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生對於人物設計頭身比與立體度偏好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生對於人物設計頭身比與立體度偏好探討"

Copied!
1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碩士論文. 國中生對於人物設計頭身比與立體度偏好探討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reference of Figur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of Body Proportion and Depth Expression. 指導教授:伊彬 研究生:張維珊.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

(2)    . 謝誌            終於可以寫我最想寫的謝誌了,從開始寫下第一個字的同時,我就在期待這一天 了。一邊工作一邊做研究真的還蠻辛苦的,所以十分感謝指導教授伊彬,總是能在我陷 入泥沼時幫助我找到可以繼續前進的道路,並且不厭其煩的細心改正我所有的錯誤。能 夠跟著伊老師做研究是很幸福的事。同時也感謝口試委員徐秀菊、張妃滿教授,在論文 審閱的過程中,給予我的寶貴建議與指正,讓論文更加完備。          論文能夠產出要感謝很多幫助過我的人,演慶學長、明俊學弟,在統計與刺激物的 設定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感謝我愛的家人、同事與好朋友們在這段期間的鼓勵與包容, 我十分感激。還有我在師大設計所的同學們,能有大家相伴真好。          最後,我也要謝謝自己,做了決定,堅持到最後。          感謝都在心中,你們懂得。          張維珊 謹誌 2010 年 8 月.  .

(3)    . 摘要. 近年來流行的動漫熱潮,讓動漫文化慢慢成了主流文化,青少年更是迷戀在動 漫的世界裡,這樣的視覺環境對於其視覺刺激有一定的影響,本研究試圖探討青 少年對插畫人物的頭身比與立體度的喜歡偏好與美感評價。利用 2(男女)×5(頭 身比)×3(立體度)之實驗設計,圖像性別為男生與女生,頭身比為 3 頭身、5 頭身、7 頭身、9 頭身、11 頭身,立體度為平面填色,立體切面,素描寫實,女生 15 張、男生 15 張,共 30 張圖像,參與者為北部國中二年級學生,男女各 100 人, 參與者觀看刺激物並填寫問卷,以問卷收集參與者對刺激物的美感評價與偏好程 度。研究結果顯示,1. 性別並未在青少年階段對人物圖像產生差異,不管是對女 生圖像的美感與偏好,還是對男生圖像的喜歡偏好與美感評價,男女生的選擇都 趨近一致。 2. 頭身比與圖像在喜歡偏好與美感評價上皆有顯著的交互作用,所有 參與者對於男女生圖像的喜歡偏好與美感評價產生顯著差異。對於女生圖像的偏 好與美感評價依序都為 7 頭身、9 頭身、5 頭身、11 頭身、3 頭身。對於男生圖像 的偏好與美感評價依序都為 9 頭身、7 頭身、11 頭身、5 頭身、3 頭身。 3. 立體 度與頭身比在喜歡偏好與美感評價上皆有顯著的交互作用,國中男女生在不同的 頭身比時,對於「立體切面」的表現方式的偏好與美感評價都一致性的給了最高, 其次為「素描寫實」,而「平面填色」則最不受國中生青睞。 4. 青少年的喜歡偏 好與美感評價的積差相關顯示,國中階段男女生對於偏好與美感的相關性很高。 最後,本研究依據上述結論分別討論可能造成之因素,並提出建議。. 關鍵字:偏好、美感判斷、頭身比、立體度、性別、青少年.  .

(4)    . Abstract In the recent years of animation fever, “Manga” culture has slowly become main stream. Teenagers are deeply infatuated in the manga world. This visional environmen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visional stimula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my thesis is to discuss how teenagers reflect on the preferences and aesthetic judgment of the proportion and depth on human illustration. The project involves in using images of 2 (boy and girl) × 5 (body proportion) × 3 (depth expression) of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The sex distinction of images are boy and girl, the proportion of the body are 1:3 head-body proportion, 1:5 head-body proportion, 1:7 head-body proportion, 1:9 head-body proportion, and. 1:11 head-body proportion. The images are angles in. three-dimensional, plane coloring, three-dimensional section, color with realism shadow, 15 female and 15 male images with together of 30 in total. 100 boys and girls in the 8th grade from the northern area are participated in watching stimulants and fill out questionnaire in order to survey the preference and the aesthetic judgment among participa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Sex is not an issue for teenage involving differences on the images of character, the image of a boy or a girl appears to have no preferences and aesthetic judgment differences. 2. Body proportion and images involving preferences and aesthetic judgment has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all participants in the preference for boy and girl images produc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Preferences for girl images on aesthetic judgment are sequenced in the 1:7 head-body proportion, 1:9 head-body proportion, 1:5 head-body proportion, 1:11 head-body proportion, and 1:3 head-body proportion. Preferences for boy images on aesthetic judgment are sequenced in the 1:7 head-body proportion, 1:9 head-body proportion, 1:5 head-body proportion, 1:11 head-body proportion, and 1:3 head-body proportion. 3. Depth expression and body proportion involving preferences and aesthetic judgment has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oys and girl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ttempt to first prefer the same preferences and aesthetic judgment regarding “three-dimensional section ", followed by " color with realism shadow ", "plane coloring" is the least popular. 4. The results are similar for junior high school boys and girls regarding preferences and aesthetic judgment. Finall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possible factors are discussed and recommended.. Keywords: preference, aesthetic judgment, body proportion, depth expression, sex, teenager.  .

(5) 目錄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 研究目的 ..........................................................................................................................3. 1.3. 名詞解釋 ..........................................................................................................................3 1.3.1. 動漫文化 ...............................................................................................................3. 1.3.2. 頭身比 ...................................................................................................................4. 1.3.3. Q版 ........................................................................................................................5. 2.1 青少年性別發展差異 .......................................................................................................7 2.1.1. 性別自我概念 ......................................................................................................7. 2.1.2. 性別在藝術發展上的差異 .................................................................................8. 2.1.3. 性別與圖像.........................................................................................................10. 2.2 兒童繪畫與美感發展理論 ..............................................................................................13 2.2.1. Gardner 美感知覺發展的階段理論................................................................13. 2.2.2. Winner. 2.2.3. Parsons 審美能力發展階段論 ......................................................................17. 2.2.4. Bruner. 2.2.5. Feldman 兒童認知發展的普遍性到獨特性的連續體理論 ........................20. 2.2.6. Eisner. 2.2.7. Lowenfeld. 2.2.9. Burt 兒童造形發展...........................................................................................24. 審美判斷發展的三階段 ...................................................................16. 審美發展理論 ....................................................................................19. 兒童藝術理論 .....................................................................................21 藝術發展理論 ...............................................................................22. 2.3.10 Van Meel Jansen. ARESI審美判斷理論 .......................................................25. 2.2.11 Taunton...............................................................................................................26. 2.3. 2.2.12. 崔光宙的美感判斷發展研究 .........................................................................26. 2.2.13. 陳瓊花. 台灣兒童與青少年的藝術觀念....................................................27. 2.2.14. 黃淮鱗. 台灣兒童與青少年對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的偏好發展 .........28. 2.2.15. 王孟惠. 台灣高中生圖畫書插畫風格偏好之趨勢...................................29. 2.2.16. 伊彬 張琬琪. 2.2.17. 伊彬. 2.2.18. 小結 ...................................................................................................................31. 台灣青少年對流行圖像風格偏好與審美 ........................30. 插畫與電視廣告之實徵美學的研究 ...............................................31. 青少年次文化特質的表現...........................................................................................34 I .

(6) 2.4. 2.3.1. 青少年次文化 ....................................................................................................34. 2.3.2. 日本動漫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36. 社會對於兩性上的期望 ...............................................................................................40 2.4.1. 性別差異 .............................................................................................................40. 2.4.2. 性別與媒介.........................................................................................................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3. 3.1. 研究步驟 ........................................................................................................................43. 3.2. 參與者 ............................................................................................................................. 44. 3.3. 研究工具 ........................................................................................................................44. 3.4. 實驗過程 ........................................................................................................................49. 3.5. 資料分析方法 ................................................................................................................49. 4.1. 國中生對男女生圖像的喜歡程度 ..............................................................................52. 4.2. 4.1.1. 性別×頭身比×立體度在女生圖像喜歡程度 .................................................52. 4.1.2. 性別×頭身比×立體度在男生圖像喜歡程度 .................................................58. 4.1.3. 所有參與者對男女圖像喜歡程度 ..................................................................64. 4.1.4. 立體度與頭身比對喜歡程度的主要效果與事後檢定 ................................69. 4.1.5. 小結 .....................................................................................................................73. 國中生對男女生圖像的審美判斷 ..............................................................................75 4.2.1. 性別×頭身比×立體度在女生圖像的美感偏好程度.....................................75. 4.2.2. 性別×頭身比×立體度在男生圖像的美感偏好程度.....................................81. 4.2.3. 所有人對男女圖像審美判斷 ...........................................................................87. 4.2.4. 立體度與頭身比對美感平價的主要效果與事後檢定 ................................92. 4.2.5. 小結 .....................................................................................................................96. 4.3. 美感評價與偏好Pearson 積差相關係數所顯示的關係 ..........................................98. 4.4. 如果可以成為圖像中的人物,希望成為哪一個圖像 ..........................................100. 第五章. 討論................................................................................................................................ 101. 5.1. 男女生人物圖像審美與偏好的一致性 ...................................................................101. 5.2. 男女圖像頭身比上之審美與偏好之差異與社會期望符合 .................................102 5.2.1. 對於女生圖像的偏好與美感評價偏向頭身比較低的圖像 ......................103. 5.3. 閱讀漫畫對立體度偏好之影響 ................................................................................106. 6.1. 結論 ...............................................................................................................................111 II .

