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校作為學生才能發展基地

3. 實施的資源

第三個維度是指學校的支持系統,包括充實課程的小組、專業發展、

課程與教材的資源、線上學習系統、家長參與及民主式的學校經營。因 為整個學校結構皆共同以學生才能發展為目標,因此每位教師皆在課程 調整或充實課程中提供服務,Renzulli認為全校充實模式將會促成學校教 師專業發展和學校運作的改變;在資源項目中的「Renzulli的線上學習系 統」是研究團隊近年開發的線上系統,提供互動式的評估以快速建立學 生才能檔案、連結與配對適合的或進階的線上課程活動,也可以記錄和

45

分析學生的進展成為才能檔案。系統也提供給教師的資源及課堂工具,

而學生除了在學校學習之外,也可以利用課後時間進行自主的充實學習。

(二)對潛能與才能的假設

Renzulli提出「資優三環」的概念,包括:中等以上的能力、創造力 與任務承諾,資優行為出現在三環交集時。三環當中能力特質相當穩定,

並在多數的情況下可精確的預測;創造特質和任務承諾則具有變動性,

可能與領域連動兩者也會互相刺激,也皆可透過教育來提升,因此某種 程度也可視為教育目標之一(Renzulli & Reis, 1985)。

(三)活動與課程

三合充實模式為全校充實模式的課程基礎。第一和第二類型充實活 動,提供給所有學生,可在一般課堂也可以在充實群集中進行;第三類 型充實活動提供給人才庫的學生,分述如下(Reis & Renzulli, 2009):

第一類型充實活動為「一般探索活動」,目的是讓學生接觸到廣泛的 主題,是超越一般課程的學習經驗,活動類型非常多樣,包括演講、影 片、展演等,總之第一類型活動是透過多樣的體驗激發學生的興趣,也 是往第二、三類型活動的邀請。

第二類型充實活動為「小組訓練活動」,目的是發展思考和感覺過程,

五大類型的活動包括(1)創造、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2)情意發展、(3)學 習如何學習、(4)進階的研究技巧與參考資料,及(5)寫作、口語和視覺傳 達能力。能力訓練可帶領學生進入第三類型活動。

第三類型活動為「個人或小組研究真實問題」也就是進行獨立研究。

這個類型的活動,學生探究真實問題、蒐集第一手的資料、自我引導學 習且需要有具體的作品產出,而作品有真實的觀眾。總之在第三類型,

學生將成為真正的知識生產者。

46

要特別注意的是,三種類型的活動並非是指三個階段,從圖 2-3-1 也 可看出,學生可從任何一個類型的活動旋轉進入,或轉入、或轉出不同 類型的活動,依據學生行動訊息的興趣、優勢與需求決定。

(四)辨識潛能與才能的方法

在全校充實模式中,教師建立學生才能檔案,蒐集學生能力、興趣 與學習風格等資料,用以做後續的教學與學習決定。學生資料類型有兩 種,一為「狀態訊息」是指能在固定時間內蒐集和分析的資料,中等以 上的能力資料屬之,狀態訊息的資料可透過成就或測驗表現獲得;第二 類型的資料為「行動訊息」是指透過學生的反應的資料,創造力及任務 承諾屬之,行動訊息的資料需透過廣泛的觀察、作業或作品分析,以及 學生所參與的活動中得知(Renzulli & Reis, 1985)。

旋轉門鑑定模式,每個領域前 10%-15%的學生會進入人才庫,有機 會進入第三類型的充實活動。人才庫的鑑定將先成就或測驗分數對照常 模選取充實方案 50%的學生(依據狀態訊息);餘 50%的名額,則由教 師提名、個別化篩選、特殊案例提名、家長參與及學生行動訊息提名來 決定(Renzulli & Reis, 1985)。

在全校充實模式中,學生的才能是中心,從才能檔案出發聚焦在優 勢和興趣上,全校性的結構與資源、課程活動與服務都為學生才能發展 而努力。在分層、分級、分組的結構下,依據學生的才能檔案,不同優 勢和興趣的學生接受不同廣度、深度、密度的服務。

47

二、 多層次服務才能發展方案(The Levels of Service,LoS)

(一)模式結構 方式,我以McCluskey, Treffinger和Baker(1998)的圓形劇場模式(圖2-3-2)來說明。

圖2-3-2 多層次服務圓形劇場模式(譯自McCluskey, Treffinger & Baker, 1998)

層次Ⅰ-提供所有學生

48

多層次服務模式從整個學校的系統來思考,當學校要實施此方案時,

須經過六個階段的系統計畫模式:(1)準備階段:意識到行動的重要性、

形成共識與使命感,(2)澄清學校的起點:需求評估、檢驗才能發展的文 化和氛圍等,(3)決定方向:確定目標與發展計畫等,(4)執行多種方案,

(5)尋找學生才能與優勢,與(6)確保品質和持續提升,其中(4)和(5)兩個階 段是交互來回的,從方案中發掘學生才能,也從學生需求來規劃與執行 方案(Treffinger et al., 2008)。

如圖2-5的圓形劇場模式圓形的中心是模式的目標,希望所有的學生 都能發現與發展才能;由下往上看,四個層次的充實活動是方案的核心;

