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診斷評量與補救教學

「課程、教學、評量」本是一連串相互回饋的系統,而評量本身在整個教 學前、中、後的歷程中,並非代表教學歷程的終點,而是扮演著「回饋必要訊 息,修正教師的教學策略,告知家長學生的學習成果,提供學校擬定適當的教 育決策,並作為實施補救教學的依據」的重要功能。然而目前學校教育所實施 的教學評量,大多仍以紙筆測驗為主,較重視對學科學習的精熟程度,甚少發 揮診斷學習困難,實施補救教學的功能。由於此功能未能充分發揮,導致低成 就學生恐懼學習、甚至放棄學習,形成教育投資上的浪費。每位學生皆來自不 同的遺傳,在不同家庭環境下長大,其身體和心理發展具有個別差異存在,需 要學校或教師運用不同課程或教學方法,提供適性的學習,因此為了改善學童 的學習,並減少學習挫折,診斷評量與補救教學確有其存在的必要。

壹、診斷評量的義意和層次

診斷評量(diagnostic evaluation)就是當學生的學習困難持續不斷發生,且 無法以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evaluation)所採取的補救措施解決時,而必須進 一步深入分析其困難所在和原因的一種評量方式(郭生玉,2004)。從醫學的觀 點來看,診斷評量是一種綜合且精密的評量,可以在教學進行中,發現學生在 某一項特定學習內容或技能上的問題,進而採取學習補救的措施。

診斷評量通常分成三個層次來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郭生玉,2004)

一、普通層次(survey or general level):

目的在評量學生的一般學習成就,採用成就測驗(achievement battery)或教師自編測驗,經由測驗分數或個別題目的分析,初步篩 選可能有學習困難跡象的學生。

二、中級層次(intermediate level):

採用由專家依據學習理論及研究發現編製而成的診斷測驗

(diagnostic test),以個別實施方式,針對上述階段篩選而來的學 生,測量其錯誤技能或迷思概念所在,以做為補救教學的參考。

三、精深層次(intensive level):

若經由上一階段的診斷,發現學生在學習上有嚴重困難,則採用 非常深入的個案研究,透過晤談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先備經驗,以 詳細分析困難所在。

貳、診斷學習困難的策略

診斷學習困難主要有兩大目的:一是診斷學生哪些尚未學會,即哪些教學 目標尚未達成;二是預測學生未能學會的可能迷思為何。尼可(Nitko, 1996)

曾介紹六種具體可行的診斷學習困難策略(引自郭生玉,2004),以下逐一分述 之:

一、剖析內容領域的優點與弱點:此策略利用橫斷面的剖析方式(profiling),

採用常模參照方式解釋標準化成就測驗分數,分析學生在每一項內容領域 的學習優點和弱點。

二、鑑定先備知識的缺失:此策略透過分析教材的知識階層(hierarchy),鉤勒 出學習階層架構(hierarchy frame work),並據此架構設計測驗題目,以診 斷學生在教學之前,是否已具備學習新教材的必備知識與技能。

三、鑑定未精熟的學習目標:此策略列舉出每一教學單元的重要學習目標,根 據每一目標設計測驗題目,以診斷學生已經學會及尚未學會哪些學習目標。

四、鑑定學生的錯誤:此策略針對學生尚未精熟的學習目標,進一步鑑定和分 類學生所形成的錯誤類型為何,並就錯誤類型進行適當的補救教學。

五、確定學生的知識結構:此策略以學生所繪製的概念構圖(concept mapping)

來確認學生知識結構(knowledge structure)中的迷失或錯誤訊息,以深入 了解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考心理歷程。

六、確定解決文字問題的能力:此策略重點在確認學生是否具備了語言的

(languistic)、基模的(schematic)、策略的(strategic)和演算的(algorithmic)

這四項足夠知識來解決問題。

叁、補救教學的意義

補救教學就是透過診斷測驗工具診斷出學童的學習困難後,針對診斷結果 進行的一連串加強學習的教學活動。補救教學是一種「評量教學再評量」

的循環歷程(高金水,2004)。它也可看作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部份,只不過這 個教學措施是適應學童個別差異,是「因材施教」、「適性教育」理念的具體實 踐。

肆、補救教學的對象

補救教學的對象為低成就學生。早期許多學者對低成就學生

(under-achivers)的界定為:智力正常,但實際學業表現明顯低於其能力水準。

近期對補救教學對象之界定,分為三類:

一、學生的實際表現明顯低於其應有的能力水準,即原稱之為低成就。

二、學生的實際學業表現明顯低於其班級的平均水準,亦稱之為低成就。

三、學生學科成就不及格,且其學業成就表現明顯低於其他學生許多,稱 之為成績低落者(low achievers)。

而目前國內學校的補救教學對象,是針對學科成績在全校平均數負一個標 準差以下者,或成績在全班後百分之五者(張新仁,2001)。

伍、補救教學的教學策略與實施原則

茲將中外學者述及有關補救教學的原則與模式整理分述如下:

一、補救教學原則:

李坤崇、歐慧敏(2006)指出補救教學的教學設計需考慮的學習原則為:

1、由易至難、由簡而繁、從已學到未學,才能建立學生的自我信心與學習動 機。

2、課程應具高度的結構性,同時學習目標需明確且具體,才能掌握學習的重 心。

3、學習活動的設計要考慮學生能力、學習動機、學生的接受程度及注意廣度。

4、對中低程度的學生而言宜簡化教材,學習活動更應富有變化、具趣味性。

許天威(1986)建議補救教學可依下列原則進行課程及教學設計:

1、運用診斷評量資料設計教學:診斷評量結果提供教師有關學童的學習情 況,教師可從資料中得知學童學習困難的所在,再針對不足處,設計補 救教學活動。

2、教材與教學法的多元性:教師對於整個教學活動與教材,必須做有效的 安排,使整個教學活動有意義。

3、個別化:針對不同需求的學生,考慮其個別差異,選擇適切的教材教法。

4、教師積極投入:教師投入程度會影響補救教學成效。

5、評量方法多元化:診斷評量影響著補救教學的成效。

6、持續評量:對補救教學而言,一開始的診斷測驗只是教學的起點,教師 必須在「評量教學再評量」的歷程中,持續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

7、指導學習:整個補救教學的目標要清楚,逐步進行,隨時透過評量了解

學童學習的狀況,立即獲得回饋。

8、早期鑑定:越早診斷出學童的學習困難,補救教學成功的機會也越大。

二、補救教學模式

Slavin(1989)、McLaughlin & Vacha(1992)均指出,使用直接教學模 式、精熟教學模式、個別化教學模式及合作式學習模式等教學策略,對於 低成就學生澄清迷失概念皆有成效,分述如下:(引自張新仁,2001;李坤 崇、歐慧敏,2006)

(一)直接教學(the direct instruction)模式:Rosenshine 和 Hunter 是此 模式的倡導者。此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視教師為知 識與資訊的主要來源,適用於教導學生記憶方面的知識及動作技 能。教師負起組織和呈現教材的責任,學生負責接受學習。

(二)精熟教學(the mastery teaching)模式:此模式適用於團體教學,

教材的學習進度由教師決定,其中 Bloom 的精熟教學模式最常為 人引用,其基本理念為:只要給予足夠的學習時間,學生就可以 精熟大部分的學習內容。

(三)個別化教學(the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模式:此模式以 Keller 的個別化教學系統(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PSI)較著 名,主張學生根據教材個別學習,且學習進度由學生自行決定。

(四)合作學習(the cooperative learing)教學模式:主要倡導學者為 Slavin 和 Johnson & Johnson,強調透過同儕小組內合作討論的學習方式 精熟學習內容,雖然過程會有錯誤的答案產生,但這些有助於其 概念澄清,其中以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udent teams achievement division, STAD)較適用於補救教學。

陸、診斷策略在補救教學上的應用

使用診斷評量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診斷困難而沒有 補救教學,診斷將徒勞無功,毫無意義。因此診斷困難和補救教學兩者是密不 可分的。尼可(Nitko, 1996)將先前所提到的六種診斷學習困難的策略和補救 教學統合在一起,如圖 2-4-1,是一種具有創意的補救教學模式(引自郭生玉,

2004)。

圖 2-4-1 Nitko 的診斷評量與補救教學統合模式(修改自郭生玉,2004)

此模式的主要特點為:

柒、補救教學施行上的阻礙與電腦輔助教學

儘管中外學者皆提出諸多診斷評量與補救教學的理論應用模式,研究者也 同意建立完整而一貫的「補救教學系統」是實踐「把每一位學生帶上來」教育 改革理念的重要性配套措施,但在實際的教育單位之教學現場,發現補救教學 的施行遭遇到一些困難,使得補救教學空為一項例行性事務,成效不彰。造成 這阻力的原因,和學校行政人員、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各方面人員的配合,

及學校行政和教學資源的配合有關(張新仁,2001)。研究者執教多年以來,

觀察國小教師補救教學的現狀有如下情形:就教師而言,學校教師的授課時數 已排滿,負荷已重,無額外時間為低成就學生自編教材,加上導師還要處理全 班性班務、加強課業複習或評量、補充教學深度,故教師大多不願花太多時間 進行補救教學;就學生而言,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動機通常較差,亦或需要接 受補救教學的學生程度參差不齊,使教師不易顧及個差異;就教學資源而言,

由於補救教學時間上安排不易,且學校行政支援有限,教室設備貧乏,加上教 師礙於設計補救課程或教材的能力問題,常無法運用其他教學媒材,只能靠傳 統的講述方式進行補救教學活動,使得學習活動不具變化性、趣味性,無法引 起學習動機。

因應上述問題,利用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ion, CAI)進行 補救教學乃成為輔助學習的另類選擇。自從 Skinner

因應上述問題,利用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ion, CAI)進行 補救教學乃成為輔助學習的另類選擇。自從 Ski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