(7) 6.2. 研究建議 ......................................................................................................................113. 附錄一. 問卷................................................................................................................................ 121. 附錄二. 事後比較摘要表 .......................................................................................................... 125. III .

(8) 表目錄 表 2-1-1 兩性在藝術發展上的偏好差異 ..............................................................................12 表 2-2-2 兒童繪畫發展與審美研究各家分期比較表 .........................................................33 表 3-1. 女生身高、頭長、頭身比表 ....................................................................................45. 表 3-2. 男生身高、頭長、頭身比表 ....................................................................................45. 表 4-1. 最喜歡的百分比 .........................................................................................................51. 表 4-1-1 不同性別對不同立體度與頭身比的女生圖像之喜歡程度評價分數平均值與 標準差 ........................................................................................................................53 表 4-1-2 「性別」、「頭身比」、「立體度」在女生圖像喜歡程度之三因子變異數分 析之摘要表................................................................................................................54 表 4-1-3 不同性別對不同立體度與頭身比的男生圖像之喜歡程度評價分數平均值與 標準差 ........................................................................................................................59 表 4-1-4 「性別」、「頭身比」、「立體度」在男生圖像喜歡程度之三因子變異數分 析之摘要表................................................................................................................60 表 4-1-5 「圖像」、「頭身比」、「立體度」在喜歡程度之三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摘要 表.................................................................................................................................65 表 4-1-6 「頭身比」在圖像喜歡程度之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70 表 4-1-7 「立體度」在圖像喜歡程度之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70 表 4-1-8 女生圖像五種頭身比喜歡程度比較 ......................................................................71 表 4-1-9 男生圖像五種頭身比喜歡程度比較 ......................................................................72 表 4-1-10 女生圖像立體度喜歡程度比較...............................................................................72 4-1-11. 男生圖像立體度喜歡程度比較 .............................................................................72. 表 4-2-1 不同性別對不同立體度與頭身比的女生圖像之美感評價分數平均值與標準 差.................................................................................................................................76 表 4-2-2 「性別」、「頭身比」、「立體度」在女生圖像美感評價之三因子變異數分 析之摘要表................................................................................................................77 表 4-2-3 不同性別對不同立體度與頭身比的男生圖像之美感評價分數平均值與標準差 .....................................................................................................................................82. IV .

(9) 表 4-2-4 男生圖像「性別」、「頭身比」、「立體度」在美感評價之三因子變異數分 析之摘要表................................................................................................................83 表 4-2-5 「圖像」、「頭身比」、「立體度」在美感評價之三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摘要 表.................................................................................................................................88 表 4-2-6 「頭身比」在圖像美感評價之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92 表 4-2-7 「立體度」在圖像美感評價之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93 表 4-2-8 女生圖像五種頭身比美感評價比較 ......................................................................94 表 4-2-9 男生圖像五種頭身比美感評價比較 ......................................................................94 表 4-2-10 女生圖像立體度美感評價比較...............................................................................95 4-2-11. 男生圖像立體度美感評價比較................................................................................95. 表 4-3-1 所有人對女生圖像之美感評價與喜歡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 ...........................98 表 4-3-2 所有人對男生圖像之美感與喜歡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 ....................................99 表 4-4. 希望自己成為的圖像經選擇後之百分比表 ......................................................100. 附表 2-1. 參與者對女生圖像之喜歡程度頭身比變異數分析事後成對比較摘要表 ...125. 附表 2-2. 參與者對男生圖像之喜歡程度頭身比變異數分析事後成對比較摘要表 ...125. 附表 2-3. 參與者對女生圖像之美感偏好頭身比變異數分析事後成對比較摘要表 ...126. 附表 2-4. 參與者對男生圖像之美感偏好頭身比變異數分析事後成對比較摘要表 ...127. 附表 2-5. 參與者對女生圖像之喜歡程度立體度變異數分析事後成對比較摘要表 ...127. 附表 2-6. 參與者對男生圖像之喜歡程度立體度變異數分析事後成對比較摘要表 ...128. 附表 2-7. 參與者對女生圖像之美感偏好立體度變異數分析事後成對比較摘要表 ...128. 附表 2-8. 參與者對男生圖像之美感偏好立體度變異數分析事後成對比較摘要表 ...128. 附表 2-9. 參與者對女生圖像之喜歡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事後成對比較摘要表 ...129. 附表 2-10 參與者對男生圖像之喜歡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事後成對比較摘要表 ...133 附表 2-11 參與者對女生圖像之美感評價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事後成對比較摘要表 ...138 附表 2-11 參與者對男生圖像之美感評價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事後成對比較摘要表 ...143. V .

(10) 圖目錄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43. 圖 3-2. 平面填色的五種頭身比女生圖像 .................................................................................46. 圖 3-3. 立體切面的五種頭身比女生圖像 .................................................................................46. 圖 3-4. 素描寫實的五種頭身比女生圖像 .................................................................................47. 圖 3-5. 平面填色的五種頭身比男生圖像 .................................................................................47. 圖 3-6. 立體切面的五種頭身比男生圖像 .................................................................................48. 圖 3-7. 素描寫實的五種頭身比男生圖像 .................................................................................48. 圖 4-1-1 男女生對女生圖像喜歡給分比較 ...............................................................................53 圖 4-1-2 平面填色與五種頭身比之喜歡程度 ...........................................................................55 圖 4-1-3 立體切面與五種頭身比之喜歡程度 ...........................................................................55 圖 4-1-4 素描寫實與五種頭身比之喜歡程度 ...........................................................................56 圖 4-1-5. 3 頭身時男女生對不同立體度之喜歡程度偏好 .....................................................57. 圖 4-1-6. 5 頭身時男女生對不同立體度之喜歡程度偏好 .....................................................57. 圖 4-1-7. 7 頭身時男女生對不同立體度之喜歡程度偏好 .....................................................57. 圖 4-1-8. 9 頭身時男女生對不同立體度之喜歡程度偏好 .....................................................57. 圖 4-1-9. 11 頭身時男女生對不同立體度之喜歡偏好............................................................58. 圖 4-1-10 男女生對男生圖像喜歡程度給分比較 .....................................................................60 圖 4-1-11 性別對男生圖像在平面填色與五種頭身比之喜歡程度 .......................................61 圖 4-1-12 性別對男生圖像在立體切面與五種頭身比之喜歡程度 .......................................62 圖 4-1-13 性別對男生圖像在素描寫實與五種頭身比之喜歡程度 .......................................62 圖 4-1-14 3 頭身時男女生對不同立體度之喜歡程度偏好 ...................................................63 圖 4-1-15 5 頭身時男女生對不同立體度之喜歡程度偏好 ...................................................63 圖 4-1-16 7 頭身時男女生對不同立體度之喜歡程度偏好 ...................................................63 圖 4-1-17 9 頭身時男女生對不同立體度之喜歡程度偏好 ...................................................63 圖 4-1-18 11 頭身時男女生對不同立體度之喜歡程度偏好 .................................................64 圖 4-1-19 參與者對女生圖象喜歡程度平均給分 ...................................................................66 圖 4-1-20 參與者對不同立體度與不同頭身比的女生圖像之喜歡程度比較(以頭身比為× 軸) ..................................................................................................................................66 VI .

