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身心障礙者態度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對身心障礙者態度之相關研究

38

表 2-3(續)

40

表 2-3(續)

Sandieson (2002)

42 D’Arezzo,

& Moore- Thomas (2010) 析(Nowicki & Sandieson, 2002)、橫斷法(Nowicki, 2006),以及實驗研究法(Smith- D’Arezzo, & Moore-Thomas, 2010)。

三、研究結果上

多數研究結果均顯示,不同學齡階段學生對於身心障礙者多抱持正向積極的態 度,其中大部分的研究,所指的身心障礙者都是班級內的身心障礙同學。黃玉嬌

(2006)針對校內啟智班認知態度的研究,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啟智班之認知是 正向積極的。另外也有研究顯示花東兩縣學生對融合態度表現不積極(楊麗香,

2003)。Nowicki(2006)以質性研究法則是發現,一般兒童對於身心障礙兒童較 有偏見。而 Smith-D’Arezzo 和 Moore-Thomas(2010)以實驗研究法則發現,過度 強調身心障礙者的相關議題,反而會造成部分學童產生對學障學生的負面態度。

四、在背景變項上

影響個體對身心障礙者態度的因素繁多,除了受一般大眾特質(如:性別、年 齡、先前經驗等)以及身心障礙者的身心狀況(障礙類別、障礙程度、性別、年齡 等)所影響外,也與文化傳統、學校教育、家庭環境、社會角色、法律規範、傳播 媒體、同儕團體、社會環境等因素有關。而整體社會對於身心障礙的態度,直接影 響到身心障礙者在社會上的處境。以下就根據本研究所探討的變項,分作性別、年 級、接觸程度、所接觸的身心障礙者之障礙類別、是否設有特教班,以及父母教育 程度等項目,就國內外學者對於身心障礙者之態度的研究結果做歸納說明。

(一)性別方面

有關性別對於身心障礙者態度研究的結果顯示,大致呈現出兩種不同類型:

一、女生比男生對身心障礙者的態度較積極;二、性別對身心障礙者的態度無顯著 差異。較為多數的研究結果顯示,女生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態度較男生為佳(孔秀麗,

2008;呂美玲,2004;吳婉君,2008;林真鍊,2004;洪淑玲 2009;彭素真,2006;

彭源榮,2003;黃玉文,2007;黃玉嬌,2006;葉振彰,2006;楊麗香,2003;林

44

春嬿,2010;Nowicki,2006)。而也有部分研究結果顯示,國小學生的性別對於 身心障礙者的態度沒有差異(林東山,2005;邱嘉琳,2007;黃翠琴,2006)。由 以上研究結果可知,性別變項對學童對於身心障礙者態度的差異仍有歧異,因此值 得做進一步的探討。

(二)年級方面

有關年級對於身心障礙者態度的研究,一般以國小中高年級(三、四、五、六 年級)為研究對象。而孔秀麗(2008)的研究對象,除了針對中高年級的國小學童 之外,還納入了國小二年級的學童。

針對國小學童的研究中,因年級變項之不同,對身心障礙者態度有顯著差異的 有:孔秀麗(2008)、吳婉君(2008)、林春嬿(2010)、林真鍊(2004)、邱嘉琳(2007)、 洪淑玲(2009)、黃玉文(2007)、黃翠琴(2008)、彭源榮(2003)、Nowicki(2006)。

而研究結果顯示年級變項對於身心障礙者態度沒有顯著差異的的研究有:呂美玲

(2004)、林東山(2005)、彭素真(2006)、黃玉嬌(2006)、葉振彰(2006)、楊 麗香(2003)。由以上研究可知,年級變項對國小學童對於身心障礙者態度的差異 頗為歧異,因此值得做進一步的探討。

(三)接觸程度方面

有關接觸程度對於身心障礙者態度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研究發現接觸程度較 高者,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態度也越正向,但是以國小生做為對象的研究結果則頗為 分歧,其中顯示接觸程度越高,對於身心障礙者態度為正向關係的有:林東山

(2005)、林春嬿(2010)、林真鍊(2004)、邱嘉琳(2007)、洪淑玲(2009)、彭 素真(2006);黃玉嬌(2006)的研究則是顯示有身障親友的國小生,對於身心障 礙者的態度也會優於未接觸者。而孔麗秀(2008)、呂美玲(2004)的研究則是顯 示無接觸經驗比有接觸經驗者的態度積極。而顯示接觸程度對身心障礙態度無顯著 差異的則有:彭源榮(2003)、黃玉文(2007)、黃翠琴(2005)、葉振彰(2006)。

楊麗香(2003)的研究結果則是顯示,學童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接觸程度,與性別和 年級變項有交互作用。從上述整理可以發現,接觸程度變項對學童對於身心障礙者 態度的差異頗為歧異,因此值得做進一步的探討。

(四)所接觸的身心障礙者之障礙類別方面

國內外研究對於障礙類別的探討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將某一類別身心障 礙者不同的特質做為分類,並分析研究對象對於不同特質的態度。另一類則是分析 研究對象對於不同障礙類別的身心障礙者的態度。

第一種分類方式的研究中,吳婉君(2008)的研究結果顯示,學業成績中等、

無行為問題的身心障礙學生被接納程度較高,而身心障礙學生溝通能力的差異,不 會影響他們被接納的程度。

第二種分類方式的研究中,林真鍊(2004)的研究結果顯示,國小學童對不同 障礙類別資源班同儕之接納態度皆傾向積極;林東山(2005)的研究結果顯示,國 小學生對生理感官障礙之身心障礙同學的接納態度高於學習、智能障礙之身心障礙 同學;彭素真(2006)的研究結果發現,學障學生同儕對於身心障礙者接納程度高 於智障及自閉症的同儕;孔秀麗(2008)的研究結果發現,國小學童對肢體障礙、

聽覺障礙與無行為問題之身障學童,接納度較高;而 Nowicki & Sandieson(2002)

的研究結果則是發現,學生對於非障礙同學的接納態度高於智能障礙或肢體障礙學 生。從上述整理可以發現,身心障礙者類型變項對學童對於身心障礙者態度的差異 相當歧異,因此值得做進一步的探討。

(五)是否設有特教班

以校內是否設有各類型特教班做為背景變項的相關研究較為稀少, 彭源榮

(2003)以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做為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顯示,校內設有特教班 者,對智能障礙同儕的態度較積極。目前根據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12)的資料顯 示,全市共計有 241 所小學,其中有 186 所小學至少設有一種或兩種以上類型的特

46

表 2-4(續)

林春嬿(2010) ○ ○ ○ Nowicki &

Sandieson (2002) ○ Nowicki (2006) ○ ○

Smith-D’Arezzo

& Moore-Thomas (2010)

總計 25 20 20 8 2 0

「○」表示達顯著關係 「×」表示未達顯著 空白則是研究者未探討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以上歸納可以發現在有關對於身心障礙者態度的研究中,性別、接觸程度 兩 項變項因素是否影響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態度,雖然研究數量頗多,但均無一致結 論。此外對於所接觸的身心障礙者之障礙類別、校內有無設置特教班,以及父母教 育程度等變項因素,相關的研究則較為缺乏。因此上述之背景變項因素,是否影響 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態度,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