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客家文化產業及政策發展

第三章 新竹縣客家文化產業與政策發展介紹

第一節 客家文化產業及政策發展

壹、 客家文化產業

一、客家文化產業之內涵

淺顯來說,客家文化產業與一般文化的產業不同之處即是在於其包含了客家 文化,這種文化產業之客家文化會因各地客家文化之文情不同而有不同發展策略,

且會遇到的發展困境也會因此不同。何謂客家文化產業?依據俞龍通於 2012 年 出版《亮點客家─ 台灣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之路:創新、整合、國際化三部曲》

一書之中說明對於客家產業有五種論述來形容,資料整理如下:

1. 產業目的說

主要是以其該產業是否夠能帶動當地客家聚落之發展來界定。如果該產業能 夠帶動區域繁榮,該產業即判定為客家產業。

2. 客家族群說

以客家族群從事之產業來界定。客家族群發展出的任何產業(包含從事生產、

製造、經營等行為)即稱為客家產業。

3. 區域說

依據「客家基本法」第六條認為該地區(鄉、鎮、市)三分一以上人口為客家 人時即判定為客家重點發展區域。在該產域發展之產業及判定為客家產業。

4. 機關說

該縣市設有客家事務推動機關,其推動之產業即為客家產業。

5. 客家文化加值產業說

是從社會文化之生產角度來看,凡是具有客家文化特質與客家文化息息相關 之產業,將客家文化之元素融入其中,即可稱為客家文化產業。

59

其中,俞龍通認為前四條之解釋皆不盡完全,以第五條之定義加以整理歸納 出:「以客家文化為核心價值、透過文化加值,可傳承客家文化、繁榮客庄 之產業,皆可稱為客家產業(俞龍通,2012,12)。

客家文化產業來說有兩個面向:其一是客家人所從事之文化相關事業;另一 個是以傳統客家文化做為號召或特色之產業(張維安,2000)。

綜觀上述,客家文化產業之定義不離開客家文化,但是不一定是要客家 人才可成為客家產業,國內許多客家事務機關推人也不一定全為客家人,應 考上國家考試(客家行政)之人也不一定是客家籍,客家文化產業之特點即是 能為當地帶來就業機會,不一定要限定於客家人所從事之產業才能判定為客 家文化產業。個人認為能為夠為當地保存傳統客家文化,並能加以包裝發展 並發揚光大,能夠為當地帶來一定的經濟成長,其產業底下也不一定要為客 家籍,皆可稱為客家文化產業,其工作人員也稱為客家文化產業創造工作 者。

二、客家文化產業之範疇

目前國內在推行客家文化,項目多元,舉凡客家傳統食物、音樂舞蹈、戲劇、

節慶祭祀活動、傳統文物、客庄遺址觀光活動等皆在其產業範圍之內。客家 文化發展及內涵包含三要件:客家文化基礎、文化創意加值、產業創新與擴 大 (俞龍通,2012)。主要是以傳統客家文化為核心基礎,進行傳承並思考 如何加以發展其文化產業,透過「創意」包裝行銷,並將其產業擴大化。以 下參考俞龍通之客家產業範疇同心圓來介紹客家文化產業:

60

圖 3-1 客家產業同心圓圖

資料來源:參考自俞龍通,《亮點客家─ 台灣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之路:創新、

整合、國際化三部曲》:18。

根據上圖,內圈第一層是以傳統客家文化作為核心的層次,主要表現出 客家人的傳統生活精神,山林文化、重農性格、吃苦耐勞及勤儉持家等精神,

屬於無形的資產文化。第二層是以客家山林文化環境所衍生出的傳統經濟產 業:茶葉、水果、菸葉、花卉、醃製食品及客家傳統食物,還有傳統客家音 樂戲曲音樂、傳統手工藝品等。第三層以內層兩圈傳統客家經濟產業為基礎,

透過「創意」的加持,加以包裝設計及運用商業行銷手法而轉型而成的客家 文化創意產業,並追求原創獨特性等目標,例如關西仙草、東方美人茶、大 湖草莓相關製品等,文化藝術活動則有客家桐花季、客庄 12 大節慶等活動。

前述三圈所講的客家文化、精神及產業則結合成客家觀光產業之發展,透過 每個客庄獨有之文化吸引觀光客來此觀光,促進當地產業之發展也提供了就 業機會,並讓客家文化延伸至外。當文化產業與觀光業相互結合而成為一站

客家精神、傳統、文化

、藝術

客庄傳統產業

客家文化創意產業

客家觀光產業

61

有特定市場(niche market),稱為文化觀光業。特點是低流量、高成本及依 照個人需求打照的服務。這種觀光產業會與地方文化產業密切結合,也與當 地民眾產生文化感的互動模式(張維倫等譯,2003:163-164)。

新竹縣的客家產業也可以朝上述同心圓之分層解釋來做分類,以下參照 http://travel.hsinchu.gov.tw/page.aspx?wtp=1

根據上表所示,新竹縣內之客家產業多元,從內圈核心層次的客家精神、傳 http://www.boch.gov.tw/boch/)

2 新埔義民祭於農曆七月二十日鬼節,配合中元普渡祭祀孤魂野鬼,藉「放水燈」召請水路孤獨 的遊魂,普渡聽法,得以超生。義民祭活動主要求得脫苦超生,符合人間大愛,乃是至高無上之 表現(張登銘,2010)。