(11) 圖 4-1-21 參與者對不同立體度與不同頭身比的女生圖像之喜歡程度比較(以立體度為× 軸) ..................................................................................................................................67 圖 4-1-22 參與者對男生圖像喜歡程度平均給分 ...................................................................68 圖 4-1-23 參與者對不同立體度與不同頭身比的男生圖像之喜歡程度比較(以頭身比為× 軸) ..................................................................................................................................68 圖 4-1-24 參與者對不同立體度與不同頭身比的男生圖像之喜歡程度比較(以立體度為× 軸) ..................................................................................................................................69 圖 4-1-25 男女圖像喜歡程度之頭身比比較 .............................................................................74 圖 4-1-26 男女圖像喜歡程度之立體度比較 .............................................................................74 圖 4-2-1 男女生對女生圖像美感評價給分比較 .....................................................................76 圖 4-2-2 平面填色與五種頭身比之美感評價 .........................................................................78 圖 4-2-3 立體切面與五種頭身比之美感評價 .........................................................................78 圖 4-2-4 素描寫實與五種頭身比之美感評價 .........................................................................79 圖 4-2-5. 3 頭身時男女生對女生圖像不同立體度之美感偏好 ..........................................79. 圖 4-2-6. 5 頭身時男女生對女生圖像不同立體度之美感偏好 ..........................................79. 圖 4-2-7. 7 頭身時男女生對女生圖像不同立體度之美感偏好 ..........................................80. 圖 4-2-8. 9 頭身時男女生對女生圖像不同立體度之美感偏好 ..........................................80. 圖 4-2-9. 11 頭身時男女生對女生圖像不同立體度之美感偏好 ........................................80. 圖 4-2-10 男、女生對男生圖像美感給分比較 .......................................................................82 圖 4-2-11 平面填色與五種頭身比之美感給分 .......................................................................84 圖 4-2-12 立體切面與五種頭身比之美感給分 .......................................................................84 圖 4-2-13 素描寫實與五種頭身比之美感給分 .......................................................................85 圖 4-2-14 3 頭身時男女生對男生圖像不同立體度之美感偏好 ..........................................85 圖 4-2-15 5 頭身時男女生對男生圖像不同立體度之美感偏好 ..........................................85 圖 4-2-16 7 頭身時男女生對男生圖像不同立體度之美感偏好 ..........................................86 圖 4-2-17 9 頭身時男女生對男生圖像不同立體度之美感偏好 ..........................................86 圖 4-2-18 11 頭身時男女生對男生圖像不同立體度之美感偏好 ........................................86 圖 4-2-11 參與者對女生圖像美感評價平均給分 ...................................................................89 圖 4-2-20 所有參與者對女生圖像在三種不同立體度下之美感評價 .................................89 圖 4-1-22 參與者對男生圖象美感評價平均給分 ...................................................................91.   VII.

(12) 圖 4-2-23 參與者對不同立體度與不同頭身比的男生圖像之美感評價比較(以頭身比為× 軸) ..................................................................................................................................91 圖 4-2-24 參與者對不同立體度與不同頭身比的男生圖像之美感評價比較(以立體度為× 軸) ..................................................................................................................................92 圖 4-2-24 男女圖像美感評價之頭身比 ......................................................................................97 圖 4-2-25 男女圖像美感評價之立體度比較 .............................................................................97 圖 5-1. 日本漫畫 灼眼的夏娜 與 涼宮春日的憂鬱 .........................................................104. 圖 5-1. 日本漫畫 足球小將翼 與 流星花園 ......................................................................106. 圖 5-2-1 五頭身時性別對立體度之喜好與審美比較 ..........................................................109.   VIII.

(13)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電視電腦等影像媒介的普及,網路的發達,聲光媒體科技的日新月 異,漫畫已從黑白紙本進步到充滿各種聲光音效,並與不同領域之間的交流。 漫畫一詞以提升至動漫。動漫已經深入新世代的年輕人的生活之中,已是每日 必看必玩的生活必需品。他們喜歡閱讀漫畫,喜歡電玩所帶來的虛擬快感,接 受動漫家所創造出的虛擬角色,甚至視為崇拜的對象,在日本還有跟虛擬人物 舉行婚禮的例子。這表示動漫已經深入新世代年輕人的生活,影響著年輕人的 審美觀。並發展出新的一套美學標準。 從2004年開始台灣許多大型藝術展覽策展活動中,以動漫美學為出發的展 覽,如台北當代藝術館「虛擬的愛」大展,創下當年看展進場人數的新高,深 受年輕世代的歡迎,吸引大量年輕是進美術館參觀。接著陸續也一直有策展人 策劃關於動漫藝術的現代藝術展覽,也引起當代年輕人的共鳴,進美術館看展 人數持續的增加。台北書展也開闢漫畫主題館,舉行許多相關造勢活動將進場 的人數年年創下新高。研究者發現,這樣的趨勢其實不令人感到意外,漫畫一 直是學生的最愛,從只有紙本與電視媒體的傳播,到現在網路發達,所有相關 傳播更加快速,製作的技術也越來越精良,聲光刺激吸引更多人進入動漫的虛 擬世界中。筆者周圍就有一群從小接觸漫畫長大,即使已經是個過了而立之年 的社會中堅,平日的休閒活動依舊是有閱讀漫畫與打線上遊戲。 曾有研究動漫對於日本小孩在視覺上的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明顯優於其他 國家的小孩。並指出日本小孩普遍接受兩種學習繪畫能力的方式,一種是正規. 1 .

(14) 的學校美術教育,一種是天馬行空的動漫方式,比較隨意自由且較具創意。因 此日本學童培養出獨特的美學觀。 研究者任職國中教授視覺藝術一科,發現許多繪畫表現能力較好的孩子的 啟蒙,是摹仿動漫中出場的的角色,進而慢慢增加其繪畫技巧,產生對繪畫的 興趣,不擅繪畫的孩子對於動漫人物依舊是如數家珍。台灣的國中生雖然已經 十三~十五歲,但是多數孩子在繪畫能力上與審美認知能力上未必如研究結果的 已經進入形式運思期,思維能力發展到了成熟階段,脫離具象思考並且而進入 邏輯的、抽象的思考方式。多數任教的學生仍會畫出國小低年級階段時所畫的 人物比例,部分學生最常畫的還是「火柴人」,不然就是完全摹仿畫出動漫中 的角色,繪畫能力較好的學生,能從模仿漫畫人物的同時產生對於人體比例的 觀念,進而觀察真實人體比例,但普遍來說國中生對於人體比例的觀察還是明 顯不足。 國中階段的青少年生理與情緒產生很大的變化,在繪畫方面常受到技巧不 再進步等因素而放棄畫畫。但是對於美學的感受與批判能力的增強,也是藝術 發展的關鍵期,根據 Gardner 認為個體在繪畫上的發展順序是不變的,十三至 二癌十歲是「涉及美學的關鍵」(the crisis of aesthetic involvement),而這個階 段的美學發展對於個體一生中的藝術涵養具有關鍵性的影響(林玉山,1993)。 Parsons 認為只有透過有計畫性的美術教育,才能將審美發展提昇到最高的階 段。 因此筆者希望能藉由此研究了解國中學生對於人物比例的美感偏好,是否 深受動漫文化的人物造型影響,而偏好為何?以及上色的空間表現,偏好為 何?了解青少年在人物審美偏好的傾向,並適切的引導朝向正確理解藝術的方 向,藉此提升藝術教育時的效能。如果瞭解青少年在審美偏好的方向,即可透 過有結構的課程設計,去激發學生在藝術方面的學習與發展。. 2 .

(15) 1.2. 研究目的. 漫畫人物圖像與人物公仔充斥在生活視覺之中,各種誇張的人物比例都 有。影響人物圖像的偏好的原因有很多。本研究針對人物圖像的頭身比與空間 表現分別去研究,希望透過研究了解青少年的偏好與審美判斷。 本研究之目的歸納如下: 1. 國中階段男女生對於女性插畫人物頭身比的偏好 2. 國中階段男女生對於女性插畫人物頭身比的審美 3. 國中階段男女生對於男性插畫人物頭身比的偏好 4. 國中階段男女生對於男性插畫人物頭身比的審美 5. 國中階段男女生對於插畫人物圖象空間表現的偏好 6. 比較國中階段青少年對於不同性別插畫人物頭身比偏好的不同 7. 比較國中階段青少年對於不同性別插畫人物頭身比審美的不同 8. 國中階段青少年的偏好與審美關係. 1.3. 名詞解釋. 1.3.1. 動漫文化. 動漫是從早期的黑白紙本的漫畫開始發展,慢慢發展到動畫,美國有迪士 尼,皮克斯等公司,日本則是由手塚治蟲,宮崎駿等大師在推動,並發展出不 同於美國英雄式的風格。日本動畫產業更大量發展電視動畫,讓動漫文化更深 入生活。. 3 .

