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出版業者的應對策略

第五節 小型出版社的概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2

從以上的討論總結了出版社面臨數位化的環境影響,如何回應的過程,還有 進一步塑造有利於自身的環境,這當中如何協商並且透過各樣的機制運作,最後 能夠將傳統出版的組織核心價值實現在數位出版的領域當中,進而使得來自技術 性環境的生產模式具有正當性。

第五節 小型出版社的概況

小型出版社在資金與人力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之下,無法積極的投入數位出版,

小型出版社只有少數幾位編輯組成,根據《97 年圖書出版產業調查》員工人數 在 10 人以下的占五成四(53.8%);其次為 11~20 人,占有二成六(25.7%);21~50 人規模之圖書出版業者占一成三(13.3%),51 人以上大規模公司不到一成。從 數據上來看,有半數的出版社在數位出版這個領域無法有主動的作為,主要受到 資源上的限制。

小型出版社沒有資金建置線上電子書銷售平台或是研發電子書閱讀器,投入 數位出版的方式是與經營平台的電子書廠商合作,電子書廠商提供免費的轉檔服 務,並且負責技術研發、系統開發與電子書的銷售,交由上架銷售之後拆帳分配 收益。小型出版社願意積極配合的是 B2B(Business to Business)的銷售機會,例 如遠足出版社與電子書廠商合作,將電子書銷售給學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圖 書館有建置數位典藏的計劃,並且教育部撥出補助款,有明確的銷售對象,遠足 出版社的執行長呂學正說明因為以下原因才決定提供內容版權:

遠足的產品是以台灣地理百科為主體,這個產品是工具書屬性的書籍,適合 學校圖書館的閱讀,以電子書來講的話,數位內容的需求面主要在學校圖書 館的數位內容採購,產品適合,市場也有這個需求。……遠足是 2b 的市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3

知道有設備,政府有撥預算,……這就是有一個設備,必須事先建置起來,

有錢沒地方花。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最快的提供電子書的內容,品 質好,適合圖書館使用的,不是讓人覺得上當。(訪談稿 110518)

另外遠足出版社總經理呂學正表示投入電子書出版,是為舊書尋找新的銷售 管道,出版十年以上的書籍在市場銷售上已經飽和,轉為電子書銷售可以為產品 增值再利用。有明確的銷售對象,並且切合出版社舊書尋求增值的需要,因此願 意配合提供內容版權。遠流出版公司也有相同的考量,遠流成立至今累積約五千 種書目,累積豐富的內容資產,編輯成本一次投入之後便可不斷印製銷售,將舊 書目逐步轉檔製作成電子書是在相同的考量之下,為舊書目尋找增值再銷售的可 能。

然而面對一般大眾的電子書市場則讓小型出版社卻步,B2C(Business to Customer)難以推動,因為沒有明確的銷售對象,出版社無法評估可能的潛在回 收,並且還要付出處理版權的人力成本與時間,翻譯書的版權取得必須與國外原 出版社重新簽訂合約,接洽上比較耗費時間與人力,所以都是從本土作者的自製 書開始談電子書授權,如果出版社沒有多餘的人力與時間處理版權問題,就會擱 置延後處理,採取保留被動的姿態。野人文化的張瑩瑩總編輯觀察自家與同業電 子書的銷售狀況,認為如此少的收益不值得花費過多的時間:

不是只有我們有上架很多出版社都有上架但是大家得到的結論都是一樣的,

對大部份的出版社來說收入都是小到趨近於零的狀況。(訪談稿 111019)

小型出版社觀察同業電子書上架之後的營收,得知無法增加收益,此外在處 理版權的事務上也不是很順利,台灣翻譯書居多,與國外原出版社洽談需要耗費 額外的人力與時間,並且從國外出版社的回應當中感受到電子書市場尚未成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4

張瑩瑩總編輯繼續談到電子書的授權狀況:

我們現在針對要簽新書的版權,會提出來要連電子書一起簽,但是發現即便 是日本或歐美地區在這部分的授權也很保守,而且也很困難,那這個意謂著 什麼?這個意謂著現在歐美日電子出版品應該也還不是一個很成熟的有規 模的狀態,否則不會是說只要我們提出要連電子書一起簽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就要談非常的久,常常光這個問題就要來往討論很久。(訪談稿 111019)

版權合約的共識可以突顯市場的成熟,傳統紙本書版權的簽訂長久下來已經 形成共識,然而電子書版權合約的簽訂不僅困難,而且授權時間比紙本書短,過 了期限必須重新取得共識,再次簽訂授權合約,出版社因此認為電子書市場尚未 成熟,不值得投注太多心力處理相關事務。

出版社觀察到這兩個現象,經由電子書平台銷售所得收益極少,以及與國外 洽談電子書版權遭受的困難,認為數位出版不是現階段重要的議題,然而又在報 章雜誌上看到關於數位出版大篇幅的報導,群學出版社的劉鈐佑總編輯透過出版 產業的觀點來看感受到其中人為的操弄:

