地約 38 公 頃。園區住宿設施,設有森林小木屋共有 95 間獨立客房,房型有 8 人、

4 人及雙人房等,於 1990 年由原木打造,沿著山坡而建;亦設有露營 營區,可供家庭、親子及數十人至數百人的團體露營使用。戶外露營

(24)

活動區也包括野炊、營火晚會等場地,也備有可供大型團體活動的室 內備案場所。

戶外活動區設有滑草區、漆彈場和山訓場,漆彈場提供團體對抗、

定靶射擊等漆彈射擊活動,山訓場可供極限攀岩、岩降、雙索、三索 等,也有室內山訓場地可供雨天備案,另外也有夏季限定開放的戲水 場地,防疫期間一般遊客欲使用各項戶外活動區需預約,業者亦設有 服務團隊,可代辦隔宿露營、公民訓練、夏令營等大型活動。

業者在餐飲設施方面亦有多樣選擇,園區內有各式大小型活動場 地,包括可容納約 900 人的中式餐廳、可俯視新竹縣市夜景的景觀餐 廳、大型會議廳、會議室與數間教室、可容納約 900 人的野炊烤肉場 地等。

本次研究的青溪國中 109 學年度隔夜宿營活動,主要使用的活動 場地有住宿小木屋、野炊烤肉區、山訓場、漆彈場、中式餐廳等。

1.4.4. 桃園市立青溪國民中學 109 學年度隔夜宿營活動流程 109 學年度青溪國民中學八年級戶外教育隔夜宿營,於 109 年

(2020)9 月 29 至 30 日(星期二至星期三)實施,共兩天一夜。實施 地點位於新竹縣萬瑞森林遊樂區。活動行程概述如下:

1. 第一天(9/29):學校集合/搭乘遊覽車前往萬瑞森林遊樂區

/始業式/午餐/分站活動課程/野外炊事/營火晚會/宵 夜/就寢

2. 第二天(9/30):晨喚/早餐/分站活動課程/午餐炊事(烤 肉)/結業式/賦歸

分站課程內容包括:營帳搭設、漆彈定靶射擊及戰地偽裝、山野 訓練課程(雙三索、垂降、攀岩)、團體動能課程(探索教育課程、

人體手足球等)、急救訓練、野外炊事等,以分組後各隊跑站方式輪 流實施,並導入分組競賽評機制。其中營帳搭設由隊輔示範講解後,

小組成員需合力完成該組的營帳搭設;野外炊事則由萬瑞森林遊樂區 提供食材及器材,經隊輔講解及簡要示範後,需由小組成員自行完成 包括生火及五道菜的炊煮。第一天的營火晚會除了隊輔帶領各項童軍

(25)

傳統晚會團體活動和教唱歌曲外,也有各分組演出各種創意歌舞表演 項目。第二天的午餐烤肉活動,也是野炊活動的延伸。最後結業式頒 發各種獎項,包括精神總錦標優勝獎、班旗創意藝術設計獎、歌舞競 技表現優異獎、漆彈射擊表現優異獎、山野訓練課程表現優異獎、團 隊榮譽表現優異獎、炊事競賽表現優異獎及童軍技能表現優異獎等,

讓參與活動的學生帶著滿滿的回憶和各種新鮮的學習體驗返家。

1.5 名詞解釋

1.5.1. 隔夜宿營 (Overnight Camp)

隔夜宿營是國中學生在國中生涯會參加的戶外教育活動,通常由 學校的學務處的訓育組與教師和旅行社共同籌辦,活動期間由旅行社 所聘請的康樂領導服務的人員擔任小隊輔,帶領學生參加各項活動,

在戶外教育體驗活動中,學習如何搭帳篷、山訓、團體動能課程、急 救教學課程並有野炊、漆彈射擊、營火晚會等活動,培養團隊精神與 班級向心力,活動時間為兩天一夜。

1.5.2. 學習成效 (Learning Effectiveness)

學習成效是指學生在教師實施教學活動後,在某些特定目標的表 現或某種行為的改變(Guay, Ratelle, & Chanal, 2008; Pike, Smart, &

Ethington, 2012)如:認知、情意、技能、態度等,本研究將學習成 效定義為學生在實際體驗隔夜宿營活動後,學生在認知、情意、技能 上的成長與改變。

1.5.3. 遊憩體驗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根據 Driver and Toucher (1970)所提出的遊憩體驗係指遊憩者經由 遊憩活動參與的過程所獲得的感受。本研究並參考 Schmitt的五項體驗 模式,意指學生在參與隔夜宿營活動的遊憩體驗感受,茲將遊憩體驗 分為五個因素構面,分別為「感官體驗」、「情感體驗」、「思考體 驗」、「行動體驗」、「關聯體驗」來瞭解學生的感受。

(26)

1.5.4. 滿意度 (Satisfaction)

張春興(1989)對滿意度的解釋為:個體動機(生理的或心理的)

