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相關研究

第三節 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相關研究

社群不僅普遍存在社會中的每一角落和層級,同時社群所指涉的領域也 很廣,幾乎涵蓋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教育學及政治學各方面,由此可 知社群與人類社會關係密切。

壹、學習社群相關研究

本 研 究 從 ERIC ( 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World's largest digital library網 站 得 知 , 截 至 99 年 1 月 7 日 為 止 , 國 外 以 社 群

(community)為主題的資料有152604筆;其中,以學習社群(Learning community)主題來探討的文章達5088多篇;而國外《教育行政季刊》1999 年第13卷第1期更以社群相關議題為該期探究的主題,可見學習社群在教育研 究領域的重要性。另外,從國內博碩士論文研究發展趨勢顯示,學習社群議 題,不僅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同時研究者也以不同的研究變項和學習社群

等各方面的探討。為進一步窺知社群研究之可能,本節將從社群相關論文、

專書及期刊文獻的探討,以作為研究立論之基礎。茲分述如下:

一、博碩士論文方面

黃秋鑾(2009)博士論文「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 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研究者兼採問卷調查及訪談方式,對台灣地區 317 所國民中學的校長、

主任、教師共計 3085 位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國民中學教師在學習社群及學校 創新經營效能現況方面具「中度表現」程度;同時,校長知識領導與學習社 群及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兩兩之間具高度正相關。在背景變項方面,性別、服 務年資、教育程度、學校所在地區、學校規模的不同與校長知識領導、學習 社群和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呈顯著差異。

辛俊德(2009)博士論文「國民小學學校社群特徵與教師教育信念及專 業表現關係之研究」

研究者使用調查問卷及教師訪談方式,以學校社群特徵為基礎,探討中 部四縣市 900 位國民小學主任、組長、級科任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表現之 關係。結果顯示,目前國民小學社群特徵情形明顯。在背景變項方面,國小 教師對學校社群特徵之知覺在性別、年齡、學校規模等變項呈顯著差異。其 次,學習社群特徵表現最為明顯的學校,其社群活動包括「學校主導」及「教 師自發」等形式;而以教師讀書會、進修研習風氣、知識不藏私、家長參與 學習為其主要活動內容。另外,國民小學社群與教師教育信念及專業表現之 間具正相關。

張心怡(2009)博士論文「學校組織中社群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

研究者以採質性研究方法,對一所國民中學進行研究,並藉由訪談與觀

察的資料蒐集、分析、討論、探索與反省以了解社群對該學校組織成員之影 響。結果顯示:1.學校組織中社群之形成乃基於成員的自願、義務與專業而 結合;2.學校組織社群以倫理價值作為運作基礎;3.學校組織社群能滿足成 員心理層面之需求;4.學校組織社群間和社群成員間的界線具變動性;5.

學校組織社群與社群間不同的價值,不僅能協助檢測自我社群價值之充分 性,同時也能成為催化學校組織行政革新的力量;6.學校組織中社群面臨之 難題,源自於社群本位主義作祟;7.學校組織中社群效益之促進,以反省作 為機制,進行真誠的對話同理對方的立場。

何文純(2007)碩士論文「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

研究者以問卷調查及訪談方法,對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之社會資本與 學習社群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目前國民小學的學習社群發展情形良好,其 中以「分享決策」與「分享實務」層面較明顯。在背景變項方面,國民小學 教師學習社群之形成會受學校規模、學校地區、學校歷史、互動關係等因素 影響而有顯著差異存在;同時,國民小學社會資本對國小教師學習社群具高 預測效果。

甘育萍(2006)碩士論文「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 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

研究者以自編問卷對台北縣、市 348 所國民小學進行國民小學校長營造 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的研究。其中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 問卷包含:「參與式領導」、「鼓勵教師投入」、「建立學習文化」三個向度;教 師專業社群表現問卷包含:「共享價值規範」、「共同聚焦在學生學習」、「合 作」、「公開實踐」、「反思性對話」等五個向度。結果顯示,國民小學校長營 造教師社群行為及國民小學教師社群表現現況皆為中上程度,且兩者之間為

中度相關。在背景變項方面,年齡 41-50 歲的國民小學校長在營造教師社群 行為方面成顯著差異情形。在教師社群表現方面,性別、服務年資、擔任職 務與學校規模等背景因素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之間呈顯著差異情形。

劉慶生(2006)碩士論文「建構國文科教師專業社群之行動研究」

研究者以行動研究方式,建構高中學校六位國文科教師的專業學習社群歷 程。教師學習社群建構歷程依序為:醞釀期、混亂期、創新期、穩定期及完成 期五個歷程。從國文科教師社群最初「醞釀期」的尋覓先行夥伴,到「完成期」

