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專家訪談結果分析

第一節 專家訪談結果分析

本研究階段主要在對 5 位於我國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品質保證領域具有豐 富學經歷學者專家進行半結構訪談,半結構訪談大綱內容分為二部分,首先就高 等技術及職業教育品質保證重要性,短、中、長期推動策略途徑,有利條件及可 能遭遇問題及關鍵成功因素等項,逐步分析受訪者意見,並就受訪者所提意見再 做進一步深入訪談,及分別就各受訪者意見交互詢問,以形成學者專家共共識。

其次,請受訪者就我國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品質保證指標初步架構是否適切 及增刪或修改意見。爰先行從訪談逐字稿中抽譯形成主題,進行分類及設定標題,

用以闡明分析脈絡,進而修訂我國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品質保證指標初步架構,

作為製作我國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品質保證指標專家效度問卷基礎。我國高等技 術及職業教育品質保證指標專家半結構訪談大綱詳如附錄三,至受訪委員逐字稿 詳如附錄四。

一、品質保證指標架構可分為系絡構面、輸入構面、學習轉化構面及成果構面 品質保證指標架構應包含系絡構面、輸入構面、學習轉化構面及成果構面。

在系絡部分可以包括學校所處環境,及在該環境下學校如何發展自己的定位及特 色;輸入構面除強調學校招生及學生入學外,並應包括師資、設備、圖書儀器投 入,甚至經費收入及運用;學習轉化構面部分,則分別強調學生增能,如何透過

106

在校學習過程,讓學生學習到職場生活應具能力,教師增能,教師透過專業發展 提升教學能力;成果構面,則希望透過教育過程及品質保證機制,確保大學校院 均能產出品質優良的學生。

第一個是學生的表現,這種表現是有短中長程的,短程就是在學期間的表現,長 程就是校友的表現,表現就是要有最低標的。就是要有高中低的,看有沒有達到。第 二個我會看到學生轉化那一塊,事實上就是增能,那個能就是廣義的,我們常講出口 入口,出口就是畢業以後,入口就是招生。通常在這個上面要有一個同樣的面向,比 如我們會講,你看像 context,我們馬上會想到是 system,因為通常是講說這是系統,

系統有 IPO,外面就是 context,比如像 CIPP(EI0201)。

原則上會認為這樣的意涵是希望 input、process 和 outcome 都能夠 cover 到,實 際上,我們在推品質保證或者是機制的管控的時候,可能有時候會有階段性的,不同 時候的重點會不一樣。不然,當然做教育最重要的就是,outcome 就是最重要的,我 們希望透過品質保證的機制,能夠確保大學能夠產出有品質優良的學生(EI0301)。

你去看美國的國家品質獎,美國國家品質獎最上面還是有一個 context 的背景脈 絡,你在強調這個品質保證一定要考量不同學校的背景脈絡。這背景脈絡就是大學校 院校務評鑑一直在強調的,每一個學校走出自己學校的定位。在這個定位下面,內部 品質保證,事實上每一個大學不管怎麼定位,大學的功能就是教學研究服務,只是你 的大學識強調研究重?還是強調教學重?還是強調服務重?(EI0101)

二、品質保證應強調學校發展自我評鑑及自我改善機制

建立品質保證機制最重要的是大學校院能發展自我評鑑及自我改善機制,因 學校辦學過程中,有哪些地方必須改善進而使學校能做得更好,也只有學校本身 最為清楚,若能先行進行自我評鑑及自我改善後,再由外部評鑑機制指出無法看 出的盲點,則更能發現缺點進行改善,達到品質保證目的。

雖然目前在認可制評鑑前,部分大學校院已開始在作自我評鑑,先行瞭解不 足之處,並由學校投入資源加以改善,惟仍有學校抗拒評鑑,自我評鑑僅為模擬 評鑑,目的在使評鑑能順利過關。但因少子化下,學校經營日漸困難,學校將會 逐部體認惟有進行自我改善品質保證機制,才能確保學效能永續經營。

自我評鑑現在已經被窄化到,外部評鑑之前自己做的那一次才叫自我評鑑。事實 上那個東西比較像是模擬評鑑,可是評鑑機構都要求那個東西,有時候根據那個基礎 再去查核。可是後來又來一個,那個名詞弄得很亂,需要去釐清,現在約有 34 個學

107

校左右是自辦評鑑,這個東西我認為是不合教育精神,也不合世界潮流,沒有人這樣 做認可的(EI0202)。

自我改善的成效是有,不過,有時候在目前來講,需要政府的力量去規範或引導。

因為是風氣的形成,慢慢的讓大家覺得評鑑是有重要性,或者是些系所做得很認真,

從評鑑過程中獲得很大的改善,讓這個東西變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不可能一開始就要 求說,都可以朝向自我改進,這麼自動自發,因為我們原來設計的就不是。就是會有 一些比較被動的情況出現,所以也是需要一些外面的力量去規範,學校辦理的方式

