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相關研究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關於數位出版的討論尚未提出明確的理論觀點,缺少解釋出版社發展數位出 版的動機與目的,出版社主要經營書籍內容,本研究探討經營內容的出版社與數 位形式之間的關聯性何在。數位出版與電子書是不同的,前者是一連串的生產過 程,後者是一項產品,關於數位出版的研究牽涉到技術性層面,一部分著重於電 子書的討論,本章節首先回顧電子書的相關研究,解釋做為技術物的電子書與使 用者之間的關係,電子書的意義建立在使用者的使用目的之上。接著回顧數位出 版的相關研究,整理先前研究提出促使出版社投入數位出版的環境因素。數位出 版的意義必須從出版社的角度進行理解,因此本研究提出組織理論的新制度學派,

試圖從組織行動的觀點討論這項議題,組織理論的核心關懷之一,就是描述和說 明組織行動得以形成的條件或背景,組織行動是有目的性的活動,並且經過一連 串考慮的過程。本章節最後介紹新制度學派的理論觀點,解釋出版社做為組織與 環境之間的關係。

第一節 相關研究回顧

一、電子書做為技術物的使用成效評估

有關電子書的研究,早期的研究在進行文字書寫工具與文字載體的歷史回顧,

探討傳播媒介對於人類生活與整體社會的影響,試圖從中歸納傳播媒介演變的規 律或法則,以此為基礎將電子書視為接續在印刷複製技術之後的傳播媒介(黃羨 文 1995;郭家銘 1999;唐真成 2001)。

從這個面向探討電子書的論文將電子書或電腦設備視為接續紙張的傳播媒 介,而紙張是原始書寫材料的改良品,郭家銘(1999)提到紙張的創新發明使人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捨棄過去書寫的材質,由於紙張的書寫輕便,配合印刷技術,能夠大量複製圖書。

書寫的材料和工具,會對書寫的形式造成某些限定,人類為了記錄的需要,從最 早的石材銘刻,接著使用獸皮、木片、竹簡,一路發展到輕便使用與加工裝訂的 紙張,大大提升資訊傳播的數量與效率。黃羨文(1995)認為人類的本能會尋求更 便利、更有效率的工具,這些書寫材料的演變是追求效率的結果。以上研究將效 率視為書寫材料演變的前提,效率的提升是書寫材料演變的規律,進一步論證電 子書或電腦設備在當代社會如何提升資訊傳播的效率。

上述研究從印刷技術接續探討電子書的發展,都以 As We May Think 這篇文 章做連結,Vannevar Bush(1945)在文章中提出一種輔助研究的記錄設備,研究人 員每年生產大量的紙本報告書,研究記錄在厚重的紙本上不方便傳遞與搜尋,因 此希望電子設備能夠有效率的為研究人員傳遞這些資料,上述研究以這篇文章做 為電子書發展的前身,研發代替紙本的電子設備目的在於提高資訊傳播的效率,

在提高效率這一點上是相同的前提,但 Bush是針對研究人員所遇到的研究困境,

這個困境只存在於科學研究的具體環境當中,而非人類工藝技術發展的全面假設,

在以下的介紹當中,可以看到 Bush 只是試圖解決切身問題,其中有明確的範圍 與使用者,就是科學研究的環境與研究人員。

Bush 站在研究人員的立場提出當時的困境,雖然各學科都有長足的進展,

研究的規模不斷擴大,但是各學科領域的專業化、分工化讓知識的總量大增,卻 讓研究人員難以交流,研究人員無法掌握數以萬計的研究成果,搜尋資料是一個 大工程,甚至很多研究成果無法保存下來,隨著研究者的逝去而隨之亡軼。Bush 認為當前科技該做的就是為人類提供記錄思想的技術,提供平台讓學者之間的交 流更容易,好讓記錄下來的思想或研究發現供其它的研究人員自由參考,知識才 能跨越個人的生命時間限制,擴展為全人類的資產。如果一項研究成果具有價值,

就應該儲存保留下來,讓之後進行相關研究的學者可以得知這項結果,站在前人 的基礎上持續累積新的研究。當時資料的記錄主要是研究人員使用鉛筆或打字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記錄下來,再交由其他人員校對和修正,最後交給出版社或印刷廠負責排版、印 刷和發行的工作。資訊的交流從研究人員的大腦出發,記錄在紙張這個媒介之後,

再將這份紙本讓其它的研究人員閱讀。五零年代資料的儲存可以使用紙張印刷、

攝影的膠卷、容量很小的電腦磁片還有錄音的磁帶。但這些儲存的資料各自獨立,

難以有效的讓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彼此交流,無法有效率的搜尋與檢索。Bush 希 望能省去這個步驟,讓研究者在資料記錄的同時就可以交流了。

