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興趣的意涵及相關研究

一、學習興趣的意涵

(一)興趣的意義

張春興、林清山(民 78)對「興趣」的解釋則為「專趨某一活動對象的內在傾 向」,並認為興趣也就是動機,兩者差別只是興趣所促動的活動方向比較專注,其 對象比較具體,因此「興趣」與「動機」兩者都可視為引起個體行為的內在原因。

張春興、林清山更進一步說明,興趣雖可視為動機,但二者間仍有不同之處:第一,

興趣是動機的專注,由動機引發的行為專趨於某種事物時,稱為興趣。動機可以產 生行為,但動機未必一定演變成興趣。第二,動機中有內發動機與外誘動機之分,

只有內發性的動機才可解釋為興趣。在學校教育應用上,也常常把學習興趣用來解 釋學童求學成敗的原因,某一學科學不好的原因常常先歸咎於「沒興趣」,因此張 春興及林清山認為興趣與學習動機之間具有密切的關係,只要在教學上適當的引起 並維持學生的求學動機,學童對學校內的一切學習活動,自然發生興趣。

Kilpatrick(1925,引自黃昆輝,民 62)提到所謂興趣,是指一個人在做一件事 情的時候,全神貫注,專心致志,勇往直前,不遑他顧的意思。此種興趣,足以激 發全意的活動。興趣的要義,即是自我的活動與全心工作。有了此種興趣,學生才 有學習的心向與準備,也才有注意與努力。他認為一種良好的興趣,必須具備三個 條件:第一,它必是能引起學生強烈之「對目的之心向」,亦即能激發其「達到目 的之內在的動力」,使個體能付出最大的努力;第二,它必是逾越學生現有的見識、

態度、與能力之範圍,並常有成功之可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滿懷興趣與熱衷;

第三,它必須符合倫理與社會的標準。

張春興(民 83)指出興趣的涵義有二:其一指個體對某人或某事物所表現的選

擇時注意的內在心向。因此興趣可從外顯行為去推測,當有多種事物呈現在個體面 前時,某事物特別引起個體之注意,即可推知他對此感興趣。其二是興趣與動機大 同小異,兩者的差異在於,因動機導致的目標未必達成,而興趣是因動機導致的目 標多次獲得滿足,因而產生興趣。

高玉祥等人(民 83)則提出興趣是人積極地接觸、認識或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 傾向。這種心理傾向使人對某種事物給予優先的注意,同時伴有對該對象的渴望和 嚮往的心情,以及滿意、快樂、興奮等肯定情感。

(二)學習興趣的意義

學習興趣在學生學科的學習和日常生活對事物的探究中,扮演極重要且廣泛的 角色,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探討環境、鍛鍊學習中需要的經驗和智慧,完成學生的 個人需求、慾望與抱負(路君約,民 70)。

蘇建文(民 63)指出,學習興趣為教育過程的起點,它能建立學習心理傾向,

使學習者努力地產生持久的學習活動,有興趣的努力可使學習變得容易而獲得事半 功倍之效,而努力的結果更激發學習的興趣學習興趣雖然為學習的基本條件,但並 非是學習者先天性的因素。例如有些學生,對英文或數學沒有興趣,總以為那是先 天性的傾向,不能改變,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學習興趣是由學習而來的,是可 以培養的,絕非天生的(連啟瑞、盧玉玲,民 84)。

楊鴻昌(1985)認為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主要在教師要能讓學習活動變得有 吸引力,其方法為:加強教材的趣味性、系統性、科學性。有趣的、能逐步掌握的、

可獲得科學知識的教材,便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太難或太易的教材與提 問都不足以激起學童的興趣,要使學童不斷獲得新知識,並能讓其在實際生活中有 成功的經驗,及時得到鼓勵(滿足),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童就會覺得饒富趣味,

因此,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興趣,就有了擴展和提高其學習興趣的基礎。另外,利 用外在誘因,如「競賽」或「獎勵」雖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這些方法如運 用不當,則流弊較多,必須要慎重對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雍也篇),站在教育 觀點,與其教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傳遞,不如讓他能主動的追求知識的理解,若 老師能在教學時引發學童生的學習興趣,則可讓學生的心態由被動的接受轉化為主 動的求知,上課也將不再枯燥無味。張春興及林清山(1989)認為,興趣與學習動 機之間具有密切的關係,只要在教學上適當的引起並維持學生的求學動機,學童對 學習活動自然發生興趣。

(三)科學學習興趣

Haussler 等人(1998)指出學科相關興趣可以為兩個不同的部分,第一部分為 對於學習學科內容的興趣(知識認識層面之興趣),第二部分為對所有教與學和表 現活動等等學科安排活動的興趣。

楊龍立(民 85)整理多年的興趣研究後認為,科學興趣亦可被歸類為對科學態 度的一種,科學興趣與科學好奇也有共通之處,這三者都是出現性別差異的領域,

對科學的態度的研究不僅可幫助我們瞭解科學興趣,也可以瞭解其他興趣有關的看 法。楊龍立認為科學興趣可分為:1.修讀科學課的差異;2.從事科學事業的意願;3.

