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友善校園空間的內涵探討

一、 安全無礙環境的內涵: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參、 友善校園空間之內涵分析

友善校園的核心概念不僅僅著重於人與人之間的友善對待,人與物、

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友善關係亦復如此。本節將進行友善校園空間之 內涵分析,分別包含安全無礙環境、平等開放空間、溫馨人文情境及健 康永續校園,茲探討如下:

一、 安全無礙環境的內涵:

「安」善也,適也(辭海,1998),一個友善的校園應該要提供所有使 用者完善、適宜的空間環境。學校建築需考量安全及無障礙要項,安全 性思維越高的校園規劃,也反映了人文關懷及友善程度。安全無礙環境 內涵包括安全無虞環境及無障礙環境,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 安全無虞環境的內涵

友善校園實踐的具體圖像共識為建置安全無虞的校園環境(張茂源,

2007),友善及安全的校園為環境規劃之要點(何昕家、張子超,2011)。

人身安全所關注的是每個人對於在空間中其身體安全性的直接感受,包 含免於受到攻擊等恐懼及不安全感的威脅,對於擁有安全感是人類非常 基本的需求。Maslow 主張教師的任務不只是教學生知識,而更重要的是 為學生設置良好學習環境,讓學生自主學習。又人的需求可以分為七個 層次,包括:一、生理的需求;二、安全的需求;三、隸屬與愛的需求;

四、自尊需求;五、知的需求;六、美的需求;七、自我實現的需求。

而人只有在低層次需求獲得滿足後,高一層的需求才會產生(張春興,

1994)。學校建築是學生的學習環境,如缺乏安全保障,則學校教育的效 果將歸於零(林逸青,2005)。故學校若連基本之生理及安全的需求皆無法 滿足校園內之教職員生,將無法提昇其追求更高層次之意願,更遑論友 善校園之營造。

廖文靜(2011)研究發現,學校設施品質與學生的學習態度呈中度正相 關,學校設施品質的主要內涵包含「安全性」。是以,校園安全性與否,

對於教職員工生的生理與心理及學生的學習成就有直接影響。

Réti 和 Lippai (2012)人類認知地圖的建構包含路徑、邊緣、區、地標 和節點等五個關鍵要素,故掌握上述關鍵進而設計易辨識(Legible design) 的空間,將有助於建構人的認知地圖,此將有效提高使用者對環境的安 全性。Essley、Husson、Quinn 和 Yanda(2003)指出,安全性 (Security/Safety) 係指一個設計良好的學校必須提供學生、教職員和民眾安全環境,並提 供有效的監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張淑瑜(2004)於臺北市國民中學性別與空間規劃之研究中發現,男女 生對於「校園不安全空間」的意見一致,均有 40%以上的學生勾選「地 下室」、「圍牆角落」、「廁所」;男女師生大致認為造成校園空間不安全的 主要原因為「位置偏僻和人煙稀少」、「地下室光線太暗」、「圍牆角落的 視覺死角」以及「廁所的怕被偷窺」。此外,蘇慧貞、邱乾國和李彥頤(2007) 亦指出,建立友善的校園空間應降低校園環境中之危險因素、提升使用 者對校園空間之領域感與歸屬感、提升使用者對校園環境之預知控制能 力、尊重使用者之隱私權,避免過度監控或保護。故友善校園空間的建 立,首重降低校園中之危險空間及因素。

何為安全無虞環境?湯志民(2010)指出,安全校園係指學校的校地、

校舍、校園運動場地及其附屬設施都能讓使用者安全無虞,同時以積極 的態度整合校內外各項資源,並制度化、系統化的建立管理系統與監控 設備,以維護校園安全。此外,教育部(2008)提出,校園安全管理,乃是 針對國民中小學教學活動所需的各項設施、場所、器材設備等項目,以 及門禁管制、活動進行等,實施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採取適當的措施,

隨時予以改善,期使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和其所造成的傷害減至最低程 度,以奠定幸福安全的基礎。

綜上,學校具有開放空間、活動性高、警覺性低及人員集中等特性,

往往因學生疏忽、設施設備設計不良、環境不佳及管理不善等潛在危害 因素,導致校園安全危安事件時有所聞。整理上述學者的看法,皆肯定 校園安全的重要性,並指出打造安全無虞環境為校園友善之必要條件。

是以,學校成員有生活在健康且安全環境的權利,故透過安全維護系統 的建置、校園安全結構的考量、視覺穿透性空間的規劃,為營造安全無 虞校園的首要之務。爰此,本研究就「安全無虞環境」之定義,係指學 校的校地、校舍、校園運動場地及其附屬設施都能建立安全管理及監控 機制,以滿足使用者免於恐懼之基本安全需求。

(二) 無障礙環境的內涵

教育部(2013)統計資料顯示,國民小學教育階段各類特教班級數,95 年度 2,258 班至 101 年度增至 2,667 班,身心障礙學生人數 95 年度由 37,512 人至 101 年度增至 42,670 人。另教育部持續推動無障礙校園環境,

