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才能發展充實課程原型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才能發展充實課程建構

四、 才能發展充實課程原型

整理上述三個基礎,才能發展充實課程在學習內容選材上將連結學 校願景、貼近學生生活或以及個別化的需求,以「樂活校園」做為整個 學習的大主題,兩類課程各有三階段的單元主題;在學習過程方面希望 有小單元高結構的完整探究經驗,並且有系統且深化學生學習的「任務 導向課程」來進行設計;在學習結果或目標方面,課程規劃小組擬訂以

「轉化能力」包括專題研究與創造思考能力做為課程的目標,協助學生 將潛能轉化成表現才能。

整體來說,小單元高結構的精巧設計,首先是在「時間的精巧」,學 生不需要熬過一個學期才能看到成果,運用較小單元的單元週期,讓每 個單元都能有所產出,實際的產出表示從潛能到才能的轉化,學生能有 成就、獲得即時的回饋,也會成為願意繼續挑戰的動力。更重要的是「結 構的精巧」,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清晰的結構,才能在短的時間內就有所產 出,且是具品質的產出,每個單元不同的主題但都以同樣的結構、相似 的卓越目標與所欲培養的能力,能力及學習方法因而能在不同單元中遷 移和累加;三次相同結構的學習,學生也才能有密集參與及刻意練習的 效果。重新組織成為我們才能發展充實課程的課程原型,如圖 4-2-3。

159

圖4-2-3 課程原型

(一)任務啟動

每個單元課程都以「任務」做開始,有別於學生過去的一般「活動 導向」的順向設計邏輯,任務導向是把最終的成果放到任務中。學生在 學習的開始就知道最後的目標,中間的探究歷程也較能自然與自主的形 成。就像 S28 在課程回饋寫到,他覺得充實課程的學習「像跑步,因為離 終點越來越近(課程回饋3/S28)」的確,當知道目標在哪裡時,就很能定向 的一步步接近;而在任務當中每個人都有一個「角色」決定他切入這件 任務的角度,讓思考更能聚焦,也讓學生重新定位自己在學習中的角色,

成為一個主動參與者和知識生產者。

(二)作品規格與任務表現標準

每個任務下,都有任務的表現標準,清楚的呈現作品如何「好」,這 個「好」的指引,可以帶動學生的學習動機,也能在探究過程當中有個 可以自我參照檢視,提供自我精進的方向,也可提升自主學習的意識。

任務表現標準的設計,先解構要達成該任務的最終成果需要哪些向度,

作品規格與任務表現 任務啟動

作品發展

方法鷹架 學生探究

160

再從各向度列出表現標準,課程規劃小組將任務表現標準的層次設為四 個等級,原則上我們將希望學生應該表現的水準列在第三等級,第四等 級則更為優異。每個單元都會在課堂上對任務表現標準的說明與澄清,

這個對學生任務表現標準達到層次三以上的期待想法,也會在課堂教學 中傳達給學生。

(三)作品發展

每個任務也都有一個真實作品的產出,有真實觀眾與舞台,因此成 果產生之前,都會透過同結構的設計原型,不斷的討論與調整。另外也 因為有真實的觀眾和作品表現的場域,學生對於成果的精緻度及實踐性 也自然會有所要求。

(四)學生探究

為了達到目標學生會開始一連串的探究歷程,探究歷程的設計,會 希望學生都會蒐集第一手的資料,依據任務目標可能是調查、觀察、實 驗等,然後會轉化這些第一手的資料成為具體的作品與產出。

(五)方法鷹架

教學歷程當中,會依據任務需要介入一些鷹架,去引領學生思考或 行動方式,三個單元鷹架的設計也有持續性,學生也能因刻意練習而內 化。歸納本才能發展充實課程的鷹架包括:(1)「範例分析」從網路上找 或是教師自己製作的好的最終成果作品當作範例,讓學生對最終成果的 樣貌先有想像,此外也帶領學生一起解構範例的規格與表現方式與水準;

(2)「思考策略」在進行擴散性或聚斂性思考的時候,可是用的策略;(3)

「行動程序」達到目標可能的進程或步驟;(4)「組織結構」或「設計結 構」最終成果呈現的結構,做為成果樣貌的原型用來持續精進與調整;

161

(5)「後設認知」在任務時要求計畫、課後要求回顧與反思,而有些時後 教師也會成為學生的後設,帶領學生分析前一次的階段性作品,也成為 學生思考的鷹架。鷹架介入有事先設計,也會視學生前次上課的反應即 時增修。鷹架的類別名稱,是課程結束後我統整分析我們所使用的鷹架 歸納的。

學生探究、方法鷹架是交互的進行有些時後學生探究先,教師是需 求介入方法鷹架;而有些時後也可能方法鷹架先,然後學生製作成果第 一版,需要調整時才進入探究歷程。

本研究發展的才能發展充實課程主要設定的目標能力是「轉化能力」

的「研究與探究能力」與「創造思考能力」分別以專題探究課程以及創 造思考課程來培養,在進入實際教學之前,課程規劃小組進一步具體分 析聚焦成幾個子能力。

專題探究課程的研究與探究能力,我們分析完成一個專題研究所需 要的能力,並參考新版的 Bloom 認知領域教育目標知識向度的「概念知 識」,理出三個專題探究課程的次能力:能對事物或現象做「有意義的 分類能力」、對於意義的解釋能有邏輯且有效的「證據選用能力」,以 及能將複雜現象詮釋的「概念化能力」;創造思考課程的創造思考能力,

我們參考 Guildford 所提出的創造思考能力中的「變通力」、「獨創力」

與「精進力」以及創造產品的「實用效果」四個向度做為培養的目標能 力。在課程進行前、中、後我們都以這幾個能力向度來了解學生轉化能 力的發展。

表 4-2-3 和 4-2-4 呈現專題探究課程和創造思考課程的三個階段的 課程架構內涵:

162

範例分析(infographic)

行動程序(點子→資料→設計)

163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