(16) 1990年開始更將動畫、漫畫、電子遊戲整合,並提出新的名詞為ACG,為 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縮寫,是動畫、漫畫、遊戲(特指電子遊戲) 的總稱(陳仲偉,2004)。 以「機器人」與「美少女」為特色的日本動漫畫,其實是透過了大眾文化 而普遍流行的次文化,開創了日本獨特擁有的動漫風格,而且建立了一套環環 相扣的完整商業運作體系。日本的動畫、漫畫人物造型,通常都是身形修長, 女孩子特別強調大眼、美腿、豐胸、翹臀和長髮飄逸,男子則強調精壯結實, 同樣也擁有一對大眼睛,臉部具有一種陰性美的特質,因此不分男女都傾向於 唯美夢幻的表現手法,在青少年的世界裡形成共同的審美觀點。日本動畫片已 經和美國的動畫片分庭抗禮,特別是講究鏡頭的變換組合和背景的移動變化效 果,以快速切換的畫面,激昂的配樂,來挑逗觀眾在視聽感官方面的感受。日 本的動漫文化對年輕世代的全球影響力,和由其所延伸的龐大產業價值,已成 為當今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條例。 藝評家陸蓉芝(2009)認為亞洲人從小看漫畫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審美觀 念,動漫美學的藝術指的不是動畫或漫畫的本身,而是動漫世代的一種獨特的 審美態度。這些由動漫產業帶動的日益壯大的大眾流行文化,其實是建構在生 活中的遊戲與享樂之中。或許更應該說在豐富的感官享受的消費文化裡,孕育 出各種次文化與新生活美學的品味。這種由人類文明史上前所未見的龐大消費 人口,所發展出來的大眾美學,動漫美學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環,目前正透 過網路和其他傳播媒介迅速氾濫全球。 1.3.2. 頭身比. 頭身是身高與頭部的比例,幾頭身代表身高為頭高的幾倍。一般真實人類 的成人頭身比例大致在 6~8 頭身之間,10 歲左右為 5~6 頭身,5 歲左右為 4~5 頭身,剛出生的嬰兒則為 4 頭身。侏儒症患者可能只有四至五頭身,某些模特. 4 .

(17) 兒可能達到九頭身。但身材好壞和頭身比沒有太大關聯,在傳統西方美學中, 神體比例以肚臍為分界,下肢與身高比要接近 1:1.618 的黃金比例,才是被認 為最美的,而羅浮宮所展出的米羅的維納斯被譽為最美的人體雕像。古代希臘 相信人體的「美」,有客觀的比例規則,因此早期雕像,頭部和身體的比例常 常是 1:6,後期則演變為 1:7,也就是 8 頭身的比例,而這比例在當時被認 為最美的。現代人的比例大約是 7.5 頭身,而服裝畫中則較喜愛 9 頭身。而 9 頭身比例原則源自於維納斯:頭部與身體的長度比例為 1:8,亦即頭長為一, 身長為八,也就是服裝設計師所謂的 9 頭身比例。 另外關於人體比例的著名例子,達文西依據維特魯威的建築論文繪製出著 名的「維特魯威人」,人體中自然的中心點是肚臍。因為如果人把手腳張開, 作仰臥姿勢,然後以他的肚臍為中心用圓規畫出一個圓,那麼他的手指和腳趾 就會與圓周接觸。不僅可以在人體中這樣地畫出圓形,而且也可以在人體中畫 出方形。即如果由腳底量到頭頂,並把這一度量移到張開的兩手,那麼就會發 現高和寬相等,恰似平面上用直尺確定方形一樣。「維特魯威人」是達文西繪 製出比例最完美的男性。 在藝術、漫畫、動畫等領域,經常不按照正常頭身比例,創作出一頭身至 九頭身不等的作品。當頭身越小,相對頭的比重越高,看起來頭越大。臺灣的 神像雕刻坐姿多為三至五頭身,而霹靂布袋戲集團則是將木偶改變為六至七頭 身,貼近人體比例。掌握頭身比例是人物設計非常重要的一環,角色必須符合 不同年齡的身材比例,否則會顯得突兀不自然。. 1.3.3. Q版. 5 .

(18) 在漫畫中(cute 版)是一種刻意裝作可愛的包裝手法,為頭大身體短的頭 身設計。最早見於玩具、漫畫,源襲日本風氣。自 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在香 港、台灣興起,大量運用於流行產品元素中。 Q版角色一般在五頭身以下,簡略了部分外觀特徵,強調可愛、討喜的要 素,常見於許多布偶、玩具。歐美的簡易卡通畫風頭身更低,如《史奴比》和 《加菲貓》介於二至三頭身。特殊的例子像是美國動畫《飛天小女警》本來為 二頭身,日本改編後的《飛天小女警Z》變成了四頭身。大部分的萌畫都是Q 版角色。 關於 Q 版角色,日本的電腦軟體倫理機構(コンピュータソフトウェア倫 理機構)在 2005 年 4 月做出規定,限制蘿莉系(LOLITA)十八禁遊戲作品的 角色外觀不可在五頭身以下。 而「蘿莉」或「羅莉塔」作為名詞指「小女孩」或「穿著蘿莉裝的女性」, 蘿莉的年齡一般為 8-14 歲。作為形容詞則指「蘿莉風格的」,例如羅莉塔時裝 (ロリータ・ファッション,Lolita fashion)專指蘿莉風格的時裝,其風格類 似古典的少女裝,包括及膝裙、蕾絲邊、絲帶、長襪、厚底鞋、精巧的裝飾物 等,而不是泛指女童裝。「羅莉風」最早起源於色情領域。Doidge(2007/2008) 解釋:對於兒童形象發展出性偏好原本是小部分性變態的人的行為,他們以打 破禁忌為榮,把性變態理想化,貶低正常行為。對於戀童性偏好的描寫,以V. Nabokov(納伯考夫)的小說 Lolita(羅莉塔)最為有名,即「羅莉風」一詞的 來源。羅莉塔傳至日本大為流行,而這一類愛戀女童的題材在日本經典文學源 氏物語中早已出現,日本漫畫也大量流行這一類風格。 其中二頭身與一頭身的比例較為特別。二頭身在日本稱為 SD(スーパー・デ フォルメ super déformer, 超級變形之意),SD 鋼彈系列將鋼彈機器人設計成 二頭身角色模型,人物誇張地縮成一顆大頭和胖嘟嘟的身軀,多樣化的造型擴 展了作品的可能性。許多作品會將角色畫成二頭身,例如哆啦 A 夢就是二頭 身。或是當成吉祥物使用在文具、絨毛玩具、手機吊飾、交換卡片等用途。 6 .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青少年性別發展差異. 2.1.1. 性別自我概念. 性別角色主要是受到生理、認知及環境三個因素的影響。性別的定義大多 以兩方面來探討:生物上的性別及社會角色的性別。生物的性別是由基因與荷 爾蒙產生的化學變化所決定的,而在認知發展理論中的性別角色,則為孩童出 生時所認知的性別,以及在成長過程中所接納的自己。也就是說,當了解自己 是個男孩時,就會開始重視男性化的特質,同時也會表現出性別角色期望的行 為。當孩童根據文化期待對性別角色公認的預期表現加上自己的解讀,學習成 為一個男孩或女孩,就會呈現出性別差異(Trepanierstreet,Romatowski,& Mcnair, 1990,引註自 Rice,2002/2004,p.231)。 文化影響是決定性別認同及角色的主要關鍵。家庭和學校都是重要的早期 社會化媒介。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提出兒童不論是學習性別型 態行為或是其他型態的行為,都是透過教導、觀察、認同與示範的結合(Rice, 2002/2004)。從小開始,男孩和女孩就是不同的社會化過程,男孩總是被期待 是較活潑的、勇敢的,當他們沒有表現出人們期待的行為時,就會被譴責。相 同的,女孩被期待的是安靜的、有禮貌的,如果她們表現出人們所期待的,就 會被讚賞,因此,性別角色的成長是從小開始的(Rice,2002/2004)。也有研 究發現,男性和女性的基本差異並不多,例如女性擁有優秀的語言溝通技巧或 較早學會用完整的句子說話;男性擅長空間關係或攻擊性較強等,都是發展和 結構上的差異,大部份是表現形式的不同(Michael,Henley & Trueman,2001/ 2003)。袁汝儀(1998)在國小學童兩性現象之觀察與意義中,以六個月的時間 7 .

