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實驗處理

本研究的「融入式多層次問答策略教學」,所使用的教學材料為五下南一版國 語第三課至第 12 課,其中第七課為詩歌不在本研究的探討範圍,故另以翰林版五 下第 11 課替代,共計十課,各課主題與內容體裁依序列於表 3-7。

實驗教學週數為十週,教學時間為每週兩節,總共 20 節,教學內容僅就內容 深究部分,融入國語課中。由於是融入式策略教學,因此實驗教學時程也必須配 合學校的活動行事,本研究之實驗期程從 100 學年度下學期第四週開始至第 17 週 止,其中第七週為第一次定期評量複習週,課程進度為複習第一課到第五課,本 研究在此複習週當中,安排 2 節課作為本策略教學之複習,選取翰林版第 11 課課 文做為補充文章,內容中同時加入「自我監控」策略教學;第八週因第一次定期

評量故暫停,而第九週的課程進度為第七課,文章體裁為詩歌,並非本教學策略 所欲探討的範圍,故策略教學又暫停一次;另外,第 14、15 週分別為第二次定期 評量複習週和評量週,策略教學也暫停實施。因此,融入式策略教學實際教學週 數為十週,如表 3-8 所示。

表 3-7

各週教學材料與內容體裁

實驗週次 課 別 與 主 題 內容體裁

1 第三課 開卷有益 說明體

2 第四課 探望老師 故事體

3 第五課 寄小讀者 書信

4 翰林版五下第 11 課 聽!流星的故事 記事

5 第六課 父親與我 記人

6 第八課 秦始皇的地下護衛軍 記物

7 第九課 神祕的古夫金字塔 記物

8 第十課 重現人間的古城 記物

9 第 11 課 飛度雪原 故事體

10 第 12 課 遙遠的友情 記人

一、實驗組教學內容與流程——「多層次問答策略」教學

本研究依據上述所列課文主題及順序,在教授「內容深究」時融入多層次問 答策略教學,首先藉由老師提問問題,讓學童試圖找出答案,接著老師再針對提 問問題作適當歸類(共四類)且向學童介紹此四種問題分類依據。在學習階段上 以「明確的策略教學階段」、「學習責任轉移階段」、「責任完全轉移階段」,使學童 漸進習得此策略並精熟。同時,就課堂上所呈現部份,配合各課體裁與學童學習 階段設計合適的學習單,希望學童遇到問題時能依四種類別作適度分類,進而找 出答案。

表 3-8

如主要事件發生的過程、造成事件後果的原因;辨別詞語、事件、結果的 相同與相異之區辨、比較;從結果反推其生成的原因;針對段落內容歸納 為精簡的語句並總結此篇文章主題或結論,使文章成為精簡的架構。是故,

除了 NAEP 認知目標中的「尋找和回憶」之外,還包含了「整合」的歷程。

2.在「頭腦裡」的答案:

(1)我與作者:答案需統整作者的語意,也要加入讀者自己的知識背景或先備經 驗做推論或結論。此類問題的陳述與答案可能超越讀者從文章中所獲取的 訊息,讀者必須提取與文章相關的基模並涉及個人經驗,才能回答此類型 題目。例如推測文章內容中主要人、事、物之特色;內容中並未直接敘述 說明,但可依事件合理性、邏輯性推演後續事件、結果或關係;總結全篇 內容大意、找出主題或自訂新題目。此為 NAEP 認知目標中「整合和解釋」

的層次。

(2)我的看法與分析:針對內容中的難題或結果提出不同於故事主角的解決方式 或增添有別於作者的個人觀點。而有時讀者也必須不涉入文本且客觀的看 待文章內容,其重點仍在文章本身,但目的是批判性地思考文本,讀者需 從不同的觀點,綜合已讀過的及其他的經驗來評鑑文本,如評鑑文章整體 的品質、評斷寫作手法或文本特質在文本目標的有效性,事件發生的可能 性、立論的可信度、事件解釋的適當性等等。此即 NAEP 認知目標的「批 判和評鑑」層次。

(二)教學階段

實驗組的融入式多層次問答教學將採取三個階段分段進行,分別為「明確的 策略教學階段」、「學習責任轉移階段」、「責任完全轉移階段」。此三階段教學時程 為十週,各階段內容與時數分述如下:

1.第一階段「明確的策略教學階段」

教學時間為 6 週(共 12 節),以第三課「開卷有益(說明體)」、第四課「探 望老師(記人)」、第五課「寄小讀者(書信)」、翰林版第 11 課「聽!流星的 故事(記事)」、第六課「父親與我(記人)」及第八課「秦始皇的地下護衛軍

(記事)」為閱讀材料,其教學過程主要是由老師主導,針對本學習策略做介 紹、解說及總結四種問題分類之差異,同時在過程中,也加入自我監控策略的 教導,對於學童可能的疑慮或學童提出的困惑處馬上澄清,而在後續的教學節 數中不斷複習此四種問題分類要領及自我監控的重要。此階段主要是由教師主 導,強調學習策略的重要性、實用性以提升學童學習動機及介紹多層次問答策 略中四種問題類型並示範如何分辨,讓學生對本策略內涵有基本認知。

