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108-12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4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依據本研究發現的結果與研究過程,以研究橫切面與縱切面角度提出一些相關建 議,以供未來其他相關研究者或相關教育單位參考。

一、增加研究的橫切面廣度

因本研究採行質性研究法,所以無法將研究結果推論至其他臺灣學校,是本研究 最大限制,若未來研究者或許可考慮用量化調查法,以增加研究可推論範圍之廣度。

而當翻轉教學法在學校更廣為流傳後,家長們也許透過學校、電視報章雜誌報導,

對翻轉教學更為熟悉,比較了解何謂翻轉教學之時,未來研究者即可將家長面向納入 研究構面來研討。畢竟教學應該是家長、學生、教師、學校四者構成,缺一不可,所 以,學校的行政領導方式、校內教師之間互動方式、學校學區內學生家長社經地位等 因素,是否也會影響教師推動新教學法之意願,未來研究者也可以偏向家長和學校之 間這些面向的比較。

事物總有一體兩面,所以翻轉教學應該也不是只有全面的好,或者全部都是優點,

或是很有成效。未來研究者可以朝研究不想或不希望實施翻轉教學的教師方面著手研 究,或是針對不喜歡的學生端做研究,因為教學的成效不是教師單方面自以為是,學 生真正的感受與學生實際學得的能力、學得知識有多少也是值得研究的關鍵。

本研究個案學校裡實施翻轉教學者,目前頗受校長關切,在外界學校中也漸漸展 露頭角,學校未實施翻轉教學教師們張大眼睛觀望著他們實施翻轉教學法,或許在許 多因素影響下,這些教師實施一學期後並未選擇放棄實施翻轉教學法,所以,本研究 無法得到曾經使用翻轉教學法後來卻不使用翻轉教學的教師意見。在過去研究持續使 用意圖時,曾經使用過但後來卻不用的人在思考什麼,他們看到新事物哪些缺點是新 事物在推廣時很需要在意的環節,得知這些意見之後,新事物才有進步空間,才能變 得更好更吸引人,以增強人的使用意圖,所以,若有相關於實施翻轉教學後卻放棄的 教師研究,可以讓教育部、學校、教師得知翻轉教學困境與缺點,改進後也許就能推 廣的更好,讓翻轉教學法越來越臻成熟。

99

礙於研究者自身時間與能力上的限制,本研究並未針對受訪教師教授不同學科進 行學科彼此之間的比較,也未針對受訪學生的性別、就讀的年級別、學生成績程度、

學生平時學習課程的態度進行彼此間之比較。其實,每一門專業學科均有自己學科的 特色存在,不同學科教師在上課時也會有屬於自己學科上特殊的教學法,所以學科上 之差異對於教師實施翻轉教學意願之間是否有關連,應是未來研究者可再進行深入探 討之方向。還有,學生不同的性別、年級別、不同的成績程度,平時是積極或被動式 的學習態度等,相信或多或少也會影響學生對翻轉教學的看法與接受程度,甚至是接 受翻轉後的學習成效,可能會因學生本質而有差別,是故,針對學生的性別、級別、

學生成績程度、學生平時學習態度對接受翻轉教學學習成效是否有影響,進而再影響 教師實施翻轉教學意願,或許也是未來研究者可考慮採行研究的面向。

二、增加研究的縱切面深度

臺灣尚有幼稚園、國小、高中職以及大學、研究所階段學程,目前也有教師將翻 轉教學實施於這些學程之中,所以,未來的研究者也可以考慮針對這些學習階段的教 師做質性研究,或做翻轉教學縱向學程教師想法比較之研究。

學生究竟學了多少,學到什麼?有時候實在無法用一次月考、一個學期、一個年 級就可以看出學生學習成效,目前個案學校中,實施翻轉教學時間仍不夠長,欲用其 所得之成效說服其他保持觀望心態的教師,力道上略顯不足。若透過政府、雜誌或教 育基金會等機構,長期追蹤接受翻轉教學的學生後續學習成效、學習心態與能力發展,

這些成果的展現比起現在短暫教學時間後,教師自己說的成效或學生自己說的成效,

將更具有說服與公信力,更能深入動搖教師們固有的教學信念,進而才有可能讓教師 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

10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王文科與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2.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市:幼獅。

3. 王全興(2014)。教育該怎麼翻。師友月刊,569,75-78。

4. 王怡萱與王蕙萱(2014)。結合翻轉教室概念設計高職國文科跨平台行動載具教學 活動研發初探。TANET 2014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花蓮市:花蓮教育大學。