(20) 觀察國小五年級的學童,發現男女角色的認同在此階段已接近完成。在所觀察 的對象中,男生喜好電動及少男漫畫,具有競爭性,衝突性強而且較要求主控 權;女生喜好少女漫畫、玩偶及各式的小精品,較為感性及溫和,而且特別注 重同儕之間的人際關係。在這個階段的兩個群體之間的性別差異已相當明顯。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不斷的以不同的方式去學習傳統的性別角色與概 念,例如傳播媒體使用的廣告手法,或是學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展露出的性 別刻板印象,以及對父母的認同(陳建州,2004)、同儕的影響等因素,都會 加強性別的自我概念。例如廣告中英雄救美的場景,賢淑美麗的公主;教師教 導女生要守規矩,男生要勇敢;父親在外努力工作,母親在家辛勤持家等,都 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兒童的性別角色的認同。其中,圖書被認為是互動性極高 的媒體,它可以影響個體的情緒及認知結構,楊美雪(2000)在繪本童書的性 別角色訊息設計一文中,從中國時報開卷最佳童書(1990~1999)中所得獎的作 品中選擇出共三十一本繪本,對性別角色的描繪作一觀察。結果發現,男性在 繪本童書中獲得較多的重視,尤其是本土作品最多,圖畫中也多以男性為繪畫 的主體,職業比女性多樣化且較為重要。 性別的自我概念在青春期,因為受到生理的發展,對於兩性的文化期待、 個人及社會反應都會有重大的影響。周愫嫻(2001)以台灣地區的國中、高中 及高職學生為對象,抽樣獲得了 1808 份問卷,以了解青少年自我概念形成原 因的兩性差異。其結果顯示,兩性在青春期,形成自我概念時社會會給予成長 正面的反應,不論性別,皆是同儕的影響力為最大,其次是老師和父母。而女 生整體的自我概念均比男生較為積極正面,女生比男生較能接納自己、喜愛自 己,也更能受到團體的接納。在研究中也發現,文化的因素讓兩性角色期待有 所差異。. 2.1.2. 性別在藝術發展上的差異 8 .

(21) 源自生理發展的開端,性別就已有不同方向之發展,加上傳統文化、社會 期待、教育環境等因素之交互影響,而使性別差異更加明顯,對於深度空間與 色彩偏好也能從男性與女性自古所扮演的角色行為有關,男性對於深度空間的 敏銳有利於精準地計算獵物的距離,而女性對於空廣的空間與色彩的敏銳則有 利於食物的搜尋與採集,兩性大腦的差異,大於同性但不同年齡層相比較時大 腦的差異,可見此一差異根深蒂固是基因演化的結果(Pakkenberg等,2003)。 從解剖學的的研究可以對於審美行為的性別差異提出重要的解釋,研究發 現男生的視網膜比女生厚,大多是偵測動作和方向的 M 細胞(巨細胞),而 女生的視網膜比較薄,大多是負責色彩和質地的 P 細胞(小細胞)。M 細胞主 要連結於桿狀細胞,桿狀細胞對黑白敏感,不能分辨顏色,分布於整個視網膜, 擅長偵測位置方向與速度,可以追蹤視野中的任何物體。P 細胞主要連結於錐 狀細胞,錐狀細胞則對顏色敏感,位於視網膜的中央小窩,擅長偵測顏色和質 感(Salyer、Lnud、Fleming、Lephart、Horvath,2001)。這發現可以解釋許多 審美議題上性別差異的現象,空間處理能力的不同,影響了審美行為,也造成 繪畫表現的性別差異(Iijima、Arisaka、Minamoto、Yasumasa,2001;Boyatzis, 1999;Leonard ,2006,43)。 劍橋大學的實驗也發現,102 名出生的嬰兒當中,男嬰對於會動的造型吊 飾比較有興趣,女嬰則對女人的臉比較有興趣,且男女的差別很大。研究者認 為這的男性與社會興趣上的差異至少有一部分是天生的(Connellan、 Baron-Cohen、Wheelwright、Batki、Ahluwalia,2001;Leonard ,2006,42)。另 外也有研究發現,女生對於物體辨識比較敏感,男生對物體位置比較敏感,用 猴子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結果,年幼的雌性動物喜歡洋娃娃,年幼的雄性動物 喜歡會動卡車(Alexander、Hines,2002。). 9 .

(22) Maestripieri(2004)將成人/成獸臉部照片,嬰兒/幼獸臉部照片,或側臉的 剪影,給 6-75 歲的男女選擇,結果發現,女性對於嬰兒/幼獸臉部照片的偏好 皆高於成人/成獸的臉部照片。但是,女性對於嬰兒/幼獸臉部照片的偏好顯著 高於男性。特別是女童女青少女對於嬰兒/幼獸臉部照片的偏好程度更是顯著 高於男性。他將此性別的差異歸因於年輕女性尋求照顧嬰兒的學習機會的生理 機制。McClure(2000)也研究發現女性嬰兒與青少女偵測人臉部情緒的能力也 比男性更好。Rehnman、Herlitz(2007)研究成年人對於記憶人臉的能力也是女 性比男性強,尤其是同為女性的臉。. 2.1.3. 性別與圖像. 在繪畫發展方面,性別差異經常成為探討的重點,除了生理上的差異外, 性別差異還包括了諸多的人為因素,例如:男生玩汽車、女生抱娃娃等刻板印 象,因此,環境因素之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在色彩、線條、風格等繪畫表現方 式上,女生偏好於較為柔美的繪畫風格,而男生則偏好於奔放豪邁的畫風,女 生通常會畫靜態的人物,或是寵物、花及蝴蝶等,而男生通常喜歡畫移動的物 體,如汽車,火車,飛機和火箭擊中目標等行動本身(Iijima 等,2001;Boyatzis、 Eades,1999)。 Cupchik、Gebotys(1990)認為女性傾向「圖像式(pictorially)」的搜索, 產生較寬廣,但較不深的視域,男性傾向「空間式(spatially)」的搜索,產生 較窄但較深的視域。對圖像深度的偏好也在繪畫的構圖表現中出現。女生偏好 使用一字排開的圖案式構圖,而男生則較多使用鳥瞰式或遠距離的觀點來表現 某個事件(Iijima 等,2001)。 社會心理學家 Johnson、Knapp(1963,引註於 Chalmers,1977,伊彬,2008) 認為,對於審美女性較喜歡感覺上的而非抽象的,因此傾向個人有關的、親密 的;以動力來看,女性喜好較不強而有力的;在強度上與對比上,女性喜歡有 10  .

(23) 限度的和控制的;在色彩上、女性喜歡較柔和而舒緩的色調以控制取代表現。 Iijima 等,(2001)發現女生比較喜歡使用紅色、橘色、綠色和淺黃色等暖色 系與淺色來畫圖,而且一張圖用色常超過 10 以上種不同的顏色。而男生則喜 歡用灰色、黑色、藍色等冷色系與深色,用色常少於 6 種顏色。構圖男生常用 鳥瞰,試圖再現實際情形,女生則常用展開式安排。從生理的觀點來看,則可 解釋成女生對於色彩的偏好與視網膜上大量的 P 細胞分佈有關,而男性偏好具 有良好的空間深度則與大量的 M 細胞分佈有關。 Salkind, L. & Salkind, N. J.(1997)在「不同性別和年齡對於藝術品的偏好」 中,以來自於一、二、五、六年級的 339 位學生進行研究,以人群、戶外、 肖像、風景和靜物等五大類別、每一類別又包含六張圖片(從寫實到抽象依序 排列),使用 Salkind 的繪畫偏好量表(SPPS)來探討性別、年齡與藝術作品 的寫實、抽象程度偏好之關係,結果顯示男生較女生偏好於抽象風格,而不同 年級間的差異中,五、六年級的女生比一、二年級的女生較偏好寫實,五、六 年級的男生比一、二年級的男生較偏好抽象。 Duncum(1997)(引自 Blaikie, Schönau, & Steers, 2003,336)描述一個有 關於在集中營中兒童繪畫的研究,在缺乏指導下有明顯不同的結果:對於美術 作品中主題的選擇,女生會畫花、蝴蝶和芭蕾舞女郎;男生會畫機器、水船和 戰鬥現場。繪畫主題的內容,多會自我想像的選擇符合自己性別的主題,並且 希望能獲得同等地位的人、教師、家庭和社會認同。. 國內學者許信雄(1994)以幼稚園大班、國小二、四、六年級的學童為對 象,使用工筆、寫意兩種國畫風格及山水、人物、花鳥、畜獸等四類題材,共 十六幅國畫作品為研究工具,來探討兒童對於國畫的偏好。研究結果顯示,影 響兒童偏好的因素中,就作品而言包含了題材之內容、色彩、構圖取景與風格 等;就兒童本身而言,不同的性別、認知、經驗、創作能力、生活背景等,都 會影響學童對於國畫之偏好,例如:女生較喜歡工筆寫實和描述花鳥的作品, 11  .

