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流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流程

一、訪談對象

可以想見,關於同性婚姻合法化議題,人們不論本身持支持還是反對態度,

在其周邊的各類人際環境中(家人、好友、同事、遇到的陌生人等)或是在網路 上,既能找到與之態度相同,又能找到態度相反的人。完全處於意見一面倒的環 境中的人實屬少數。

因此,為了盡可能了解多樣的討論經歷,本研究按照以下標準尋找受訪者:

首先,為研究處於優勢意見、劣勢意見是否影響表達意願,將本身對同婚議題的 態度分為支持、反對、中立3 類,每類受訪者均不少於 4 名;其次,為了了解討 論對象對意見表達的影響,我在正式採訪前簡單詢問了受訪者與曾與什麼立場、

什麼關係的人討論過同婚議題,盡量選取討論經歷更豐富的受訪者;最後,因為 實際上所有受訪者都有在現實中討論該議題的經歷,所以為了了解討論環境對意 見表達的影響,我既訪問了從未用網路發表過意見的受訪者、又訪問了曾用網路 發表過意見的受訪者,詢問他們使用或不使用網路發言的原因。

本研究從三種渠道徵求受訪者:其一,從身邊尋找。我的同學、朋友中不乏 積極支持同婚的人,其中一些本身是同志,但因家人反對而處於矛盾的言論環境 中,我想了解其怎樣處理自己與家人之間的矛盾,對近來轟轟烈烈的同性婚姻合 法化運動又採取什麼行動。其二,透過身邊的受訪者進行滾雪球。由於我身邊的 支持者遠多於反對者,我透過周圍人認識的反對者來尋找更多持反對意見的受訪 者。其三,在網路上徵集受訪者,為了找到更多討論經歷豐富的受訪者,在政大 的臉書專頁上發文尋找曾對該議題發言的人,以增加受訪者的多樣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研究從2017 年 12 月至 2018 年 5 月,共對 15 名受訪者進行了訪談,所有 訪談都以面對面的方式進行。15 名受訪者中,支持同婚的受訪者 6 名,反對的 5 名,表示中立的4 名;從性取向來看,同性戀 1 名,雙性戀 5 名,異性戀 9 名。

由於大部分受訪者是我從同學、朋友中徵求或是透過朋友滾雪球所得,在年齡方 面,有14 名受訪者落於 20 至 34 歲的區間內,屬於比較年輕的世代;就學歷和 職業而言,14 名是大學及以上學歷,其中 10 名是在校學生。因此,本研究的受 訪者在性別、年齡、學歷和職業分佈上存在不足。

現將受訪者資料整理如下:

表一:受訪者列表

受訪者暱稱 年齡 性別 性取向 對同婚議題的態度 訪談時間 1、羊羊 27 男 同性戀 支持 2017/12/14 2、Kate 26 女 雙性戀 中立 2017/12/22 3、小貓咪 34 女 雙性戀 反對 2017/12/23 4、小雪 23 女 異性戀 中立偏支持 2017/12/25 5、惠文 34 女 異性戀 中立偏支持 2018/3/13 6、芋圓 25 女 異性戀 支持 2018/3/16 7、阿燦 28 男 雙性戀 支持 2018/3/22 8、黑雲 26 男 異性戀 反對 2018/4/4 9、小花 26 女 異性戀 支持 2018/4/27 10、瓢蟲 25 女 雙性戀 支持 2018/4/28 11、Yoyo 22 女 異性戀 反對 2018/5/2 12、蔓越莓 20 女 雙性戀 支持 2018/5/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訪談大綱

為了適應不同受訪者的個人經歷、敘述習慣方面的差異,更靈活地與其對話,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在訪談大綱的基礎上依具體情況隨機應變。根據研究 問題,本文將訪談大綱整理如下:

(一)心理因素

如第二章所論述,雖然諾爾紐曼提出害怕孤立是導致沉默的原因,但後續的 許多研究發現,害怕孤立並非在所有情境中都導致沉默,而且研究發現「死硬派」

等其他心理因素也會影響表達意願(孫秀蕙,1994;Willnat et al., 2002;Ho &

McLeod, 2008;Ho et al., 2013;林近,2014)。在網路時代,人們已經不再害怕 孤立了嗎?還是說害怕孤立的概念中包含了許多次級概念?

個人在討論爭議性議題時可能經歷了複雜的心理歷程。因此,為了更具體地 探究在表達意見過程中會產生影響的心理變項,本研究透過了解受訪者與各種對 象、在各種場合中討論同性婚姻合法化議題的經歷,並詢問他們在討論時的內心 感受,從而挖掘出可能影響受訪者表達意願的心理因素。

(二)微型意見氣候與社會意見氣候

13、淑英 44 女 異性戀 反對 2018/5/5 14、Candy 26 女 異性戀 反對 2018/5/7 15、Rita 24 女 異性戀 中立偏反對 2018/5/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如上文論述,個人周圍的各種團體中可能流行著不同的優勢意見,但團體間 意見氣候的差異未被以往的研究所重視。雖然有一些研究分別測量了不同範圍內 的多種意見氣候,並發現不同範圍的意見氣候對意見表達的預測能力有所不同,

但是劃分範圍的原因以及劃分標準並未獲得眾研究者的一致認同。例如,Moy 等人(2001)的研究分別調查了受訪者親朋的意見氣候與西雅圖居民的意見氣候;

