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家庭支持之相關研究

在個人生命歷程中,青少年時期正處於建立自我認同的階段,在 探索自我、尋求認同的同時,青少年仍仰賴家庭(周玉慧、吳齊殷,

2001;吳明燁,周玉慧,2009)。過去不少研究指出家庭是青少年最主 要的支持來源(如王者欣,1994),是影響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劉奕 蘭,1998)。本節探討家庭支持的意涵、類型及相關研究,並以與青少 年相關的家庭支持研究為主要文獻回顧。

壹、家庭支持的意涵

家庭支持的概念延伸自社會支持。國外學者 Caplan (1974)將社會 支持定義為在社會網絡中,經由與他人的互動所獲得的一種回饋,因 此社會支持能夠滿足個人基本需求、獲得情感、自由表達感受、確認 個人身分與價值、分擔工作、同時有助於處理情緒和衝動(引自黃俐 婷,2003)。而家庭支持的定義則是指在與家人互動中所獲得的支持,

如情感、尊重、金錢、資訊、陪伴等。社會支持與家庭支持的概念密 不可分,就社會網絡的團體而言,家庭是社會網絡中的一種團體,是 一種社會支持的來源;就連結的強度而言,家庭強調彼此相互的責任、

照顧與觀察,且是家庭影響個人持續整個生命全程,因此家庭相對於 次級團體(如學校)而言,更具親密性,也因此家庭支持通常是人們

31

最基本的社會支持,很難被其他社會單位取代(方紫薇,2008;黃俐 婷,2003)。

家庭支持包括哪些行動面向?擁抱陪伴、給予各項資源、傾聽、

幫助等都能獲得支持之結果,過去學者研究家庭支持時,為能具體瞭 解支持的全貌,以支持的意涵及運作過程進行分類。最簡要的分類為 Dean 和 Lin (1977)將之分成情緒性支持(emotional support)及工具性 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引自李素菁,2002),情緒性支持指情感 上的協助,如關心或鼓勵等;工具性支持則指實務上的協助,如金錢 或行動支援。Jocobson (1986)整理過去學者所使用的支持分類,提出情 感性(emotional)、實質性(material)與訊息性(cognitive)三類支持,

情感性支持指關懷行為如給予肯定、照顧、關愛、安慰等,讓個人感 到被欣賞、尊重、歸屬感及被愛的感覺;實質性支持指實際物質與服 務的提供,幫助個人解決實際上的問題;而訊息性支持則是指提供資 訊、知識或建議以幫助個人適應生活。Jocobson 更進一步指出大部分 研究者所使用的類型與這三類相同,或是以這三類為基礎而延伸。後 繼相關領域之學者也認同此種三類支持分法較完整而在研究中採用

(梁琬晴,2008;黃俐婷,2004)。

回顧支持相關概念後,本研究所探討之家庭支持係指在個人與家

32

人互動中所感知到的支持,如情感、尊重、金錢、資訊、陪伴等,具 體分類採用 Jocobson 之分類法:

1. 情感性支持:促成溫暖感覺的行為,以及使個人相信自己是被他 人欣賞、尊重以及愛的。

2. 訊息性支持:幫助個人了解、適應世界的資訊、知識或建議。

3. 實質性支持:能幫助實際問題的財物及服務。如家務協助、交 通接送、經濟資源的提供等。

以上探討支持的內涵及類型後,支持能發揮甚麼作用?為具體瞭 解家庭支持如何影響家庭成員,進一步回顧家庭支持的功能。黃俐婷

(2004)以生態系統觀點與生命歷程觀點分析家庭支持的結構與功 能。先是以生態系統觀點將家庭支持的結構依據次系統分為父母、手 足、夫妻、親子,稱這些次系統為家庭支持的內部來源,各個成員、

次系統都相互關連影響,而各個成員和次系統對整體家庭功能皆有所 貢獻,當各個結構功能正常運作便能使支持結構發揮效果。另一方面,

黃俐婷指出家庭支持影響個人的生命全程,因而從生命歷程觀點來探 究個人在不同發展階段中家庭支持內涵差異,研究分析發現隨個人生 命發展階段不同,家庭支持結構及內涵也會有所改變:(1)兒童時期 家庭支持感的獲得主要來自對母親的情感依附;(2)至青少年時期,

33

支持來源為父母與手足次系統,因處於求學階段多半有些壓力,父母 若不重視孩子的自主性,仍以上對下方式提供支持,會使孩子無法主 動尋求父母支持,因此親子雙方如何建立適當的雙向訊息支持是這一 時期的親子互動的焦點,另一方面青少年手足有類似同儕團體的影 響,親密和諧的手足關係有助於降低青少年的寂寞感受(陳冠中,

2000);(3)成年期主要支持來源轉為夫妻與親子次系統,以調節工作 與家庭的平衡,為主要感受家庭支持的來源。依據黃俐婷的分析結果 可得知,個人需要的家庭支持隨著生命歷程發展需從不同對象獲取不 同類型的支持,換言之,探索家庭支持時須考量研究對象的生命發展 階段,以及相應的支持需求。