(24) 而男生則偏愛山水與畜獸的題材。然而,也有部份研究發現性別差異並不如預 期顯著,陳俊宏、黃雅卿(1996)曾經針對 2,256 位一般民眾以色票選擇的方 式進行純粹性色彩嗜好之調查,其結果即顯示除了在 lighttone 色系具有明顯 差異、尤其以女生特別偏愛之外,兩性對於其餘色調之偏好並沒有明顯的差別。 筆者教幼稚園兒童繪畫時發現女生喜歡畫公主,與生活較為相關的圖像, 如寵物,男生則喜歡畫恐龍,機器人打架,賽車等較為動作化的內容。Tuman (1999)提出:「女生畫名詞,男生畫動詞」來表達男女生在繪畫主題選擇上 的差異。十五歲以後,性別差異更為顯著。另外,男、女生所著重的繪畫細節 亦不相同,隨著年齡增長,不同性別所受到文化層面的影響也愈大(呂燕卿, 1996)惟兩性在藝術發展上的偏好差異,茲彙整如下表不同學者在各相關研究 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茲彙整如下表(表 2-1-1):. 表2-1-1 兩性在藝術發展上的偏好差異. 性別偏好 時間 1937. 研究者 Lark-Horovitz. 男生. 女生. 喜歡有船、鳥、水等題材. 喜歡穿衣服的人像,注意 色彩與明亮度. 1938. Lark-Horovitz. 選擇男人與男孩肖像畫,. 選擇女人與兒童肖像. 喜歡印地安人和軍人肖像. 畫,喜歡女性典型圖片. 1942. Berry. 喜歡船的圖片. 喜歡小巧可愛的天使. 1948. Dietrich & Nunnicutt. 喜歡海景和成年男子圖片. 喜歡肖像畫和之年女子 圖片. 1962. Machotka. 偏好男性肖像畫. 偏好女性肖像畫. 1962. Valentine. 常提及畫中動物. 優先選擇色彩. 1967. McWhinnie. 喜好抽象藝術和複雜化的. 較敏感的主題. 作品. 12  .

(25) 1972. Bernard. 喜歡現代藝術作品和海景. 喜歡印象派繪畫作品. 1979. Myatt & Carter. 偏好照片式的圖片. 偏好簡單線條圖片. 1979. Bell & Bell. 偏好明亮的色彩和較複雜. 喜歡較暗的色彩和簡單. 的繪畫. 幾何圖案的繪畫. 1983. Ahmad. 注意靜物主題. 較喜愛城市風景圖. 1990. Cupchik&Cebotys. 空間試遠鳥瞰試的觀點構. 圖像式偏好一字排開構. 圖. 圖. 技術表現和機械性. 喜歡優美色彩、線條、造. 1992. Burt. 型對裝飾性有興趣 1994. 許信雄. 喜好國畫山水與畜獸的作品. 喜歡工筆寫實和描述花鳥 的作品. 1997. Leni. Salkind. &. 好抽象. 偏好寫實. Neil J.Salkind 1997. Duncum. 畫機器、水船和戰鬥現場. 畫花、蝴蝶和芭蕾舞女郎. 1999. Tuman. 動詞情境. 名辭物體. 2001. Ijima 等. 戰爭,撞車等行動劇情,. 靜態人物,寵物花朵樹木. 色彩偏冷色與深色調. ,色彩偏向暖色與淺色調. 2001. 黃淮鱗. 偏好類西畫表現風格. 偏好童話卡通風格. 2004. 王孟惠. 表現性風格,其次仍是類. 喜歡甜美溫馨風格,其次. 西畫表現. 是表現性. 資料來源:黃淮麟,2001,王孟惠,2004,本研究補充. 2.2 兒童繪畫與美感發展理論. 2.2.1 Gardner 美感知覺發展的階段理論. 一、 美感知覺的發展階段(Stages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 Gardner 以開放性晤談的方式,針對 121 個 4 至 16 歲的受訪者進行研究,結果依受訪者所展現的特徵,將美感知覺發展歸納成五 個階段,分別為(王秀雄,1998;林玉山,1993;崔光宙,1992): 13  .

(26) 1.. 初期的知覺(嬰兒知覺期)(0~2 歲)(The infant perception):於此階 段中,嬰兒雖無法用言語表達,但對於客觀對象與人的認識是日後發展藝 術創作活動之重要資本,並為未來的美感發展預作準備。. 2.. 符號象徵的認知(2~7 歲)(The cognition of symbols):此時期的兒童逐 漸了解各種符號象徵,以圖像來表示實際事物,並藉著符號形式來解讀外 在世界;在這個階段中,兒童的作品展現出強烈「自我中心」的風格,並 常以個人偏好來解釋畫中的事物。. 3.. 寫實主義的高峰(7~9 歲)(The heights of literalism):此階段的兒童逐 漸脫離「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繪畫必須是和真實所看到的相似,觀察 能力提升,因此會選擇適當的符號來描述其觀察。但前一期豐富的想像力 卻受到貶抑,並認為符合寫實規則才是美的作品。. 4. 寫實主義的突破與美學感受的萌生(9~13 歲)(The break down of literalism and the emergence of aesthetic sensitivity):此時期已經能擺脫極端的寫實主 義,不再強調作品與寫實世界之間的關係,以致於過去只對畫面主題有興 趣的觀念開始瓦解,逐漸接受抽象的作品;強調風格與獨特的藝術特徵, 並對於如何達到畫面的色彩、明暗、透視等技巧產生興趣,嘗試著表現出 自己的特殊風格。 5.. 涉及美學的關鍵(美感認知的決定期)(13~20歲)(The crisis of aesthetic involvement):此一階段的青少年發展出較成熟的美感知覺,具有批判性 的選擇能力,建立相對的判斷標準。卻也是決定將來是否繼續從事美的活 動的關鍵時期。. 青少年在 Gardner 的發展階段理論中,約為「涉及美學的關鍵時期」。青 少年前期(約十二歲左右),逐漸擺脫兒童時期拘泥於寫實的表現偏好,開始表 現出敏銳的感受性,他們已經知道判斷沒有絕對的標準,一張圖畫好看與否並不 14  .

(27) 是那麼重要,因此,Gardner 將這個階段稱為「涉及美學的關鍵時期」(The crisis of aesthetic involvement)。. 二、 藝術的反應. Gardner 把兒童的繪畫發展分成藝術的反應(包括:風格的感受性、藝術概 念、 批評判斷的發展)、藝術創作及文化的影響三大部份來探討。他認為青春 期的兒童(九年級)比前青春期兒童的風格感受性要強,年紀較大的學童對於 風格分類較能掌握,較能了解畫的風格、形式或特徵,在這個階段中如果成人 過渡干涉,可能會加速或減緩其發展的過程,而文化也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不同 年紀的兒童,七到十二歲是受到文化影響最大的階段。. 三、 U 型曲線的藝術教育發展模式(U-shaped curve Strauss). Gardner 在 1982 年提出 U 型曲線的藝術教育發展模式(U-shaped curve Strauss)(引註自祈藹嵐等,2003,26),認為四到六歲的兒童是人類藝術發展 的第一個高峰時期,八歲開始呈現顯著衰退現象,到了十三、四歲左右,創作 力會持續下降,在繪畫發展方面,又稱為「抑制期」或「冬眠期」,這個現象 將會持續至青少年或成人時期。而處於抑制期的青少年開始具有自我評批的傾 向,在繪畫上會不自覺地偏重於模仿。 此發展一直到青少年前期,對於藝術賞析之特質才開始表現出較為敏銳的 感受性,而創作之作品趨於完美,同時能夠接受抽象或寫實的作品。特別具有 藝術傾向的人,則會出現藝術技能的再生現象,然後才會再往上發展,相反的, 則會停滯不前。因此他認為八歲的兒童和十八歲的青少年是藝術發展過程中兩. 15  .

(28) 個關鍵的階段,兒童容易陷入寫實與否的掙扎中,而青少年則因為可以接受任 何的風格反而有漫無章法的危險。. 四、 形式運思期的繪畫發展. 根據 Gardner 的研究,形式運思期繪畫的發展,仍在延續寫實的階段,但 也開始於寫實的突破與產生美的感受,並趨向於了解何謂美學的階段。他們逐 漸的減低對畫面主題的知覺,開始重視畫面情感表達的部份。因此青少年時期 的美學發展對青年期而言會造成很重要的影響。由於生理和情緒產生很大的變 化,以及受到技巧不再進步等因素,很多人因此而停止創作,但是因為對於美 學的感受性及自我意識的增強,開始具有批評的能力,也同時在意別人的批評, 是藝術發展的重要關鍵時期。倘若在此時,能有良好的繪畫教育及繪畫技巧的 學習,就能突破自我設限的束縛,朝向專業的藝術家方向發展。. 2.2.2. Winner. 審美判斷發展的三階段. Winner(1982,139-143)認為審美判斷發展的三階段為(Winner,1982,陶 東豐譯,1997) 一、4-8 歲:被繪畫的顏色、再現的內容(represented content)兩個元素所吸引, 對畫作的偏好建立在對畫作內容題材的喜好,此時期兒童被自我中心所束 縛,審美標準無法跳脫自我為中心的圈子,主觀認為個人偏好就代表畫作好 壞。. 16  .

