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意見表達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意見表達

一、傳統的意見表達測量方式

為了測量對矛盾議題的表達意願,諾爾紐曼用「火車測驗」來模擬小型公共 情境。「火車測驗」假設受訪者正在進行一趟火車旅行,車廂中有一個人明確表 示贊成關於爭議性議題的其中一種意見,並詢問受訪者是否樂意與其討論。在諾 爾紐曼的選舉研究中,「火車測驗」的結果證實了沉默螺旋假設:處於多數意見 的受訪者更樂意討論,而處於少數意見的則更傾向於不參加討論(翁秀琪等譯,

1994)。

此後關於沉默螺旋理論的實證研究也多採用類似的公共場合中與陌生人討 論的情境假設,詢問受訪者是否樂意在該情境中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

Glynn 等人(1997)及翁秀琪(1997)在研究中總結了常用的驗證沉默螺旋 假設的方法,透過了解受訪者對以下4 個問題的看法及驗證 4 變項間的關係:(1)

對某一社會議題受訪者自己的意見;(2)受訪者認為社會上大多數民眾對這一 議題的意見;(3)受訪者認為未來幾年內社會上大多數民眾對這一議題的意見 會如何發展;(4)透過「火車測驗」測量受訪者在公共場合是否願意表達自己 的意見。

在面對面情境中,翁秀琪(1997,頁 167-168)在問卷中假設受訪者處於以 下情境中,並以里克特量表衡量受訪者在該情境中樂意表達的程度:

假如您去喝喜酒的時候,剛好都和不熟的人坐一桌,如果他們都在討論這次縣長 選舉的事,而且聽起來都是支持國民黨(或民進黨、新黨),願不願意參加她們 的討論,表示您的意見?

Ho 等人(2013)為了測量受訪者對新加坡同性婚姻合法化議題的樂意表達 程度,假設受訪者正參加一個面對面的集會,集會上的人都互不認識,而且他們 對於新加坡同性婚姻合法化議題的看法與受訪者相反,在此情境中用里克特量表 衡量受訪者表達己見的意願。

在以網路為發言環境的研究中,也有研究採用類似「火車測驗」的情境假設 問題來測量樂意表達程度。Nekmat 與 Gonzenbach(2013)虛擬了 3 個校園論壇,

其中兩個論壇中關於同志議題呈現非常極端的贊同或不贊同的意見氣候,向受試 者展示其中一個論壇的帖文情況,並用里克特量表測量受試者願意在該論壇發表 意見的樂意程度。

但是,僅以是否樂於在一個假想情境中公開表達己見來衡量表達意願,一方 面可能效力不足,另一方面會有失全面。

Scheufele 等人(2001)的研究比較了兩種情境下受訪者的表達意願:相關 研究中常用的假想情境與更加具體的焦點團體討論情境。一半受訪者被分配到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標語或毀損對方的標語、攜帶具有明顯政治傾向的報紙等也是表達意見的方式,

而藏起有政治傾向的報紙也是沉默的表現(翁秀琪等譯,1994)。個人可能因為 性格等原因不願直接說出觀點,而是用其他行動支持某種意見,「火車測驗」卻 無法顧及其他多樣的表達方式。

此外,Salmon 與 Kline(1983)區分了公開、私下的場所對意見表達的不同 影響,個人在團體監督越弱的情境中越不容易妥協,而即使迫於壓力而暫時沉默,

也不代表內在態度改變。

因此,個人一時沉默不代表會一直沉默,面對參考團體、或遇到持相同意見 者、或在匿名的網路情境中,仍可能表達原本的意見。對意見表達的測量若僅局 限於特定假想情境中,將無法真實反映受訪者的意見表達行為,應該詳細了解個 人究竟在何種情境中、對何種討論對象會發言,而在何種情境中、面對何種討論 對象會沉默。接下來,本研究將分別介紹網路中可能被使用的多元意見表達方式 和討論對象的親疏對表達意願的影響。

二、對不同討論對象的表達

本研究已在上文闡述,不同層級的人際關係中可能存在多層次的意見氣候,

且親疏程度不同的團體的意見氣候對個人的影響有所不同。但是,人際關係不僅 可以透過意見氣候對個人產生影響,一些研究發現,討論對象的親疏也會影響個 人的表達意願。

林麗雯(1992)分別詢問小六家長在家人與朋友(參考團體)面前、家長座 談會(匿名公眾)上、及報紙「讀者投書」欄(大眾媒體)對「國中生自願就學 方案」議題的表達意願,根據調查結果,受訪者在參考團體面前的表達意願高於

Salmon 與 Kline(1983)認為,不同團體因其對個人的吸引力、個人想要維 持團體成員身分的意願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認為某團體越重要,越傾向於與 該團體意見一致。拉查斯斐等人(Larzarsfeld & Berelson & Gaudet, 1968)的選舉 研究支持這一論斷,他們在1940 年總統選舉期間對小鎮居民的投票意願進行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多次調查,發現個人的投票選擇傾向於與家人、要好的同事或要好的朋友一致。

此外,在最初的調查中與家人選擇不一致的受訪者更傾向於在後幾次調查中改變 投票選擇,與家人一致的受訪者則不傾向於改變投票選擇。

但是在資訊豐富、意見林立的現代社會,可能會出現個人意見與重要參考團 體不一致的情況。例如對「同志婚姻合法化」議題,保守的家長可能持反對態度,

但年輕人受教育、朋友等影響則可能與家長態度相反,若出現個人與重要參考團 體觀點不一致的情況,向他們表達意見是否會比向其他人表達更難?