有可能是個假議題,根本就是硬體廠商在搞的,就是為了賣閱讀器,他們炒 得很大,好像紙本書註定要死亡,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這是那些硬體 大廠去說服政府,弄了一個願景,……版權問題很容易就想的到,不可能想 不到,問題出現了也不去解決,這根本是在分配預算,科技大廠把預算花掉 就算了。(訪談稿 100720)

野人文化的張瑩瑩總編輯也認為在市場尚未活絡的情況下,這些新聞報導可 能是為了營造電子書市場正在興起的活絡氣氛,為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或是廠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5

的投入:

其實有很多跟電子出版相關的報導,是有人為操作嫌疑的,都是針對說廠商 要營造出這個市場很活絡……廠商需要營造這樣的氣氛讓媒體去報導,那這 樣這塊領域的股價或是消費者信心會增加,他們要募資也比較容易,因為大 家會覺得這是一個未來的趨勢。然後媒體其實對於產業的了解其實也有限,

所以其實是有這樣的背景在。(訪談稿 111019)

出版社得知同業對於內容檔案的提供並不積極,與國外出版社洽談電子書版 權也遭受到困難,電子書閱讀器缺乏豐富的內容支撐,只強調數位產品的多樣化 功能性,偏離閱讀的原意。從這些報導當中,小型出版社認為沒有考慮到書籍的 異質性,並非每一種內容都適合數位化,也並非每一位讀者都習慣使用數位產品,

認為將數位出版視為「大勢所趨」的新聞報導,是把書籍與讀者扁平化的狹隘觀 點,出版社對於自家的書籍有一定的設計,不只是內容,也包括排版、字體、封 面設計、書籍大小等等,這些安排必須切合書籍內容的主題,是讀者閱讀前的指 引,以電子書閱讀器或電腦螢幕呈現,只剩下單調的文字組合,讀者失去了閱讀 方向的提示,在書籍內容意義的呈現上是殘缺的。日本書籍裝幀、文字設計大師 杉浦康平希望讓文字不只是用眼睛閱讀,還有「大聲閱讀的魅力」61,字體設計 的根本精神是讓文字內容有生命力,而不是冷冰冰的,他認為這是編輯的責任,

不只是負責校稿,還要俱備美術與設計的素養。劉鈐佑總編輯認為從功能層面比 較紙張與數位產品,紙張才是適合閱讀的媒介,電子書閱讀器是有缺陷的內容呈 現,紙本書百年來的發展,排版兼具美感,不是如此容易被取代:

紙張有一個東西是不一樣的,現在的電子書都是在模仿紙本書,可是可以做

61 郝明義(2007)。他們說-有關書與人生的一些訪談。台北市:大塊。P.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6

到嗎?排版有,但還是很醜陋,比不上紙本發展好幾百年的排版技術。……

閱讀器好像是代替書籍,要模仿書,但是又比不上書,只好增加很多功能,

又變成電腦,所以閱讀器是四不像。(訪談稿 100720)

比較紙本書籍與目前各種電子書閱讀器,從編輯的角度皆認為紙張才是最適 切的書籍形式,電子書閱讀器雖然有各種功能,但是沒有必要與閱讀混雜在一起,

紙張已經能夠完全滿足一般讀者的閱讀需求。左岸文化的黃秀如總編輯也認為電 子書閱讀器無法表現出內容的性質,反而無法完全傳達書籍內容的訊息:

如果有一天你拿到一本書,現在技術可以做到很輕,五六百頁的書拿起來可 能很輕,因為你知道它是談文明史的書,或是談戰爭的,但是你拿起來感覺 沒有重量的時候心裡面就產生一種奇怪的感覺,……這看起來只是形式的差 別,但這其實跟你的閱讀習慣還有你對這本書的想像有關,這是有差別的。

(訪談稿 111007)

電子版本沒有頁數的限制,閱讀頁面是變動不固定的,編輯以傳統出版的觀 點思考這項議題,字體、版面編排、封面、整體設計都是傳遞訊息的重要媒介,

然而這些編輯技藝卻消失在電子書,傷害了傳統編輯對於紙本實體書籍的情感。

出版是一門文化事業,小型出版社由幾位編輯組成,實際編排書籍的每一個細節,

雖然最後大量印製上架銷售,但編輯過程接近手工業而不是大規模的製造業,編 輯的技藝透過紙媒介才能完整的發揮出來,目前電子書的發展形式部分取消了編 輯在傳統出版的技藝。

另一方面編輯投身出版抱持著某種文化理念,維持出版社運作所需的收益持 平是手段,目的是達成出版的文化理念,以編輯的觀點來看數位出版或是電子書,

另一方面編輯投身出版抱持著某種文化理念,維持出版社運作所需的收益持 平是手段,目的是達成出版的文化理念,以編輯的觀點來看數位出版或是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