(29) 二、8 歲至青少年早期:8 歲是一關鍵期產生一個大變化,並且會一直延續到 成階段,畫作的寫實程度是吸引力最重要的決定因素,照片比圖畫來的吸引 人,對寫實主義的偏好到青少年早期會逐漸降低。. 三、青少年早期階段以後:對寫實主義的要求下降,審美開始建立於形式的標 準,如風格、構圖、光影、色彩亮度、情感效果作用,開始以畫家的意圖來 評價,對各種主題都能接受,這表示青少年能將道德領域與審美領域予以區 分,相信審美的標準是相對性的,認為審美屬於個人看法,或者與藝術家意 圖有關連。. 2.2.3. Parsons. 審美能力發展階段論. Parsons 的美感判斷發展階段:(Parsons,1987;崔光宙,1992,25-28) Parsons(1987)以哲學與心理學作為研究理論基礎,針對三百多位, 由學齡前兒童到藝術教授,研究其對不同畫作的美感反應,針對訪談結果 歸納出五個發展階段及其特徵,依序為偏好(Favoritism)、美與寫實 (Beauty and realism)、表現(Expressiveness)、風格與形式(Style and form)、 自律(Autonomy),此發展階段與年齡有密切關係。另外,Parsons 宣稱藝 術的感受是主觀的,而藝術判斷卻應是客觀的,因之,美感判斷發展的階 段,並非代表感情成份的多寡,而是理性判斷層次的高低。. 一、主觀偏好(Favoritism)(偏愛期):此時期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觀特質,具 有直覺性的愉悅,其偏好多樣化的色彩,對於繪畫題材。產生自由聯想的 反應。. 17  .

(30) 二、美與寫實(Beauty and realism):此時期以客觀觀察取代主觀偏好,已經開 始認知他人的觀點,較少以個人偏好來決定作品的好壞,而吸引人的主題 與寫實的風格,即為其判斷之依據。此階段兒童會特別注重繪畫的題材,, 認為繪畫題材可以表現實在的事物,「美、寫實與技巧」是這階段進行美 感判斷的客觀基礎。. 三、原創表現(Expressiveness)(表現期):此時期由客觀觀察表面現象,轉 為內在的內心探索。能透過作品領會創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作品本身的 表現強度與趣味性成為判斷優劣的的主要依據,作品的寫實與並不重要。 注重個人主觀的情感來欣賞作品,因此對客觀判斷持懷疑的態度(Parsons, 1987,23),題材或技巧不再是作品好壞的評判標準,是否引發內心情感的 共鳴與作品本身之獨特性,更為重要。. 四、形式和風格(Form and style):此時期能以理性和客觀的角度進行審美判 斷(Parsons,1987,24),將藝術視為社會文化產物,及藉由文化與時代 的觀點來評判作品,除了重視作品的色彩、肌理、造形、媒材之外,亦能 以藝術史的觀點來探討作品的形式和風格,並修正主觀詮釋所造成的偏 差。. 五、自律(Autonomy):較「形式與風格階段」更為進步,審美已能超越文化 的觀點,不以傳統做為判斷的依據。同時重視個人與社會兩方面的判斷 標準,即便以傳統的藝術作品意義為基礎,亦會依時代文化的轉變而不 斷自我調整,以個人對於藝術歷史的知識來加以判斷,故稱為「自律」。. 儘管部份學者將上列的五個審美發展階段依年齡進行劃分,不過 Parsons 認為審美能力發展的各個階段和年齡並沒有必然的關係;但其發展的順序卻 18  .

(31) 具有共通性,大體而言,學齡前兒童是在第一階段,小學生在第二階段,青 少年在第三階段(Parsons,1987,12;崔光宙,1992,29)除非透過有計畫性 的美術教育,否則,並非人人都可以達到最高的階段,一般人常停留於「美 與寫實階段」或「情感表現階段」,環境的影響是各個階段審美態度發展相 當關鍵的因素。. 2.2.4. Bruner. 審美發展理論. 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 Bruner, J. S. 以美學和藝術批評的基礎,建立了 六種審美發展的階段(崔光宙,1992):. 一、具體實物喜好階段(objects stage):觀看者透過特殊的色彩與造形來類 化物體。 二、寫實階段(document stage):觀看者藉由題材之適切性來類化物體。 三、訊息階段(message stage):人們試著理解藝術作品所傳遞的訊息,並以 社會價值的角度加以判斷。 四、結構階段(structure stage):由注重內容轉向繪畫結構,並以客觀條件 進行分析。 五、反應階段(response stage):觀看者的判斷是基於藝術作品的喚起性,注 重作品對時代社會背景的意義,並期待在作品中得到強烈的感受。 六、再創階段(recreation stage):觀看者深沉地融入藝術作品,更嘗試著補 捉與判斷創作者之意圖與成就。. Bruner 提出的審美發展理論,從單純的喜好實物發展到注意畫面之題 材,試著理解創作者所欲表達的情感,以作品之形式、風格、結構等較高層. 19  .

(32) 次技巧來加以評判,他主張審美發展可以透過教學的方式增進,惟有教師選 擇了適當的教材,並運用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予以編製,就能促進學生對於 審美能力的學習成效。. 2.2.5. Feldman 兒童認知發展的普遍性到獨特性的連續體理論. 傳統的發展心理學大多注重於共通性的研究,然而 Feldman 認為人類的 發展雖然具有共通性,但是 Piaget 的階段論並不足以涵蓋完整的個體發展。 Feldman(1983)(引註自袁汝儀,1993,25)認為藝術的本質來自於文化與學 科知識的累積,它具有眾多的形式,其中包含了鑑賞與創作,並在獨特的狀況 下產生之獨特表現,因此藝術教育不應該過份強調創造性,而是需要以教學策 略(如模仿、操練、實習、交換等)使學生對藝術感到喜愛。 Feldman(1985)於研究中提出「兒童認知發展的普遍性到獨特性的連續體」 的觀念(圖2-3-1):個體的發展是隨著向右的移動而改變,其中,藝術特質的 發展並不是自然成長,而是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產生的。換言之,人類對於 色彩、美感的注意是一種共同性的反應,在文化、社會等環境因素之交互作用、 與各種學科知識之累積下,具有某方面藝術特殊天份的人,就會趨向更高層級 的發展,這是一個非普遍性的發展歷程,亦即環境對於普遍性及非普遍性的變 化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圖2-2-1 兒童認知發展的普遍性到獨特性的連續體(Feldman,1985;劉婉珍,2002). 20  .

(33) Feldman認為教育與環境對於審美發展的重要性,十五歲的青少年有可能和 三十歲的成人一樣停留在同一個階段,是否能夠被引導至較高層次發展,教育 與環境的影響十分重要。. 2.2.6. Eisner. 兒童藝術理論. 一、 Eisner 從兒童繪畫的創作動機出發,並根據完形心理學者 Arnheim 與 認知心理學者 Piaget 的論點,融合了各種理論和觀察研究,建立了兒童 藝術理論,將繪畫發展分成四個階段:(王秀雄,1998;呂燕卿,1996; 劉豐榮,1986,66-67). 1.. 機能性快感階段(function pleasure):此階段為視覺和運動知覺的刺激,藉 由材料的使用來達到自我滿足,例如使用不同的色彩進行塗鴉,但其動作 缺乏控制性。. 2.. 圖畫記述階段(pictographs):此階段約為三、四歲;開始創造象徵性的圖 畫意象,並發現表現與所表現事物之間的關係,可以將視覺予以實現。. 3.. 再現的階段(representational):此階段約為九、十歲的兒童;追求更適當 的技巧來使自己的圖畫更具視覺說服力。. 4.. 美感表現階段(aesthetic-expressive):開始於青春期前期。此階段為注重作 品的美感表現和創造形式的開發能力,實際上僅有少數兒童達到此階段。. 二、 Eisner 除了建立四種發展程序外,也歸納出五項兒童藝術的特徵:(劉豐 榮,1991). 21  .

