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工作壓力的理論與研究

Selye(1956)首先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深入探討壓力,認為壓力是對任何要求 所產生的一種非預期反應。亦即個人面對刺激,為重新恢復正常狀況所做的反應,

不論該刺激是否超過個人負荷程度,凡有此反應,即表示正處於壓力之下(引自郭 山林,2006)。張春興(1991)認為壓力是指個體生理或心理上感受到威脅時的一種 緊張狀態,會使人在情緒上產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感受。

Lazarus和Folkman(1984)認為壓力是個人與環境間的特殊關係,個人會經由 認知評估此關係對他是否造成負荷或資源無法因應,一旦無法平衡且有威脅感時,

壓力便會產生。郭峰偉(2000)認為壓力是個體在和環境交互作用時,在面對具 威脅性的情境時,因暫時無法脫離困境消除威脅而產生的一種被壓迫的不愉快甚 至是痛苦的感受。李勝章(2002)認為壓力是個體與環境互動中,知覺環境刺激 超過個體負荷而產生緊張狀態。郭山林(2006)認為壓力是人與環境的互動而產 生的,在某種情境下個體預測可能產生不安定的情感或感受到精神上的威脅,因 而引起情緒上和生活上的反應,即會造成身心緊張、焦慮、挫折、壓迫⋯等現象。

個體因不同壓力源而引發不同的壓力反應,不同理論而有不同的概念,大致 上可歸納三種類型(方金香,2002;王金敦,2005;李勝章,2002;郭峰偉,2000):

(一)刺激取向型:將壓力視為環境的刺激或迫力,此刺激是客觀存在的外在事 件,使個體產生不適感。環境中的重大改變,影響個人的重大生活事件,日常生 活的困擾,如果超過個體的容忍程度,而造成生理及心理的緊張狀態,即是壓力。

(二)反應取向型:將壓力視為個體對外界威脅或挑戰等刺激而產生的生理或心 理反應。Selye(1956)提出個人面對壓力時,為自我保護免受環境威脅而產生的

生理反應,這種承受刺激的反應歷程,稱之為「一般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共可分三個階段:

1. 警覺反應期:個體知覺到環境壓力時的第一個反應,準備接受挑戰或逃避。

2. 抗拒期:個體嘗試修補創傷,有效適應壓力,而使症狀改善或消失。

3. 耗竭期:個體適應壓力的資源有限,若壓力源持續存在未減弱,則將導致衰竭。

(三)互動取向型:將壓力視為環境的刺激與個體交互作用的結果。當個體從環 境的要求或內在需求的容忍量,超過個人生理、心理和社會資源所能負擔,經由 認知評估之後不平衡的狀態或是不愉快的結果。

Seley(1983;引自程一民,1996)將壓力分為四類:過度壓力(overstress)、

過低壓力(understress)、優壓力(good stress)、劣壓力(bad stress)。過度壓力 或過低壓力的結果為無聊、心理停滯、疏離感或缺乏自我實現感。劣壓力則是在 某種壓力互動時,所體驗到的不愉快、有害之事件。優壓力是在某種壓力狀態下 所能體驗到的愉快興奮與實現感,能幫助個人超越自己的極限,因此工作壓力並 不一定會造成負向的影響,適度的工作壓力反而有助於良好的工作表現;只有當 環境要求超過或低於個人適應能力,使壓力在過高或過低時才可能造成負向影 響。

上述各家學者對壓力持不同觀點論述與研究結果,本研究對壓力所採之觀點 為互動取向型,在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下,知覺環境刺激超過個人身心及社會資 源所能負荷而生的緊張狀態。

二、工作壓力之定義與來源

Gmelch(1983)指出工作壓力是工作環境中的任何特徵對個體所造成的一種 生理和心理的脅迫感。Lazarus和Folkman(1984)認為工作壓力的形成乃是個體經 過認知評估外在工作刺激事件對個體威脅的程度。Steers(1988)認為工作壓力是 個體在工作情境中面臨某些工作特性的威脅所引發之反應。郭峰偉(2000)認為 工作壓力是個體和工作環境互動時所產生具威脅性的的結果,使人產生一種被壓

迫、緊張甚或不舒服的狀態。李勝章(2002)認為工作壓力是個人與工作環境交 互作用下,產生生理或心理的緊張狀態。郭山林(2006)認為工作壓力是在工作 環境中,透過事件刺激或威脅,所引發個人的生理、心理及行為改變現象,其探 究的重心亦多聚焦在工作環境與工作者間互動關係上。李旺憲(2008)認為工作 壓力是刺激與反應的產物、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而成的、是資源與能力不足所 造成的。

國內外學者對工作壓力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大致可歸納為三類(王金敦,2005;

李勝章,2002):

(一)強調工作環境因素:認為個人感受壓力的主因是來自工作環境的特質。

(二)強調個人反應狀態:將個人因工作要求而衍生的生理、心理的失衡狀態視 為壓力。

(三)強調個人與工作環境交互作用:經由個人與工作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而引 發壓力感受。