5. 王政忠(2015)。POWER to TURN OVER。新台中教育論壇第9屆系列演講(一),

臺中市:新台中教育論壇基金會。

6. 王恭志(2008)。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2。

7. 王淑俐(2008)。教學成功的法則。臺灣教育,649,25-27。

8. 台中市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2015)。本縣(市)立案補習班總數統計表。取自 http://bsb.edu.tw/afterschool/?usercity=42。

9.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2004)。學生的課後輔導、補習與家教情況調查 no.15。取自http://www.teps.sinica.edu.tw/TEPSNews/TEPS~News_015.pdf。

10. 台 灣 開 放 式 課 程 聯 盟 (2012) 。 MOOC 大 規 模 網 路 免 費 公 開 課 程 介 紹 。 取 自 http://www.tocwc.org.tw/portal_m3_page.php?button_num=m3&cnt_id=15。

11. 田美雲(2013)。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 介紹。取自http: //ctld.ntu.edu.tw/

_epaper/news_detail.php?nid=452。

12. 朱彩馨(2009)。提昇科技中介學習成效--從個人內在認知因素探討合作學習的學 習成效。資訊管理學報,16(1),135-162。

13.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3)。102年學生數位學習及數位機會調查資料。

取自https://srda.sinica.edu.tw/gov/group/63。

14. 何建文(2010)。國民小學教師心理契約對教學信念之影響-以領導者與部屬關係及 組織公平為調節變項。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1

15. 何琦瑜(2014)。翻轉教育。親子天下,60,156-189。

16.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17. 吳怡德、裴文與許進旺(2005)。成人教育學習成效之探討研究。遠東學報,22(4),

467-482。

18. 吳清山(2005)。優質學校中課程發展、教師教學與專業發展之指標內涵及實踐策 略分析。優質學校,30-40。

19. 呂玉瑞(2013)。翻轉教室結合問題導向學習對新北市某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成效 與學習動機之研究—以製作電子書課程為例。EI: Compendex,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20. 均一教育平台(2015)。關於均一。取自http://www.junyiacademy.org/。

21. 李沃牆(2015)。翻轉高等教育,提升國家競爭力。師友月刊,573,01-04。

22. 李佩芬(2014)。專訪方新舟─科技,讓偏鄉孩子不落後。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

26,38-39。

23. 李孟壕與曾淑芬(2005)。數位落差再定義與衡量指標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9,

89-124。

24. 李莉(2007)。用教育信念支持教育活動。陝西教育《教學版》,9,20-21。

25. 李銘薰與卜小蝶(2009)。電腦與數位3C 專業虛擬社群知識分享之影響因素研究。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6(3),377-401。

26. 周婉玲(2014)。翻轉教室師生的八點檔。臺北市:中山國中校園專刊。

27. 周楷蓁(2012)。翻轉教室結合行動學習之教學成效。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 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8. 林秀姿(2012)。專訪蔣偉寧談12年國教:要成功 必須做對三件事。天下,497,。

29. 林哲偉(2014)。支援研究所課程翻轉教室的數位學習平台設計。國立東華大學碩 士論文。

30. 林雅玲、李大偉與林展立(2007)。科技教育的研究與展望- 從教學設計的角度探

102

討。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8),5-24。

31. 林裕淩(2014)。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價值階層。ICEET 2014數位學習與教育科 技國際研討會,雲林縣:虎尾科技大學。

32. 侯慈蘋(2013)。屏東縣國小教師教學信念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 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施文玲、蔡俊彥與陳信宏(2014)。運用網路專題導向學習、合作學習與翻轉教學 策略於市場調查課程之行動研究。TANET 2014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花蓮市:

花蓮教育大學。

34. 施信源(2014)。翻轉教學的十大迷思。取自http://www.fliptw.org/#!施信源:翻轉 教學的十大迷思/c7kf/1。

35. 施淑婷(2014)。翻轉教學在通識人文課程的實務應用—以〈文學與人生〉課程為 例。通識學報, 2,177-197。

36. 洪素蘋與黃宏宇(2014)。缺"E"不可-以紮根理論建構影響國中教師推行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之多向度理論模式。國教新知,61(1),21-31。

37. 洪榮昭(2003)。創新變革的策略思維(1)。新北市: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