促動下的行為,在達到所追求目標時產生的一種內在狀態,是個體慾 望實現的心理感受。

Kolter (1997)將滿意度定義為一個人所感覺的愉快程度,源自其 對產品性能結果的知覺與個人對產品的期望。由此可知,滿意度是指 一種感覺或態度、願望或需求的達成。本研究所指的滿意度為學生在 參與過隔夜宿營活動後,對戶外教育的「活動整體、環境設施、課程 安排、相關服務」的感受程度。

(27)

第2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小節,首節探討隔夜宿營之定義、目的、實施內容 及相關研究;第二節分析學習成效的定義、衡量構面、影響因素與相 關研究;第三節分析遊憩體驗的定義、衡量構面與相關研究;第四節 分析滿意度的定義、衡量構面與相關研究。

2.1 隔夜宿營

2.1.1. 隔夜宿營之定義

露 營 (Camping) 的 語 根 是 從 拉 丁 文 演 變 而 來 , 在 拉 丁 文 中 , Campus 原是古羅馬市郊,軍隊駐紮的一個平坦地方之地名,後來演 變為戰場、練兵場、紮營地的普通名詞。時至今日,英文字彙便以 Camping 表示營帳、露營(陳建遠,1978)。依據陳盛雄(2006)對露營概 念的整理,將露營界定為:「在野外住宿,不論是個人、家庭或團體,

以營帳、露營車、小木屋、團體營舍或臨時搭建的遮蔽物為據點,過 著有別於居家住宿的生活方式均可稱之為露營。」

本研究所指的「隔夜宿營」,參照上述陳盛雄對露營的定義,並 不侷限住宿於帳篷內,故與其他研究所稱的「隔宿露營」具有相同的 性質。參考薛家琪(2011)的整理定義,及研究對象學校實際規劃實施 內容,「隔宿露營」或本研究的「隔夜宿營」,係由教師及領隊帶領 國中八年級學生從事兩天一夜的露營活動,其活動內容包括搭帳篷、

拆收帳、繩結、野炊、團康、山訓、急救課程、營火晚會活動等。

薛家琪(2011)認為,隔宿露營應是學校童軍課程在戶外實施的一 項教學活動,其中所包含的教學目標在認知方面應包括營地的選擇、

露營知識的建立、營火的意義、繩結的應用等;情意方面包括團隊合 作、領導才能的發揮、同理心的培養、人際友誼的建立等;在技能方 面應有學習帳篷搭設及拆收、生火與野外炊事的技巧,各種繩結應用 及旅行等。

依據陳遠建(1978)的分類法,露營可依其目的作以下四種分類:

3. 以露營為手段的露營:此種方式,露營僅是達成某種目的 過程當中的工具,除了實用的目的,並不具備其他的意義。例 如:出征的軍旅部隊、游牧民族的遷徙、獵人和探險家等在旅途

(28)

中的露營皆屬此類。

4. 為露營而露營:純粹為追求露營樂趣而舉辦的露營。

5. 訓練或聯誼式的露營:例如具有悠久歷史的童軍運動,一 直把露營當作一種訓練和磨練,藉以培養每位童軍成員的機智應 變能力、生活技能應用、遵守規律、養成獨立不依賴的人格,以 及互助合作的良好習慣。

6. 組織型態與非組織型態的露營:組織型態的露營,是在自 然環境中,經由專業訓練合格的工作人員,設計符合露營者需求 的課程,而且課程內容富有教育性、遊憩性,能夠提供露營者富 有時間性、創造性及啟發性的團體生活體驗,幫助個人探索自我 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例如:各種戶外休閒社團、學校的童軍或露 營社團、登山社團等舉辦的露營活動或課程,皆屬於組織型態的 露營。

組織型露營通常是為 7 至 16 歲青少年舉辦,一般分為五種類型:

1. 住宿型露營(Resident Camps)

2. 移動露營(Trip Camps)或旅行露營(Travel Camps) 3. 單日型露營(Day Camping)

4. 特殊露營(Special Camping) 5. 學校露營(School Camping)

其中學校露營是戶外教育的一種型式,由學校教師帶領一個或一 個以上班級在營地居住數天到數週,以進行戶外教學。學校露營應具 備教育性而非只是遊憩娛樂,課程設計應與學校課程相結合,且在健 康、木工、手工藝、數學、戲劇、音樂、道德上知識與情意方面使露 營者更能體驗及發展(Meier & Mitchell, 1993)。隔夜宿營即是上述的學 校露營。

關於台灣的露營活動發展,陳盛雄(2001)將「現代台灣露營活動」

的發展過程作系統性的研究,並歸納為現代前期、現代中期、現代後 期等三個大時期。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在設立初期,以高中、大學生

(29)

營活動。這對當時並不富裕的農業社會生活來說,有很大的影響。在 1960 年時,國立師範大學童子軍教育專修科的學生畢業,大量的童軍 教師投入教育界,教師們將童軍教育帶入課程中,這也對台灣早期的 露營教育產生重大的影響力。

