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湖湘學派的壯大與初期湖湘化

第一節 嶽麓書院的發展優勢

如前文緒論所述,「嶽麓書院在湖湘學派的發展史上,扮演著極重要的角

色」1似乎已成為學界的普遍共識。然而,頗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胡安國、胡宏

父子諸人避居衡嶽一帶後,一共創辦三所書院致力於講學;而胡宏高弟張栻,

也在吸取他們的經驗後,建立城南書院作為講學基地。也就是說,胡宏與張栻

是可以以自家的書院,做為傳播胡家之學的學術基地,並不需要援引嶽麓書院

為講學的「奧援」。那麼,為什麼胡宏在坐擁三家書院的同時,又向秦檜自請為

嶽麓書院的山長呢?張栻在自辦的城南書院辦學,並未讓黃宗羲和全祖望為他

撰寫「城南學案」;反倒是他掌教嶽麓書院後,才吸引了大批湖南學子跟隨他學

習,而後有〈嶽麓學案〉的產生?其次,到了南宋時期,「天下四大書院」的說

法開始出現。其中,最早提出四大書院之說的是范成大2(1126-1193)。之後,呂

祖謙3、魏了翁4、楊允恭5、王應麟6,以及馬端臨7等人,也陸續為他們心目中的

「四大書院」作下註解。當時各家用該詞所指稱的書院雖不盡相同;位居湖南

1 可參看緒論第二節的討論。

2 范成大,《驂鸞錄》,頁 843。

3 呂祖謙,《東萊集》,〈白鹿洞書院記〉,6/53-4。

4魏了翁,《鶴山集》,,〈全州清湘書院率性堂記〉,48/537-9。

5 楊允恭,〈濂溪書院御書閣記〉,見鄧洪波、陳谷嘉編,《中國書院史資料》(浙江:浙江教育,

1998),頁 112。

6 王應麟,《玉海》,〈宋朝四書院〉,167/352-354。

7 馬端臨,《文獻通考》,46/120。

70

的嶽麓書院,卻一向為各家所鍾情,始終位列「四大書院」之一8。由此可知,

嶽麓書院在宋代書院的發展史中,的確佔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是故,綜合上述

兩點,嶽麓書院必定具有其它書院所不具備的發展優勢,使得它不僅始終名列

「四大書院」,又能成為湖湘學派發展的得利助手。本節的撰寫,即希望透過討

論嶽麓書院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發展諸方面,具體呈現出嶽麓書院的發展優

勢。

為了方便討論嶽麓書院的特殊性,本章擬先就嶽麓書院在宋代的發展過

程,作一扼要的敘述。接著,再將重點放在嶽麓書院所具備的優勢上。

8天下四書院之說,始於南宋;歷來學者各有不同說法。若除去重複,則有嶽麓、石鼓、白鹿 洞、茅山、徂徠、睢陽、嵩陽七所書院的組合。見鄧洪波,《中國書院史》,頁105-32。

71 宋代的嶽麓書院

歷經唐末五代長期變亂,北宋初期一切百廢待舉;湖南各地幾乎都還未設

立官學,士人求學相當困難。開寶六(973)年朱洞(生卒年不詳)出任潭州太守。

他在當地士人的敦請下,選擇了環境幽靜、有辦學基礎9的嶽麓山,創辦嶽麓書

10,以期有助於士人向學。在他辦學後的五、六十年間,潭州的文教發展,有

了突飛猛進的進展11。其間雖然曾經一度因為朱洞的調職,出現「諸生離去,經

籍散佚」的情形;但在繼任太守李允則(953-1028)的擴建,以及上奏請賜書後

12,嶽麓書院又再度興盛起來。大中祥符五(1012)年,德行俱佳的山長周式獲得

真宗的召見,嶽麓書院也因此獲得了賜額與頒書。自此,嶽麓書院達到了它發 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而這番榮景也一直持續到仁宗慶曆四(1044)年。

