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訪談資料分析

第五節、 討論環境與意見表達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節、 討論環境與意見表達

一、面對面還是網路?

所有受訪者都有面對面討論該議題的經歷,但對於是否在網路上討論則有不 同的選擇。一部分受訪者不喜歡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態度,還有一部分受訪者則 積極參與網路討論。

為什麼部分受訪者不願意在網路中表達?最常被提到的原因是害怕造成誤 解,一些受訪者擔心在網路上用文字討論會說不清楚,容易造成誤會。例如,小 雪認為比起網路,面對面討論更容易讓雙方互相理解:「在網上透過文字沒辦法 把自己最想表達的說出來,可能會被人家誤解,但在現實中面對面,是可以互相 做理解和溝通的。」羊羊認為在網路上無法詳盡表達,因此他更喜歡面對面地討 論同婚議題。他在面對面討論時能夠詳細、深入地說明的自己的看法,但在網路 上只會簡短地表達立場,或是記錄參與的活動而已:「因為這些話題第一比較嚴 肅,第二說來話長,所以不太容易用手機交流。」小貓咪因為宗教信仰和孩子教 養的問題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她認為若在網路上用文字來表達基督教的立場可 能會造成別人的誤解,而面對面則能夠讓別人了解全盤的意思:

「如果是文字敘述,(對同婚)宗教立場都是不贊成,如果(討論)對象是有性 別困擾或者性別認同障礙的,他們就會覺得不被接納,我們信仰是有這個禁止或 規範,但其實出發點是因為愛,只是神不希望我們違反大自然的律。」

另一個不願在網路上表態的原因是,網路上的發言會把自己暴露給更多人,

比面對面表達的影響範圍更大。Yoyo 在網路上只會給意見相同的貼文按讚,而 不會透露更多想法,她擔心網路上發布的內容會觸及更多人,從而導致更多人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她產生反對同婚的印象。芋圓面對面討論的對象都是比較親近的人,但如果在網 路上公開發佈這些內容,則可能會被不熟悉的、立場不明的人看到,因此她不會 在網路上詳細剖析自己的立場:「網路上如果要整個po 上去講我的朋友怎麼跟 我出櫃、或者身邊的人怎麼樣,我會有太多顧忌,所以我就是發發圖、講講心情 就沒了。」

更進一步地,部分受訪者擔心會因為網路發言引來別人的攻擊。Rita 因為不 想引來相反意見的人的攻擊,所以只會在社交媒體上給看法相似的人按讚,而不 會用更具體的方式表明觀點:「擔心我如果講出來,別人一直反對的話,就會覺 得很煩……應該說是我講完一定會有人來反對,所以為了不要讓自己難看,還是 不要發好了。」Candy 雖然會在網路上用按讚、轉貼、回應別人等方式來表達自 己的意見,但她更喜歡在現實中表達,因為在網路上表達看法會引來更多不理智 的人與她爭執,甚至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一次是一個人的反對跟一群人的反對所帶來的情感的程度不一樣,一個人不理

智跟十個人不理智對整個人的影響不一樣……現在的網民可能會搜尋你的訊息,

帶來的後果是可怕的。」

蔓越莓也傾向於用轉貼等方法側面表達自己的態度而不是親自發文,她擔心親自 發文會被攻擊或被意見不同的好友討厭:

「現在的人對理性的標準很高,如果我今天發了一個東西,它不夠謹慎,我就會 覺得我會被某個持反對意見的人攻擊,所以就會比較小心,或是乾脆不要發……

有些人就算你跟他持相同意見,如果你講話沒有邏輯,他也會來攻擊你。」

本研究發現受訪者似乎更樂於在面對面環境中討論,而沒那麼願意在網路上 表達。這個研究結果看似與Ho 與 McLeod(2008)相反:他們對比了個人在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對面和網路環境中的表達意願,發現受訪者在網路中比面對面討論時更樂意表達 己見更高。但應注意的是,Ho 與 McLeod 的研究中的面對面討論與本研究中面 對面討論的具體情形並不一樣。Ho 與 McLeod 假設受訪者正在與一群不熟悉的、

意見與自己不一致的人討論,詢問他們在這種情境中是否樂意表達;而本研究中,

大部分受訪者表示更願意跟關係親近的、意見一致的人表達己見,而不傾向於與 自己不熟悉、意見不一致的人表達。因此,這兩個研究結果並不矛盾。討論對象 親疏和意見具體來說會如何影響表達意願,將在第五節詳細分析。

二、網路表達的方式

根據曾經在網路上表達過對同婚議題的看法的受訪者(不論表達頻率高低和 內容多寡),他們最常用的網路討論平台是社交媒體,其中最常用的是臉書,所 有人都曾在臉書上表達過意見,其他社交媒體(Instagram、Line、Dcard、推特、