Meier & Mitchell (1993)認為,組織型露營係指由一群在戶外共同 生活的人所組成的社群,這個社群是既有組織、又是民主的社群,至 於露營中相關的教育性與遊憩性的活動或課程,是由受訓合格的工作 人員加以監督,以期培養參與者個人發展與學習團體生活的能力。就 台灣的隔宿露營或本研究的隔夜宿營活動規劃而言,參加的學生是以 班級為單位所組成的社群,而童軍教師則是屬於訓練合格認證的工作 人員。教師在露營各種活動中教導學生各項生活與生存能力,學生也 可從中培養個人發展與學習團體生活的能力。就以上看來,隔宿露營 或本研究的隔夜宿營,應可歸類屬於組織型露營之一種。

李政霖(2013)認為,隔宿露營是校外教學活動的一種,其內容必 須寓有教育意義,並藉以增進知識和能力的養成。隔宿露營是教育孩 子的最佳方式,除了可讓學生認識自我外,更是認識社會大環境的適 當時機。

2.1.2. 隔夜宿營之目的

Meier & Mitchell (1993)認為組織型露營常見的目標包括增進領導 技能、增進團體互動與合作、瞭解並欣賞自然環境的生態、檢視生活 方式及價值、發展自信及自尊、學習戶外技能和從事休閒活動、檢視 自我精神生活、促進身體健康等(圖 2-1)。

(30)

圖 2-1 組織型露營目標 (Meier & Mitchell, 1993, p.35)

組織型露營四項基本要素(Meier & Mitchell, 1993):

1. 主要場所是在戶外的自然環境。

1) 露營經驗著重在戶外自然環境的活動,包含營地手工藝、

旅行、自然觀察和其他能在戶外簡單生活的技能。

2) 主要強調是戶外自然環境,而不是人工舒適的現代設備。

2. 所有的露營課程是包括露營中一切的經驗總合而成。

1) 提供豐富且多元化的活動。

2) 露營者透過露營生活,學習諸如洗盤子、人際關係相處 等,這些活動是學習社會生活及教育性的成長的一部份。

3. 以團體生活經驗為其核心。透過團體生活,露營者學習合 作、分享、作決定的能力,以及培養領導及公民責任。

4. 需要經訓練且能力良好的工作人員。包括營主任、露營輔導

組織型 露營目標

增進 領導技能

增進團體 互動及合作

瞭解並欣賞 自然環境的

生態

檢視生活 方式及價值 發展自信

及自尊 學習戶外

技能和從事 休閒活動 檢視自我 精神生活

促進 身體健康

(31)

員、專業方案講師、醫護人員及烹調人員等,而且他們必須 對露營活動有深厚興趣及專業能力。

因此,依據 Meier & Mitchell (1993)所定義的組織型露營要素,在 自然的環境中,提供多元豐富的課程內容,並以團體生活經驗作為學 習核心,且有一批經過專業訓練的工作人員等,與隔宿露營或本研究 的隔夜宿營活動之架構皆相當類似。

李政霖(2013)提到隔宿露營的核心價值在於:

1. 養成跨領域的關鍵能力:意指每個人除專長於某領域的專業 外,還需通曉專業、相關領域的知識,並綜合應用於問題的 解決。

2. 培育人際關係與社會互動的能力:意指「社會」觀念的養 成,由「自己」至「團體」的發展,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

學識,經由與人相處和對社會的認知,最後由團隊合作,將 共同的理念實踐於生活中。

3. 體認自我意義和價值:肯定自我的行為,和知曉自己的存在 是很重要的,畢竟任何團體都是由個人組成,團體的成果,

是每一個人貢獻的結果。

4. 建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個人品格的好壞影響到如何立足於社 會,人權概念和法治素養,也已融入現代社會中;其不但能 保護自己的權利,也是現代國民的基本素養。

露營在童軍訓練當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蔡宗陽(1990)認為露營不 僅僅是童軍當中最重要的活動,也是野外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在露 營生活之中,可以瞭解、享受與利用自然環境,同時可以修身養性、

鍛鍊體格、培養自己露營生活的精神和習慣,以及互助合作的美德,

更可以溫習全部的童軍課程與實習各項術科技能的好機會,是用檢樸 的生活和民主基礎的團體生活而實施的教育活動。

學校運用露營活動來實施戶外教育的作法由來已久,且歷久不衰,

再者露營的教育課程相當具有彈性,通常兼具學習興趣、鍛鍊身心、

培養戶外休閒活動的興趣與技能、體驗團體生活、增進師生關係等功 能(呂建政,1993)。此外,江佩珊(2017)指出,露營活動帶給國中學生 不一樣的體驗學習,通常這是他們第一次在野外露營的經驗,也是第

(32)

