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數位落差的新社會調查觀點

作者先從先前的許多研究中諸如:GSS、NTIA 和其他的調查看 出近年來資訊科技近用狀況的趨勢,並導出假設與研究架構、再將 GSS、NTIA、UCLA 及其他的調查所得的資料作一個分析、並運用 複類分析來檢整與調整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 1947 年辛辛提那市的實驗中發現,原本已經是屬於較有能力 街收或取得訊息者變得更靈通,但是不靈通的人依然是沒有太大的變 化。從此啟示出資訊媒體的近用不一定在於取得與否,還有會不會或 願不願意去用等等的面向,所以數位落差應是有意義更深遠的一面,

其是在於少數人不去使用甚或是拒絕使用諸如:公眾的設備、圖書檢 索搜尋或資訊高速公路等開放給大眾的科技。再從NTIA 的網路近用 研究中將教育視為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導引出網路是一種資訊媒

Robinson, John P.& Paul Dimaggio & Eszter Hargittai(2003),” New Social Survey Perspectives On The Digital Divide,”IT&SOCIETY 1(5):

1-22. (http://www.ITandSociety.org)

介,其是需要教育來認識和了解其潛能,所以在對於使用網路的情況 中,教育是比收入還要重要的因素。(在 GSS 的資料中也有如此的呈 顯)

研究假設

從DiMaggio and Hargittai (2001)中的假設出發,在此研究中發現 到大學教育應答者在使用網路獲取工作,教育和其他利益上擁有超過 高中程度者明顯的優勢。這明顯的優勢顯露在探訪的網域類型,使用 建置和政治討論中。在此很多證據顯示教育和間斷的收入、年齡和婚 姻狀況是與一貫長期的使用於教育、工作、健康或是政治參面向相連 繫,教育也是與較不爲了單純的短期的娛樂或個人意圖的使用相關。

優勢對於大學教育者也是明顯表現在,他們持續的與一個散佈在廣闊 範圍中的朋友和親戚連繫,特別是藉由電子郵件。從上述可以推出在 某些向度因為教育而使一些代溝存在。

再從GSS2000 年到 2002 年的調查可證明,使用者不只關心如何 能近用網路,也關心哪些領域是他們可以去探訪的,以及如何利用他 們的社會網絡來獲取幫助或增進技能或是有關如何使用網路的資 訊。從此可以看出近年來資訊不均衡的形式為何。作者的出發點應是 認為當資訊科技普及使近用達成後,使用科技的狀況對於資訊落差而 言,是接下來必須關注的現象,然而教育程度則是擁有使用優勢的最 關鍵因素,亦是產生落差而值得注意的預測項。

分析架構

運用DiMaggio and Hargittai (2001)所設計出的五個影響使用者從媒介 獲取益處的尺度來分析之:

1.設備使用的品質 2.使用者近用的自治權

3.了解如何使用儲存於網路的複雜資訊網絡來獲取運作的技能。

4.社會支持的網絡決定性的使某些使用者變的更熟悉網路的潛能。

5.當上網時使用者探訪的網域類型。

此分析是要去檢測應答者的教育程度不止形塑了近用也形塑了

網路的使用,其是使用了 GSS 網路模數所收集而來的資料,但是不 同於近來的研究,其是以一個二元的形式以及運用MCA 的修改,來 控制一些其他GSS 中應答者的統計回歸。

調查方法

GSS 於 2000 年訪問 2363 個全國樣本及 2002 年訪問 2784 個全國 樣本,訪談方式到樣本家中訪問,訪談時間90 分,樣本年齡 18 歲以 上至較年長的人,訪問時間每年的2 月至 6 月,藉由芝加哥大學的全 國意見調查中心來執行。

