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工具變成了行動者: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工具觀點

第三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工具變成了行動者: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工具觀點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變了他們與世界的關係,以及他們對世界(例如新聞現場)的認知呢?「攝影記者 – 攝影 工具 – 新聞現場」究竟是一種果,還是因呢?

第四節 工具變成了行動者: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工具觀點

在以上的段落,本研究藉著探討各種關於人與工具的文獻,思考人與工具,以及空間 之間的關係。我們發現,工具對人來說,其實不只是物質器具而已,更是攸關我們人類智能 配置,以及「涉入」至外在世界的方式。「攝影記者 – 攝影工具 – 新聞現場」之間的關係 絕非只是在某個空間使用攝影機的活動而已,也同時是使用工具,延展智能,並與外在世界 接觸的涉入活動。當然,對攝影記者來說,工具 – 特別是攝影工具 – 始終扮演核心角色,

但更值得我們注意是,攝影記者賴以完成任務的事物可能已經不只是攝影機而已。而且,當 我們更進一步地想分析工具以及它 (們)與人之間的關係時,會發現定義或描述某一工具 的「本質」或特色,本身就已經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如 Heidegger 所說:

「嚴格來說,從來沒有一件用具這樣的東西『存在』。屬於用具的存 在一向是一個用具整體。只有在這個用具整體中那件用具才能夠是它所是的 東西。用具本質上是一種『為了作...的東西』。有用、有益、合用、方便等 等都是為了『為了作...之用』的方式,這各種各樣的方式就組成了用具的整 體性。在這種『為了作』的結構中有著從某種東西指向某種東西的指引。」

(喬瑞金等,2009:85)

Heidegger 提出工具實際上沒有本質,某件工具之所以用某種方式被使用(而不是以其 他方法使用),其實需要更深入的思考。事實上,如同各種有關科技物的「機緣」或「符擔 性」(affordance)13的討論中指出(鍾蔚文等,2007;方念萱;2008;王靜怡,2008),物

13 在台灣,有學者將 Affordance 翻譯成機緣。(鍾蔚文,2007;方念萱,20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件或許有其固有的物質特性,或某種先於使用者需求而存在的特質(例如:空氣支持了呼吸 這件事情;水提供了游泳的可能性;固體物質則供給可削、塑形等特性),但「某物的價值 必定會隨著觀察者的需求不同而有所改變」(Gibson,1986;轉引自王靜怡,2008)。因此,

例如我們思索究竟什麼是攝影機時,其實並不能只從攝影機本身的構造、功能,以及各種物 質特性來找答案,而必須從攝影機究竟「為了作...之用」的方式去思考。或句話說,攝影機 只有被置放在新聞攝影活動中,我們才能真正描述它對攝影記者的意義。以「行動者網絡理 論」(Actor-network Theory)的話來說, 工具的本質或意義並非由工具本身而生,而是視乎 它在某個行動者網絡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與其他行動者(actor)之間的關係。

行動者網絡理論原本是一種以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為興趣的研究取徑,作為科學社 會學的一部份,它強調所謂的科學或知識,實際上也是自然與社會的互構過程。也就是所謂 的科學知識,其實隱含了社會想像、社會利益,與科學家信譽密切的社群活動等過程。對行 動者網絡研究者來說,科學與修辭學之間其實有許多類似的地方(郭明哲, 2008)。科學,

甚至是我們所認為的「世界」其實並不是具備理所當然的意義,而是行動或行為後的狀態:

「我們根本無法預設、也不可能知道在實際行動之前是否有這樣一個 一般性、先驗性的存在架構,告訴(規定)我們世界有什麼、是什麼;事物 是什麼、是由什麼構成的事實,總是必須經過實現具體相關知識與事物的過 程而被穩定下來,而世界是在此實現過程中被具體化的。」(林文源 2007)14