一次跟同儕朋友一同露宿在外,對於他們來說很多經驗都是第一次,

充滿了冒險、刺激與新奇的體驗。

薛家琪(2011)指出,在九年一貫課程尚未實施前,隔宿露營通常 就是童軍課程以戶外為教室的一種上課方式,使學生有機會真正從事 搭帳、野炊、繩結、旅行等活動。在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標準,童 軍教育教材綱要「野外生活」的部分,國中一年級(現七年級)的主題 為「露營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戶外活動」;國中二年級(現八年級) 的童軍課程是以「旅行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戶外活動」;國中三 年級(現九年級)則是「戶外休閒活動基本知識與技能」、「戶外活動」

等為主。然多數學校選擇國二進行露營活動,薛家琪認為是因為國一 學生的童軍技能部份仍缺乏,而國三學生因為升學因素及實施畢業旅 行等,故選擇國二學生來進行隔宿露營活動。

在十二年國教課綱(教育部,2019)綜合活動領域的童軍教育中,

分為:A.童軍精神與發展;B.服務行善與多元關懷;C.戶外生活與休 閒技能;D.環境保育與永續四個類別。其中 C.戶外生活與休閒技能包 含 a.野外旅行知能;b.露營知能及 c.戶外休閒活動知能,可視為過去 童軍教育教材綱要關於「野外生活」部份的延伸升級版本(如下表 2-1)。

表 2-1 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標準 與 十二年國教課綱 對照表 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標準

童軍教育教材

十二年國教課綱 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

綱要 野外生活 類別 C.戶外生活與休閒技能

主題 露營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項目 b.露營知能

旅行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a.野外旅行知能

戶外休閒活動基本知識與技能 c.戶外休閒活動知能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另外,對應 Meier & Mitchell (1993)對於組織型露營常見的目標,

大部份的目標亦可在十二年國教課綱綜合活動領域的童軍教育中,找 到對應的學習內容(如下表 2-2),因此,若能透過妥善規劃設計、並結

(33)

合童軍教育學習內容的隔宿露營或隔夜宿營活動,將可達成 Meier &

Mitchell 所設想的組織型露營目標。

表 2-2 組織型露營常見的目標 與 十二年國教課綱 對照表

組織型露營常見的目標 十二年國教課綱

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學習內容

增進領導技能 童 Cb-IV-3 露營中的活動領導、溝通與問題解決 增進團體互動與合作 童 Cb-IV-3 露營中的活動領導、溝通與問題解決 瞭解並欣賞自然環境的生態 童 Db-IV-1 自然景觀的欣賞、維護與保護

檢視生活方式及價值 童 Da-IV-2 人類與生活環境互動關係的理解,及永 續發展策略的實踐與省思

學習戶外技能和從事休閒活

童 Cc-IV-1 戶外休閒活動的安全、風險管理與緊急 事件的處理

童 Cc-IV-2 戶外休閒活動知能的整合與運用

檢視自我精神生活

童 Ba-IV-1 服務學習的意義、價值與信念的理解及 落實

童 Bb-IV-3 服務活動的反思與多元能力的展現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1.3. 隔夜宿營之實施內容

隨著戶外教育越來越多樣化的課程,隔夜宿營(即隔宿露營)的活 動內容也跟著改變,有些將探索教育(PA)課程、環境教育課程、生命 教育課程等加入課程內容當中,隔夜宿營活動也不再單純聚焦在童軍 教育,使得學校教師在承辦隔夜宿營活動,除了童軍教師,需要更多 教師的學科整合、共同付出努力才能達成;另外,因為需整合學生及 教師交通和營區住宿的需求,以及政府採購法的實施,近年來許多學 校將年級性或全校性的戶外教學活動,委由旅行社來合作進行辦理(朱 妍蓓,2006),隔夜宿營也是其中之一。學校在校外教學或隔夜宿營的 採購招標過程中,依教育目的對隔夜宿營列出活動內容需求,旅行社 除了承攬交通及住宿之外,更與學校緊密合作規劃活動內容,並依標

(34)

案列出的活動規格需要,派出受過專業訓練的隊輔或領隊人員協助教 師。

依據江佩珊(2017)整理,及本研究對象學校實際規劃實施經驗,

隔宿露營或隔夜宿營主要活動項目包含以下活動:

1. 小隊旗製作:小隊提供學生「小團體」的學習情境(沈六,

1997),透過小隊旗製作,全隊一起進行討論,集思廣益並且 分工合作,讓學生可以感受到團隊氣氛,設計製作代表屬於 自己小隊的隊旗,使學生產生歸屬感,並能在團體互動中學 習並體驗群己關係、爭取團隊的榮譽。本校實際實施的情 況,則因時間及器材等因素限制,研究對象學校的小隊旗係 在校內完成並攜帶至營地使用。