對科學(知識)的喜好與態度。另外,楊龍立整理國內外論文後發現:國外的研究 無論國小的階段、國中階段或更長時期的發展,都出現學生科學興趣遞減的狀態。

若進一步探討影響科學興趣之性差異,則有以下的因素:1.社會文化;2.個人認知;

3.個人情意;4.教育環境;5.家庭背景;6.學科性質(取自楊龍立,民 85)。

Hoffmann(2002,引自傅淑卿,民 96)認為,興趣擁有兩個層面,可分第一層 面為個人興趣(individual interest),為長時間影響;第二層面為情境興趣(situational

interest),為短時間週遭所影響。基於此兩層面的興趣分類,Hoffmann 將興趣分為 主題內容學習興趣(interest in the learning content of the subject)與主題相關學習活動 的興趣(interest in the whole arrangement),前者指學生對自然科學課本內容主題的 學習興趣,後者指學生對自然科學課本內容學習相關活動的興趣與對科學主題相關 日常生活活動的興趣,他們利用十一個連續向度(五點量表的問卷),測量學生每 一個主題之下興趣分布狀況,也比較了八個物理主題之下學生興趣表現的異同。此 外,Gardner(1985)提出興趣的三個面項,包含:(1)主題內容的興趣,(2)主題 相關日常生活活動的興趣,(3)從事連結科學主題內容與日常生活活動的興趣。

傅淑卿(民 96)參考 Hoffmann 及 Gardner 的觀點與研究方法,並參考九年一貫 學科內容與科學素養,設計了學習興趣問卷,採取五點量表模式,測量學生的主題 興趣,以瞭解國三學生對於國中所教授的自然科「學科概念內容」與「學習活動過 程」興趣。並對學習興趣的定義如下:

1. 主題內容學習興趣(interest in the learning content of the subject):學生對自然科 學課程概念內容的興趣,命名為學科概念內容興趣。

2. 主題相關學習活動的興趣(interest in the whole arrangement):學生對自然科學 課程相關活動與學習的興趣與對課程相關日常生活活動的興趣,命名為學習活 動過程興趣。

本研究的學習興趣測驗工具,即採用傅淑卿(民 96)所發展的學習興趣問卷,

其中包含「科學概念內容興趣問卷」和「學習活動過程興趣問卷」。藉此來瞭解學 生的學科(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興趣,並將學生分類為觀察、歸納、

傳達等三類學習活動的過程興趣。

二、學習興趣相關之實徵性研究

(一)探討影響科學學習興趣之因素相關研究

楊龍立(民 80)調查 707 位台北市國中小學生在不同科學主題上的興趣,發現 男生對於太空、電磁、運動方面的興趣明顯高於女生,而女生在顏色、植物、醫療 疾病方面的興趣明顯的高於男生。而他在研究男女學生對科學興趣的差異發現,選 自然組的男生明顯多於女生,且選修自然組的學生之中,男生較偏好物理課,女生 偏好生物課(引自楊龍立,民 85)。另外,楊龍立整理國內外論文後發現,無論國 小的階段、國中階段或更長時期的發展,都出現學生科學興趣遞減的狀態。從研究 中亦發現,對科學課的興趣隨著年齡增加,學生愈表現出不喜歡、無趣的態度;男 女學生之間的差距從生物、化學到物理逐漸擴大,從十歲、十四歲到高三也出現差 距擴大的現象;隨年齡增大男女生差距亦拉大,物理知識的男女生成就差距大過其 他的科學知識。

章順慧(民 90)編製「生活科技課程學習興趣調查問卷」對高雄市國中生進行 抽樣調查,結果發現:(1)大多數國中學生對生活科技課程是相當有興趣學習的。

其中,學生對「科技與生活」、「資訊與傳播」、「能源與運輸」等領域之課程的 學習興趣較高,而對「營建與製造」領域則較缺乏興趣;(2)不同性別、性別角色 人格特質之國中學生對生活科技課程的學習興趣有顯著差異,但性別與性別角色人 格特質之間無交互作用存在。就性別而言,男生的學習興趣顯著較女生高;就性別 角色人格特質而言,具有兩性化或男性化特質之學生對生活科技課程有較高的學習 興趣;(3)年級、父母與師長升學期望等不同背景之國中學生對生活科技課程的學 習興趣有顯著差異。就年級而言,一、三年級的學生比二年級更有興趣學習生活科 技;就父母與師長升學期望而言,父母與師長給予高升學期望的學生比一般升學期 望者對生活科技課程較感興趣學習。

陳麗妃(民 94)探討台、新、日、美、荷、義、澳等國小學生背景、家庭環境、

陳麗妃(民 94)探討台、新、日、美、荷、義、澳等國小學生背景、家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