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討論

第一節 實施歷程、遭遇困難與因應策略

本節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說明教學活動的實施歷程,第二部分呈現 教學過程中所面臨之困難及因應策略。

一、第一循環教學活動之實施歷程

本階段進行兩個法治案例之實施,分別為案例一「天生歹面,錯了嗎?」、 案例二「志家?指甲?」。每次的教學活動皆先進行法治觀念教學再融入案例教 學法,在實施案例教學法時,教學流程大致為:案例導讀、案例討論與發表、教 師進行綜合歸納。以下依案例簡述教學活動流程如下。

(一)案例一:天生歹面,錯了嗎?

1.教學活動

(1)法治觀念教學:案例教學法進行前的基本觀念教學

在進行案例一的法治案例討論前,研究者思考學生在國中八年級時已有基本 的法律知識,然當時在接受法律教育時,學生學習動機明顯低落,且就段考及複 習考試的成績來看,學生亦可能有多處觀念仍不熟悉。因此,研究者在進行案例

100

一討論前,運用兩節課的時間,透過一般上課的講述教學模式,配合教學投影片 及學生在該學期訂的複習講義,再次與學生複習案例一討論時需具有的基本觀 念,包含:權力與權利、民主與法治的關係、憲法、法律、命令的位階關係與生 成、法律的特性、憲法保障的四種基本權利。如此,一方面可顧及國中九年級學 生複習的進度,一方面亦可透過觀念複習,提升學生的學習準備度。

(2)案例導讀

案例導讀開始前,研究者已要求學生按照分組的座位排成六組,以更有效率 的使用課程時間。在進行案例導讀前,研究者先進行引起動機,透過簡單的提問,

讓學生思考警察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表達自己對警察的印象。研究者考量警 察對學生來說是生活中常見的角色,且為公權力之代表,因此在引起動機的過程 中,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警察運用公權力之方式,一方面亦可了解學生對於 我國執法人員的看法。以下舉例說明引起動機提問之對話過程:

T:「在討論今天的主題前,老師想請同學來想一想平時對於警察的印象,或是說,

想一想自己有沒有與警察互動的經驗呢?是發生了什麼事情,你的感覺是什麼?請同學 踴躍分享。」

S7:「我記得有一次我媽載我被警察攔下來,她紅燈右轉,結果警察早就在那個地 方等了,超那個的。」

T:「喔?為什麼你說超"那個"的,是表示你覺得警察這樣做不合理嗎?」

S7:「恩...也不是啦,只是說我覺得警察都很愛躲起來抓,感覺很不好。」

T:「那藉由同學的經驗,我們大家再來思考看看,為什麼警察要這麼做呢?還有,

你覺得警察這麼做是否合理呢?」(觀 S7.103/09/30)

經過一番討論後,研究者發下當日所欲討論的案例學習單,確認大家都有拿 到正確學習單便開始導讀案例故事。雖然在進行案例一前便已告訴同學案例教學 法的上課方式與講述教學有所不同,但因為是第一次進行導讀,因此研究者便在 課堂中再次強調案例教學法的故事真實性與討論之重要性。研究者的導讀方式是

101

跟著學習單內容唸過,並加重其人物心聲的語氣,導讀完畢後再詢問學生是否對 於案例內容是否有不了解之處。確認學生皆能了解案例故事後,研究者請同組同 學間分享自己讀完案例故事的心得,最後留給學生約十分鐘的時間撰寫學習單,

並於最後五分鐘交代學生下一次上課時需攜帶已寫好的學習單並回家利用時間 蒐集資料,以利下一次上課的討論。

(3)案例討論與發表

案例討論是案例教學法的重要內涵,為使學生更快進入狀況,在之前說明案 例教學法的進行方式時,便請學生分配工作,包含組長、記錄、蒐集資料兩人及 上台報告者。在本次上課時,研究者先請學生確認自己在案例一的工作角色,以 利接下來的討論活動與發表。接而,研究者請各組決定於討論過程中的「發言規 則」,希望討論活動是井然有序的,且此規則須確保每一位同學都有發言。學生 討論出來的發言規則包含:組長指定、猜拳決定順序、從組長順時鐘輪流發言、

組長指定第一個,再由這位同學指定下一位...等。

要求學生提出發言規則,主要是受到研究者在任教期間參與研習進修之啟發。在進 行討論活動時,讓學生自訂發言規則,學生能學到如何輪流發表意見,亦可使討論秩序 更好掌握。(札 R.103/09/30)

完成發言規則制定後,各組便依據著學習單的題目進行討論,分享彼此的想 法,學生互相提出自我觀點、辯論,試圖在案例問題中找出最合理的解決方式。

最後,研究者請各組負責報告的學生輪流上台發表結果,希望學生能依照學 習單問題,依序說明組內討論的結果。在案例一中,研究者發現六組同學裡面僅 有一組同學持偏向警方的立場,且其他五組的看法大致相同,為了避免學生重複 報告相同的內容,研究者安排第一組同學為持保全立場者,第二組同學則是持警 方立場者,並告訴學生可直接於報告過程中,舉手提出不同的看法,互相答辯。

(4)綜合歸納

最後的綜合歸納階段,研究者告訴學生該案例的最終結果以及釋字號,並說

102

明現代法治觀念著重權利本位的概念,使用公權力更應著重依法行政的原則,以 確保法治的運行,達到人民權利之維護。另外,在該案例的兩難中,同學亦瞭解 此為權利本位下的次原則:調合原則,可見權利不應無限上綱,應有其範圍與限 制。

(二)案例二:志家,指甲?

