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研究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由於人力與時間的限制,使研究無法達到盡善 盡美,因此,提出下列幾個方向的說明與建議:

壹、教材部份

一、本研究只針對「質數與合數」單元進行探討,未來對於教材部份可以和「最 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單元互相搭配使用。

二、本研究在教材內容編製上是以能力指標之內涵為主,不侷限於任何教科書 版本,因此,教師若要使用本教材教學,可搭配目前所使用的教科書版本 內有關該單元之教學重點,根據本教材所提供之知識結構,彈性選用所需 部份。此外,亦建議教師多運用本教材所提出之知識結構分析法來協助教 材分析與規劃單元教學流程,以彌補坊間教科書僅提供教材地位及單元目 標之不足。

三、本研究中所研發的數位個別指導教材,其中 PPT 與 FLASH 部份,是由研究 者與計畫團隊一起設計編製,既費時又費力,但因尚處於實驗階段,故平 面及數位教材未加入充分的美工設計。未來將加入賞心悅目的排版及插圖 搭配,讓師生樂於使用,使其更符合需求。

貳、教學應用

一、傳統評量施測上耗時耗力,但透過電腦適性測驗卻能得到改善,故建議教 師在教學現場中可將評量與電腦結合,讓教師與學生在測驗後能立即收到 回饋。

二、由研究結果可知,本研究之數位個別指導教材不論搭配個別指導或團班指 導,在教學及補救教學上皆具有共同進步的效果,因此,建議學校教師仍 可使用本研究所開發之教材進行團班教學與團班補救教學,並善用電腦媒 材自編教材進行資訊融入教學。

三、除了教材的品質之外,個指師的自我風格及教學態度也是影響教學成效重 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是透過師資培訓以及利用教學手冊及教學媒體等教材 來規範個指師的教學,但仍感有所不足,因此建議未來在應用本研究之數 位個別指導模式,除了繼續落實師資培訓外,未來對個指師的篩選,也應 注意個人的人格特質及教學風格,並強化試教的部份。

叁、實驗部份

一、本研究預試人數為236人、正式施測人數為95人,因研究者人力與時間有限,

故僅以台中市、彰化縣為主,可能會影響學生知識結構與測驗常模之代表 性,後續研究可將測驗樣本擴大到中部地區或其它地區,並且包括各種類 型的學校,可使題庫所依據的學生知識結構更具有代表性,電腦化適性測 驗應可獲得更準確的結果,方能擴大研究推論。

肆、未來發展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數位個別指導模式在以能力指標 6-n-01 內涵設計的「質 數與合數」單元上的實施成效顯著,確實可提供學校教育或補習教育一個 可行的發展模式。建議未來可嘗試將此模式進一步推廣至學校教學與補救 教學的實施以及補習教育上。

二、未來可以進一步探討電腦適性診斷測驗在數學領域其他能力指標內容實施 之成效,以擴大應用層面,增加系統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學創新小組(2003)。氣「質」不凡的整「數」--談質數與質 因數分解。人本教育札記,174 ,82-85。

不名(1983)。質數十一講─自然數的質因數分解。數學傳播季刊,7(4) ,8-11。

王尉讚(2007)。以順序理論提升貝氏網路診斷測驗之成效—以國小數學五年級 領域「數列與圖形序列」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中縣。

史英(2003)。「教」與「學」的思考--從質因數分解談起。人本教育札記,164,

98-100。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育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汪端正、蘇文君、郭伯臣、楊智為(2006)。貝氏網路在數學領域「數與量」能 力指標測驗上的應用。第十一屆人工智慧與應用研討會,高雄應用大學。

李信樂(1975)。因數、倍數與質數、合數之教學研究。基教月刊,8(5),16-18。

李俊儀(2005)。以貝式網路為基礎的電腦化適性測驗選題策略─以國小數學科 診斷測驗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市。

李映勳(2007)。建構國小三年級數與形概念的知識結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淑娟(2003)。符合 SCORM 2004 與試題結構理論之電腦化適性測驗系統及動 畫補救教學模組-以國小數學領域五年級能力指標幾何為例。亞洲大學資 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李坤崇、歐慧敏(2006)。測驗題目分析與補救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49,111-130。

吳仁奇(2006)。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能力指標測驗編製及補救教學動畫製作─

