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張栻與湖湘學派的興盛

第三章 湖湘學派的壯大與初期湖湘化

第二節 張栻與湖湘學派的興盛

本身就居名山、臨古剎,以及具交通優勢的岳麓書院,在購書困難的情況

獲得解決後,便一直持續發展,終成為「天下四大書院」之一。正因為嶽麓書

院擁有許多先天上的發展優勢,使得它即使在遭逢兵災、毀壞殆盡的情況下,

仍舊為胡宏所看重。當胡宏遭遇傳道困境,無法擴大胡氏弟子群體時,他便積

極尋求擔任嶽麓書院山長的機會,期望透過嶽麓書院的種種優勢與聲望,再創

傳播胡家之學的高峰。然而,在秦檜的不予回應下,他始終無法如願。到了乾

道元年(1165 年),他的高足張栻終於替他一償宿願 ——掌教嶽麓書院。至此,

嶽麓書院終於與胡家之學結合在一起。

也就是說,胡家之學在湖南的傳播,到了第三代學者張栻時,便開始和嶽

麓書院產生掛勾。接著,我們該繼續探究下去的是:結合嶽麓書院後的胡家之

學,究竟有了怎樣的傳播進展?嶽麓書院是否真的成為傳播胡家之學的有力奧

援,使它得以在湖南盛大起來,進一步完成它「湖湘化」的過程?

為了清楚呈現胡家之學的後續傳播進展,本節將援引前章的討論標準:仍

以《宋元學案.嶽麓學案114》為底本,再輔以《宋元學案補遺.嶽麓諸儒學案

補遺》115以及其它文史、筆記史料來展開討論。筆者將把討論的重心放在張栻

門人的組成、分布範圍與著作特色上;並將張栻的講學情況與胡氏父子的情形

114 黃宗羲與全祖望將張栻的門人列入〈嶽麓學案〉中。

115 王梓材、馮雲濠,《宋元學案補遺》(北京:北京圖書,2002),〈嶽麓諸儒學案補遺〉,29/580-92。

103

相對照,藉此呈現胡家之學學子群體在結合嶽麓書院後的發展。

由〈嶽麓學案〉所記載的三十三位學子,再加上〈嶽麓諸儒學案補遺〉

所增補的五位學子116;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直接受業於張栻的門人,一共有三

十八位(附錄 3-2)。下文中,筆者依舊以他們「是否為湘籍」作為分類標準;

並以他們受業情形和著作來進行分析。

第一、湘籍門人。張栻的湘籍門人有胡大時、吳獵、蕭佐、趙方、王居

仁、宋文仲、宋剛仲、周奭、鍾如愚、梁子強、謝用賓、呂陟、吳倫、蔣復、

蔣元夫、鄭伯壽與鄭仲禮十七人。

張栻最出色的弟子為胡大時與吳獵。胡大時不僅是胡宏的兒子,也是張栻

的女婿。他繼承胡氏家學,持續為胡氏之學在湖湘地區的傳播作出貢獻。吳獵

則隨張栻學「求仁之學」,並將秉持胡氏之學重經世的學統,將學問運用在經世

濟民上,而非僅視學問為章句之學。吳獵可說是湖湘學派重經綸之術的代表人

117

蕭佐、趙方兩人則是前文提及的「胡家之學父子檔」。蕭佐外祖父黎明與父

親蕭某兩人,分別為胡安國父子的門人,而他本人也跟隨張栻學習。他因為擔

憂師訓將隨歲月流逝,特地興建「師友堂」來收藏胡安國父子與張栻諸人的手

116 王梓材、馮雲濠在〈嶽麓諸儒學案補遺〉中,一共增補張栻門人十人。十人中,若扣除與

〈嶽麓學案〉重疊部份,則僅有七人 - 徐椿年、馬之純、黃執矩、呂陟、鄭伯壽、鄭仲禮、方 某(名已佚)。然而,筆者遍查史籍,均未見徐椿年受業於張栻的記載(《江西通志》和《文定 集》均言徐椿年受業於張九成),而方氏的名字與事蹟俱已不可考;因此,本文將不討論徐椿年 與方某兩人。《江西通志》,85/863;《文定集》,〈徐壽卿集序〉,9/666。