關於工作壓力的研究相當多,而教師的工作壓力僅是其中一種。Kyriacou和

Sutcliffe(1978)認為教師工作壓力是教師因職務上所賦予的要求、期許和職責而產 生的負向情感(如生氣或沮喪)反應症狀(引自Hanchey和Brown,1989)。郭峰偉(2000)

認為教師工作壓力是教師在和學校情境的互動中,在教學、行政、以及學生和家 長及同事的關係方面所產生個人無法適應的情感。本研究認為教師工作壓力是指 教師在與學校相關的人事物因職責所在而產生互動時,衍生出的生理及心理的緊 張狀態。

造成工作壓力的來源,各學者看法不一。連娟瓏(1998)整理國外學者Ivancevich 和Matteson(1980)、Brief 和Aldag(1976)、Duseath(1995)的研究,針對工 作壓力的來源歸納出(引自王金敦,2005):

(一)個人因素:基本特質(年齡、性別、婚姻狀態、教育程度等)、A型性格、

內外控制信念、成就動機等人格特質。

(二)組織因素:包含組織實體環境(溫度、燈光、噪音等)與組織特質及程序,

包括組織氣候、人際關係、工作本身因素、角色特性(如:角色模糊、角色衝突、

角色負荷)、工作負荷、領導型態及激勵措施。

(三)外在環境因素:包括家庭、遷徙、居住環境、經濟因素等生活壓力(life stress)。

李旺憲(2008)整理相關文獻發現造成工作壓力的因素可能有:

(一)環境組織:包含組織文化、組織氣氛、組織結構。

(二)工作本身:包含工作負荷、工作過量、工作特性、工作環境等。

(三)個人內在衝突:包含角色模糊、角色衝突、角色期許、角色負荷等。

(四)人際關係的處理:同事之間、上司與部屬或是與組織外的人際互動等。

(五)上級壓力:來自上級機關行政要求或法令限制。

(六)專業知能:含專業成長、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以及工作所需的技術等。

李勝章(2002)認為教師工作壓力來源,有人際關係、工作負荷、學生行為、

班級教學、新的教育措施、家長問題、角色扮演、內在衝突、專業知能、決策參 與等,這些壓力源常使教師在工作情境中感受到強度不等的壓力。

張紉(2002)以不同單位中輟預防服務工作者對於中輟問題認知探究結果顯示,

不管是教師還是社工均認為中輟原因以家庭及個人因素影響最大,處遇也以家庭 跟提供另類教育方式為主,服務的對象不只是學生連整個家庭都需要關注,國外 中輟預防處理方案經驗觀察,中輟學生家庭的處遇仍是以學校系統為主導機制,

由校內不同的助人專業工作者(社工或心理輔導人員)和教師一起推動。黃慧華

(2002)的研究指出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在學校體制內的困境有:部分教師不願 接納中輟生、學校輔導教師不足個人負擔過重、師生比例過高、教師的輔導能力 待加強等,這些因素影響中輟學生復學輔導的成效,也是學校教師感到壓力的諸 多原因之一。

綜上文獻所述,造成教師工作壓力的來源眾多,而從研究者實際工作經驗中 發現,教師參與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的壓力源也來自於學生行為、家長問題、人

際溝通與關係、推陳出新的教育輔導措施、教師個人內在衝突、缺乏專業的輔導 知能等,故本研究以中輟學生、學生家長、學校政策與措施三部分為探究教師參 與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壓力來源。

三、教師工作壓力相關理論

有關工作壓力模式眾多,教師工作壓力的概念源於一般工作壓力的研究,而 本研究探討主題為國中教師參與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壓力,因此只提出跟本研究 對象及研究變項相關的模式。

(一)Kyriacou和Sutcliffe的教師壓力概念模式

Kyriacou和Sutcliffe(1978)認為教師壓力是一個多向度的構念(引自Hanchey 和Brown,1989),主要是教師從事與教育相關工作而產生的。教師覺知的壓力源 包括:1. 工作上加諸於自身的要求。2. 評估自己無法符合要求。3. 無法達到要求 會產生威脅。

教師會評估壓力源,若對個人自尊與安全造成威脅時才會產生壓力知覺,並 會因應降低威脅感;若持續處於壓力狀態而無法有效因應,將會導致疲倦、匱乏 與耗竭。模式如圖2-3-1所示,此模式有四條回饋線,A表示因應策略對壓力源評估 的影響,若因應得宜,則實際壓力源的程度可減到最小;B表示教師壓力反應,根 據身心狀態可以直接評估壓力對人身的威脅;C表示長期壓力所導致的慢性症狀,

可能會造成非工作壓力源;D表示教師過去處理壓力的經驗會影響目前評估的結 果。

D

A B

C 圖2-3-1 Kyriacou和Sutcliffe(1978)教師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Hanchey,S.G.和Brown,R.(1989)The relationship of teacher burnout 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appraisal,coping system,role strain and teacher/principal

behavior(p.44.CA: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二)Tellenback、Brenner及Lofgren(1983)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Tellenback、Brenner及Lofgren(1983)提出教師工作壓力理論模式。其主要特點 是指出學校的社會特質如:所在學區、學校規模、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年齡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