Nekmat 與 Gonzenbach(2013)區分了受試大學生的同學的意見氣候與社會總體 意見氣候;Chen(2011)則詢問了受訪者認為其親近好友、泛泛之交、社區居 民和國民中分別流行何種意見氣候。

從研究結果來看,Moy 等人(2001)、Neuwirth 與 Frederick(2004)、Chen

(2011)、Nekmat 與 Gonzenbach(2013)的研究結果均發現,比起大範圍內的 意見氣候,較親近的人際關係中的意見氣候更容易對個人產生影響。

綜合以上研究,本文按照親近程度把人際關係劃分為家人、親近好友、一般 同事或同學、社會大眾幾個範圍,把除了社會大眾以外的各團體中的意見分佈情 形稱為微型意見氣候,分別詢問受訪者能否辨別各種微型意見氣候和社會總體意 見氣候、從何種渠道了解,及個人意見是否受到這些意見氣候的影響。

(三)討論對象

過去的研究發現討論對象的態度和關係親近程度皆會對表達意願有所影響。

林麗雯(1992)、孫秀蕙(1994)、Chen(2011)都發現面對不同的討論對象,

個人的樂意表達的程度有所差異,但他們劃分討論對象的界線有所不同。林麗雯

(1992)把討論對象與表達情境結合起來,分為在家人和朋友面前、在家長座談 會上、在報紙上這三種意見發表環境;孫秀蕙(1994)的研究分為與家人、朋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或同事討論,在火車上與陌生人討論,以及在媒體上發表意見此三種;Chen(2011)

則比較了在臉書上對親近好友、對泛泛之交的表達意願。

本研究參考這些劃分方式,把討論對象按照與個人的關係親近程度劃分為家 人、親近好友、普通同事或同學、陌生人。因此,為了探究討論對象的態度、關 係親近程度究竟如何影響表達意願,我在訪談中分別詢問受訪者與家人、親近好 友、普通同事或同學、陌生人討論同婚議題的經歷,並詳細了解對方的立場態度、

受訪者進行討論時的心理活動、討論結束後的行動,以及與不同人討論時措辭有 何差別。

(四)網路與現實

網路早已成為挺同、反同團體宣傳的新陣地(黃啟龍,2002;張盈堃,2003;

蔡蕾、趙成旭,2007;葉德蘭,2017),對常上網的人來說,網路既是一種消息 來源,也能提供情感、經驗支持。過去的研究通常把研究範疇限定為面對面或網 路二者之一,但實際上個人的現實生活和網路生活無法割裂,個人可以從現實中 親朋好友的言談中獲取支持並將自己的意見發表在網路平台,也可以從網路帖文 中獲得啟發並引發面對面討論。更符合生活實際的是,現實生活和網路都是了解 他人觀點、評估意見氣候的重要來源,面對面討論和網路發帖都是意見表達的渠 道。

多樣的網站類型決定了個人從網路獲得訊息、發表訊息的方式多種多樣。在 論壇中,討論者可以自己發布帖文或者回復別人的帖文;而在社交媒體上,除了 發帖、回帖外,設定個人資料、按讚、發布照片、參加活動、關注粉絲頁等行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都可以表達態度。此外,網路的不同表達方式關係到意見發布的範圍——只向贊 同己見的人發布還是向反對者發布、只對好友公開還是對所有人公開都可選擇。

因此,在網路上表達意見還是面對面表達意見,在網路上用何種方式表達意 見,其行動背後都蘊含了一系列考量。本研究希望透過詢問受訪者如何選擇現實 中、網路上的具體表達方式,從而更深入地了解其決策過程。

詳細訪談大綱請參考附錄。

三、訪談資料分析

在處理訪談資料時,我一方面使用了紮根理論的方法,一方面借鑑了內容分 析法中處理文本的方法。

首先,我把訪談內容記錄成逐字稿,再對文本進行分析。但是,訪談資料受 到受訪者語言習慣等因素影響,非常多樣,需要先經過處理才能進一步分析。因 此,我借鑑內容分析法中處理文本資料的方式,將訪談資料片段化,使其變成有 意義的單元(Tesch, 1990;轉引自范麗娟,1994)。但是接下來,沒有按照內容 分析的方式,把它們轉化為數據來分析,而是遵循描述、分析、解釋等步驟,比 較每位受訪者的表達,將相同含義的表達歸類,最後加以解釋。

另一方面,在質化研究中,分析並不是在最後階段才進行,而是隨著資料的 收集過程不斷進展的(Tesch, 1990;轉引自范麗娟,1994)。在訪談的過程中,

研究者隨時能夠獲得啟發、發現新問題,所以需要在訪談的同時同步進行資料分 析以調整訪談的方向。因此,本研究也採用了紮根理論的方法,對資料不斷地歸 類、比較、再歸類,直到再也沒有新概念出現為止(萬文隆,2004)。在訪談了 前4 名受訪者之後,我就開始了初步分析。在訪談的同時,透過分析資料,我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現已有訪談對象的網路表達經歷較少、反對者數量偏少等問題。針對對網路表達 經歷較少的問題,在後來選擇受訪者時,我特意找到那些在網路上積極發言的受 訪者,並詢問他們樂意上網發言的原因,與那些不願在網路上發言的受訪者進行

現已有訪談對象的網路表達經歷較少、反對者數量偏少等問題。針對對網路表達 經歷較少的問題,在後來選擇受訪者時,我特意找到那些在網路上積極發言的受 訪者,並詢問他們樂意上網發言的原因,與那些不願在網路上發言的受訪者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