62

63

第四層客家文化觀光產業則是第三層文化產業帶動當地的觀光及產業之振興,

新竹縣運用客家文化創意產業彼此連結而形成觀光聯結網,包含許多傳統客家文 化園區:蕭如松藝術園區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吳濁流故居、鄧雨賢音樂文化 紀念園區等。

綜觀上述,客家產業主要表現之精神不可缺乏是客家傳統精神及刻苦耐勞之 個性,客家文化產業在國內發展相較於傳統的電子科技產業起步為晚,而且在全 球化的經濟稱及影響之下,勢必遇到更多發展困境,且國內目前經濟發展停步,

人民消費不如從前大方,且客家文化產業之初期發展多需要資金的補助,須將傳 統客家文化之刻苦耐勞之精神給運用上,不能於此一過渡期給限制住。

貳、 客家政策之發展

近年來,我國客家政策相繼納入為各候選人之競選政見之一以爭取選票,且 行政院也成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委會),積極辦理國內客家文化政策之規化與 執行,也積極推廣客語檢定考試,國中小鄉土課程也納入客家文化內容,輔導各 地客家文化傳承及產業發展,在學術發展推動上也有相關獎勵措施,我國客家文 化政策明顯受到程度上之重視。其政策大方向可分為:語言教化復甦、資產保存、

文化產業及文化創意產業、媒體等大方向發展。在面臨全球化所致的經濟結構改 變影響下,客家委員會為了改善地方經濟,將文化創意產業及閒置空間再利用之 概念運用在各地的傳統客家文化上,將客家文化加以重新設計、開發、製作、包

9 由橫山鄉農會發起枝代表客家文化之產品,包裝外盒皆經過專家設計,獲得 2011 經濟部 OTOP 設計大賞中奪得包裝設計類第一名。產品能代表濃濃客家風情及特色(聯合報,橫山手工皂-客家 意象躍包裝,2012/06/12)。

10 早期新埔地區盛產柿子相關農產品,後來因加入 WTO 市場面臨衝擊,2005 年成立「新埔柿 染班」,後來於 2011 年成立「新埔柿染坊」,是全台第一個發展柿染的地區,與三峽地區的藍染 不同。柿染的文化加值產業除了能連結地方居民的共識,也帶動地方發展(彭竹筠, 2012)。

64

裝、行銷的商業化過程,推廣客家文化,以提高產業附加價值及創造地方就業機 會,讓客家文化能發揚,並能帶動地方經濟。以下將簡單描述我國客家政策整體 發展形成:

一、逐漸形成之客家政策-還我母語運動(1988 年):

1949 年,政府播遷來臺之特別政治因素影響下,文化發展相對受到輕視。

50 年代後政府陸續制定了許多大型經濟發展之政策,加工出口產業大量設置,

經濟快速成長,造成快速都市化與城市移民等情形產生,在讀種資本主義之經濟 社會發展下,傳統客家方言、手工藝品及藝術表演逐漸消失。1961 年成立三大 電視臺也逐漸取代原有之廟會活動,1973 年「國語推行辦法」之推行及 1975 年 的廣播電視法限制方言節目播出時間,使得原有方言活動受到限制,使用方言比 率逐年下降(李美雲,2006)。

臺灣客家的傳統文化,相當豐富,相對於福佬文化與原住民文化而言也相當 具有差異性與珍奇性,這些都是值得加以傳承和發展的文化內涵。從客家族群居 住地區的環境,歷史與經濟活動的發展等角度來看,長時期以來,對客家地區的 年輕人來說,追求發展就是意味著必須離開家鄉到外地謀生。加上全球化資本主 義在臺灣以及工業化的發展,改變了客家地區原有的生產方式,使得客家人的生 活方逐漸與傳統產業產生背離的現象。客家文化意識的抬頭,與上述背景有關,

客家運動產生,是在臺灣的政治解嚴、本土文化的振興與新興社會運動蓬勃發展 下發生的(曾金玉,2002)。

80 年代後,報報章雜誌上陸續出現呼籲「電視節目增闢方言時段」、「實 施雙語教育」等口號,方言使用頓時成為政論之議題。1988 年 12 月 28 日,

上萬人走上街頭向政府當局喊出「還我母語」之口號,客家政策因此收到重 視,展開客家文化復興(與建造)運動(方念萱,1988)。

二、受到重視的客家族群政治影響力:

65

客家族群在國內各地均有大小不一之政治影響力,尤其是到了 1996 年之第 一次總統大選,客家族群選票所造成之政治影響力逐漸受到各政黨所重視,因此 發攏客家族群及發展客家政策之政見口號立即出現,但比起當時許多政見並不是 很重要的。從政治人物之角度來看,是不是正因為選舉之因素所演成客家與相關 文化政策積極地被保護與推廣;而從客家族群的角度來看,是否是有提出要落實

客家族群在國內各地均有大小不一之政治影響力,尤其是到了 1996 年之第 一次總統大選,客家族群選票所造成之政治影響力逐漸受到各政黨所重視,因此 發攏客家族群及發展客家政策之政見口號立即出現,但比起當時許多政見並不是 很重要的。從政治人物之角度來看,是不是正因為選舉之因素所演成客家與相關 文化政策積極地被保護與推廣;而從客家族群的角度來看,是否是有提出要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