117《宋史》,397/12085-8 。

104

118《鶴山集》,〈湘鄉蕭定夫佐師友堂〉57/638-9。因為蕭佐也曾向朱熹問學,他的師友堂除了收 集胡安國父子與張栻的手稿外,也保存了朱熹的手稿。

125《止齋集》,〈湖南提舉薦士狀〉,20/661-2。

126《南軒集》,〈宜人王氏墓誌銘〉,41/1108;《誠齋集》,〈通判吉州向侯墓誌銘〉,130/664-5。

105

127《南軒集》,〈題周奭所編鬼神說後〉,33/1013-4;《大清一統志》,277/409;《朱子語類》,

120/462。

132《學案》,〈嶽麓學案〉,71/1135。

133 《學案》作「南山」,應該是「東山」。疑似後人傳抄有誤。同前註 130,57/322、58/343-4。

134 凌迪知,《萬姓統譜》,86/267。

106

最後,受學時機不明的門人,有鄭伯壽與鄭仲禮兩人。他們二人在張栻離

開湖南、仕宦它地後,仍與張栻保持聯絡、來往問學。張栻勸勉他們在湖南士

人僅樂於求知,而少真下功夫的同時,務必保持彼此討論的好習慣135

第二 非湘籍門人。張栻的非湘籍門人有游九言、游九功、周去非、沈有

開、馬之純、吳儆、張巽、蘇權、劉強學、李壁、李埴、曾集、鍾炤之、陳 琦、潘友端、宋甡、彭龜年、曾撙、趙善佐、黃執矩與簡克己二十一人。

因家學淵源的傳承,在跟隨張栻之前,已對道學有相當了解的門人是游九

言、游九功兄弟與周去非。游九言、游九功為著名道學家游酢136的三世孫137

本身已家學淵源,在追隨張栻學習後,他們的學問又更上一層樓。游九言後來

還為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作序。周去非則是程頤弟子周行已的族孫138。周行

已嫻熟中庸,發明中庸之旨,並將伊洛之學傳至永嘉地區,開後世永嘉一派學

139。因此,周去非在家學的耳濡目染下,必定對道學有一定的掌握。他在張

栻任職廣西期間,跟隨張栻學習140

另外三個也在張栻宦遊它地期間,受業於他門人是沈有開、馬之純與吳

儆。張栻任職嚴州與京師時,跟隨他學習的士人還不太多;沈有開是其中較早

追隨他的門人141。其次,馬之純也是張栻任職嚴州時,因適巧任職該地而受教

135 《南軒集》,〈答鄭仲禮〉,27/937。

136 游酢為二程的高足。

137《閩中理學淵源考》,〈文清游受齋先生九功〉,2/28。

138 《學案》,〈嶽麓學案〉,71/1138。

139《萬姓統譜》,61/920。;《止齋集》,提要,頁 493-4 。

140《南軒集》,〈欽州學記〉,9/686;《學案》,〈嶽麓學案〉,71/1138。

141 《學案》,〈嶽麓學案〉,71/1137。

107

142 吳師道,《敬鄉錄》,12/389;周應合,《景定建康志》,49/664;《宋元學案補遺》,〈嶽麓諸儒 學案補遺〉,29/588-9。 賦新羅參見貽亦復繼作〉,1/525、2/543、3/568 等。

148 除跟隨張栻外,他們也是劉清之的門人。

149 《學案》作「曹集,不知何所人也」有誤,疑似後人傳抄有誤,應該作「曾集,字致虛,其 先贑州人徙河南府」。《江西通志》,94/165;以及同前註 135,〈答曾致虛〉,26/912。