38. 徐超聖與許恒禎(2007)。Michael Fullan文化變革領導理論對校長課程領導的啟示。

課程研究, 2(2),17-40。

39. 徐新逸與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育科技與媒體,

59,63-73。

40. 財 團 法 人 公 益 平 台 文 化 基 金 會 (2014) 。 教 育 扎 根 計 畫 。 取 自 http://www.thealliance.org.tw/teach.php。

41. 馬祖琳、陳蓓薇、陳淑華、蘇怡萍與謝惠如(2000)。課後托育機構服務內容之個 案研究。醫護科技學刊,2(1),1-11。

42. 張子超(2000)。立意取樣。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283/。

43. 張志銘、蘇榮立、賴永僚與翁旭昇(2011)。大學生不同與球運動階段之科技接受

103

磨式檢驗。運動與遊憩研究,5( 3),70- 82。

44. 張志銘與徐美珍(2014)。國小學童休閒運動之計畫行為模式分析。休閒事業研究,

12(3),64-80。

45.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46. 張家綺(2012)。教師教育科技能力指標初探。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6),

91-100。

47. 張益勤(2014)。老師自我革命,啟發新教改。親子天下,60,158-163。

48. 張紹勳、鍾明芬、巫俊采與許志誠(2009)。以 Meta-analysis探討教學方法對學生 學習成效之影響。第十屆提昇技職學校經營品質研討會,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

49. 張 輝 誠 (2015) 。 高 雄 學 思 達 短 講 在 台 灣 教 育 史 上 的 歷 史 意 義 。 取 自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stmic/archive/22867。

50.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發揚師道、百年樹人。臺北市:教育 部。

51. 教育部(2013a)。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52. 教 育 部 (2013b) 。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實 施 計 畫 ( 修 正 草 案 ) 。 取 自 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8。

53. 教 育 部 (2013c) 。 數 位 學 習 推 動 計 畫 。 取 自 http://www.edu.tw/

news1/detail.aspx?Node=1088&Page=22491&Index=1&WID=6635a4e8-f0de-4957-aa3e-c3b15c6e6ead。

54.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2015)。信念。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

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ABH%A9%C0&pieceLen=50&fld=1

&cat=&imgFont=1。

55. 教 育 部 教 育 百 科 (2014a) 。「 翻 轉 教 室 」( flipped_classroom )。 取 自 : 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3%80%8C%E7%BF%BB%E8%BD

%89%E6%95%99%E5%AE%A4%E3%80%8D%EF%BC%88flipped_classroom%E

104

F%BC%89&search=flipped。

56. 教 育 部 教 育 百 科 (2014b) 。 巨 型 開 放 式 線 上 課 程 (MOOCs) 。 取 自 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B7%A8%E5%9E%8B%E9%96%

8B%E6%94%BE%E5%BC%8F%E7%B7%9A%E4%B8%8A%E8%AA%B2%E7%

A8%8B(MOOCs)&search=moocs。

57. 教育部電子報(2014)。良師領航 有效教學翻轉教室。取自http://epaper.edu.tw /index.aspx。

58. 梁定澎(2012)。資訊管理理論。新北市:前程文化。

59. 陳木城(2013)。翻轉中的教育。數位杏壇。

60. 陳世智、吳智鴻、吳彥濬與陳靚(2014)。探討影響Facebook粉絲專頁持續使用意 圖之因素:社會資本觀點。中山管理評論,22( 2),205-238。

61. 陳年興、謝盛文與陳怡如(2006)。探討新一代混成學習模式之學習成效。TANET 2006 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花蓮市:花蓮教育大學。

62. 陳年興、魏春旺、黃盟升與林俊成(2008)。混成同步學習環境中之即時互動現象。

理工研究學報,42(1),59-72。

63. 陳秀芸(2009)。精進教師教學能力:從創意教學談起。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3,

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3/8309.htm。

64. 陳淑芬(2014)。翻轉教室之我思。師友月刊,564,44-46。

65. 陳超明(2014)。教會學生一種非高科技的翻轉教室。師友月刊,569,12-16。

66. 陳雅慧(2014)。四項要素,教育才能翻轉過去。親子天下,60,178-179。

67. 陳碩珮與黃馨玉(2008)。網路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以「Yahoo!奇摩知識+」為 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7(4),83。

68. 陳憓陵(2014)。YouTube融入簡報教學對國中學生國文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之研 究。2014第九屆數位教學暨資訊實務研討會,臺南市:南臺科技大學。

69. 陳錦鴻(2014)。翻轉教育成功的關鍵。臺灣教育月刊,688,45-46。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10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