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壹、電腦適性診斷測驗之編製與成效

一、以能力指標 6-n-01 內涵設計的「質數與合數」單元編製之電腦適性診斷測 驗,測驗信度為 0.91,難度介於 0.24~0.96,鑑別度大多介於 0.13~0.78,

試題品質均佳。

二、其運用在線上測驗的實際施測結果,前測平均可節省 15.8 題,省題率 45.1%,預測精準度達 94.3%;在判別學生錯誤類型與子技能有無方面,適 性測驗與完整作答之間的一致性是 95.25%。後測平均可節省 16.2 題,有 96.3%的預測精準度。

三、後測平均可節省 16.2 題,省題率 46.4%,預測精準度達 96.3%;在判別學 生錯誤類型與子技能有無方面,適性測驗與完整作答之間的一致性是 96.48%。因此電腦適性診斷測驗確實具有「省時省題、高預測精準度」之 效。

貳、數位個別指導教材之編製及使用回饋意見

一、本研究編製了三本手冊(教師教學手冊、學生單元講義、學生加油手冊)、

13個教學用PPT及21部補救教學用FLASH。且每位教師平均花費2.8小時來準 備這套數位個別指導教材。

二、參與實驗教師對教師教學手冊的回饋意見皆呈現「佳」以上的滿意度。且

「教學教案之詳案」對教師而言,極為重要。其次是「補救園地之學生加 油手冊解答」、「使用說明頁」兩項。

三、參與實驗教師對學生單元講義的回饋意見皆呈現「佳」以上的滿意結果。

四、參與實驗教師對學生加油手冊的回饋意見多數呈現「佳」以上的滿意結果。

其中在「基本題的題數恰當」及「進階題的題數恰當」兩項評選項目,約 有1/4的教師認為有改善的空間。其主要原因大致與學生解題能力有關。

五、參與實驗教師對教學用PPT的回饋意見皆呈現「佳」以上的滿意結果。且「教 學媒體教材符合教學重點」的評選項目在「佳」以上,呈現100%的反應。

六、學生在學習完本單元後,近95%的學生認為自己有學到有用的數學知識或技 巧。另外,從問卷中可發現,學生認為較難學會的部份,即為知識結構較 上位的概念,與教材編製順序相符合。

叁、不同教學模式在「質數與合數」單元之教學成效差異

本研究所謂教學成效是指受試學生學習完「質數與合數」單元教材後,利 用電腦化適性測驗所得的「前測分數」。

一、在排除起點行為測驗分數對前測分數的影響後,不同教學模式(團班教學 模式與個別指導模式)對受試學生的前測分數不會產生顯著影響,但「個 別指導模式」中的「一對一教學模式」的教學成效優於「團班教學模式」

的教學成效。

二、在排除起點行為測驗分數對前測分數的影響後,不同指導方式(一對一教 學與一對二教學)對受試學生的前測分數會產生顯著影響,且「一對一教 學方式」的教學成效優於「一對二教學方式」的教學成效。

肆、不同教學模式在「質數與合數」單元之補救教學成效差異

本研究所謂補救教學成效是指受試學生依據個人診斷報告書或全班錯誤統 計表補救完畢後,利用電腦化適性測驗所得的「後測分數」。

一、在排除前測分數對後測分數的影響後,不同教學模式(團班教學模式與個 別指導模式)對受試學生的後測分數會產生顯著影響,且「個別指導模式」

的補救教學成效優於「團班教學模式」的補救教學成效。

二、在排除前測分數對後測分數的影響後,不同指導方式(一對一教學與一對 二教學)對受試學生的後測分數不會產生顯著影響,因此,「一對一教學 方式」與「一對二教學方式」的教學成效無差異。

伍、「適性數位補救教材」在不同教學模式中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

一、使用本研究編製之「適性數位補救教材」進行教學,無論何種教學方式,

經過補救教學後,學生的後測成績皆有顯著的提升。

二、在一對一教學方式下,高分組學生的平均進步分數明顯落後於低分組學生 的平均進步分數,且中、低分組前後測成績皆達顯著差異,顯示本研究「適 性數位補救教材」搭配一對一教學方式,其補救教學成效顯著大部分是由 中、低分組的學生所導致,對高分組學生而言,一對一的補救教學方式效 果不大。

三、在一對二教學方式下,高、中分組學生的平均進步分數皆明顯落後於低分

究「適性數位補救教材」搭配一對二教學方式來進行補救教學,只對低分 組學生有效。

四、在團班教學方式下,高分組學生的平均進步分數明顯落後於中、低分組學 生的平均進步分數,但只有中分組前後測成績達顯著差異,顯示本研究「適 性數位補救教材」搭配團班教學方式來進行補救教學,只對中分組學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