正如本研究在上文中的分析,參考團體從意見氣候和討論對象兩個方面對個 人產生影響,參考團體對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諭。一方面,家人與朋友、同事或 同學、網路社團、社會大眾按照與個人的親密程度形成了不同級別的團體,對個 人來說越親近、越重要的團體越容易造成影響,獲得參考團體的支持使個人不害 怕社會大眾的壓力而敢於說出真實意見。但另一方面,本研究認為,若個人與越 親近的團體例如原級團體的意見不一致,造成的壓力可能會更大,讓個人更不容 易對他們表達己見。

三、網路環境中的多元意見表達方式

正如上文分析,網路普及對沉默螺旋研究的另一重大影響是提供了新的意見 表達渠道,戴怡君與董旭英(2005)的研究中,多數受訪者表示能夠表達自我是 他們使用網路的原因。

網路作為一種發言平台,有著低門檻、匿名性等特質。Porten-Cheé 與 Eilders

(2015)分別對面對面情境下與網路情境中的表達意願進行了測量,他們用 5 分的里克特量表分別詢問受訪者在酒吧、實名制部落格、非實名的部落格、以及

Salmon 與 Kline(1983)的推論,迫於壓力而暫時沉默不代表內在態度的改變,

在團體監督較弱的環境中(例如匿名的網路中)或贊成己見的人面前,仍可能會

Fox 與 Warber(2015)對 52 名 LGBT+族群進行訪談,詢問他們在臉書上關 於LGBT+話題的發言情況。訪談發現了一些阻止發言的原因:保守的家庭和朋 友、宗教、文化習俗、職業顧慮都會導致其不願表達看法,而好友圈的開放程度 是影響其表明身分、討論相關話題的意願的主要因素。關於在臉書上沉默的表現,

研究發現未出櫃者都在臉書的個人資料裡隱藏了「對某人感興趣(interested in)」、

「與某人交往中(in a relationship with)」的項目;還有受訪者自我展示為異性 戀者,例如在與其他LGBT+的合照中不標記自己;以及對恐同言論保持沉默等。

至於只對部分人出櫃的受訪者,他們對部分好友隱藏了LGBT+身分, 參加 LGBT+機構建立的不公開小組,還有部分人專門建立了用於同志交流的帳號,

但他們會給有關LGBT+的內容按讚,發現恐同者時會採用教育或主動進攻的策 略。對於完全出櫃者,他們雖然公開揭露身分,但並非積極地與反對意見溝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他們會刪除臉書好友中的恐同者,因為嚴格的交友策略,他們的意見在社會上不 會更加顯著,反而表現為沉默。

Gearhart 與 Zhang(2015)研究社交網站上的意見表達時區分了多樣的表達 行為,他們將表達己見與保持沉默的行動細分為:為帖文點讚、發布積極的評論、

發布反對的評論、忽視反對意見的帖文、不發布帖文。調查結果顯示,總體來說,

常遇到相同意見的帖文提高了按讚、發布評論的可能性,而常遇到反對意見會導 致減少發帖。但受訪者在社交網路上的實際行為更加複雜,例如,常處於到相同 意見的環境中會減少自己發帖,同時傾向於忽視反對意見;遇到反對意見則會導 致給相同意見的帖文更多回覆和按讚,同時無法忽視反對意見。

總結以上研究結果,在網路上發表意見是面對面表達的替代方式,面對陌生 人不願公開表達意見的個人可能願意在網路上發表意見。同時,網路上的沉默或 意見表達有多種表現方式,僅以是否願意發布帖文來判斷樂意表達程度不足以反 映受訪者的真實表達意願,應全面了解受訪者在各種網路平台的行為並分析其在 何種網路情境中願意發言、在何種網路情境中不願意發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節、 研究問題

沉默螺旋理論的三個重要變項在網路時代都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害怕孤立」

的心理似乎不能完全解釋少數派保持沉默的動機,不少研究發現「死硬派」的特 質會促使個人積極發言,那麼是否還有其他心理因素會導致受訪者發言或沉默?

關於第二個重要變項「意見氣候」,最初的沉默螺旋研究只考量了社會總體

關於第二個重要變項「意見氣候」,最初的沉默螺旋研究只考量了社會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