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主要透過文獻分析及深度訪談為主要研究方法,藉由次級資料來瞭解 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在目前發展上之困境,並利用文獻分析來擬訂評估指標,

在深度訪談尋求政府部門、學術單位、文化產業業者及居民代表來尋求他們對於 整體政策之看法。

壹、 研究對象

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在學術界上還是屬於模糊不清的,究竟哪些文 化園區屬於文化產業,哪些又是屬於客家文化創意產業是要加以釐清的,且 各地發展之特色也會因此而不同,所擁有之地理、歷史及經濟條件因素也不 同,造成研究對象屬性上不同,是值得去探討的。目前客家文化仍屬相對弱 勢,這無也會影響到後續研究之發展。

貳、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質化研究為主,透過資料分析及訪談來瞭解整體政策之問 題與現況困境發展,在未來也可利用量化分析來探討社區民眾及遊客對於新 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之發展意見及探討,並能適當給予意見,改善當前政策 問題。

123

參考書目

壹、 中文部分 一、 專書

1. 文化環境工作室(1998)。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臺北:文建 會。

2. 文建會(2002)。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經驗的議題與討論。臺北: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

3. 文建會(2003)。文化創意產業手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4. 文建會(2003)。2003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 委員會。

5. 文建會(2003)。文化土壤 接力深耕—文建會二十年紀念集。臺北:作者。

6.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2004)。文建會文化白皮書。臺北:文建會。

7. 文建會(2005)。2004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臺北:文建會。

8.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9. 丘昌泰、李允傑、張四明、余致力、羅清俊(2001)。政策分析。臺北:國立 空中大學。

1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認識文化創意產業。臺北:文建會。

11. 俞龍通(2012)。亮點客家 台灣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之路:創新、整合、國際 化三部曲。臺北,師大書苑出版社。

12. 范振乾(2002)。存在才有希望──台灣族群生態客家篇。臺北:前衛出版社。

13. 徐正光(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臺北:正中書局。

14. 徐正光(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研 究學會。

15. 翁興利、施能傑、官有垣、鄭麗嬌編(1998)。公共政策。臺北:國立空中大

124

學。

16. 張玉璜(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理論、操作、永續實踐會 議實錄。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7. 張維安(2000)。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8. 張維倫(2003)。文化經濟學。臺北:典藏藝術家。

19. 張瓊慧總編(2003)。認識文化創意產業。臺北:生活美學館。

20. 莊翰華(1998)。都市行銷理論與實務。臺北:建都文化出版社。

21. 郭昭佑(2007)。教育評鑑研究-原罪與解放。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22. 鄒應瑗(2003)。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精英勢力。臺北:寶鼎。

23. 劉大和(2005)。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臺北:魔豆創意。

24. 謝慶達(1996)。找尋失落的空間-都市設計理論。臺北:田園。

二、 期刊

1. 于國華(2003)。<文化.創意.產業--十年來臺灣文化政策中的「產業」發 展>。《典藏今藝術》,第 128 期:46-49 頁。

2. 尹 遯(2000)。閒置空間與藝術村的關係—訪談藝術家陳建北。藝術 99—

閒置空間‧新造化,專輯 3:10-13 頁。

3.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 究,第 1 期:169-194 頁。

4. 王惠君(2003)。閒置空間的再生與活化—活化公有閒置空間成為文化資源之 初步探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第 19 期,第 4-7 頁。

5. 古宜靈(2004)。如何啟動一個成功的創意文化園區。創意空間:開創城市新 地理學。臺北:典藏,121 頁。

6. 吳思華(2004)。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上)。典藏今藝術,第 136 期, 114-117 頁。

7. 吳思華(2004)。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下)。典藏今藝術,第 137 期,134-137

125

頁。

8. 吳密察(2003)。文化創意產業之規劃與推動。研考雙月刊,第 236 期: 56-65 頁。

9. 邱誌勇等(2004)。自滿的狂享與虛幻及其之後—論台灣文化產業。當代月刊,

第 200 期:116-123 頁。

10. 洪維勵、李易儒、莊縈焄(2011)。苗栗市龍節慶參與及居民文化與觀光發 展態度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第 8 期,70-85 頁。

11. 張錦俊(2007)。由英國經驗看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園區規劃與都市活化。

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第 5 期,24-34 頁。

12. 黃登昱、范以欣(2005)。探討傳統產業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之執行模式—以 傳統紙產業為例。工業設計,第 33 期,17-22 頁。

13. 趙國仁、林朝賢、陳廷榮(1995)。以全球資訊網路來輔助地區行銷。光碟月 刊,第 13 期,94-97 頁。

14. 劉大和(2003)。文化創意產業界定及其意義。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 26 期,

115-122 頁。

15. 劉維公(2003)。文化全球化與新消費工具。東吳社會學報,第 14 期,147-161 頁。

16. 劉維公(2003)。何謂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的時代意義?。典藏今藝術雜 誌,第 128 期,42-45 頁。

17. 劉維公(2003)。為什麼我們需要創意文化園區?--創意文化園區是強心劑?

