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2 兒童繪畫與美感發展理論

2.2.18 小結

在插畫與電視廣告之實徵美學的研究中,經由30張刺激物去了解台灣成人與 青少年對於流行插畫的美感、偏好、愉悅、熟悉之間的關係。其中發現性別的影 響,發生在不同主題的美感評價、形式偏好、以及形式的愉悅程度。其中男生比 較偏好「3D公仔」形式對「具象寫實」形式也較感愉悅。女生比較能欣賞「表現 變形」與「魔幻神秘」主題,男生則喜歡「運動競技」主題;另外寫實與卡通的 地位在成人與青少年的偏好程度排序相同,「具象寫實」第一,其次為「卡通漫 畫」。但是在偏好上的評價,「3D公仔」的評價提高到與「卡通漫畫」。

伊彬並指出個體在審美關鍵期該環境所提供的視覺元素與風格特徵會成為 其審美價值生成的養分,這些美感標準會再與由演化所形成的美感條件結合,形 成個體紊定的美感架構基礎(伊彬,2008)。

2.2.18 小結

多數學者將藝術認知表現視為一種個體認知的發展,綜合各家論述,大致 可歸納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塗鴉表現,繪畫無美感的趨向,傾向主觀的 偏好,主要是藉由肢體動作產生自我滿足的快感,而後漸漸發展出有意義的繪 畫符號;第二個階段為圖式階段,開始畫出較像畫的時期,並且學習著繪畫的 技巧,試圖畫出符合自己眼睛所看到的物體,較傾向喜歡看起來像照片的圖畫,

並且開始知覺到美的情感表現;第三階段為寫實表現的階段,此時期的兒童追 求寫實的表現,重視作品的構圖、色彩及形式等,也是美感發展的關鍵時期。

多數學者的研究中提到,大多的青少年在此時呈現出停滯的情形,若能有所突 破,則會有具創造性的作品出現。

各家學者皆強調美術教育的重要性,Gardner 指出兒童和青少年是藝術發展 過程中的重要關鍵時期,此階段若能有良好的繪畫教育和技巧的學習,才有機

會突破自我設限的束縛。Parsons 強調美感發展循序漸進的順序,和年齡沒有必 然的關係,但是透過有計畫的教育手段,則可以達到更高階的發展階段。Bruner 則認為審美發展和教學方式有關,而 Feldman 更明確的表示透過美術教育,可 以使個體達到非普遍發展的獨特表現。 Eisner 也表示文化環境與學校教育對兒 童藝術表現深具影響,並認為美術能力不是自然成長,而是必須經由學習的過 程才得以發展。 Lowenfeld 更強調父母和教師在兒童藝術發展中所扮演的角 色。諸位學者皆認為美術教育在美感發展上的重要程度。

從 Gardner 與 Winnerr 的美感知覺發展階段來看,國小一年級的學童(7歲)

約處於符號認知期,因此會出現依自己的直覺喜好來判斷作品的現象,國小三年 級的學童(9歲)則處於寫實主義高峰期,思考逐漸脫離自我中心,國小五年級 的學童(11歲)均發展到寫實主義突破與美感萌生期,此三個年齡的學童在美感 判斷上應會有所差異;但 Parsons 與崔光宙則認為美感判斷不因年齡有差異,其 發展關鍵來自良好的美術鑑賞教育。各學者對於美感發展與年齡關係說法尚未一 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兒童的審美與繪畫發展階段是一連續性的改變,但是這改 變只有次序性,並沒有時間的絕對性,也就是沒有一定的年齡發生,而是一個階 段發展完成再接著下一個階段,但是多數的研究發現,在青少年時期會發生階段 性的明顯改變,台灣的青少年普遍轉變較慢。但生理與心理的巨大變化,使得青 少年階段對於美學的感受性與自我意識增強,轉而寫實關鍵期,成為藝術發展的 一重要關鍵。(表2-3-1)

表2-2-2 兒童繪畫發展與審美研究各家分期比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