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害怕孤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害怕孤立

一、害怕孤立作為沉默的動機

諾爾紐曼(1977)把害怕孤立作為少數意見者保持沉默的原因。諾爾紐曼認 為,作為社會存在,絕大多數人害怕孤立而渴望受歡迎。因此,當個人發現自己 的意見處於劣勢地位時,為避免被其他人孤立,會選擇保持沉默。

但是,最初提出沈默螺旋理論時,諾爾紐曼並沒有對害怕孤立的概念進行可 操作的明確定義,直到九十年代才提出三十一個測量害怕孤立的具體問題,這些 問題假想了各種困窘狀況,以衡量受訪者對困窘情境的敏感程度

(Noelle-Nueumann, 1993;轉引自翁秀琪,1997)。進行量化檢驗的研究者對害 怕孤立的的測量方法各不相同。部分研究者的測量方法與諾爾紐曼類似,翁秀琪

(1997)為了便於電話訪問,將諾爾紐曼的問題縮減至 6 個來測量害怕孤立。

Scheufele 與 Shanahan 與 Lee(2001)用「我擔心別人因為不同意我的觀點而孤 立我」、「我喜歡避免爭執」等7 個問題詢問受訪者在溝通情境中感受到的正負 面情緒。Ho 與 Macleod(2008)、Ho 等人(2013)分別將 Scheufele 等人的研 究中的7 個問題改編成 6 個、5 個問題的量表,用以衡量受訪者的害怕孤立程度。

其他研究中,研究者對害怕孤立各自進行了操作性解釋及測量。Willnat 等 人(2002)把害怕孤立這一概念細分為「害怕社會孤立」與「害怕觀點孤立」,

其中害怕社會孤立用「有時我擔心別人不喜歡我」、「有時我擔心沒有人可以交談」

等3 個問題來衡量受訪者總體上害怕被孤立的程度,害怕觀點孤立則用「人們常 常會因為別人不贊同而改變說詞」、「我會因為與別人在重要問題上想法不同而儘 量不公開說出自己的實際觀點」等3 個問題來衡量害怕因自己的發言而被孤立的 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Neuwirth 與 Frederick 與 Mayo(2007)認為害怕孤立一方面可能來源與自身 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可能因談話情境或特定議題被激發,因此,他們把心理學的 溝通恐懼(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CA)概念引入害怕孤立的測量。溝通恐 懼是因真實或假想中與人溝通的而產生的害怕或焦慮。該研究用「溝通恐懼特質

(CA-trait)」量表來測量性格上的害怕孤立,用「溝通恐懼狀態(CA-state)」

量表來測量因討論情境而產生的害怕孤立,另外用2 個問題來測量因「美軍入侵 伊拉克」這一特定話題產生的害怕孤立情緒。

不少實證研究顯示,害怕孤立與沉默的確存在相關性。孫秀蕙(1994)針對 興建核四廠議題進行表達意願的問卷調查,研究發現害怕孤立程度與在持異議的 陌生人面前表達意見負相關。Willnat 等人(2002)以新加坡的跨種族婚姻議題 為案例,分別測量「害怕社會孤立」與「害怕觀點孤立」與表達意願的關係,結 果顯示「害怕觀點孤立」程度高的人發言意願更低。Ho 與 McLeod(2008)就 同性婚姻合法化議題分別研究了面對面及網路討論情境中的表達意願,研究發現,

在兩種情境中害怕孤立都與表達意願顯著相關,害怕孤立程度高的人傾向於不表 達意見。Ho 等人(2013)對同性婚姻立法議題的研究發現害怕孤立與表達意願 負相關,害怕孤立程度高的人不樂於在公共場合對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陌生人表 達看法,尤其害怕對自己的立場作出解釋。林近(2014)用網路問卷調查法研究 了在臉書上對同性婚姻合法化議題的表達意願,也驗證了害怕孤立與表達意願負 相關,害怕孤立程度越高,表達意願越低。

但是,關於害怕孤立的研究也發現其作用機制並不完全符合諾爾紐曼的推測

(處於少數意見的人不一定害怕孤立程度更高)。此外,這些研究顯示,害怕孤 立並非在所有情境中都導致沉默。

琪等譯,1994,頁 331)。孫秀蕙(1994)以興建核四廠議題為例,對環保團體 中的「死硬派」的表達意願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在面對反對者時,「死硬派」的 表達意願反而更強。Matthes 等人(2010)針對「瑞士與歐盟的雙邊關係」、「世 界經濟論壇年會」、「瑞士移民入籍政策全民公投」三個議題進行問卷調查,分

讀者意見欄時,表達意願不受害怕孤立影響。Ho 與 McLeod(2008)分別研究 了在面對面及網路情境中對同性婚姻合法化議題的表達意願,調查發現,面對面 情境中,害怕孤立程度高的受訪者的表達意願顯著低於害怕孤立程度低的受訪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表達意願,而在網路情境中,這種差異則較小。報紙讀者意見欄雖然公開性比 家長座談會更高,但發言者不必親自面對潛在的反對者;而在網路情境中,發言 者不僅不用面對反對者,更不會揭露實名等身分訊息,受到威脅制裁的可能性更 小。因此,匿名、不面對面的討論環境可以調節害怕孤立的效果,使其敢於發表 意見。

以上研究結果顯示,害怕孤立並非唯一影響意見表達的因素,心理因素、討 論對象、討論情境都會影響表達意願。一些心理因素會影響害怕孤立程度,中立 派可能比明確表示支持或反對的人害怕孤立程度更高,而「死硬派」即使處於少 數意見也不害怕孤立。當討論對象為持反對意見的陌生人時,害怕孤立程度高的 受訪者傾向於不公開發表意見,但若討論對象為參考團體或支持己見者者,那麼 即使害怕孤立程度高,個人也能表達己見。公開、面對面的討論情境使害怕孤立 程度高的受訪者不樂於發言,但在匿名、非面對面的討論情境中,例如在網路上,

個人也能表達己見。

害怕孤立不穩定的影響效果是因為在現代人們已經不再害怕孤立嗎?還是 因為害怕孤立的概念中其實包含了更複雜的次級概念?除了害怕孤立以外,還有 哪些因素會在沉默螺旋過程中產生作用?心理因素、討論對象、討論情境等具體 來說如何影響表達意願?本研究希望透過深度訪談的方式探索更多可能影響個 人表達意願的因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