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依據研究結果及所歸納的結論,提出教學上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教學上的建議

從上述的研究結果可發現,將多層次問答策略融入於國語課的內容深究中,

可有效提升學童閱讀理解之表現。建議國小高年級教師可應用融入式多層次問答 策略教學進行國語課教學,在教學實施上,提供以下建議:

(一)提供充分的時間與多元的鷹架支持

本研究的「多層次問答策略」乃秉持著 QAR 策略將理解歷程視覺化(visible)、 具體化的精神,對應 NAEP 2009 閱讀架構的問題層次設計而成的閱讀理解策略。

從課程回饋問卷中發現,約七成的學生介於學會和需要老師或同學協助的階段,

意即大多數的學生使用策略時仍需要鷹架支持。故建議教師在學習階段的畫分 上,「明確的策略教學階段」、「學習責任轉移階段」可視學生的學習情形增加次數 或時間。欲使學生精熟此策略需要長時間持續的進行,並提供學生充分的練習。

在實驗教學進行中,研究者也觀察到,教師運用放聲思考雖可提供大量示範與明 確教導,但在固定流程且缺乏變化的教學活動中,時間久了又恐流於形式,難以 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建議教學者在逐步釋放責任的教學模式中,可依課 文內容或不同教學階段調整各種教學法的比重,提供多元的鷹架支持、適時變化 教學活動以維持學生學習動機。例如,常用的小組討論、組間競賽、合作學習等 適時穿插於教學活動中;同儕互動也可作為鷹架支持。善於模仿的學生,互相觀 摩同學的解題歷程,能促發學生思考、增進理解;亦可嘗試在學習單上以重點提 示方式提供解題的鷹架,讓學生有跡可循,或是給予範例,供學生參照模仿。

(二)善用教學資源以減輕備課(課程設計)負擔

本研究從課程設計到每週實驗教學前後,確實花費不少時間與精力,對現場 教師而言,要融入於日常教學使之成為教學常態,則必須盡可能正常化才能長遠 的實施。除了本研究之課程設計可供現場教師參考之外,建議教師可善用備課指 引(教師手冊)上內容深究問題,篩選合適的問題進行分類、改寫,且探討內容

力求高、低理解層次兼具,以提升學生高層次思考能力。

誠如陳明蕾(2010)所言,「內容深究」即是用來開展學生「解釋理解歷程」

的教學活動,教師手冊裡的安排以教師提問策略的方式來教導學生「解釋理解」

的閱讀能力,只要教師的提問能精準地引導學生將自己既有的知識與所閱讀到的 課文進行連結,就能幫助學生提升「解釋理解歷程」的能力。本研究分析實驗課 程所使用的教科書(南一版)之內容深究問題,發現備課指引內所提供的問題也 都涵蓋 NAEP 三個理解層次(見表 3-12),只需稍作改寫讓問題的陳述方式能有效 的促發學生連結先備經驗,並且確保問題內容兼具不同理解層次,便能輕易的將 多層次問答策略融入於課程當中。另外,內容深究問題中,有 10%的問題雖未涉 及文本理解,但仍可從中挑選合適的問題,在課前提問以引起學生動機,在閱讀 前建立或激發學生背景知識,有助於學生更投入文本的閱讀,促進其新舊經驗之 連結。

二、研究上的建議

本研究之結果,僅在閱讀理解上有顯著效果,而課文理解與閱讀策略使用上 卻都不如預期,限於時間、經驗和人力等的各種狀況,不免有疏漏之處。以下提 出幾點建議以供後續研究參考。

(一)課文理解測驗增加開放性問答題

本研究所編製的國語課文理解測驗,題型全為選擇題,問題的層次和難度受 到題型的限制,不如開放性問題較能評量出學生批判思考層次的能力。建議未來 研究,在測驗編製或擇選方面,除了測驗內容需兼具不同理解層次之外,測驗題 型也需要有適當比例的開放性問答題,以更有效的評量出學生高層次的能力。

(二)將閱讀理解策略納入「多層次問答策略」教學當中

本研究著重在「多層次問答策略」的養成,研究結果顯示,學童未因習得多 層次問答策略,而促進其運用閱讀策略之能力。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在設計課程 時,可將閱讀理解策略納入多層次問答策略的教學活動當中。閱讀理解策略細分 成「精緻化策略」、「訊息選擇策略」、「調整策略」、「計畫策略」及「監控策略」,

可配合課文之文體、內容與問題的探討,彈性整調教學中所使用的策略,透過教

師在課堂中刻意的安排,讓學生能具體又明確的學習與運用閱讀理解策略。

(三)增加教學時數

本研究的「多層次問答策略」教學僅融入國語課的兩節「內容深究」,教導學 生分辨不同層次的問題並依問題類型尋求解答,從探討問題答案的過程中達到內 容深究之目的。受限於教學時間,閱讀理解策略也僅能於活動中隨機指導,無法 針對學習(或閱讀)歷程帶領學生檢討反思。若將教學時數延長,教師便有充裕 的時間來指導理解策略,並於課堂中讓學生實作檢討、反思閱讀歷程。