九個月時間,教師社群成員不僅在專業學習心態方面更積極、開放;同時也使 教師在互動中經由討論、分享、觀摩和批判過程變得更為清晰,協同反省力量 愈加彰顯。行動研究結果顯示:推動校內教師學習社群應選擇性的從某一科或 一性質團體開始啟動;避免多組社群社群同時進行;推展教師社群時,應從個 人熟悉的專業領域著手;掌握和獲得行政資源對推動學習社群具關鍵性影響 力;學校管理者之支持,明確標示學校核心價值;規劃良好的教育訓練制度;

善用多元溝通方式,進行感情投資等是社群教師維持與發展的重要原則。

陳曉媚(2004)碩士論文「組織中知識分享行為之因果關係之研究—從實 務社群之信任機制觀點切入」

該研究運用組織中的「個人層次」、「組織層次」、「團體層次」對企業之實 務社群進行整體性探究,以了解信任機制的前因後果變項;期望能提供國內企 業推動實務社群之參考依據。研究者以質化研究方法,透過觀察、訪談、文件 分析等策略,進行分析、詮釋,探究教師社群在組織中知識分享行為之因果關 係。結果顯示:實務社群可提升組織及個人績效與滿意度;「互惠型信任」對 成員社會網絡密集和知識分享態度具高正向影響;制訂相關配套措施,營造知 識分享的良好環境可以促進「個人層次」、「組織層次」、「團體層次」更好的互

惠信任機制。

劉莉君(2004)碩士論文「高職農校教師運用網路學習社群進行專業發展 的參與動機之研究」

研究者以個案研究方式,對曾經參與網路學習社群的九位高職農業教師進 行研究,以探討個案教師當初以此方式進行專業發展的參與動機與極其影響因 素。結果顯示:個案教師參與動機可分為人際網絡影響力、特定外在壓力、自 我覺知反思力;特定誘因吸引力;外在政策驅策力等五種類型。而影響參與動 機之因素有:個人特質(教師的資訊素養、認知與學習風格)、環境因素(網 路頻寬、資訊設備、特定專業網路學習社群裝置及人際影響力)、資訊取得(網 路學習社群資訊的取得和實質效益)、機會與障礙(網路學習社群的特性及立 即回饋性、網路技術發展)等四種。

林旭霓(2004)碩士論文「校園中的數學研究社群:一所國小的個案研究」

研究者以其服務學校為研究對象,探討數學學習領域小組及自發性數學成長團 體兩個數學社群實際運作的樣貌及社群成員專業成長的方式與內容,結果顯 示:1.數學學習領域小組對數學議題的探究僅達淺層的數學探討,此外又因成 員加入的動機不同,不易營造互信的對話環境,以致社群如同學校一般的會議 組織,不具數學研究社群的特性;2.自發性數學成長團體成員的對談關注學生 學習的樣貌,已能呈現數學研究社群的樣貌,但社群結構鬆散,又缺乏外部激 勵,導致社群瀕臨瓦解。3.透過對話增進教師數學知能方能使社群持久。

方文智(2004)碩士論文「國民小學知識社群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

研究者透過對嘉義縣12所國小教師及行政人員的訪談,探討發展知識社 群的運作模式,並依此作為提昇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品質,增進學校競爭力

的基礎。結果顯示:國民小學成立正式知識社群組織現況極為普遍;國小教 師參與非正式組織之討論比正式組織之討論熱烈;教師社群討論時間感覺不 足,溝通方式不夠多元;資訊科技平台之使用尚待加強;學校發展知識社群 不僅有助於教師專業的成長;有利於改善學校氣氛與文化;同時也有助於提 升學校整體競爭力。

蔣佩真(2002)碩士論文「虛擬社群的知識分享:認知與行為間的關係」

研究者以「計畫行為理論」及「行動控制理論」來建構其研究架構,並 以思摩特網發放問卷填答來蒐集資料並驗證此模式。其中,依據計畫行為理論 的觀點,個人對於知識分享的「主觀規範」、「態度認知」與「自我效能」的判 斷會影響其分享知識的意圖,並進而影響其是否有知識分享之行為。其次,從 行動控制理論觀點來看,個人在行動控制方面的「行動導向」和「狀態導向」

會影響個人能否確保知識分享意圖的執行、投入心力在知識分享的任務上,以 及當面臨困難及挫折時能夠堅持的程度。

會影響個人能否確保知識分享意圖的執行、投入心力在知識分享的任務上,以 及當面臨困難及挫折時能夠堅持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