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我周圍的同婚討論

在我三年的研究所生活期間,媒體上、同學間最受關注的話題就是同性婚姻 合法化,尤其是2017 年 5 月 24 日大法官作出七四八號釋憲宣布限制同婚屬違憲 的前夕,關於挺同、反同的爭論甚囂塵上,或是在課間聽見同學興奮地相約去參 加遊行,或是在臉書看到對「萌萌」(網友對護家盟等反同婚團體的戲稱)的聲 討——是的,我所處的校園意見環境幾乎是一面倒地挺同婚。

但脫離學校的人際網,外面的言論風向卻大有不同:我的兩位室友是會在週 末、聖誕節等重要日子參加教會活動的基督徒,儘管我們在其他方面相處融洽,

但我一直避免與她們聊起同性戀的話題以免尷尬;我的一位大學室友曾經覺得

「同性戀不正常」,雖然在室友們的反覆洗腦下逐漸緩和,但當我在大學室友的 微信群聊裡說起台灣的同性運動時,她的態度還是模稜兩可;有個臉書好友曾發 長文告白自己無法對父母出櫃的痛苦心情,雖然她一直堅持短髮、男孩子氣的打 扮,但從小到大父母都不遺餘力地勸說她「留長頭髮、穿裙子」,更遑論接受她 喜歡女生這件事……

關於同性議題,家人、室友、同學的態度卻大相徑庭,與他們能進行討論的 程度自然也不同,無法對家人說出口的出櫃、與室友儘量繞開敏感話題的談話、

同學間興奮的相邀……似乎,在我周圍,關於同性婚姻合法化議題的討論中存在 著一個「沉默的螺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網路時代與沉默螺旋

殷尼斯強調,傳播科技的改變,無庸置疑的會有三種結果。它改變一般人的 興趣結構(人們所關切的事),象徵的工具(人們用來思考的工具),以及社群 的本質(思想起源的地方)(轉引自Postman, 1982/蕭昭君譯,1994,頁 32)。

距離諾爾紐曼(Noelle-Neumann,1974)提出沉默螺旋假設,已經過去了四 十餘年,其間社會歷經劇變,尤其是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人們獲取訊息的渠道、

思考議題的方式、社群的影響力都與過去大相逕庭。

諾爾紐曼用沉默螺旋來描述對於有爭議的公共議題,個人根據意見氣候決定 是否表達個人意見過程。根據其論述,針對某個具有爭議性的公共議題,人們在 表達個人意見前會感知社會環境中的意見分佈情況及其發展趨勢,而意見分佈情 況與發展趨勢會影響個人對該議題發表意見的意願,若個人意見與社會主流意見 一致,則更傾向於公開發表其看法,反之則因為害怕被孤立而不願公開表達己 見。

幾十年來,無數研究者對沉默螺旋假設進行了實證檢驗,但研究結果不能完 全支持諾爾紐曼的假設。首先,對「意見氣候」及「表達意願」兩者間相關性的 驗證,一部分研究發現意見氣候與表達意願存在顯著相關:認為自己處於多數意 見的個人更傾向於公開發表自己的意見(Glynn & Hayes & Shanahan, 1997;

Nekmat & Gonzenbach, 2013; Gearhart & Zhang, 2015);但另一些研究卻發現與 諾爾紐曼的假設相反,少數意見反而比多數意見更樂於表達己見(翁秀琪,1997;

Ho & Chen & Sim, 2013;林近,2014;Porten-Cheé & Eilders, 2015),或是發現 所處的意見陣營與表達意願無關(Willnat & Lee & Detenber, 2002; Miyata

&Yamamoto & Ogawa, 2015)。

獲得如諾爾紐曼所希望的結論。雖然Willnat 等人(2002)、Ho 與 McLeod(2008)、

Ho 等人(2013)、林近(2014)的研究都發現害怕孤立程度越高的個人,越不 傾向於在意見相反的陌生人面前表達看法,但與諾爾紐曼的假設相反的是,處於 少數意見的個人害怕孤立程度不一定比處於多數意見者更高,即處於少數意見者 不一定會更加害怕孤立(林晏加,2010;林近,2014),那麼就無從談起少數意 見者因害怕孤立而沉默了。

一些研究發現了可能會影響意見表達的其他影響因素:「死硬派」(孫秀蕙,

1994;Matthes & Morrison & Schemer, 2010)、討論對象(林麗雯,1992;孫秀 蕙,1994)、討論環境(林麗雯,1992;Ho & McLeod, 2008)等。

此外,諾爾紐曼(翁秀琪等譯,1994)認為認知意見氣候有兩種途徑:(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