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層次分析與日本外交政策

第一節 層次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層次分析與日本外交政策

本章首先將介紹層次分析理論,從國際關係理論的歷史脈絡中探討層次分析 的緣起及發展,並分別針對三個不同層次論述。之後再從國際層次、國家層次以 及個人層次探討日本外交政策的特性。

第一節 層次分析

在國際關係理論中,現實主義學派以及自由主義學派乃是國際關係理論發展 過程中的兩大基柱。現實主義學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興起,在冷戰時期蓬勃發 展。以美蘇二大強權為主對峙的冷戰爆發後,以權力均衡概念為核心的現實主義 遂成為國際政治理論的主流。

傳統現實主義認定:一、國際體系處於無政府狀態(anarchy);二、國家 具有「一致且理性」(unitary and rational)的行為並為國際關係的主要行為者;

三、「權力」(power)為獨立變項,即便有其他中間變項(intervening variable,

如國際組織等非國家行為者)存在亦相對不重要。然而,進入1970年代,光依靠 傳統現實主義難以解釋美蘇對抗形成的兩極體系情況,甚或回答兩極體系何以長 期維持權力平衡的狀態。在此背景之下,華茲(Kenneth N. Waltz)於1979年出 版《國際政治理論》(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提出權力平衡狀態是國 際體系必然發展等等,修正傳統現實主義的部分論點,結構現實主義(structural realism)或稱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油然而生。31相較於傳統現實主義認為 國際政治受到人性的客觀法則所支配,國際互動不過是人性私欲作用的放大,屬 於國家分析層次;結構現實主義則是運用國際體系結構來解釋國際政治,強調國

31 結構現實主義(structural realism)被稱為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或守勢現實主義(defensive realism)。華茲作為結構現時主義的提倡者,其撰寫之《國際關係理論》(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一書被公認為結構現實主義的代表作之一。

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家是國際體系內的單元(unit),其行為受到結構的限制。32

另一方面,源自對新現實主義的批評,從自由主義概念衍生的新自由主義

(neo-liberalism)與新現實主義發生了一場爭辯。新自由主義接納了國際體系分 析途徑,更接受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假設,不過對於國際體系的運作機制及可 能發展,與新現實主義有不同的解釋。新自由主義在理論的目的與功能層面上同 時兼顧古典自由主義著重的國內層次因素,以及新現實主義著重的體系層次因素 納入解釋變項中,這也使其所要解釋的對象,同時包括了體系現象和個別的國家 政策與行為。33

然而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給了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一記當頭棒喝。

無論是結構現實主義或是新自由主義皆無法對冷戰時期的兩極體系終結作出預 測或提出適當解釋,使得國際關係理論學者開始重新反省與思考,尤其針對認為 兩極體系是最穩定體系,冷戰會持續下去的結構現實主義提出了反思與批判。進 入後冷戰時期,一種從新的分析角度出發的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

開始興起。

社會建構主義之健將溫特(Alexander Wendt)於1992年在期刊《國際組織》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中發表<無政府狀態是國家所造成的>(Anarchy is What State Made of It)一文。文中提出無政府狀態本身也是國際社會中國家透過 互動實踐所產生的,可以有多樣內涵,並非新現實主義或新自由制度主義所認定 的不可改變的客觀事實。國際政治中「結構」(structure)對「單元」(unit)產 生的約束力,並非直接來自「結構」,而是「國家(單元)自己造成的」。換句 話說,溫特認為華茲所謂的「結構」並不是一個靜態的常數(static given)而是 一個在單元層次的動態變數(dynamic variables)。34此一觀點也奠定了日後國際 關係理論研究朝向「跨層次分析」(cross-level analysis)方向發展的基礎。從上

32 張亞中主編,陳欣之等合著,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第 2 版,2007 年 11 月),頁 21-22、頁 41-43。

33 包宗和主編,蔡育岱等人合著,國際關係辭典(台北:五南,初版,2009 年),頁 116。

34 Alexander Wendt,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6, No. 2(1992), pp. 391~425.

18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一書中,借用政治學中的「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將 國際體系分門別類,主張「體系」環境的形成深深影響著「國家」之間的互動,

引起世人對「國際體系」的關注。

其後華茲的經典著作《人、國家與戰爭》(Man, the Sate and War)一書於 1957年問世,奠定了層次分析的基本框架。華茲在該書中檢視歷來關於「戰爭起 源」的分析,進而整理出三個「觀察層面」(images,或翻作意象)的論證,其 中包括:第一意象(the first Image)的觀察,戰爭發生的原因是源自人性或人類 的行為,戰爭源自自私、錯誤的侵略衝動和愚笨。36故第一意象以分析國家領導 者的個人層面,尤其是權力決策者的心理層面因素及人格特質為主,即個人層次

(individual level)的分析。第二意象(the second image)的觀察針對國家政體 本質、政府決策互動過程以及利益團體為主,即國家層次(state level)的分析。

第三意象(the third image)的觀察主要是從國際體系的權力分配結構(如:「無 政府狀態」或「二極-多極體系」)來探討戰爭或衝突的發生原因,為國際層次

(system level)的分析。在這當中,華茲特別重視第三意象的影響,認為若是第 一意象與第二意象皆未出現重大變化,則戰爭的發生必定和第三意象國際體系最 有關聯。37

35 有關「層次分析」參照:Morton A. Kaplan, System and Proces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Huntington & London: Krieger, 1957). Kenneth N.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1979). David J. Singer, “The Level-of-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orld Politics, Vol.14 (1961), pp.77-92. 耿曙,「分析層次與國際體系」,

收錄於張亞中主編,陳欣之等合著,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第 2 版,2007 年 11 月),

頁 145-167。包宗和主編,蔡育岱等人合著,國際關係辭典(台北:五南,初版,2009 年),頁 114-115。

36 Kenneth N. Waltz, Man, the S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pp.16.

37 同前註, pp.237-238.