(四)策略教學的課程安排要長期、密集且連續

本研究之教學期程從學期的第四週起至第 17 週,期間因配合兩次的複習週與 定期評量週共暫停四週,換言之,在 14 週的實驗期間,曾中斷了二次(每次各二 週)真正實驗週數僅十週(見表 3-8),整個教學期程顯得分散又不連續。建議未 來的研究,在課程設計方面,可規畫適當的週數(十週或十週以上)為一個期程,

每週固定授課時數不中斷,以密集且連續的方式實施教學。另外,從學生的課程 回饋中也得知,仍有約七成學生尚未完全精熟「多層次問答策略」,可見 10 週的 教學週數稍顯不足,策略的學習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密集的時間練習以將策略熟 練內化。建議日後欲從事策略教學之研究者,在課程的安排上,能以長期、密集 且連續為考量的重點。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郁琳(1997)教學技巧。載於張霄亭主編,教學原理(頁 263-289)。台北:國 立空中大學。

王財印(2009)。討論教學法。載於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著:教學原理(第二

版)(頁 233-250)。臺北:心理。

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2009)。教學原理(第二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百祿(2009)。合作學習法。載於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著:教學原理(第二

版)(頁 281-305)。臺北:心理。

李素足(1998)。臺中縣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閱讀理動機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周台傑(1995)。國民小學國語文成就測驗。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 中心。

周新富(2009)。直接教學法。載於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著:教學原理(第二

版)(頁 207-231)。臺北:心理。

岳修平(譯)(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原作者:E. D. Gagne, C. W.

Yekovich, & F. R. Yekovich)。臺北市:遠流。

林怡君(2010)。以 NAEP 架構建置國小高年級閱讀理解測驗(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原作者:Richard E. Mayer)。臺北 市:遠流。

林清山、程炳林(1995)。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因素與學習表現之關係暨自我調整 的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8,15-58。

林惠芬(民 86)。自我教導問-答閱讀策略對國中輕度智能不足學生閱讀理解效果之 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103-123。

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林蕙君(1995)。閱讀能力、說明文結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及閱讀策略

使用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林靜慧(2004)。問答命題策略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寶貴、錡寶香(1999)。中文閱讀理解測驗指導手冊、題本。臺北市:教育部特 殊教育工作小組。

南一書局編印(2012)。國語備課指引(第十冊)。臺北市:作者。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詠吟主編:學習輔導(頁 307-349)。

台北:心理。

柯華葳(2005)。國科會教育學門閱讀與寫作計畫回顧。載於行政院國科會(主編),

九十四年度國科會教育學門課程與教學領域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會議手用

(頁 80-93)。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

柯華葳(2007)。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9)。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 2006

報告)第二版。2011 年 7 月 5 日,取自:http://140.115.78.41/PIRLS_Report.htm。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原作者:Ken Goodman)。臺北市:心理。(原著出 版年:1996)

洪蘭、曾志朗(2002)。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現代教育論壇,

6,592-595。

紀美慧(2006)。電腦化動態評量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的理解能力與自我效能之

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胡永崇(1995)。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康軒文教事業編印(2011)。國小國語教師手冊(第十冊)。臺北市:作者。

張貴琳(2011)。閱讀習慣的另類檢視-PISA 閱讀投入因素。教師天地,172,77-83。

張新仁(2002)。當代教學統整新趨勢:建構多元而適配的整體學習環境。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8,43-64。

張新仁(2006)。學習策略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19-42。

許晴佩(2005)。QAR「問題-答案關係」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

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郭翠秀(2007)。閱讀教學與國民小學學童閱讀動機及行為的關係--以 2005 年

PIRLS 資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陳世芬(2010)。社會取向的學習論與教學。載於葉玉珠等著:教育心理學(第二

版)(頁 139-185)。臺北:心理。

陳正(2011)。國小五年級國語科融入式問題答案關係策略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怡琪(2011)。多層次提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閱讀理解後設認知

與閱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明蕾(2010)。閱讀心理學對國小閱讀理解教學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99,

53-63。

陳雅文(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理解策略量表編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陸怡琮(2011)。摘要策略教學對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摘要能力與閱讀理解的成 效。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3),91-118。

曾慧敏(2010)。認知取向的教學。載於葉玉珠等著:教育心理學(第二版)(頁 247-293)。臺北:心理。

程炳林(1995)。自我調整學習的模式驗證及其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程炳林(1995)。自我調整學習的模式驗證及其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