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 IT 擴散中測量不平等的數位落差指標

本文提出相對簡單的指標,歐盟基金用專案發展來追蹤歐盟會員 國的數位落差,依據電腦及網際網路擴散的四個不利條件的社會人口 統計學群組(相較於全國平均數),在歐盟會員國這個指標被當成描 述的度量基本基準。因為它以高度擴散率達到更低水準,DIDIX 既非 早期確認擴散形態的一種方法,亦非未來發展的預測。它的目的取代 比較科技擴散對風險群組及人口平均數。結果提出歐洲普遍生盛行之 跨南北方國家的曲線,運用簡單接的方法或使用變異數,建議多注意 IT 的各種技術及一般好處。

從通訊觀點來看有關社會經濟對獲得接近或使用資訊影響的研 究,並非全新領域,1970 年已開始理論化知識擴散數位落差的研究,

當美國的通訊人員開始爭論知識的缺口,假設高社經地位人口傾向較 快獲得資訊,低社經地位的部分在知識缺口部分是增加而不是減少。

在傳統主要研究問題是用什麼模式與因素,如教育、社經地位因素,

在獲的知識過程中產生影響,Tichenor et al 提出此類因素,事實上是 知識擴散依賴的獨立變數,媒體使用者利用媒介程式得到資訊持續增 加他們的資訊優勢。雖有很多批評,知識缺口假設在通訊研究上是非 常有影響力。藉由數位媒體的出現,此假設在「數位落差」術語的定 義:不同社經水平的個人、家庭、企業及地理區域,在獲得資訊及通 訊技術(ITs)及在各種活動中使用網際網路的機會(OECD,2001)。

網際網路上潛在無限獲取資訊及消費者在選取資訊的主權,包括 新的、複雜的航行技術及從中獲得好處。增加資訊機會的合法性、會 不成比例被用在社經優勢者,而不是縮小不利群組的缺口。在爭論顯 示觀察數位資訊時代拒絕從很多方向得到資訊資訊,「數位落差」的 概念與不平均近用、IT 的使用及社會經濟直接有關雖然,僅從新科 技獲得技術及基本的 IT 的技能,兩者而言絕不足以防止數位知識缺 Tobisa Husung& Hannes Selhofer (2004), “A Digital Divide Index for Measuring Inequality in IT Diffusion” ,IT & Society 1(7): 21-3

(http://www.ITandSociety.org)

口的擴大。雖然如此,必要條件與價值判斷是進入網際網路的有利原 則。

因為IT 滲透日常生活、進入越來越多的領域,進用及技能以變 成社會包括的尺寸,不能只看消費行為的不同,成為一個必要條件或 一個人的就業能力、社會及政治參與度和 一個人接觸公共事業的入 口、E 代政府,教育和健康系統。另一個重要理論要素是來自於 Rogers 的傳播理論的簡化運用,如果定性S 曲線時,建議數位落差只是一個 暫時的問題,否認人們爭論的數位落差,不同的S 曲線應用在不同的 社會群組,在中、長期將導致飽和程度(Mason and Hacker 2003)。

在任何情況裡,假設被觀察組的缺口加寬與最後關閉和大部分人口一 樣快,並接近飽和時應用S 曲線,傳播模式很明顯其飽和度及速度都 不是預定的。所以長期可能導致普遍社會的傳播理論也適合S 曲線。

圖一的例子:三個可能的方案

圖一、 敘述某一情況相信數位落差會自然消失,圖二、圖三 較不 樂觀的發展(仍然與 S 曲線一致)因此在追蹤缺口與相關的落差一段時 間來評估可能的長期發展。 政策與此種傳播發展的評估有關數位落差 是否加寬或關閉將是社會政治的測試而定。數位落差合理的度量標準是 近來爭論的主題(Martin2003)指出選擇和政治上用成長率和度量指標 類似 Gini index,Martin 提出優勢率取代。相反、度量標準在類似於優 勢率測量,它有不同的特性。用圖一的 3 個方案的第 1 個方案為基準洞

察滲透率之間的絕對距離,第一個增加處及轉折兩圖點間的絕對值,由 於數學屬性、時間落後存在二曲線間,不利的群組會有一段時間落後。

圖二有關採用曲線理想類型

指標在兩項商數(x/y)之間,根據此定義數位落差當指標增加或關 閉時,與時間有關的商數是明確的指數方法學。數位落差定義主要用在 國際內或歐洲內部,一方面計算歐洲內部指數,另一方面比較國際指 數,與其他全球數位落差的對比,比較不力群組的傳播率與有利群組的 傳播率。採用 4 個社會經濟的變數:性別、年齡、收入、教育程度然而

種族、勞動參與力及空間議題是具決定性。數據或方法提供或不可比 較,指標的選擇因數據而定。因標準化的涵義,也可以用於風險群組,

雖然此名詞被認為有問題,採用選定的科技必較風險群組與一般群組以 測量數位落差。表一、是風險群組的類型和大小的指標:資料來源根據 Melich(1997)調查歐洲的曲線係數 47,(2000)54 和(2002)(2003)

的 SIBIS 曲線的調查。

如果所有群族顯示相同水準,以指標值為 100、最小值為 0、指標 值>100 不被包括在裡面的原則,風險群組的理解是否超過一般人口的 平均數。

表二、在數位落差的指標方面的研究常受到批評,集中「在多少人 上線」及「誰上或不上線」,當研究評估未超出多少人上線、誰上或不 上線,作者明白此缺點,隨資料的近用而定。