以五年級數學領域分數相關指標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中縣。

吳裕益、林月仙(2000)。國小中低年級數學診斷測驗之編製及理論模式之驗證 研究。測驗年刊,47(2) ,1-15。

吳德邦、馬秀蘭、洪聰明(1998)。臺灣中部地區國小教師與高年級學生對質數 概念之調查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2 ,419-454。

林珮如(2002)。國小學童因數解題與迷思概念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 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清山(200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林宜臻、林沂昇(2007)。數學教育改革之檢討、成效評估與未來展望。研習資 訊,24(4),103-114。

林立敏、白曉珊、郭伯臣、劉育隆(2007)。數位個別指導教材研發與適性補救 教學模式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數學「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網際網路 技術學刊,8(2),191-197。

范光輝 (2003)。電腦化適性測驗應用於學業性向測驗之可行性探討。中原大 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施美多(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因數概念之分析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 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施淑娟(2006)。應用貝氏網路認知診斷模式進行國小五年級小數單元學習診斷 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市。

南一書局(2005)(2006)。國民小學數學科教學指引第十一、二册六上、下。

台南市。

洪榮昭、劉明洲(1996)。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孫琦、曠京華(1993)。質數判定與大數分解。臺北:九章。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修定版)。台北:精華。

郭伯臣(2003)。國小數學科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91-2520-S-142-001),未出版。

郭伯臣(2004)。國小數學科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92-2521-S-142-003),未出版。

郭伯臣(2005)。國小數學科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93-2521-S-142-004),未出版。

郭伯臣、何政翰(2004)。國小數學領域電腦適性化測驗系統之建製。二〇〇四 數位生活與網際網路科技研討會論文集。

郭伯臣、李俊儀、許雅菱、林文質(2005)。以證據為中心的數學評量設計─以 貝氏網路為例。中華民國第二十一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

郭伯臣、謝友振、張峻豪、蔡昆穎(2005)。以結構理論為基礎之適性測驗與補 救教學線上系統。台灣數位學習發展研展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宏璋(2003)。線上適性測驗系統之建置─以中華大學英語字彙測驗為例。中 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陳怡如、吳慧珉、黃碧雲(2004)。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之研究。測驗統計年刊 12(61),81-85。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數學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許天威(1986)。學習障礙者之教育。台北市:五南書局。

許介彥(2002)。數不盡的質數。科學教育,254 ,28-33。

及試用─以「扇形」單元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教 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雅菱(2006)。貝氏網路在教育測驗分析上的應用—以國小四年級學童「面積」

錯誤類型為例之研究。中華民國第二十一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

游國昌(2006)。應用貝氏網路進行題組試題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 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秋蓉(2007)。結合不同貝氏網路之診斷測驗及補救教學系統研發—以「圓周 長」和「圓面積」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中縣。

黃碧雲(2005)。以能力指標結構為基礎的電腦適性測驗編製及動畫補救教學之 應用─以國小數學領域四年級能力指標代數、統計與機率為例。國立台中 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寶彰(2003)。六、七年級學童數學學習困難部分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毅英(2005)。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要講的是什麼?數學教育,20,70-74。

黃培甄、葉啟村(2005)。國小六年級因數與倍數單元之創新架構研究。南大學 報,39(1),61-89。

黃國勳、劉祥通(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因數教材困難之探討。科學教育 研究與發展季刊,30 ,52-70。

黃珮璇、王暄博、郭伯臣、劉湘川(2006)。國小數學科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強 韌性採究。二〇〇六年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

詹志禹(1997)。全方位對話。教育研究雙月刊,17,6-7。

楊智為(2007)。以 SVM 結合多重貝氏網路在教育測驗上的應用。國立台中師範

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理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挽北、蕭紫菡(2003)。突破教材、改變教法教案專輯--「氣質不凡的整數」

教案答客問。人本教育札記,174 ,86-93。

楊智為、劉育隆、楊晉民、曾彥鈞(2006)。結合試題順序理論與貝氏網路之電 腦適性測驗演算法之探究。第十一屆人工智慧與應用研討會,高雄應用大

楊智為、劉育隆、楊晉民、曾彥鈞(2006)。結合試題順序理論與貝氏網路之電 腦適性測驗演算法之探究。第十一屆人工智慧與應用研討會,高雄應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