隨著士人對科舉批評聲浪不斷13,仁宗慶曆四年後,開始出現三次大規模興

辦官學運動。第一次興學運動,是由范仲淹(989-1052)所發起的「慶曆興學」

(慶曆四年)。仁宗下詔在各州縣普設學校。隨著這興學熱潮,潭州州學也在那

一年正式成立14。第二、三次興學運動15,則分別由王安石(1021-1086)與蔡京

9 歐陽守道,《巽齋文集》,〈贈了敬序〉,7/16-7。

10 嶽麓書院在太祖開寶九(976)年成立。張栻,《南軒集》,〈潭州重修嶽麓書院記〉,10/693-4。

11 陳傅良,《止齋集》,〈潭州重修嶽麓書院記〉,39/806-8。

12 王禹偁,《小畜集》,〈潭州嶽麓山書院記〉,17/164-5。

13 參見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頁 265-94。

14 魏了翁,《鶴山集》,〈潭州州學重建稽古閣明倫堂記〉,49/550-2。

15 第二次興學運動,始於神宗熙寧四(1071)年的王安石變法,一直持續到神宗元豐八(1086)年。

第三次興學運動,則始於徽宗崇寧元(1102)年。這次的興學主要在恢復第二次興學運動的內容 (實行「三舍法」,改革取士方法等)。同前註 13,頁 69、86-7、141。

72

73 書院牒〉,100/411-2。魏了翁,《鶴山集》,〈潭州州學重建稽古閣明倫堂記〉,49/550-2。

「教授」為地方州學中主要承擔教育的人物,是屬於正式的官員。這個職位一直到北宋中葉才

74

75

開始吸引大批湖南學子跟隨他學習30,使得胡氏弟子群體成為湖湘學派、並臻於

其發展的鼎盛。嶽麓書院也隨之成為湖湘學派的學術基地31。在〈嶽麓學案〉中

列名的諸位學者,正是當時湖湘學學子群體的主要組成份子。

綜合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知道:其一,嶽麓書院向來為宋人所重,並自

北宋真宗起持續享譽於世。其二,對湖湘學派的奠基者胡宏而言,嶽麓書院是

有某種不可取代的特殊性;促使他在可以以三座自家書院32作為講學基地的同

時,仍向秦檜自請擔任嶽麓書院的山長。其後,嶽麓書院又在湖湘學派的傳播

史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使它邁向發展的高峰。但是,究竟嶽麓書院擁有

何特殊的發展條件,不僅使得宋人對它持續稱譽有佳、胡宏有意以它作為講學

基地,而後在湖湘學派的後續發展中,它又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關於嶽麓

書院所擁有優勢的討論,至今學界仍未有充份的認識,而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下文中,筆者將由嶽麓書院的地理位置、交通環境,以及嶽麓書院初期得

書、居南嶽、鄰名剎等方面著手;進一步呈現它得以持續名列「天下四大書

院」之一、並能為傳播湖湘學提供絕佳助力的原因,也藉此補足前人對嶽麓書

院研究的不足。

嶽麓書院的地理位置與交通環境

30 將於本章第三節討論。結合嶽麓書院後的湖湘學派,其學派學子在湖南的分布範圍不惟大大 的擴大,也逐漸與湖南士人的分布範圍相吻合。這正代著:湖湘學派在以嶽麓書院為學術基地 後,漸漸地開始廣泛引起湖南士人的關注、並願意跟隨學習。

31 可參考朱漢民,《湖湘學派史論》,頁 177;鄧洪波,《中國書院史》,頁 240。

32 即前註提及的文定公書院、碧泉書堂與雲峰書院。

76

宋代湖南地區「一湖二水」貫通全境33,水運相當發達;不僅境內往來和運 輸多半透過水路,就連前往嶽麓地區就學或旅遊的人,也幾乎都是順著湘江而 下,抵達長沙;再透過津渡橫越湘江、越過橘洲,最終到達嶽麓山坡區。因 此,要討論嶽麓書院(位於嶽麓山山麓)所處的地理環境,必須將把焦點集中在 湘江航運上。

