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小作所興起

小作所的理念在社區,政府希望透過長期制度的建立和短期措施的加強,落 實社會福利理念;另外,家庭照顧者的需求以及服務機構的參與是二個不可忽視 的影響因素。

壹、社區概念

國內對於「community」有三種不同翻譯(社區、社群、共同體),它包括了

「地理性」、「網絡」與「認同」三個層面,隨著人民需求的多元化,行政單位常 提出各種政策修正,「以社區為基礎」的政策,社區不僅被當成是落實政策的一 種場域,亦是相對於僵化行政科層的另一種治理選擇(蕭文高,2007)。社區是指 在概念上對於社區的定義,學者們對社區持有不同的定義。

表 2-2-1 社區定義

學者 社區定義

Bulmer(1987) 社區是一個社會網絡的概念。

Parrott(1999) 社區的構成要素包括:地理範圍、共同利益、社會網絡與 文化經驗。

陳其南(1995) 則強調以社會共同體的認同意識。

徐震(2002) 以地緣、事緣與社群關係來解釋社區性質的差異性。

(賴兩陽,2002) 社區實務與研究上有以鄉(鎮市區)為範圍,或以傳統社區發 展協會(一村里一社區)為範圍,或以福利機構所推動社區照 顧方案受服務者的居住地區為範圍。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龔聘惠(2013)資料

綜合以上對社區的定義,社區為一個界定的範圍,社區有共同利益、文化經 驗及社會網絡的建構,在此網絡下機構得以提動社區照顧方案,社區居民對不同 社群關係產生認同。

貳、社區照顧的功能

20

「社區照顧」的概念,根據英國健康部(Department of Health)於 1989 年發 表社區照顧白皮書《照顧人民》的陳述,社區照顧在於提供服務與支援給遭遇老 年、精神病、智障、肢障、感官障礙等問題的人士,使他們能在自己家裡及社區 中獨立生活(王仕圖,2013)。公共服務的社區化是一種國際趨勢,舉凡社會照顧、

醫療衛生、環境保護、治安及教育等無不強調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我國受英、

美國家的影響,在醫療衛生與社會照顧方面也極力提倡社區照顧(張英陣,2004)。

卓春英等(2010)指出,「社區照顧是結合社區資源,連結非正式支持網絡,以 及正式服務體系提供的支持服務與設施,建立起具有關懷性的社區,讓有需要的 人加強在社區內生活的能力,得以在居家環境中獲得照顧,過著正常生活」。王 仕圖(2014)指出,Chen、Thompson、Berkowitz、Young 和 Ward(2011)認為社區 照顧系統,不管是正式或非正式系統,均必須關注到社區與家庭為基礎的服務。

政府在社區照顧的福利輸送過程中主要扮演購買者與使能者的角色,服務供 給者的角色則由非正式部門、市場及志願性部門來承擔。所以,不論是「社區的 照顧」、「在社區內照顧」或「由社區來照顧」,社區照顧最大的特色是福利服務 輸送供給結構的轉型(張英陣,2004)。也就是運用在社區內的小型或社區型照顧 機構,照顧居住在社區中有需要的人群,讓有需求者不需要遠離現行居住地即能 接受服務(蘇景輝,1998;黃松林,2007;卓春英,2009)。1991~1995 政府委由 民間團體辦理社區照顧實驗結果發現,由於民間團體缺乏合法性,加上社區的相 關方案尚未建立,社區內缺乏社會資源及專業人員,社區居民的參與度薄弱,所 以在社區資源的開發連結非常困難。2002 年政府為解決失業問題,核定的「照 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希望建構照顧服務體系以提升服務品質,開發服 務人力,擴充服務對象,與民間團體共同發展照顧服務支持體系,為促使身心障 礙者留在社區生活與社區融合,特訂定此試辦小作所計畫,以提供身心障礙者家 庭支持服務系統,給予臨時及短期照顧,以達成促進社區婦女就業之目標(邱汝 娜等,2004)。此說明小作所不單是解決身心障礙者及照顧者的需求,同時也是

21

政府為解決當時社會存在失業問題,以及社區服務提供的合法性,具備合法性才 能結合社區資源與社會資源。

各國對於身心障礙者的社區式日間照顧機構有著不同的政策,就大陸而言,

職業勞動康復站(溫馨家園)是典型的成人日間中心,主要為智障者與穩定期的精 障者提供非醫療的日常性服務,以職業康復或訓練為主的在地服務。社區的職業 康復站提供心智障礙者半或一天的活動性勞動或娛樂,職業康復站會提供心智障 礙在站的勞動所得,加上殘聯的補助 (王霞緋等,2012)。瑞典針對評估未具備就 業能力的身心障礙者,以日常活動(Daily activities)視為替代選擇,日常活動不是 有薪水的勞動,只提供小額的鼓勵金,障礙者對於工作的承擔是出於自願參與,

不能強迫其承擔具體的工作任務,參與日常活動的人主要是精神障礙者,此活動 中心經費來自於政府補助,常見的活動有讀書會、餐飲、工作培訓、職業康復等,

也會出售二手產品、園藝、維修工作等,這類活動的目的是在促進服務使用者獲 得庇護性就業或有補助的就業(陶麗娜翻譯,2012)。香港社會福利署為 15 歲以上 未能參與職業訓練或庇護工作的重度智能障礙者,提供日間照顧和訓練的展能中 心,由非政府機構提供的職業治療服務,這類的服務集中在智能障礙者維持生活 技能上(邱吳麗端,2012)。澳門對於智障成人離開學校或成年後,政府依其能力 轉介到相關的日間照顧中心接受服務,評估為重度、極重度的安排在展能中心,