19

其後辛格(David Singer)先於1960年在期刊《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

中針對華茲著作《人、國家與戰爭》發表書評<國際衝突:三種分析層次>

(International Conflict: The Three Level of Analysis),將華茲的架構明確確立為 個人、國家與國家體系三個層次。接著在1961年發表經典論文<國際關係的層次 分析問題>(The Level of 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著重在「國 際體系」與「民族國家」兩層次的討論。38辛格將華茲的研究加以充實、完善,

其「國際-國家」層次架構對現今國際關係研究影響深遠。

回顧完「層次分析」的發展歷程,以下就三種分析層次分類說明:

一、國際體系層次

所謂「體系」是指一套完整的概念、假設以及原則。體系的問題自 17 世紀

霍布斯(Thomas Hobbes)提出後,直至 1957 年卡普蘭在《國際政治的體系及進 程》(System and Proces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一書中,首先強調「國際體系 的起源與歐洲國家的出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39霍斯帝(K. J. Hosti)認 為國際體系是指:「由獨立的政治單位,通常是指民族國家所組成的集合體;這 些獨立的政治單位經常的,並且依據規則化的過程,產生互動。」40

華茲則認為國際層次的分析著重在國際體系的權力結構,他在《國際政治理

論》(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一書中說明,所謂國際體系包含「結構」

以及在結構中彼此互動的「構成員」(單元)兩個部分。而結構是一種概念,是 一套無形的、潛在的限制條件;結構會限制構成員的行為及彼此的互動,且迫使 構成員去動作,強調「結構」對於體系結構之中「構成員」的影響力。41華茲以

38 請參見 J. David Singer,“The Level of 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Klaus Knorr and Sidney Verba ed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pp.77-92.

39 Morton A. Kaplan, System and Proces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57), pp.3-6.

40 轉引自:彭懷恩,國際關係概論(臺北:風雲論壇,初版,2008 年),頁 48。

41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1979), p.74.

pp.79-81. 包宗和主編,蔡育岱等人合著,國際關係辭典(台北:五南,初版,2009 年),頁 32-33。

2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結構」是來解釋「國際事件」及「國家行為」,他將國際體系區分成三個「結 構層面」,包括:成員的相對地位(主權國家各成員間平等,且國際社會為無政 府狀態)、成員的相互關係(自助,互賴有限),以及成員的實力分配(依實力 可區分成兩極或多極體系),如下圖 2-1 所示:

圖 2-1 結構現實主義的理論架構

資料來源:耿曙,「分析層次與國際體系」,收錄於張亞中主編,陳欣之等合著,國際關

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第 2 版,2007 年 11 月),頁 157。

因此國際結構體系的研究途徑不同於國家層次或是個人層次,而是採用由外

向內(outside-in)的研究途徑,從分析評估國際權力體系結構作出發。

另一方面,新自由制度主義(neo-liberalism institutionalism)42對「國際制度」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的分析重點超越了「國家層次」的「制度功能」問題,

突顯「國際慣例」、「國際建制」、「國際組織」等,對國家行為或國家互動產 生的影響,其解釋模式也屬於由外向內(強調「國際制度」制約「國家行為」)

的研究途徑。

42 新自由制度主義以國際制度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了新自由主義固有理念與制度主義的研究 重心。新自由制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比較說明請參見鄭端耀,<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

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 36 卷第 12 期,1997 年 12 月,頁 1-22;盧業中,<論國際關係 理論之新自由制度主義>《問題與研究》第 41 卷第 2 期,2001 年 3、4 月,頁 43-66。

國際體系/結構因素 體系現象/成員行為 地位平等/無政府

國際事件 國家行為 自助/無互賴

權力分配

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把國際關係的整體劃分為不同層次進行分析,有助於研究更有系統性地深 入。華茲認為:「若想要正確認識某國際事件或行為,研究者不僅要同時注意三 種意象的作用,而且更要將這三種意象作為獨立的因素分別來進行審視」。43因 此,必須將這三個層次的分析綜合起來,才可以對事件做出較為全面完整的解釋。

二、國家層次

舉凡不屬於「個人」與「國際」層次的部分皆可納入「國家層次」中探討,

因此「國家層次」的涵蓋內容也最為廣泛。該層次的研究領域以影響國家決策的

「內政層面」為主,包括從國家政體型態、政府決策過程、官僚機關互動、執政 黨施政方針、國內政局形式等等屬於「政府部門」類別決策的「內環境」,以及 政經團體、社會民意團體、人民意識形態、媒體角色等等屬於「社會部門」類別 決策的「外環境」因素。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認為政治家除了受到外國政治、權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認為政治家除了受到外國政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