微博、微信、PTT)也被一些受訪者提到。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對部分受訪者來說,由於擔心造成誤會、害怕向很 多人暴露自己的態度、以及不想引來攻擊,他們在網路上與同婚議題有關的行動 僅限於按讚、轉貼和隱藏跟自己態度相反的貼文。另外一部分受訪者則更樂於在 網路上發言,除了按讚、轉貼以外,還會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推文、上傳照片、打 卡、回覆或者標記感興趣的活動。

與不太願意在網路上表態的人相比,樂於進行網路表達的人會發布自己原創 的內容,例如親自編輯文字、拍照打卡等。本研究把不需要親自編輯內容的行 動——按讚、轉貼、標記感興趣的活動、隱藏貼文等行動歸類為低參與度的網路 表達行動;把需要親自編輯內容的行動——例如發布貼文、回覆、上傳照片歸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高參與度的網路表達行動。前者只能表明自己的站在爭議的哪一方,也不容易 引起別人的回應,而後者則能夠詳細揭露內心想法、讓觀看者了解其論述邏輯並 且方便地給出回應。

表二:網路表達方式整理

但這不意味著那些樂意在網路上發佈原創內容的人完全不擔心造成誤會、不 懼於向很多人公開自己的立場、不害怕引來攻擊。他們能夠克服這些恐懼、積極 在網路上發言的原因是,他們會根據網路平台的特質來決定自己是否發言和發言 內容深淺,從而保證自己「安全」。接下來將會分析這些積極的網路發言者如何 根據網路平台的特質制訂自己的發言策略。

三、網路上的差異化發言

常在網路上討論該議題的受訪者在不同網路平台發言時,表達內容、措辭方 式大相逕庭。總體來說,在公開程度較低、好友關係更親密、好友意見與自己更

低參與度的表達方式 高參與度的表達方式 行動 按讚、轉貼、標記感興趣的活

動、隱藏貼文等

親自編輯貼文、回覆、上傳照 片等

耗費精力 少 多

訊息 只能表明站在哪個陣營 除了陣營,還能透露思考邏輯

互動的可能性 低 高

後果 不易招來反對意見 容易招來反對意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致的社交媒體上,他們發言最多、最沒顧忌,而在公開程度高、好友構成複雜、

好友意見與自己不一致的社交媒體上發言最謹慎。

(一)差異化發言策略

差異化發言發策略之一是,在不同網路平台上表達的內容不同。大部分積極 在網路上發言的受訪者都會採取這種策略。

例如,芋圓在微博上以觀看為主,頂多會給支持同婚的人點讚,但不會親自 發言;在臉書上也不會主動發布貼文,但會用按讚、回覆別人、轉貼等行動來表 明自己的態度;在Instagram 上,她會主動上傳同婚相關的照片並配以文字或打 卡;而她認為最能放心地表達自己想法的地方是在Line 群組裡,她在 10 名意見 一致的好友組成的私密群組裡能夠暢所欲言,甚至能拋開理性思考、用情緒化的 語言抒發對恐同者的不滿。

蔓越莓也不會在臉書上親自寫貼文,而是用轉貼、換大頭貼、活動打卡的方 式來表明態度;在Instagram 她更加活躍,會分享跟同性戀人的事情、上傳遊行 的照片等個人生活方面的內容,但不會嚴肅地討論同婚這個公共議題;在Dcard,

蔓越莓看到反對同婚但能夠理智討論的貼文就會回覆;但在PTT,她只會看而不 會參與討論。

第二種差異化發言策略是,利用社交網站的分組功能,把不同內容公開給不 同的好友看。羊羊在微信朋友圈發布關於同婚的內容時,會屏蔽爸媽不讓他們看 到。瓢蟲在臉書上表達對同婚的意見時,會根據內容決定公開的範圍。她只會在 轉發同志社團的抽獎活動時設定為公開給所有人;而她認為一般人都能接受的內 容——例如女性平權有關的內容,或同性情侶的婚禮等比較溫馨的內容——會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開給所有好友;至於那些措辭比較情緒化的內容,就只會公開給「性別圈」的好 友(在性別相關的社團而認識的,或在現實中關係好而且意見一致的朋友)。

為什麼要採取這些差異化的網路發言策略?受訪者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 考量。

(二)社交媒體的公開程度影響網路表達

芋圓、蔓越莓和瓢蟲都認為臉書、Instagram 和 Line 公開程度不同,而公開 程度的差異會影響其表達意願。

蔓越莓提到,雖然家人並非她的的臉書好友,但如果在臉書上發文時沒設好 隱私權限,家人還是可能透過搜索看到她發的東西,所以她在臉書沒有Instagram 上那麼活躍:「我很怕有一天沒有設好臉書隱私的權限,然後被我爸媽或我妹看 到、被問。」

而芋圓和瓢蟲都認為,臉書和Instagram 的貼文可能被很多非好友的人看到,

而芋圓和瓢蟲都認為,臉書和Instagram 的貼文可能被很多非好友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