1.教學活動

(1)法治觀念教學:案例教學法進行前的基本觀念教學

案例二討論活動前,研究者運用與案例一時同樣的方式再次與學生複習案例 二討論中所需具有的基本觀念,包含:憲法、法律、命令的位階關係與生成、法 律的特性、權利救濟之意義與管道。

(2)案例導讀

案例導讀開始前,研究者同樣要求學生在下課時便按照分組的座位排成六 組。於案例導讀前,研究者先進行引起動機,讓學生看新聞報導影片,新聞內容 是三位藝人發生的事情,且分別與民事訴訟、刑事訴訟及行政訴訟相關,讓學生 可以連結運用上一節課所教學過的觀念。接而,研究者再與學生討論訴訟過程中 的人物角色,以思考訴訟過程中最重要的目的,並說明今日討論的案例主題可能 會運用這樣的觀念。

接而,研究者發下當日所欲討論的案例學習單,確認大家都有拿到正確學習 單便開始導讀案例故事。有了案例一的經驗,研究者很順利的便開始進行導讀,

導讀方式是跟著學習單內容唸過,導讀完畢後再詢問學生是否對於案例內容是否 有不了解之處。確認學生皆能了解案例故事後,研究者請同組同學間分享自己讀 完案例故事的心得,並徵求自願的同學分享閱讀心得。在此過程,研究者觀察到 學生並未能如理想真正的分享感受,反而在討論班上同學名字的事情(觀 S13.103/10/28)。再者,由於並未出現自願發表的同學,因此研究者便以加卡方式 利誘。以下舉例說明分享心得之過程:

103

T:「在還沒進行討論前,老師想徵求自願的同學來分享看完這篇案例的心得,或 者是你的疑問。...嗯,這個問題沒有對錯,大家不要害怕,願意主動分享的同學,老師 會幫你加卡喔」

S3:「我覺得這個戶政人員很扯,怎麼會不讓別人改名字呢?改名字是自己的自由 吧?」

S24:「改名字有特別規定嗎?如果有的話,那就應該要按照規定來吧?」

S18:「我覺得他想要改名字就要給他改,他又不是沒有原因隨便改。」(觀 S3.S24.S18.103/10/28)

研究者發現在鼓勵學生表達後,學生其實很有自己的想法,但也因為許多規 定上的模糊,因此提出許多疑問。基於第一次的案例討論中,研究者發現許多同 學未能蒐集足夠資料,因此在學生撰寫完學習單後,便於最後五分鐘重複確認工 作分配,並要求學生下一次上課時需攜帶已寫好的學習單並回家利用時間蒐集資 料,以利下一次上課的討論。

(3)案例討論與發表

有了第一次案例討論的經驗,學生已有討論時的發言默契,且也很快的進入 學習單問題討論。這次的上台報告,研究者一樣要求學生分組上台報告,自願的 組別優先。在報告的過程中,由於討論出來的結果各組雷同,因此學生在等待發 表的過程中,已漸漸失去耐性,有時會出現臺上同學報告,底下卻有同學在聊天 的現象(觀 S9.103/10/28)。此時,研究者決定改採提問的策略,讓學生每一題 報告完畢後,皆由研究者提出問題來詢問全班同學的看法。在此,研究者開始思 考應如何調適案例發表時的方式(札 R.103/10/28)。

(4)綜合歸納

最後的綜合歸納階段,研究者告訴學生該案例的最終結果以及釋字號,並說 明權利救濟制度的重要性,沒有救濟及非真享有權利。另外,也說明法律的位階 關係與法律優位原則,讓學生瞭解憲法為人民權利的保障書,這亦是案例故事

104

中,這位小人物能夠打勝戰的重要原因。最後,透過政府限制修改名字的制度思 考,一方面也提醒學生個人權利與公益的調和。

二、第一循環教學活動之教學困難與因應策略

第一循環共有兩個案例討論,教學活動流程大致依照「法治觀念教學、案例 導讀、案例討論、綜合歸納」的步驟來進行。在此過程中,研究者面臨許多教學 上的考驗,尤其是討論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面臨與過去不同的教學方式,仍習於 傳統的聽講,因此在案例討論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以下就教學流程及教學內

第一循環共有兩個案例討論,教學活動流程大致依照「法治觀念教學、案例 導讀、案例討論、綜合歸納」的步驟來進行。在此過程中,研究者面臨許多教學 上的考驗,尤其是討論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面臨與過去不同的教學方式,仍習於 傳統的聽講,因此在案例討論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以下就教學流程及教學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