方案模式是基於現代教育研究中所指出的五個重要向度,包括:要回應 多樣性與個別性、考量環境脈絡,發展高層思考與後設認知技巧,學習 結果應該是具有社會價值的真實結果;據此基礎發展出五個目標:學習 是提高層次的能力與挑戰、是持續的參與和投入、要具有溝通寫作的可 表達的技巧、要能團隊合作及培養領導能力,也要能應用現代科技來學 習;有了目標後,再搭配六個向度(個別化基礎、有效加速、適當充實、

獨立與自我引導、個人與社會成長、生涯與未來定向)各有四個層次的 學習活動(McCluskey et al., 1998)。

(二)對潛能與才能的假設

才能源自於性向,是指能在一個領域經過長時間的探究、表現或行 動後能有重大貢獻或產出的潛能。才能由四個成分交互作用而成,包括 個人特質(認知性向、風格和動機等)、領域內容(興趣、領域專業與知 識、挑戰與良師的機會等)、所處環境(支持的生態系統、適當的外在 動機等)及運作(創造思考、研究、產出和後設認知技巧)(Treffinger et al., 2008)。

49

(三)活動與課程

多層次服務是方案的核心,LoS 設計了四個層次的方案,分述如下

(Treffinger & Selby , 2009;Treffinger & Sortore, 1992):

層次一「發現與建構」,活動提供給「所有學生」。活動可以是點狀 式、短暫的,可以是班級內的也可以是全校性的。目的是讓學生發現並 開始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優勢,也建立基礎經驗和思考技巧。在層次一的 活動中學生可能會表現出興趣和潛力,教師和家長透過觀察,鼓勵學生 對有興趣的領域進行更深度的參與。

層次二「好奇與探索」,活動提供給「多數學生」。活動主要是擴大 探索和體驗。層次二的活動開放給所有的人,但學生基於興趣選擇參加。

活動可包括以興趣為基礎的團隊、社團或是特別設計的迷你課程、未來 問題解決、創意競賽等。這些活動讓學生也測試他們對於該興趣的投入 與承諾,也在相對風險較低的環境中練習和運用他們的知識和自我引導 技能。學生經過活動試探,教師透過觀察和記錄他們的表現和持續的興 趣,讓有潛力的學生進入更深入層次的活動。

層次三「熱忱與表現」,活動提供給「一些學生」。層次三的課程將 從基礎的探索轉到對學生較為成熟的興趣和優勢和才能進行回應,因此 參與的學生是經過教師觀察及表現紀錄後識別進入的。在這個活動中,

會提供更適當的挑戰,學生會花較長的時間投入大量的學習,榮譽課程、

領域的研究、長期的計劃或競賽。教師或家長不斷的挑戰學生與提高要 求,讓學習更有成就感。

層次四「熱情和高飛」,活動提供給「少數學生」。層次四設計更個 別化的服務,以滿足有才能學生的特殊需求。教師、家長和學生會根據 紀錄、相關領域傑出表現的證據或為滿足的需求來識別學生並且擬定課 程。活動包括加速課程、進階課程、良師典範或獨立研究等。

要特別注意的是,四個層次並非指學生的能力或才能高低,而是學 校在不同時間可以用不同的組合方式提供給適合的學生。因此學生根據

50

需求、興趣和經驗,在同個層次或不同層次中受益(Treffinger, Young, Nassab, Wittig, 2002)。

(四)辨識潛能與才能的方法

Treffinger 認為新的學習刺激會影響才能和興趣的發展,可能使之改 變、繼續發展或隨著時間推進而浮現。因此 Treffinger 等人(1992)以方 案取代鑑定,透過方案的實施,發現並激發才能,繼而引導才能發展。

因此在每個方案活動過程中,教師會透過持續觀察記錄,發現學生的興 趣、潛力或是更深度學習的需求,進行下個層次的邀請與設計。強調長 期縱向觀察,發展性的才能檔案和產品成果(McCluskey et al., 1998)。

多層次服務方案,是一個基於當代教育理論的發展觀與才能觀且務 實地連結學校生態系統建立的方案。透過多向度、多層次的學習活動,

不斷試探出學生的才能與優勢並持續的深化。模式中多個複雜成分彼此 互相依賴,因而能提供豐富多樣選擇回應各種需求及提供連續性的服務,

也因此需要整合學校、家庭及社區的資源投入。

51

三、全校充實模式(SEM)與多層次服務方案(LoS)

全校充實模式(The Schoolwide Enrichment Model,SEM)和多層 次服務方案(The Levels of Service,LoS)都基於才能發展派典,對 於學生潛能與才能持與脈絡相結合的動態發展觀,因此強調與在地脈 絡須密切的連結。歸納兩個方案,找出學校本位才能發展的運作成分。

(一)學校結構與教師層面:了解與建立教師才能發展觀點

兩個模式都對於全校系統進行改變,在教師專業發展、在地資源 整合與課程服務發展上,都以全校學生才能發展為目標。雖有設定的 模式結構,但兩個模式也都允許各校有彈性的空間發展各自特色,全

兩個模式都對於全校系統進行改變,在教師專業發展、在地資源 整合與課程服務發展上,都以全校學生才能發展為目標。雖有設定的 模式結構,但兩個模式也都允許各校有彈性的空間發展各自特色,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