還是打錯針?典藏今藝術,第 129 期,102-105 頁。

18. 謝登旺(2005)。客家文化產業活化芻議。開南管理學院通識研究集刊,第 8 期,1-16 頁。

19. 藤人傑(2004)。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初探-以新興之音樂與表演藝術、視 覺藝術及工藝產業為例。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 27 期,90-100 頁。

126

三、 論文集

1. 王惠君(2001)。專業者推動閒置空間再生的方向-從日本『谷中學校』的 經驗談起。2001 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3-4.1~3-4.5)。南 投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 吳綱立、賴麗巧(2003)。全球在地化的都市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之研究,2003 年住宅學會會暨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23-132 頁)。新竹。

3. 施正鋒(2002)。客家族群與國家-多元文化主義觀點。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 論文集(頁 14-1-14-14。)。臺北市:客家委員會。

4. 張玉璜(2001)。閒置空間更生使用的魅力形塑─空間的規劃與整修。行政 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藝術村籌備處編,藝術‧進駐‧經營與管理:建構藝文發 展契機與閒置空間之關係研討座談會(頁 78-82)。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 員會藝術村籌備處。

5. 黃世輝、許嘉惠(2011)。社區文化資產保存與創意產業轉化的台灣經驗。2011 兩岸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423-434)。廣州,廣州中山大學。

6. 傅朝卿(2001)。台灣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2001 推動閒置空間再 利用國際研討會(頁 1-10)。臺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

7. 劉煥雲(2009)。台灣客家文化產業與文化觀光之發展-以六堆地區為例。文 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研討會(頁 239-267)。屏東:美和技術學院出版。

8. 顏國樑(2001)。回應性政策評估理論及其在教育政策評估的啟示。「第八次 教育行政論壇」研討會論文集(頁 12-35),新竹市。

9. 林嫻如(2009)。文化創意產業振興基隆地方特色產業之永續發展。2009 文 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頁 215-236)。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 學。

四、 學位論文

127

1. 方念萱(1988)。方言族群語言認同與大眾媒介使用之關聯性研究—以閩南語 語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臺北。

2. 方迺中(2006)。都市再生與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學 院碩士在職專班營建技術與管理組,新竹。

3. 朱美音(2004)。我國洗錢防制政策評估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新北。

4. 余志隆(2005)。創意文化園區產業形塑空間之研究-以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為 例,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研究所,新北。

5. 吳桂美(2006)。寶藏巖聚落空間探討與閒置空間再利用。輔仁大學景觀設計 學系碩士班,新北。

6. 吳國碩(2005)。永續都市發展下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高雄橋仔頭糖廠 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博士班,臺南。

7. 宋美瑤(2009)。苗栗縣「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成效評估之研究-以 回應性評估觀點。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8. 李承芸(2005)。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台灣電視產業為例」。銘 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臺北。

9. 李美雲(2007)。我國客語政策之回應性評估。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 學系,新北。

10. 杜長青(2004)。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探討---以工藝類為例。輔仁大學 管理學研究所,新北。

11. 周雅雯(2005)。台灣客語政策評估之研究-以桃園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國 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桃園。

12. 周麗涵(2013)。從傳統造紙工藝之保存與重建談無形文化資產的應用發展-

以新竹芎林紙寮窩造紙工坊為例,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學系碩士論文,

桃園。

128

13. 林子婷(2011)。外籍配偶福利服務措施之回應性評估研究-以臺中市為例。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臺中。

14. 林宏澤(2003)。從文化產業探討地方文物館的發展--高雄縣皮影戲館視覺設 計規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臺北。

15. 林佳蓁(2005)。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之回應性評估研究:以苗栗大湖草莓園區 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新北。

16. 林枝柄(2001)。我國替代役回應性政策評估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 學公共事務學程在職進修專班,臺中。

17. 林昭德(2004)。台灣藥害救濟政策評估之研究。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 所,臺北。

18. 林桂萍(2004)。台灣原住民的藝術表現-以力馬原住民生活工坊為例。國立 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臺北。

19. 林傑祥(2005)。共生概念運用於產業閒置空間再利用 —以臺灣水泥竹東廠 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桃園。

20. 邱昆男(2003)。我國警察「養成教育」回應性政策評估。國立台北大學公共 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北。

21. 胡至沛(1998)。回應性政策評估理論之研究-兼論台北縣老人年金政策。國 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臺中。

22. 唐園荷(2011)。湖口老街作為景點符號 - 社會選擇的過程。輔仁大學社會 學系碩士班,新北。

23. 孫華翔(2004)。文化與產業間的游移-九十年代台灣文化政策發展脈絡初探。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臺北。

24. 徐國訓(2003)。閒置空間文化再造策略比較之研究─以臺中酒廠舊址為例。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所,臺中。

25. 徐國訓(2004)。閒置空間文化再造策略比較之研究-以台中酒廠舊址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