2. 儀態訓練:童軍露營教育將青少年所能做到的行為規範訂定 出來,如誓詞、規律與銘言。將誓詞、規律與銘言融入在儀 態訓練中,訓練學生的儀態舉止,發揮榮譽心。儀態訓練可 幫助日常生活教育、道德生活教育、公民生活教育的實施(沈 六等,1989)。藉由儀態訓練讓學生在露營活動中行為舉止得 宜(包含立正、稍息、整隊、起立、蹲下、隊伍看齊、敬禮、

問好等),產生團隊的意識與群己關係、發揮團隊規範,期許 學生在團隊當中表現出適當的團體行為。據研究者觀察,學 生經儀態訓練後的整體表現,與人脫胎換骨的感受,集訓時 間之短暫,效果之良好,得以看見學生的學習潛力與可塑 性。

3. 營地建設:小隊到達營區後,需自己負責架設營帳、做自己 的營地建設工作。各小隊需自行分工,分為架營組和炊事 組,架營組負責搭營帳、鋪睡袋、排床位、佈置小隊營地活 動範圍等;炊事組負責築灶、整理炊事場、找水源、撿柴火 等(劉彥俊,1995)。在隔宿露營活動中,大型的營地建設與炊 事場主辦單位大多已準備好(通常使用園區的炊事場或烤肉場 地,無需特別準備),而使用到的器材炊具,主辦單位也會以 小隊為單位準備好供學生使用,故學生在隔宿露營活動中,

營地建設部份只需負責將環境整理好與架設好小隊的帳篷即 可。因研究對象學校近年隔夜宿營活動場地大多擇定於北台 灣,受到冬季多雨的影響,帳篷架設後營地易受雨季及積水

(35)

生住宿改至小木屋或渡假村的住宿設施,小隊帳篷僅作為示 範、練習搭設與拆除之用途,不作為實際住宿使用,因此本 研究遂將研究對象學校的「隔宿露營」改稱為「隔夜宿營」。

4. 炊事活動:露營生活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糧食的供應(劉彥俊,

1995)。 炊 事 活 動 可 分 為 生 火 、 炊 事 與 滅 跡(王 澤 玲 等 , 2003)。透過炊事活動設計,學生進行分工合作,結合家政課 程教學,達到人人有事做的童軍精神,使其發揮小隊精神並 且融入團體生活之中。此活動可讓擅長動手操作型的學生,

有一展長才的機會,亦可提升其自信心,同學間也能藉此發 現同儕的長處,彼此互相欣賞與學習。

5. 分站教育:分站教育是隔宿露營的重要核心之一,主辦單位 想要傳達給學生的認知、情意與技能,都可以透過分站教育 來傳達。分站教育實施方式,是在活動場地四周環境架設幾 個站點,每站設一位關主,同時進行幾種不同的知能活動(沈 六等,1989)。先集合全體,說明分站活動的意義和方法,由 小隊長帶領小隊隊員依照指示順序進行活動,統一時間換 站,能夠在短時間內讓學生接觸多項技能與活動。分站活動 內容廣泛,包括技能訓練、前述的探索教育、環境教育、生 命教育……等,皆可透過適當的分站活動規劃達成。分站教 育亦可訓練學生短時間內,對於學習情境轉換的適應力,及 應變能力,點燃學生的學習魂,挑戰不同於學校教室內的活 動課程。

6. 營火晚會:隔宿露營活動的高潮便是營火晚會了。從營火的 點燃儀式、班級活動表演到晚會結束、營火爐邊的感性談 話,都可以讓學生們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從晚會的籌劃表 演、練習到晚會現場的演出,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意、相互分 工合作、發揮團隊精神,充分達到教育的目標。營火晚會加 入評分項目,邀請榮譽評審委員進行評分,讓學生更積極努 力爭取榮譽。研究對象的學校為鼓勵學生勇於展現自我,將 舞臺讓出給學生,而學生抱著分享的心情,將自己的喜好及 平 日 練 習 的 成 果 , 展 現 在 同 學 與 師 長 的 面 前 , 類 似 一 種 YouTuber 的演出心情。

7. 開閉幕儀式:童軍露營活動用榮譽的方式鼓勵學生,除了制 服、徽章等外在榮譽象徵外,更設計各種莊嚴的儀式活動,

(36)

激發學生的榮譽心,促使他們在品格方面力爭上游(沈六等,

1989)。在開幕儀式中,包含營主任致詞、授旗、宣誓、宣佈 露營期間重要注意事項等;閉幕儀式中,表揚優良的小隊,

並頒發榮譽旗,增強學生未來繼續努力表現的動機,也提供 其他學生學習的榜樣。據研究者發現,在少子化的衝擊下,

活動設計者又想鼓勵每一個學生,幾乎是班班有獎的給獎方 式,在物質條件不虞匱乏的學生心中,似乎也能體會師長們 的用心,仍然全力以赴投入每一場競賽活動,並樂於享受互 相合作又彼此競爭的活動氣氛中。