一般而言,判斷一條河川航運價值的高低,最重要的指標為:第一,河床 平緩而連續,沒有灘險與瀑布。第二,河水深廣,利於船隻航行。第三,流量 規律,既沒有劇烈的洪水和枯水變化,也沒有太長的封凍時期。第四,支流發 達,航運四通八達。第五,流向經濟精華地區,以充份發揮航運效用。由上述 條件看來,湘江絕對可以稱得上頗具航運價值的河川34

湘江與廣西灕水同源,兩條河川在興安縣(今廣西境內)一分為二,湘江往 北流入湖南地區;灕水則持續在廣西境內向南流。湘江進入湖南地區後,流經 全州清湘縣;永州零陵縣、祁陽縣;衡州衡陽縣;以及潭州衡山縣、湘潭縣、

長沙縣、湘陰縣,再往北注入洞庭湖(圖 1-1、圖 3-1)。由於湖南屬於盆地地 形;因此,湘江自上游海陽山流出後,即一路由盆舷流向盆底。它除了在上游 地勢較高地區流速較急外;進入永州後,隨著地勢逐漸降低,航運開始一路暢 通。宋代任職廣西的張栻回湖南時,就先走陸路到全州清湘,之後再轉水路,

一路順湘江而下,不需十日就抵達長沙城南書院了35。其次,湘江源出於南嶺,

所流經區域又都是雨量充足,氣候溫暖的地方;因此,洪枯變化並不大,河水

33 今日湖南乃一湖四水貫穿全境;然而,宋代的荊湖南路,因不包括北部的澧州、朗州與東北 部的辰州,因此並無四水流貫,僅有湘江與資水流經。

34 孫金鑄主編,《中國地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93),頁 235-7。

35 張栻,《南軒集》,〈答朱元晦〉,23/867。

77

冰封結凍更是罕見。最後,以支流發達與流向經濟發達地區的標準來說,則更 是湘江最大優勢所在。為了凸顯湘江的優勢,我們可先將湖南境內的二水——

湘江與資水——拿來做比較。我們將不難發現到,湘江與資水都可算是支流眾 多、流域面積廣大的河川(圖 3-2):湘江流域廣及湖南東部,資水流域則遍及湖

南西部;兩者之中,又尤以湘江流域面積更是廣大。湘江以主流或支流與將偏 東部的全州、永州、道州、桂陽軍、郴州、衡州與潭州各州諸縣連結起來(圖 3-3、3-4),在湖南東部形成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資水則以主、支流貫通西 部的武岡軍與邵州。然而,若就二條河川的流經區域而言,我們可以發現它們 兩者是有非常大的差異。湘江位居湖南偏東,所流經地區,大多是較低平的丘 陵、平原區。這些地區又因鄰近江西,自五代以來,早就已經成為江西人移民 的重要據點36,一向是開發較早,經濟、文化都較為發達的地區;而其中的潭、

衡州兩州更是如此。反觀資水所流經區域,都是位在湘西的邵州與武岡軍境 內。這些地區多屬山地,境內佔多數的苗族與傜族居民,也大致維持較原始的 生活方式。因此,長久以來,這些地區都是開發較遲緩、經濟不甚發達的區 域。是故,就以上五個條件說來,湘江堪稱荊湖南路境內交通的黃金水道。

36 譚其驤,〈中國內地移民史-湖南篇〉,刊《史學年報》第一卷第四期(1932﹚,頁 47-104。

78

圖 3- 1湘江主流流經諸縣圖

湘陰

湘潭 衡山 衡陽 祁陽

零陵 清湘

洞庭湖

善化 長沙

79 圖 3- 2 湘江與資水水系圖

洞庭湖

80 圖 3- 3 湘江流域諸縣圖

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