108

公曾幾、曾開均是當世著名士人。他們都曾任職湖南並都有道學背景;其中曾

幾更是胡安國門人150。在家學淵源的背景下,曾集早年就追隨張栻學習。他一 生奉行胡氏之學重「實」學的理念,以勤政聞名。

另外,或因自己,或因父親任職於湖南,而有機會跟隨張栻學習的門人是

鍾炤之、陳琦、潘友端與宋甡。鍾炤之任職善化縣時,追隨張栻學習。張栻為

他親筆抄錄《詩經.淇澳》一章,勉勵他積極向學,其求「天理明與本心立」

151。陳琦在父親的啟迪下,自成年起就開始研究《易經》。他在衡陽任職後,便

開始跟隨張栻學習,不僅學問日益精進;他更秉持湖湘學派重經世的理念,以

「通曉民事」有名於世152。潘友端與宋甡則是因為父祖任職湖南153,而得以跟

隨張栻向學。潘友端自十七歲起便受教於張栻,他的父親潘畤在淳熙十五年 (1188)擔任湖南安撫使時,還曾著手擴建嶽麓書院。宋甡則在十四、五歲時,

便獲得張栻的大加讚賞,認為他具有足以「任道」的資質154。他的詩文都深受

張栻的影響:不僅風格幽遠、蘊含高遠的意旨,議論也多根源於理,並務求有

用於世,而非僅講究詞藻的華美155

最後,純粹因為慕張栻之名,而遠從他路前來或以書信問學的門人有曾

撙、趙善佐、黃執矩、簡克己與彭龜年五人。曾撙由江西至湖南受業於張栻,

150 曾弼、曾幾與曾開的生平,均參閱《江西通志》,頁 162-163。

151同前註135,88/29。

152《南軒集》,〈答朱元晦〉,23/868。

153 潘友端父親潘畤兩度任職湖南;宋甡則是父祖皆曾任職湖南地區,極有可能後來遂定居湖 南。見張淏,《會稽續志》,5/515;以及同前註 146,〈宋文林郎墓誌銘〉,42/669-72。

154 同前註 146,〈宋文林郎墓誌銘〉42/669-72。

155 同前註 146,〈跋西園宋茂叔遺藁〉,36/565 。

109 節夫罷官歸盱江以小詩寄別〉、〈拙齋記〉、〈與曾節夫撫幹〉,3/559、5/596、5/599、12/726、

28/938 等。

157 盧焯,《福建通志》,51/746。

158 郝玉麟,《廣東通志》,44/78。

159 凌迪知,《萬姓統譜》,81/196。;同前註 162,頁 77。

160 《學案》,〈嶽麓學案〉,71/1131;不著撰人名,《氏族大全》,〈毋自欺〉,10/952。

161 即彪居正、趙棠、蕭某、毛以謨與後來移居湖南的吳翌。

110

人的分布不論是由它路而來或是來自湖南地區,都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張栻

的他路門人中,來自東部的江西、兩浙地區的,雖然仍佔了大部份;不可忽略

的是,他也吸引了不少來自更東邊的福建、湖南西北部的四川,以及東南部的

廣東地區的學子。至於張栻湘籍弟子的分布範圍,則也有顯著的擴增現象:由

胡宏兄弟門人僅分布於湘江主流流經的衡山與湘潭,加上支流流經的湘鄉縣三

個縣;擴大到幾乎所有湘江主流流經的州縣。張栻門人不僅有分布於北部潭州

長沙、湘潭、衡山、湘鄉縣與衡州衡陽縣的十位門人;也有遠及南部永州祁

陽、零陵縣與全州清湘縣(附錄 3-2、圖 3-4)的五位門人。伴隨著胡家之學弟子

分布範圍的擴大,嶽麓書院的交通優勢,實可俾益於胡家之學傳播於湖南的事

實,也就於是一目了然。第三,就胡家之學再傳條件而言,張栻門人的組成也

是非常具有優勢。首先,張栻門人中有眾多碩學名儒的後代,他們在跟隨張栻

學習之前,多已因家學薰陶而有相當學問基礎;例如李壁、李埴兄弟是史學家

李燾的兒子。此外,游九言、游九功兄弟與周去非三人,則更是二程高弟游酢

與周行已的後代,有著相當深厚的道學家學淵源。其次,張栻門人中,也有多

人潛心研究道學,並留下道學相關著作;游九言為周敦頤《太極圖書》作序、

周奭為邵雍《皇極經世》作節要、趙善佐撰《易疑問答》等均為其中顯例。其

三,張栻門人中,並不乏主教書院與擔任州學教授者。例如周奭與鍾如愚分別

掌教漣溪與南嶽書院,梁子強也任教潭州州學。其中,梁子強擔任潭州州學教

授,尤其具有特殊意義。誠如前一節所述,自「潭州三學」制建立以來,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