綜合歸納以上隔宿露營活動中,可以發現其活動精神就是「重視 團隊榮譽」及「做中學」(江佩珊,2017)。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露營的 過程與特性,運用平日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實踐在活動之中。藉由 製作小隊旗,先讓學生對於團體產生初步的認同感,之後透過露營活 動的設計,諸如營地建設、炊事活動、分站教育、營火晚會等活動建 立團體情感,共同達成任務目標。過程中,小隊成員必須分工合作、

發揮團隊精神;最後在露營結束之前表揚表現優異的小隊,讓學生把 在露營中所學的經驗帶回學校,運用在往後的生活中。這些隔宿露營 活動的課程與活動目的需透過學校教師與旅行業者的緊密合作安排與 規劃,才能達成目標。研究者認為活動課程規劃得宜,便能讓學生回 味無窮,甚至向學弟妹推薦此一活動的魅力,成為學生心目中,猶如 成年禮的重要體驗課程。

2.1.4. 隔夜宿營之相關研究

近年來國內關於隔夜宿營方面的研究,依據江佩珊(2017)及本研 究整理,彙整如下表 2-3 所示:

(37)

表 2-3 隔宿露營相關研究彙整表

學者 年份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

鄧潤娟 2009

國中生隔宿露營活動體驗 內容、體驗效益對體驗滿 意度之影響

隔宿露營活動學生所感受之體驗內 容與體驗品質對滿意度方面有顯著 的影響。

薛家琪 2011

隔宿露營活動對國中生領 導才能影響之研究—以新 北市某中學為例

在隔宿露營活動實施後,研究對象 在領導才能各分測驗,皆有顯著的 增進;影響領導才能的關鍵因素包 括:「領導基本概念」、「口語溝通技 巧」、「做決定技巧」、「團體動力技 巧」、「問題解決技巧」、「計畫技 巧」、「個人特質」。

葉美雲 2012

隔宿露營校外教學課程對 國中生生活效能之影響研 究—以桃園縣立草漯國中 為例

國中生參加隔宿露營後,在「生活 效能」方面有顯著之提昇,「學前準 備」越高者,參加隔宿露營後生活 效能之改變有較明顯之差異。

胡德旺 2014

青少年參與露營休閒活動 之學習成效、活動滿意度 與活動忠誠度

學習成效對活動滿意度有顯著正向 影響;活動滿意度對活動忠誠度具 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林莉瑛 2016 維真國中隔宿露營學習成 效與活動滿意度之研究

學習成效對活動滿意度有明顯的正 相關。體驗內容及品質與活動滿意 度有正向相關。體驗內容及品質與 學習成效有明顯的相關。

黃靜君 2016

高雄市國中學生對於隔宿 露營活動之學習動機、學 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關聯

學生的學習態度會被其學習動機強 弱影響,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亦會 影響學習成效。國中生對隔宿露營 之學習動機會透過學習態度影響學 習成效。

江佩珊 2017

遊憩體驗、休閒阻礙及學 習效益之相關研究—以國 中生隔宿露營為例

學生屬性對於遊憩體驗、休閒阻 礙、學習效益呈現部份顯著差異。

遊憩體驗、休閒阻礙、學習效益之 間均具有顯著相關。

(38)

學者 年份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

遊憩體驗及休閒阻礙對學習效益均 具有正向影響。

資料來源:江佩珊,2017;本研究整理

由以上的研究可以得知:學生的學習動機會影響到他的學習態度,

而課程的體驗內容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學生對課程的 滿意度越高,其學習成效也就越高,兩者間有明顯的相關,學生的滿 意度和課程的內容體驗有正向相關,學生的遊憩體驗也對學習成效有 正向影響。因此,推論學生可能藉由隔夜宿營活動之後,提升其生活 效能與學習成效。

2.2 學習成效

2.2.1. 學習成效之定義

學習成效是指學習者於參與學習活動一段期間後,藉由各種評量 方式,以瞭解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程度,進而瞭解教師教學效果(國立 編譯館,1990)。因為學生的學習成效並非可僅憑外在觀察得知,其為 一種個體內化的變化結果,必須藉由輔助工具,例如:問答機制、作業 呈現、測驗結果或學習前後不同的表現來推論學生在課程中所吸收的 程度(邵瑞珍、皮連生,1995)。張春興(1989)認為教學是一種教師和學 生共同參與的活動歷程,學習成效就是衡量學習者學習成果的指標,

也是教學品質評估中主要的項目之一,學習成效的呈現及記述,必須 透過學習效果的評量,才能完整具體的表現出來。

以下針對學者對於學習成效定義整理成表 2-4。

表 2-4 學習成效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代 學習成效的定義

張春興 1989 學習成效是教師衡量學生活動歷程的學習成果。

(39)