編列預算補助學校改善學校無障礙設施,101 年補助大專校院 56 校、21 縣市國中小學,經費共計 1 億 1,700 萬元,建置身心障礙學生無障礙之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習環境。由上述統計數據可知,面對日益增加之身心障礙學生,校園無 障礙環境更顯其重要性,此決定了特殊教育學生能否於立足點平等的情 形下接受國民義務教育。

鄭晃二(2002)指出「友善人性的空間」係指校園作為一個教育場所,

建築與環境具有示範作用,成為一個對每個人都開放的教育資源。特殊 需求的使用者雖然只佔校園所有使用者的少數,但是校園裡的體貼設置,

則反映出校園文化對人的尊重與關懷。所有的人造環境只要是給人使用 的都是「無障礙環境」,應將環境設計考慮的「範圍」加大,若不能滿足 所有人的需求,就是一個「不友善的空間」。

湯志民(2002、2006a)指出,學校空間需有無障礙校園環境,才能使

「行動無礙者」和「行動不便者」,不論「暫時」和「全時」的行動障礙,

皆能行動便捷順暢,安全無虞。教育部(2006)亦提出「無障礙」應是指考 量所有不同狀態移動與行動者的需求,而非僅限於對特定肢體障礙者的 服務,應避免將此差異「特殊化」或「標籤化」。是以,無障礙環境之設 計概念應為尊重差異與設施服務的多樣化,滿足所有狀態師生的需求,

使「暫時」和「全時」的行動障礙者,皆能行動便捷順暢。有關無障礙 環境的涵義,有多位學者提及,茲分述如后。

無障礙環境(barrier-free campus)是一個以整體的概念透過軟硬體設 施與態度所建構出來的人性化校園環境,是一個完整包含物理、社會、

心理各層面的無障礙環境,達到提供使用者一個「人性」、「安全」、

「便捷」、「順暢」、「連貫」、「可及-可到達、可進出(逃生、避難)、

可使用」的整體環境,以滿足國民參與性格的心理取向、展現人權均等 的精神(李素珍,2003)。無障礙校園環境的實施不應只談狹隘的建築物理 環境設施,廣義的學習設備環境與積極的心理接納態度更是值得所有教 育工作者勠力營造與培養,期盼塑建真正符合無障礙精神,具溫馨人文 的友善校園(李重毅,2010)。由此可見,無障礙環境之營造,充分反映出 校園文化對人的尊重與關懷,為友善校園之核心精神。無障礙環境不僅 限於物理環境設施,更包含廣義的學習設備環境與積極的心理接納態度,

是真心利他的動機表現,也是表達環境善意的做法。

此外,湯志民(2002、2006a)提出無障礙校園環境設施建構之核心概 念:安全的、人本的、便捷的、順暢的。無障礙校園環境(barrier-free school environment)係指以無障礙空間和設施構成行動不便者可到達、可進入、

可使用的學校建築與校園環境。無障礙空間是指以無障礙設施使學校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築的室內外區域,成為行動不便者可進出運用之空間。無障礙設施,根 據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十章所規定之「公共建築物行動不便 者使用設施」,包括:室外引導通路、坡道及扶手、避難層出入口、室內出 入口、室內通路走廊、樓梯、升降機、廁所盥洗室、浴室、觀眾席及停 車位。

亦有研究者針對無障礙校園環境規劃提出建議如后:李素珍(2003)提 出整體無障礙校園環境規劃原則包含:1.人性的:任何人都適用的,是出於 體貼人、關懷人的立場而建構的一種「友善環境」。2.安全的:設備、設施 應避免死角,以防二度傷害。3.便捷的:方便,不是隱蔽在校園一角的。

4.順暢的:具有標誌說明,無拐彎抹角,無突出阻礙的。5.連貫的:硬體設 施能顧及平面的、垂直的、且能串聯並暢行無阻的整體性設計。6.可及的:

可到達、可進入、可使用、可逃生、避難的。另洪薪育(2005)亦提出實現 友善空間策略行動執行計畫需改善個別需求設施,具體做法為:1.關注人 體尺度的差異:學校提供的設備,應依學生發育程度而有所差異。2.設計 合理的無障礙空間:採取消除多餘設計模式,以一套更簡潔、便利的手法 來滿足所有狀態的師生。

綜上,無障礙空間為友善校園規劃與經營的指標之一,且無障礙校 園環境規劃應考量人性的、可及的、標示性、方便性、全面性及整體性 原則。友善校園的精神包含關懷、平等、尊重,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建 構無障礙環境,讓大家都可以平等的使用,使校園成為親近的空間。學 校應建構無障礙空間、設置無障礙設施設備、提供特殊教育相關資源,

使行動不便者皆可獨立到達、進出及充分使用的校園整體環境。爰此,

有關「無障礙環境」之定義,係指以無障礙空間、設施和支援服務,構 成不同障礙狀態之使用者可到達、可進入、可使用的學校環境。

綜上對於「安全無虞環境」及「無障礙環境」內涵之說明,有關「安

綜上對於「安全無虞環境」及「無障礙環境」內涵之說明,有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