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三節 實驗設計與研究流程

本研究是以舉辦暑期營隊方式進行教學實驗,受試學生採自由報名方式募 集,在進行實驗之前,每個參與的學生均施予一份數學起點能力測驗,以測試 其數學能力水平為何,並做為後續資料分析之共變量。而實驗中教學的個指師 及團班教師來源為台中教育大學大三、大四修過教材教法的學生及在職老師,

且實驗前均受過一星期的職前訓練。

為瞭解電腦適性診斷測驗搭配不同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效果及補救教學效果

,本研究以自行研發之數位個別指導教材為基礎,進行如表3-3-1的準實驗研究 設計,從進行本研究教學實驗到補救教學實驗,均採用「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 計」,首先依據指導模式分成三組,分別為:實驗組A:一對一教學模式、實驗 組B:一對二教學模式與對照組:傳統團班教學模式。實驗組A和實驗組B屬於個 別指導教學模式,對照組屬於團班教學模式。其次將學生隨機分派至個別指導 組二班與團班教學組一班。最後,為了控制個指師的人為影響,使實驗成效的 干擾降至最低,研究者先從全體47名教師中隨機抽出1位擔任對照組教師,再隨 機分派其餘46名教師分別擔任實驗組A及實驗組B的教師,且實驗過程中嚴格限 制所有個指師必須完全依照教學手冊中所規劃的方法、內容、步驟進行指導。

有關本研究的流程規劃詳見圖3-3-1。

表3-3-1 實驗變因設計表

組別 實驗變因 人數 教學模式 補救依據 實驗控制 實驗組A 31 一位個指師

對一位學生 個別指導

實驗組B 32 一位個指師 對二位學生

個別診斷 報告書

團班教學 對照組 32 一位個指師 對全班學生

錯誤概念 次數表

使用相同數位 個別指導教材

確定研究主題

蒐集能力指標6-n-01相關文獻,分析學生應具備之子技能及常犯錯誤類型

建立專家知識結構 確立本研究相關子技能、錯誤類型

蒐集能力指標6-n-01相關文獻,分析學生應具備之子技能及常犯錯誤類型

建立專家知識結構 確立本研究相關子技能、錯誤類型

圖 3-3-2 實驗流程圖

有關本研究之實驗流程如圖3-3-2所示,茲說明如下:

壹、起點行為檢測(45分鐘):本研究依據教育部(2003) 頒布之九年一貫數學學 習領域正式綱要中國小五年級能力指標內容編製起點行為檢測試卷,目的在 瞭解受試者的起點能力。

貳、單元教學實驗(每45分鐘進行一教學活動,共計四節課180分鐘):實驗以三 種不同教學模式進行,個別指導模式分為一位個指師指導一位學生及一位個 指師指導二位學生;團班指導模式由一位教師指導全班學生。三組皆使用相 同的「質數與合數」單元數位個別指導教材進行指導。

叁、適性前測(45分鐘):三組受試者在單元教學完畢後,先進行系統使用講解10 分鐘,再以BNAT系統進行第二次測驗35分鐘,測驗畫面如圖3-3-2,測驗完 畢後由系統產生學習診斷報告書,如圖3-3-3。

肆、補救教學實驗(45分鐘):在第二次測驗進行完畢後,實驗組A及實驗組B的個 指師分別依據學生個別學習診斷報告書上之補救重點,進行一對一及一對二 的個別補救教學或線上動畫補救教學;對照組教師則依據全班學生所產生之 錯誤概念累積次數統計表,由全班錯誤率最高的重點開始,進行全班補救教 學。

伍、適性後測(35分鐘):三組受試者在補救教學進行完畢後,再以BNAT系統進行 第三次測驗(35分鐘),以瞭解補救教學之成效。並請學生填寫回饋單(10 分鐘),以作為後續分析教材實用性與修正教材內容的參考。

第一次測驗【起點行為測驗】 進行單元教學 第二次測驗【前測】 進行補救教學 第三次測驗【後測】

圖 3-3-3 BNAT 系統測驗畫面

圖 3-3-4 學習診斷報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