(EI0302)。

這裡面很重要的意涵就是現在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主軸,去看看學校是否能提供一 個環境,包括教學或者是學生學習的支持,一方面是要檢視辦學的品質,二方面還有 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要幫學校作自我改進。所以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會透過 前一次評鑑的結果,看看學校是否會回饋到自我改進(EI0401)。

自我評鑑最大的目的是讓學校去發展自己學校的特色,可以把內部品質保證這件 事落實在裡面,所以當然會付出代價。有些學校就更會去投機,可是另外一些學校其 實也看到,就真的很紮實去建立自己學校的品保機制,往學校的特色和多樣性去發展。

所以我會覺得很有趣的是,這是現在兩套系統下,截然不同的發展(EI0402)。

外部評鑑是一個動力,開始建立你的內部評鑑。其實這是一個比較簡單且很好的 開始,所以如果我是評鑑委員,我會接受這樣的,你看自我評鑑都是配合外部,配合 外部這是短期的策略,因為外部評鑑一定要接受的,就來配合,趕快建立一套自我改 善機制。這是比較 OK 也比較容易,長期來講,要發展自己一套品保機制,可以藉由 品保機制可以讓你永續發展(EI0501)。

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品質保證推動成效之關鍵成功因素就是主動自我改善,因為 任何的品保還不如自我改善,自己沒有那個動力,別人要求也沒有用(EI0502)。

三、品質保證應發展相關資訊回饋機制

各國推動品質保證均強調 PDCA 品質循環,也就是推動品質保證相關作法 後,必須進行檢視這些作法是否已經達成原先規劃目標及目的,而如何檢視則強 調回饋機制建立,包括雇主、教師、畢業生等之回饋資訊。雖教育主管機關已開 始在推動相關回饋資料庫建置,期透過資料庫之資訊蒐集歸納整理,達到回饋目 的,促使學效持續改善。惟因資料庫資料蒐集仍有一定困難程度,所以學校仍可 透過與教師、校友及雇主互動及座談達到資訊回饋目的。

我是認為我們現在的資料庫要建好一點,要善用資料庫,平常要累積,目前當然 校庫還是很封閉,對做研究非常不友善。像技職很重視就業力,弄了很多年,定義都

108

還沒有很完整,蒐集得也不夠完整,這會影響到教育進步(EI0203)。

把所有 stakeholders 的意見盡量能夠採納,讓大家一起加入學校的品質,其實很 好。哪這個東西適不適合放在臺灣?我覺得站在品保的立場,不管我們是家長或是什 麼,都會贊成。可是就會碰到一個資料蒐集的問題,就是很實務面,就是大家對於要 蒐集雇主的意見,每個學校都非常的痛苦,就是要先追蹤學生,然後再看它的雇主,

這個部分的蒐集會有一定的難度。可是如果有是很棒,納進來會更好(EI0403)。

澳洲有建立一個很完整企業調查資料庫,臺灣現在開始在做,有些企業會回饋,

只是以臺灣的文化回收率本來就不高,不高也沒關係,也不一定要透過問卷調查,整 個回饋機制還是要回到互動關係。互動關係以技專校院很清楚就是所謂的老師的回饋 機制,老師的回饋機制要建立起來(EI0102)。

現在教育部最近還不錯,畢業生長期調查資料庫,在校生的意見資料庫,這像教 育部在推 IR 都是個不錯的東西,從學生入學前,在學習這四年,以及畢業後。企業 雇主的回饋機制再去做,也不一定要做問卷調查。有一些系所找一些企業中層主管,

做焦點團體座談,很清楚知道他們畢業生在職場裡面,做得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

大概只要把老師、學生、畢業生還有企業雇主,資料蒐集來就夠了(EI0103)。

四、運用品質保證政策推動,引導技專校院建立特色

我國技專校院校務評鑑制度不論從以往等第制或修正為改良式認可制,均不 脫政府政策引導技專校院校務發展,如建立特色等。故若能藉由推動高等技術及 職業教育品質保證,透過各項構面及指標規劃,引導技專校院從學術化轉型為特 色發展並與產業緊密結合,培養社會及產業所需人才。

利用少子化,利用市場的機制把它做一個整頓,讓我們回歸到正軌。現在大學裡 面也分流,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做得更好?讓一些技職的教育更能夠往業界更緊密的 結合?就是跟大學整個區隔起來,變成技職有一個特色,就是先關掉不好的,慢慢的

利用少子化,利用市場的機制把它做一個整頓,讓我們回歸到正軌。現在大學裡 面也分流,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做得更好?讓一些技職的教育更能夠往業界更緊密的 結合?就是跟大學整個區隔起來,變成技職有一個特色,就是先關掉不好的,慢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