Bush 勾勒有效率的研究環境,是未來研究者都配備個人專用設備,他設想 這台機器大概相當於私人的檔案庫和圖書館。Bush 將這台想像中的機器取名為 memex,這是記憶(memory)和索引(index)組合起來的字,是一台記錄研究人員的 研究成果,並且能隨意提取出來檢視的機器,研究人員可以將他看過的書、記錄 和交流都儲存在裡面,快速而靈活地對其中的資料進行瀏覽,memex 就像人類 大腦記憶的外部擴展裝置。Bush 想像這台機器像一張書桌,上方安置了透明螢 幕,研究人員可以在這螢幕上閱讀資料,還有讓研究人員輸入資料的鍵盤和按鍵。

另外任何的書籍、圖片、期刊、報紙都可以拍攝下來儲存在 memex 裡供人閱讀,

使用者就像在圖書館裡檢索書籍,在這台機器查詢資料,如果使用者想要查詢某 一本書,他可以在鍵盤上輸入代碼,該書的書名頁就會顯示在螢幕上,並且可以 閱讀書籍裡面的內容。整個圖書館的書籍都可以儲存在這台機器裡,提供使用者 檢索,不必在圖書館裡的書架間穿梭,另外使用者可以在書籍資料的條目下輸入 筆記或評論。memex 的另一項功能是使用者可以將條目索引之間連結起來,這 就是今天超連結的概念,使用者建立起一系列的索引,當某一條索引被查詢就會 顯示出相關的資料,形成一條軌跡,讓使用者將同一個領域的資料連結在一起,

這就像一本文集,目錄就是這些文章的連結點。索引連結幫助研究人員建立起各 自領域的百科全書,分析各學科領域的關係脈絡。

這篇文章 As We May Think 討論技術物的邏輯,是在特定的環境之下提出待 解決的問題,因為環境的發展或改變,使得原有的技術工具不敷使用,Bush 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這篇文章當中釐清研究人員的困境,學科研究持續發展,累積的資料不斷增加膨 脹,使得資訊不易交流、儲存與檢索,解決這些問題是為了促進學術研究的發展,

將具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保存下來,留給之後進行相關研究的學者,讓他們站在前 人的基礎上持續累積新的研究。龐大紙本資料不易檢索、搜尋,Bush 設想的 memex 方便資料的儲存與交流,能夠解決以上的困境,技術物的革新是為了因 應環境變遷帶來的問題,技術是人類解決問題的工具。

不同於上述研究將提升效率當作書寫材料演變的內在規律,提升「效率」對 於 Bush 來說則是科學研究環境的具體問題,兩者討論的是不同的層次,前者認 為技術有內在演變的動力與邏輯,Bush 則是簡單的將技術視為解決人類問題的 工具,牽涉到人類與技術之間的關係,差異在於人類對於技術的控制程度,是人 類使用技術解決困境,或是技術自主發展之後要求人類跟進,因此不同的出發點 造就不同的探討面向,必須明確定義使用者、技術與環境,才能接續進一步的討 論。

針對特定環境與使用者的電子書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領域,例如討論電 子書對於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黃齡嫻 2008)或是英語學習者(林宜蓉 2008)的 幫助,這方面的研究著重在電子書作為多媒體的複合教學工具,黃齡嫻(2008)將 電子書定義為:「不同於傳統印刷方式,而利用文字、聲音、音效、影像及大量 的動畫等多種媒體,再透過電腦數位化科技儲存於光碟中,故事中的情節則取材 於傳統的紙本繪本。」接下來分為「閱讀理解」與「閱讀態度」兩項評量指標,

觀察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在閱讀紙本書與電子書的繪本故事內容之後的評量分數,

之間是否有明顯的差異,研究結果發現這兩項閱讀評量指標在故事較短的繪本沒 有顯著差異,但在進行篇幅較長且內容較難的故事教學,使用電子繪本能夠達到 較好的教學成效,閱讀態度量表呈現顯著的差異。黃齡嫻從教學者的立場建議教 育工作者引進這項教學工具,電子繪本具備多感官刺激的特性,能夠提高學生的 閱讀動機與閱讀理解能力。林宜蓉(2008)以相同模式研究紙本書與多媒體電子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對英語學習者閱讀態度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多媒體電子書具備朗讀、動畫、音 樂音效,其中的互動性能夠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與成效,透過閱讀態度量表與 研究者身兼教學者在教學現場的實地觀察,多媒體電子書是適合英語學習的教學 工具。

教育領域關於電子書或電子繪本的研究是以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方 式進行,研究者同時也是教育工作者,由實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情境當中,根據

教育領域關於電子書或電子繪本的研究是以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方 式進行,研究者同時也是教育工作者,由實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情境當中,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