一個理想顯示時間序列指標的遵循,將顯現 IT 傳擴散研究的意願 強度影響研究範例(OECD 1999),並且將包括心態、偏見、使用頻率、

技能/經驗和受益指標。人們可能意願及使用行為做價值判斷。

表二、計算指標(EU15,2002)顯示願望能由可依功能定義而非 科技,在一個快速改變科技的環境中,可攜式的設備將取代家用電腦,

PC 的使用將過時,不論以何種方式取得特定服務,會是一個適當的指 標。適當的資料的利用在架構中會有不同的指標。統計的解釋並非此指 數的目的,主題的研究引起數位落差的因素受社會不平等及社會網絡生 活方式及自我排除的影響(Lenhart 2003)這個指標不能宣稱與任何之一 有關係,但減少可用資料的數目至一個有意義及容易的基準。

圖3-5 網際網路使用率從 7%(1977)增加超過 26%(2002),電腦使用 率從 36% 增加到 57%,在低教育程度的群組中的網際網路使用率從 1%,增加 12%,電腦使用率從 12 增加 17%,為所有小組擴散 S 曲線 的低部。圖 6 有趣的是整體歐洲指標自 1997 未改變太多,其值停滯在 53,意味風險群組的平均在 53%,當所有值在此水準,發展在相反方向 在次級顯示互相平衡,在會員國並且互相平衡, 並且發現兩極化的現 象。整體歐洲變動係數從(1997)的 10.3 到 (2003) 22.9 未改變許多,一方 面傳統國家的先驅者(像北歐國家、英國和荷蘭,奧地利和愛爾蘭, 顯示 IT 擴散突然變高),改進他們包含性,在南部的國家則被視為退化,東 歐國家在歐共體平均 15 之下, 有些國家(愛沙尼亞, 捷克) 幾乎到達它。

表 3 EU15 國在(1997、2000、2002),以性別、年齡、教育、收入、所 產生的數位落差指標 。

曾淑芬、陳啟光、吳齊殷(2003)台閩地區九十一年數位落差調查 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一、緒論與文獻摘要

對於數位落差更細緻的展現方式,就過去的分析是過於粗略的,

因此對於個人而言,數位落差的區隔的影響可能在工作上、可能在生 活上。Loges 和 Jung(2001)就強調,數位落差這問題不是個人選擇要 不要和科技網路連結接軌的問題、也不是一個負不負擔得起網際網路 服務的問題;數位落差指的是生態的、多層次的問題,它涉及一個人 的生活中,網際網路是否能夠佔有中心位置,代為達成個人每天日常 生活中的各項目的。因此,數位落差不只是一個人和一種傳播媒體的 關係而已;數位落差談的是一個在社會網絡當中的個人(其年齡、階 級、性別、族群、地理區域、文化偏好)和其傳播環境的關係。因此 本計畫除了延續過去「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曾淑芬, 2002) 對於「量能」與「質能」之研究,企圖建立長時間以及國際間的比較 基礎之外,另外將著重在個人生活經驗的兩個面向,其一為資訊科技 與個人勞動就業的關係;另一為資訊科技對個人進行公民使用的影 響,希冀從這些多重的生命面向,勾勒出台灣數位落差的整體風貌。

本文認為早期的定義多所不足,因此將資訊近用這個構面延伸為「網 路近用」以及「網路使用行為」兩個概念;接著帶入「資訊素養」的

概念,此「資訊素養」構面則包含「一般性素養」、「資訊技術素養」

圖 2-1:數位落差評

(二)電話訪問進行程序

為了解台灣地區民眾社經結構、資訊近用管道、資訊素養,生活 應 用 與 數 位 落 差 之 現 況 , 本 研 究 採 取 電 腦 輔 助 電 話 訪 問 (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 ; CATI)系統進行調查。調查對 象為台灣地區家戶中年滿 15 歲以上之個人(因為希望調查到老人的資訊 近用管道、資訊素養等情況,因此不限制年滿65 歲者接受訪問。)。本研究抽 樣的程序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本研究以以台灣地區北高兩直轄市與 二十三縣市(含離島金門縣、連江縣)共 25 類案比例分層隨機抽樣法。

最後,進行戶內抽樣,若隨機選取到家戶中年齡為 15 歲以上的成員 則符合資格進行調查訪問。在進行調查訪問期間內,並且隨時監控各 區域實際受訪人次,以符合預期完訪人數之要求。調查時間為民國 92 年 3 月 6 日至 3 月 20 日,星期一至星期五晚上六點半至九點半,

共計 11 天。在訪問過程時,舉凡空號、傳真機、電話故障、拒訪、

居住地區未符合抽樣條件或家中無合乎條件之受訪者,皆由CATI 系 統於清單內隨機找尋其它號碼替代;無人接聽或合乎條件之受訪者不 在家,則隔日再進行訪問,連續嘗試三次後若仍無法進行訪問,則由

居住地區未符合抽樣條件或家中無合乎條件之受訪者,皆由CATI 系 統於清單內隨機找尋其它號碼替代;無人接聽或合乎條件之受訪者不 在家,則隔日再進行訪問,連續嘗試三次後若仍無法進行訪問,則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