2.第二階段「學習責任轉移階段」

教學時間為 3 週(共 6 節),以第九課「神祕的古夫金字塔(記事)」、第 十課「重現人間的古城(記事)」以及第 11 課「飛度雪原(故事體)」為閱讀 材料,在本階段中是以學童為主體,在小組同儕相互討論及老師立即回饋互動 下,配合學習單作為功課等方式,希望學生能從實際練習、立即糾正的學習模 式中,獲得較佳的學習遷移。此階段老師會逐漸讓學童有更多的主動學習機 會,而非僅是被動由老師灌輸此策略知識。在藉由師生共同對話、檢視學童錯 誤及同儕相互觀摩學習之下,以熟悉本策略的使用時機及分類依據。

3.第三階段「責任完全轉移階段」

教學時間為 1 週(共 2 節),以第 12 課「遙遠的友情(記人)」為閱讀材 料,在本階段中老師只針對學童練習後的成果作回饋、提出指正並提供小組及 個人競賽的學習環境,以促使本學習策略能在學童獨立自主運用下,獲得最佳 的精熟效果。故,此階段由老師佈題,完全由學童獨自完成所有問題之分類並 解答出正確答案,之後再藉由同學、小組間發表及老師檢討、回饋及增強鼓勵 下,期望對本策略使用達精熟程度。

實驗組教學程序如表 3-9 所示。實際教學大綱、教學活動設計詳案(含討論單 和學習單)請見附錄 1 和附錄 2。

表 3-9

章裡、頭腦裡)著手,待學生能分辨兩大類後,再向下細分成四個子類。為讓學 生先熟悉問題分類型態,前三週的課程重點在問題類別的分辨。接下來三週再針 對較高層次的問題(解釋、批判和評鑑),指導學生解題策略。第二階段「學習責 任轉移」有 3 週,讓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問題分類、找出答案並發表,

老師再從學生發表中檢視成效、給予回饋並澄清學生的疑慮等,期能從這個過程 中達到內容深究之目的。第三階段「責任完全轉移」,則讓學生獨自練習課文默讀、

分辨多層次問題類型,並獨立完成作答。

本課程設計除了讓學生瞭解多層次問答策略的內涵之外,也融入了理解監控 策略,因為,要讓學生所學之策略能實際運用於閱讀中,學生的自我覺察、自我 監控能力相當重要。因此,在學生對多層次問答策略逐漸熟悉後,再從第四週開 始加入自我控監策略教學,並在接下來的每次課程都讓學生做自我監控評估的檢 核,課程中也會不斷強化學生理解監控有助學習之觀念,並在學生默讀課文前,

提示學生重點及提醒學生要自我監控。另外,還有「課後學習單」(如附錄 2)的 練習,在每週教學束結後,針對課程中所教授問題類型設計題目,讓學生練習作 答與辨識問題,並在第四週開始加入自我評估表(如附錄 3)的核檢,讓學生從填 答中對此策略之學習進行反思,促進學生自我監控與省思。

(四)課程試教

為求實驗教學流程順暢及瞭解學生對此策略的反應如何,故先進行試教,以 檢視計畫的教學內容有何缺失並提出修正。試教對象為高雄市某國小五年級一班 學童(共 30 人)。試教時間為 101 年 1 月 3 日(2 節)、1 月 9 日(1 節)、10 日(1 節),共 4 節(160 分鐘)。教學材料為五年級上學期南一版國語第 11 課《喜樂阿 媽》及第 14 課《服務人群》,教授的策略內容是多層次問答策略中的問題分類和 理解監控。簡要的教學程序表如表 3-10 所示。教學活動詳案如附錄 8。

(五)試教檢討

針對試教過程中所發現之問題,提出檢討與修正,彙整成表 3-11。

表 3-10

表 3-11

另外,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實驗處理,除了上述的教學內容與流程之差異以外,

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也不相同,控制組課堂中所提問之問題完全取自教師手冊,

問題的內容與性質皆未經修改與分類,全依照教師手冊中的方式呈現。而實驗組 課程中所提問的問題則是研究者依照「多層次問答策略」的問題類型,且配合教 學活動需求所自編而成,問題內容的探討力求高、低層次兼具,以提升學生高層 次思考能力。將兩組在十週的教學實驗中所提問的內容深究問題,依 NAEP 的認 知目標分類比較,如表 3-12 所示(詳細的問題列表如附錄 9)。

表 3-12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內容深究問題分類比較

實驗組 控制組

問題分類

(NAEP 的認知目標) 題數 百分比 題數 百分比

尋找和回憶 34 43% 25 42%

整合和解釋 24 30% 18 30%

批判和評鑑 21 27% 11 18%

不涉及文本理解 0 0% 6 10%

總題數 7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