支持的相關研究除了聚焦於支持的類型之外,也重視支持的適配 性,包括支持與支持時機的適配性、支持需求量與接受量的適配性。

Jacobson (1986)指出個人對實際上所獲得的支持與感知到的有所差 異,造成差異的原因是支持類型與支持時機缺乏適配性所產生的知覺 差異,簡言之,個人在需要的時機時獲得需要的支持,才能感到被支 持。周玉慧(1997)比較支持之提供量與接受量、被要求量與要求量 間不平衡對個人的影響,研究指出社會支持的不平衡會造成較強的欠 債感(過多利益)及負擔感(過少利益),進而影響身心健康,其中欠

34

債感與負擔感在訊息性、實質性支持影響身心健康的研究模型中具有 中介效果,但情緒性支持則否。黃俐婷(2004)的研究中也提出家庭 支持功能的三項失衡狀態,是指個人主觀所需要的支持與客觀家庭支 持不對等,當家庭支持接受與提供越對等,個人將能因感到平衡而滿 意,協助生活適應;反之則否,甚至帶來負面影響。

貳、青少年家庭支持

青少年家庭支持的功能包括協助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形成(黃俐 婷,2003)、緩衝生活事件造成壓力(葉在庭,2001)、調節青少年的 親子衝突(梁琬晴,2008),並減緩對青少年的負面心理及行為影響(楊 簣芬、吳靜吉,1988;吳靜吉,1990)。此外,家庭支持對青少年幸福 感具預測力(李素菁,2002),父母的支持行為對青少年自我價值有正 向的顯著相關(詹美涓,1991)。過去研究也發現情感性、訊息性及實 質性支持三類對青少年的影響並不一致。李素菁(2002)進行青少年 家庭支持與幸福感關係研究時發現,以情感性支持對青少年的幸福感 最具預測力,此研究結果與葉在庭(2001)的研究相符,其探究家庭 支持是否具緩衝生活事件造成之壓力進而降低自殺意念的發生,研究 發現青少年得到越多訊息及情感支持,越不容易引發自殺意念。

那麼,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青少年感受家庭支持?過去相關文獻

35

多半討論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青少年在感受家庭支持的差異情形,但 沒有一致的結果(蔣宜玟,2009;趙慧敏,2005;李素菁,2001;詹 美涓,1991)。過去研究者在推論造成青少年感受家庭支持差異的可能 因素包括兩項,其一為家人互動,當家人關係較親密,感受的家庭支 持較多,如女生與家人的互動較為親密,因此能比男生得到較多支持

(蔣宜玟,2009;趙慧敏,2005;李素菁,2001)。另一因素為青少年 生活重心的改變,隨年齡漸長自只重視父母,轉移到同時重視父母與 同儕,因此相較之下年齡較長的青少年感受較少的家庭支持(趙慧敏,

2005;李素菁,2001)。一項研究國中生家庭支持的研究中發現青少年 感受的家庭支持,在不同支持類型上有差異,國七學生在情感性與訊 息性支持上皆高於國八、國九學生,但實質支持上無顯著差異,也反 映青少年的經濟來源仍以父母為主(李素菁,2001)。

青少年社會學者 Clark 曾指出當家庭支持不足或不平衡時,個人會 尋求其他支持(屈貝琴譯,2008)。方紫薇(2008)探究大學生社會支 持與網路沉迷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當個人的家庭支持缺乏時,會因 為社會性動機而使用網路,亦即在網路上找的不是資訊,而是社會支 持。換言之,青少年感知家庭支持不足,會轉向同儕尋求支持。

綜上所述,青少年感知不同支持類型的獲得情形有所差異,可能

36

因為家人互動關係、生活重心改變而有差異,因此也提醒研究者在測 量青少年角色扮演者的家庭支持時,應該考量並區分不同支持類型,

同時重視青少年的家庭背景因素與個人背景因素。

參、角色扮演者的家庭支持情形

角色扮演者與家人的互動關係為何?Coser 獲得哪些類型的家庭 支持?依據王鈺琴(2006)的研究,發現 Coser 剛開始參與活動時並不 會事先告訴家人,過一段時間後才逐漸跟家人坦白,坦白後家人也許 反對、也許坦然接受,或是有意見也不明說。馬士傑(2007)發現青 少年 Coser 在經濟尚未獨立前會考慮尋求家人的經濟資助。但過去研究 中並未有機會著墨青少年 Coser 在面對不同家人支持情形時,有哪些感 受。

研究者發現有些 Coser 會因為擔心家人反對而不敢明說自己參與 Cosplay,一開始都偷偷摸摸進行,但實際上是希望父母家人能接受自 己的選擇,會等待時機,試探性的詢問父母家人對 Cosplay 的看法,再 決定是否要坦誠佈公。在網路 Cosplay 討論區曾有網友自發性調查 Coser 的家人支持情況(<對於你參與 cosplay,你的家人知道嗎?>,

2006),根據會員投票的結果發現大部分 Coser 的父母知道自己在玩 Cosplay,且以不反對也不支持的態度為主,這與過去的研究發現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