GSS2000 年全國性抽樣、多段類聚抽樣分層化

主要是分成兩個段落來抽樣,第一段的首要抽樣單位是以郡為 主,第二段則是街區為主。首先將美國劃分成 2489 個 PSU,然後再 依每四個人口普查區域中的階層,分類成都市和非都市的PSU。非都 市的 PSU 是依州之中的少數比例族群和少數民族來分類,此分類包 含了西班牙白人之外的每一個人。而都市的 PSU 是依人口普查區域 中少數名族的四分位數和收入來分類。在第一層的首要抽樣單位中是 以有系統的方式來抽樣,爲了住宅單位的數量和 PSU 成比率。第二 段的抽樣是先從第一段抽樣中抽出的100 個分類好的 PSU,從中挑出 了19 個最大的 PSU,並從每一個中挑出 3 到 26 個部分,然後剩下的 81 個 PSU 便從每個中挑出 3 個部分。這樣在第二層抽樣中共抽出了 384 個二級抽樣單位。然後每個二級抽樣單位會有約五個住宅單位(最 終抽樣單位)被選取,如此總共有 2363 個應答者。

研究工具:2000 與 2002 年 GSS 作的研究調查,以及 2001 年國家技 術情報服務處(NATI)藉由美國人口普查處所導引的調查,例如其八月 CPS 調查的一部分,包含了在差不多 5000 個家戶的樣本中超過三歲 的所有家庭成員與超過75%的回覆率:其程序在 NTIA (2002)中有描 述。第三個是UCLA2000 年做的研究,一個國家 RDD 電話調查在該 年的春天隨著超過2000 個應答者來實施。

結論

很多對於數位落差的研究都是關注在、社經地位、性別、種族、

年齡、和區位這些因素對網路近用狀況的影響。本文證明能夠上線的

人也不等同於其注重他們使用媒體的方法,特別是他們近用的內容是 從浩瀚無邊的資訊儲存庫和決策所導引出網路所提供的,這兩部分而 來的。更詳細的探就軟體和硬體,自主權,及使用者的技能,這些因 素或許會揭露出更多這樣的差異。在DiMaggio and Hargittai (2001)中 的假設,大學教育應答者在使用網路去獲取工作、教育和其他資訊的 優勢這些層面上,明顯的掌握了要高於高中教育程度應答者的優勢。

非常清晰的的優勢顯示在探訪網域上的項目,使用於建設性的事情,

政治的討論。在此多元的證據顯示教育,間斷的收入,年齡和婚姻狀 況是被和一貫的使用關於工作,教育,政治和社會約定等等聯想在一 起,也和少數消遣娛樂或興趣喜好的使用聯想在一起。大學教育程度 的使用者其優勢顯示在他們使用網路去維持廣闊和更分散的朋友,同 事等這些社會網絡,以及參與社交性的或社群團體,特別是使用電子 郵件(但是這個差異在使用電子郵件來聯繫家庭成員上則看不出來)。

使用者有越高的教育程度甚至就有在感情事務上的優勢,他們較 可能藉由線上的相會而突然出現一段浪漫驚險的關係。他們較好的技 術等級顯示在他們有較多藉由使用線上的幫助或諮詢手冊來解決軟 體問題的傾向。社會網絡的優勢是顯示在他們較可能藉由同事,其他 工作上的門路、朋友來獲得解決軟體問題的幫助。在比對之後也有一 些部分是不受教育程度差距影響的,如在線上尋找資訊所使用的策 略,和從家庭成員中獲取幫助的能力。較低教育程度也不會在電子郵 件或訊息的收發上有較少的數量。一個關於潛在的不平等的最終測 試,是關注於兩個時間的面向上。網路的使用年數和每週的上網時 數。電子郵件的每周使用時數是高度的與教育年數相關,可以看到研 究所使用電子郵件的時數是高中程度者的使用時數兩倍多。相較之下 網頁的使用時數並非一貫的高度處在大學教育程度者。然而在網路使 用年數上大學教育程度者比高中教育程度者來的有顯著的優勢(5.6 vs. 4.3)。最後他們還有一個些微的優勢是在於評估自己使用網路的能 力。在每一個這些著眼點上,大學教育者持續有更好的能力去開發新 的網路技術。未來研究將對時間因素的範圍作評估,其在這分析中關 注於描繪使用的面向上,說明了較高教育程度的網路使用者掌握的優 越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