研究者 年代 學習成效的定義 邵瑞珍

皮連生 1995

學生的學習成效並非可由外在觀察得知,需藉由輔助 工具來推論學生在課程中的吸收程度

劉海鵬 2002 學習成效是可衡量學生學習成果的指標,亦是評鑑教 學成效的重要項目之一。

吳銘達

鄭宇珊 2010

學習成效是指教學結束後,學生在知識、技能與態度 上的改變

胡德旺 2014 學習者在參加露營活動後,衡量學習者在露營生活能 力方面認知、情意、技能的改變所達成的效果。

吳逸嫻 2018

教學成效是教師在教學活動後,透過評量工具輔助,

檢視學生在認知、情意、技能與態度上的改變所達成 的效果。

Gagne 1985 學習成效是個人的傾向或能力的變化,此種變化能夠 保持一段期間且不能單純歸因於生長的過程。

Piccoli 2001

學習成效指於教學結束後,學習者在認知、情意及技 能上的改變,也是完成學習後,針對其能力改變或者 成就所作的判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因此,本研究根據上述文獻,將隔夜宿營活動的學習成效定義為:

學生在參加完兩天一夜的隔夜宿營活動結束之後,學生在露營生活能 力方面的認知、情意與技能上的改變,以衡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達 成的效果。

2.2.2. 學習成效之衡量構面

Bloom (1956),Krathwohl (1964) 與 Harrow (1972) 等人研究發展出 學習評量的內容,並將其統整為三大學習領域—認知(cognitive)、情 意(affective)、技能(psychomotor);而學習成效的衡量,即以此學習三 大領域—認知、情意、技能為其基礎評量內容。以下便就上述三位學 者所提出的認知、情意、技能領域目標分別描述之:

(40)

1. 認知領域是由 Bloom(1956) 等人所提出,其層面及內涵如下:

1) 知識:回憶特殊事實、方法、規準、原理原則等。

2) 理解:瞭解某一現象,而能轉譯、解釋或推理。

3) 應用:將通則用到特殊情境中。

4) 分析:將溝通的訊息所包含的成分或元素加以排列。

5) 綜合:將沒有組織的元素安排或合併為有組織的整體。

6) 評鑑:依照所選擇的標準,評估材料方法等。

2. 情意領域是由 Krathwohl (1964) 等人所提出,其層面及內涵如 下 :

1) 注意、接受:覺知、願意接受、控制的或選擇的注意。

2) 反應:勉強反應、願意接受、樂意反應。

3) 價值評定:價值的接受、價值的偏好、堅信。

4) 組織:價值概念的建立、價值體系的組織。

5) 品格形成:一般態度的建立、品格的形成。

3. 技能領域是由 Harrow (1972) 等人所提出,其層面及內涵如下 : 1) 反射動作:在沒有經過知覺或意識下而產生的動作,如:

伸、屈、調整姿勢等。

2) 基本動作:指由多種反射動作組合而成的天生動作,為複 雜技巧動作的基礎。如:跑、跳、走、爬、推、扭、抓 等。

3) 知覺能力 : 指解釋刺激時所產生的相對反應。如:視 覺、聽覺和味覺的分辨等。

4) 體能:指身體的基本活動能力,像耐力、肌力、柔軟性和 敏捷性等。

(41)

蹈動作等。

6) 表達和解釋動作:指以身體作為表達意義的方式。如:臉 部表情、高度技巧的舞蹈動作等。

綜合上述文獻,研究者根據 Bloom (1956),Krathwohl (1964) 與 Harrow (1972) 等學者所提出的學習成效內容,並參考江佩珊(2017)

《遊憩體驗、休閒阻礙及學習效益之相關研究—以國中生隔宿露營為 例》,修編出本研究之學習成效量表,其衡量構面為認知、情意、技 能等三個子構面。

2.2.3. 學習成效的影響因素

探討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有很多,若在進行課程活動前,教 師能確立課程的學習目標,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撥撥根據學生不同的 學習狀況,給予適當的學習策略,營造友善的學習環境與氣氛,讓學 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並能維持學習的動機,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 效。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彙整如表 2-5:

表 2-5 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

研究者 年代 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

吳武典 1971 1.學習材料 2.學習方法 3.學習者個人 4.學習環 境 5.教學

黃光雄 1991 1.學生因素 2.家庭因素 3.教師教學 郭生玉 1996 1.心理 2.生理 3.教育 4.社會

林建平 1997 1.學習能力 2.學習策略與動機 3.課程設計 4.教 師教法 5.家庭社經背景 6.學習環境

陳平與周新富 1997 1.父母教育 2.家庭收入 3.學習動機

陳新豐與林曉雯 2007 1.教學情境 2.學生特性 3.家庭背景 4.學習環境 邱詩珣 2012 1.學生因素 2.家庭因素 3.環境因素 4.教學因素

(42)

研究者 年代 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

許藝騰 2019

1.教師特質 2.課堂管理 3.教學風格 4.學習能力 5.目標與成長 6.個人信念 7.動機 8.身心發展成 熟度 9.教室常規 10.自主學習與投入

Mc Vetta 1981 1.課程內容 2.教學方法 3.教材 4.師生互動 5.學 習者特質

Chodkiewiecz &

Boyle,; Erhel & Jamet,;