(34) 1.. 兒童藝術發展具有規律性與穩定性:美術的特徵會隨著年齡而改變,並越 發成熟,作品也趨於複雜化與具有整體感。. 2.. 兒童藝術具有超越文化的普遍性。. 3.. 兒童藝術有誇大局部內容的傾向:兒童傾向於誇張他們認為最有意義的部 份;低年級的兒童由強調象形文字的表現,隨著年紀增加逐漸擴展至寫實 的表現。. 4.. 兒童藝術發展會出現高原期:約十二、三歲時,繪畫技術會達到高原期, 而繪畫技能大都止於青春期。超過十三歲後,未受到藝術教導的兒童,則 會緩慢的發展早期所學到的技巧,甚至停止發展。. 5.. 兒童藝術表現的改變為學習之結果。. Eisner 表示文化環境與學校教育對兒童藝術表現深具影響,他認為藝術必 須和學科一樣,要透過學習才能收到成效,兒童的藝術發展若缺乏指導,則發 展會被限制在某一個程度上,難以進步。他也指出,處於文化環境較佳的兒童 會有較好的發展,但是如果沒有透過藝術教導,就算是處在較佳的文化環境, 其發展也必定有限。因此,兒童的美術能力不是自然成長的,而是學習的結果, 必須透過有系統且嚴謹的美術課程來指導,他強調的是教師透過有計畫的教學 給予學生啟發,不應該採放任的自然主義的教學主張。. 2.2.7. Lowenfeld. 藝術發展理論. 一、 兒童藝術發展階段. 22  .

(35) Lowenfeld. 於1947年提出兒童藝術發展的六個階段(Lowenfeld,1952,. 64-350;梁福鎮,2001,296): 1.. 初期的自我表現(First Stage of Self-Expression)-塗鴉階段(Scribbling)(2 ~4歲):又區分為未分化塗鴉、控制性塗鴉、圓形塗鴉、註解塗鴉。. 2.. 象徵再現的嘗試(First Representational Attempts)-形象化前的階段(4~7 歲)。. 3.. 形象概念的成立(Achievement of Form Concept)-圖式化的階段(7~9 歲)。. 4.. 寫實傾向的萌芽(Dawning Realism)-黨群期階段(Gang Age) (9~11 歲)。. 5.. 擬似寫實的階段(Pseudorealistic Stage)-推理的階段(11~13 歲)。. 6.. 寫實決定期(Realistic Stage)-創作活動信心的危機階段(青春期危機) (13~17 歲)。. Lowenfeld(1966/1991)認為幼兒時期可以忘我的玩樂與繪圖,毫無拘束的 運用想像力是兒童畫充滿樂趣的原因之一,當兒童開始從無意識朝向批評性的 自覺後,即邁入了青少年期的開端。這個正值成長期的青少年常顯露出很大的 「寫實」描繪、或扭曲描繪、抽象描繪等。成年人通常會給予青少年的寫實作 品大加讚賞,但是這無疑地扼殺了其未來可能性的發展。他認為過份強調寫實 的描繪,將會抑制了其他的創造性。. 二、 成人與社會環境對於兒童藝術發展的重要性 Lowenfeld 認為個體的發展和心理健康、自我概念、創造性有相當大的關 聯,成人的責任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營造環境以利於青少年從事藝術活動, 並誘導發揮個別潛能,鼓勵其用自己的方式表現自我。而學校教育中,整體教 育環境、教師的態度、以及採用之教材教法,均能影響學童的藝術創造能力。. 23  .

(36) 2.2.8. Machotka. 三個審美發展階段. Machotka(1966)要求 6- 12歲,以及18歲的法國男孩,每個年齡層15位,共 120位。從15張文藝復興時期到野獸派的傳統西方藝術複製品。挑出最喜歡和最 不喜歡的圖片。研究結果發現,顏色的關鍵性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下降,從6歲的 58.1%降到18歲的14.6%。寫實程度的關鍵性,從6歲9.5%開始增加到11歲最高 31.9%,然後又降到18歲的19.3%。清晰度也在11歲時到達巔峰,構圖、風格、與 情緒的調性則是在12歲以後增加。對18歲青少年選擇圖像最有影響力的因素為寫 實度,其他依序為情緒調性、顏色、最後為其他(無法被歸類的)(伊彬,2008)。 Machotka 將這結果與 Piaget 的認知發展作連結。並歸納出,三個發展階段:1. 欣賞主題與色彩(從學齡開始到7或8歲) 2.對寫實程度的要求(7至11歲) 3. 對於風格感到興趣(12歲以上)。. 2.2.9. Burt 兒童造形發展. Cyri Burt 於1922發表的著作「心理與學業測驗」(Mental and scholastic tests 1992),其中對兒童造型的發展作有系統而合理的分類,其分類如下(吳隆榮, 1990): 一、 胡亂塗鴉期(scribbling)(2~5 歲) 二、 畫線階段(line)(4 歲)。 三、 敘述性的象徵主義階段(descriptive symbolism)(5~6 歲)。 四、 敘述性的寫實主義階段(descriptive realism) (7~8 歲)。 五、 視覺性的寫實主義階段(visual realism)(9~10歲)。 六、 抑制的階段(repression)(11~14 歲)。 24  .

(37) 七、 藝術性復活的階段(artistic revival)初期的青年期至15歲。. Burt 認為約十五歲開始,是繪畫興趣再度活絡的時期,此時的繪畫活動才 是真正具有藝術性的內涵。並且在表現上已有性別的差異,男生傾向於技術表 現和機械性,女生喜愛濃豔的色彩、優美的線條和造形,對裝飾性表現較有興 趣。但他也提到,大多數的兒童因為在抑制期的過度抑制而無法順利達到此階 段(吳隆榮,1990)。. 2.3.10. Van Meel Jansen. ARESI審美判斷理論. Van Meel Jansen(2006)參考Parsons的五階段發展論,描述藝術欣賞在不同 年齡層的兒童間、兒童成人間以及不同教育背景成人之間的差異。他以文獻分析 的方法回顧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審美研究結果。其研究結果定義審美判斷的5個元 素為:吸引力、具像和寫實、情感表現、風格與形式、以及詮釋。稱之為ARESI。 (引註自伊彬,2008) 1.吸引力(Attraction):從生態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對美的偏好回應來自於人類 的適應性。源自於生存的問題;是藝術作品的立即吸引力,一種接近 或拒絕的直接反應。 2.具象和寫實(Representation and realism):著重內容和寫實的描述,藝術象徵符 號的溝通。然而,兒童與成人對於具象的看法有所差異:年輕兒童看 的是破碎的細節;成人比較傾向整體性的觀看,原因得助於成人擁有 較為抽象的概念能力。 3.感情表現(Emotional e×pression):捕捉藝術作品感覺表達的能力。臉部表情、 手勢、姿勢都是情感的指標;情緒可以使用動勢、色彩品質、符號元 素等隱喻的方式來表達。. 25  .

(38) 4.風格和形式(Style and form):脫離藝術作品內容並專注於多樣化的形式,如 輪廓、明暗、筆法等。有經驗的觀察者可能會整合各方面的形式,如 巴洛克或立體派。年輕兒童已經具有區辨偏離照相寫實的能力,但多 為負面評價,如混亂的、骯髒的,寫實是一種標準,他們不喜歡風格 的變異。 5.詮釋(Interpretation):接收者運用想像力賦予藝術品意義、把玩其中的可能性 以及欣賞藝術作品的開放性。同樣的觀者在個人與歷史哲學的基礎 上,發展出批評與檢驗的能力。. Van Meel Jansen認為五種類型顯示不同的個體或團體在藝術欣賞上顯現不同 的特徵。在審美的發展上似乎有類似階段的轉移,也就是從語意為主到以審美為 主(風格、情感和詮釋相關)的發展導向。而主要的轉移點在青少年早期。. 2.2.11. Taunton. Taunton(1980,引註自伊彬,2008)以五個年齡組:4、8、12、16、與大學 生,每組30人,男女各半,刺激物為24張繪畫複製品,分成3種主題女人像、人 群像、靜物,4種寫時程度,以及4種空間感。研究結果發現性別沒有顯著的影響 力,8歲是個建立偏好標準的關鍵年齡。青少年偏好高寫實度的畫作,同是具有 深度空間感的也深獲青少年的喜愛,「高深度-人像」是唯一的條件,可以使16 歲的生少年放棄高寫實的作品,而造成低寫實度的偏好程度高於高寫實刺激物。 大學生和16歲青少年對於深度與寫實度的偏好相同,高於低寫實與扁平的深度。. 2.2.12. 崔光宙的美感判斷發展研究. 26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look at the most appropriate ways in which we should communicate with a person who has Autism and make it.. applicable into our day to

In light of the unique context and different student needs in every school, and the common goal of fostering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ies, the EDB has been encouraging schools

T-test on the emphasizing degree with different factors according to grouping by genders shows that girls and boys attribute differences to the factors, such as close friends,

Due to low birth rate and setting up many new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s, now the rate of entering a higher school for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has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teachers and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boys; parents and teacher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gree to use LINE attitude and be guided by real

In studying habits, 72.2 percent of the subjects attended cram schools before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hey went to cram schools two to four times a week.. After entering senior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