能力稍高的安排在庇護工場,能力更高的安排輔導就業訓練,展能中心每月繳費 約 200 元是可被家屬接收的(邱吳麗端,2012)。綜合以上各國對身心障礙者所提 供的社區照顧都是以未來能就業為目標。

但我國對於心智障礙者的日間照顧服務模式,有別以其它國家的服務模式,

主要是把小作所當成是身心障礙者的中繼站,即是針對介於二者之間的心智障礙 者提供日間照顧服務及職前訓練,學員須以通勤的方式使用服務。換句話說是「進 可攻、退可守」的理念,能力提升往庇護就業,能力退化轉往日間照顧機構。

22

圖 2-1-1 小作所的定位 資料來源:柯平順,2013:p8

參、家庭照顧者需求

內政部統計處公布 2012 年 6 月底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達 111 萬人,近 10 年來增加 28 萬人,其中 18 至未滿 65 歲者增加 32.3%;身心障礙者占總人口 比率為 4.8%亦較 91 年底提升 1.1 個百分點。全體身心障礙人口中,與 91 年底比 較,以「自閉症者」增加 2.7 倍增加幅度最大,心智障礙者類別中又以精神障礙 者占 10.34%,其它類別在 10%以下 (內政部,2011)。心智障礙者除了症狀是無 法解決,而且常伴隨有健康上的問題,需要長期照顧,這對家庭照顧者而言是相 當沈重的負擔與壓力。

一、照顧者的壓力

周月清(2001)指出,由於社會與家庭結構之變遷,較以往缺乏來自大家庭之 社會支持,故此重擔多落於家庭僅有之少數成員身上,尤以女性為主,此長期之 心理壓力與生理負荷,也常影響照顧者各方面健康,對於多數照顧者而言,這通 常是一項永不止息的任務,有些家屬認為只要減緩家庭照顧的負擔,就是一種壓 力紓緩(引自呂思樺等,2008)。家中有人需要長期照顧時,通常會給主要照顧 者帶來照護壓力,也會加重心理、身體、社會和經濟各方面負擔,這些即統稱為 照顧負荷(黃志忠,2010)。相關研究也指出,照顧者容易因為照顧工作而降低自 身生活品質,需要各種正式與非正式服務支持,如喘息服務、交通、休閒、資訊、

23

財務規劃、以及監護權等(陳伶珠,2011)。

二、身心障礙者醫療問題

君君的癲癇長期服藥控制,在國小時曾開刀治療癲癇,但開刀後,癲癇發作 的次數與頻率沒有改變,唯一的改變是發作前會表達出來(AIM2/37A)。父母一 直為了君君的癲癇問題,尋求中西並進的醫療方式,長期累積下來付出了高額的 醫療費用(AIM2/35D) (楊蔭芝,2006)。

針對臺灣地區智能障礙住院情形,研究發現 2007 年全民健保資料庫中智能 障礙者為 99,932 人,有住院申報記錄者 11,658 人,佔智能障礙投保者 11.67%,

因智能障礙者常合併其他障礙,因此對醫療的需求高於一般人口群,平均一年住 院次數為 1.6 次。每次住院平均 13.1 日,每次住院申報 45,328 元;累積一年住 院 24.8 日,年累積申報 91,048 元 。住院前五大原因為,精神疾病、呼吸系統疾 病、消化系統疾病、損傷及中毒與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之疾病。此研究住院費用 之結果與國外學者研究 2005 年自閉症住院費之結果相似(Linet aI , 2011b) ,但低 於 2005 年唐氏症住院費 (Hung et ai , 2011),這證明了不同障別對於醫療耗用是不 同的 (徐尚為等,2013)。

精神分裂症者日常記憶功能有嚴重缺失,且會對各方面功能性表現造成影響 (李亭慧,2003)。精神疾病會造成認知功能的損傷,對於日常生活中記憶能力下 降及思考僵化,認知行為能力退化會對學習新技能更加的困難,治療精神疾病因 症狀不同在藥物治療上,都會產生不同的副作用,會有嗜睡或睡眠品質不佳、手 顫抖、癲癇、視力模糊、動作不協調、體重上升、解尿困難……等症狀(劉沛均,

2013)。以復元為導向的精神醫療,重視的是協助精障者將他們的意願、潛力、

與優勢,發揮在他們的生涯追尋上(徐淑婷,2013)。

換句話說,身心障礙者的健康除了受到疾病本身的影響,可能還會伴隨併發 症狀的發生,併發症狀不僅會加速健康狀況的惡化、造成情緒問題,除了會影響 到障礙者的生活品質,也會增加健保醫療上的負擔。

24

肆、機構使命

典型的使命包含了三個主要成分,分別為(蕭新煌等,2011):

1.對組織存在之理由陳述。通常又被稱為使命或願景。

2.驅動與調整組織從業人員行動與行為的價值觀與指導方針的陳述。

3.主要目的與目的陳述。

而所謂的「使命」,可以從下面幾個面向做觀念釐清

而所謂的「使命」,可以從下面幾個面向做觀念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