Zhang, Watermann, &

Daniel

2016 1.自我歸因 2.目標導向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以上的研究可以發現: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非常多,學生 的學習成效的高低,無法歸功於單一因素,教師若能找出影響學生學 習成效的關鍵因素,並予以協助或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所以在設 計教學活動時,能瞭解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2.2.4. 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有關學習成效的相關研究非常多,內容涵蓋從幼兒、國小、國中、

高中到大學都有,本研究針對與國中生的學習成效相關的研究(如表 2-6),想藉此瞭解影響國中生學習成效的因素。

表 2-6 學習成效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份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

劉啟正 2005

融入動手做實驗的教學 對國二學生學習成效影 響之研究

由研究結果得知,融入動手做實驗的 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很有幫助,所 以教師教學、教育政策及師資培育的 課程,都應將科學史及動手做實驗列 入其中。

(43)

研究者 年份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

張子蘋 2007

露營活動、學習認知與 九年一貫國民中學課程 目標影響關係之研究

露營活動的學習對九年一貫課程目標 的達成有正向而顯著的直接影響關 係,其活動設計之「探索教育活動」

對國二學生而言,能符合學生的求知 欲望與心理需求,高偏好類群的教學 目標達成影響效果高於低偏好類群。

林敏雄 2007

中學生參與休閒活動體 驗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 研究--以旭光高中國中 部隔宿露營為例

中學生參與休閒體驗活動後,其體驗 滿意度的高低對學習態度、學習成效 的影響達顯著水準。

鍾明芬 2009 影響學生學習成效關鍵 成功因素之彙總分析

將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主要關鍵成功 因素,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可提升 學生的學習成效。

孫瑞麟 2012

國中生校外教學滿意度 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埔 里國中九年級校外教學 活動為例

發現滿意度會正向影響學生的學習成 效,而且對於學生的自我提升、人際 互動和旅遊活動三方面互有影響。

吳怡彣 2014

國中生校外教學認知、

滿意度、學習成效與重 遊意願之研究一以國立 臺灣歷史博物館為例

在國中生校外教學認知、滿意度、學 習成效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中,各因素 間的關係均呈現顯著的正相關,可以 得知國中生校外教學滿意度越高,其 學習成效也越高。

謝宛容 2015

後設認知策略融入 mosston 互惠式教學形 式學習效益之研究

經驗證後設認知融入互惠式教學的方 式,在動作技能的學習成效優於一般 互惠式的學習方式。

黃靜君 2016

高雄市國中學生對於隔 宿露營活動之學習動 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 效之關聯

以學習態度為中介效果時,學生的學 習動機,會透過學習態度影響其學習 成效,故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建 立良好的學習態度是提高學生學習成 效的關鍵之一。

江佩珊 2017 遊憩體驗、休閒阻礙及 學習效益之相關研究

由研究得知遊憩體驗和學習效益有高 度正相關,因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在

數據

圖 1-1 研究流程圖  1.4  研究範圍  1.4.1. 研究範圍  茲因桃園市立青溪國民中學每一屆學生都會定期舉辦一次隔夜宿 營活動,因此本研究以青溪國民中學參加 109 學年度隔夜宿營活動的 學生為研究對象,據以瞭解國中學生對於學校實施戶外教育的學習成 效、遊憩體驗和滿意度的關係。  另外因為本研究對象青溪國中 109 學年度隔夜宿營活動,係以新 竹萬瑞森林遊樂區為場地辦理,該校歷年也曾經於萬瑞森林遊樂區多
圖 2-1 組織型露營目標 (Meier & Mitchell, 1993, p.35)
表 2-3 隔宿露營相關研究彙整表  學者  年份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  鄧潤娟  2009  國中生隔宿露營活動體驗 內容、體驗效益對體驗滿 意度之影響  隔宿露營活動學生所感受之體驗內容與體驗品質對滿意度方面有顯著的影響。  薛家琪  2011  隔宿露營活動對國中生領 導才能影響之研究—以新 北市某中學為例  在隔宿露營活動實施後,研究對象在領導才能各分測驗,皆有顯著的增進;影響領導才能的關鍵因素包 括:「領導基本概念」、「口語溝通技巧」、「做決定技巧」、「團體動力技 巧」、「問題解決技巧」、「計
表 2-7 遊憩體驗相關研究及衡量構面  研究學者  年份  研究題目  衡量構面  林心玫  2005  遊憩產業遊客之體驗與滿意度之關聯性研 究  1.生理 2.心理 3.放鬆 4.知性 5.美感 6.社交  陳冠曲  2007  溪頭森林遊樂區遊客遊憩體驗、滿意度與 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  1.感官體驗 2.情感體驗 3.思考體驗 4.行動體驗 5.關聯體驗  李銘權  2010  休閒農場遊憩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 究  1.感官體驗 2.情感體驗 3.行動體驗  曾新傑  2010  北投溫泉區遊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