行 動 者 網 絡 理 論 提 出 , 知 識 、 社 會 群 體 , 以 及 物 質 世 界 等 實 際 上 是 各 種 異 質

(Heterogeneous)因素所組合、互動、連結,或鬥爭的暫時狀態。行動者網絡理論也被稱為 是一種「行動本體論」,物質是被促動( enacted)、展演(perform)的結果,是由轉變工作

14 見 140.114.40.238/files/T200702.pdf,頁 16。

中的某種狀態(state of affairs),成為一種事實(a matter of fact),一直到最後在穩定的網 絡中成為理所當然的存在(林文源,2007)。而和其他理論取向最大不同,也對本研究最大 暸解多樣化的行動者之利益,並且轉譯(translating)15(包括空間和形式的)這些利益,使 得行動者一同工作或彼此同意。對行動者網絡理論來說,工程(科學)和社會學是分不開的

(Sismondo,2004/林宗德譯,2007)。

因此,行動者網絡理論強調連結:

「網絡是一系列的行動(a string of actions),所以行動者,包括人與 非人的,都是成熟的轉譯者,他們的行動,也就是不斷地產生運轉的效果, 革命。Latour 認為,巴士德之所以能夠成功,其關鍵便是把實驗中的細菌變成他的結盟者,並且透過一系 列的做法,例如謹慎策劃的公開示範,讓社會大眾受邀目睹已經操演過的結果。公開示範讓他們相信巴士

德的研究是值得的,因此也成功地構築出一個行動的網絡。另外,轉譯這個用語其實是Latour 引用法國思

想家Michel Serres 討論希臘神話中信使 Hermes 的觀點,也就是為了在各種異質的知識中傳遞信息,神的信

使Hermes 發現,除了只會譯碼是不夠的,他還常常必須隱藏、偽裝、甚至要背判,如此才能完成傳遞信息

的任務。(Sismondo,2004/林宗德譯,2008; 郭明哲,20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每個點都可能成為一個歧義。這種網絡不是純技術意義上的網絡,而是一種 描述連接的方法,它強調工作、互動、流動、變化的過程,是worknet,而 不是network。」(吳瑩等,2008)16

正如「事實」或「世界」本身是一種建構過程,是一種網絡運作下的暫時結果,實際 上網絡中的「行動者」(人與非人/攝影記者和工具)也只能置放在網絡之中,以關係和連 結的角度去審視,才能真正理解其意義。在這一點上,行動者網絡使用了符號學的方法,也 就是說,如同符號學所宣稱,某個符號的意義(例如某個英語單字)只有在句子中方能被理 解其意義。符號的形成脈絡化的過程。而我們所謂的「現實」或「社會」也正是類似的,需 要被置放在脈絡中,才能被理解的「文本」(林文源,2007)。

在此,回到本研究的核心,也就是電視攝影記者與工具以及現場之間的關係,那麼當 我們想深入探討這種關係時,事實上必須把攝影記者、工具以及現場置放在一個三者關係外 更大網絡之中,才能得到更進一步的理解。特別對於攝影工具而言,它其實沒有必然的「本 質」,而只有在網絡中,或在它與其他行動者連結之中,所展現出來的一種「為了作 ...用」

的方式,或被「使用」的方法。而且這種「使用方法」和其意義,也必須透過它與其他行動 者之間的關係,才能更進一步地被真正瞭解。當然,在初步的思考中,電視攝影記者與攝影 工具的「為了作...用」的方式,必然存在重要的關係。其實,Latour也曾經提出一個關於人 和物關係的精彩例子,認為人與槍枝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對稱和互補的。他說,當人類製 造槍枝時,必定已經想像一個有能力的使用者,而使用者的能力也讓人可以想像一個與他匹 配的武器。所以,不會存在著沒有使用者的武器,相反地也不存在著一個沒有武器的使用者 任何一項技術物,事實上都暗示了另一造的存在(魯貴顯,2010)。因此,當我們探討攝影 工具時,事實上也是探討攝影工具到底如何被「用」,而當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時,實際上也 是再思考攝影記者在網絡之中到底如何進行他們的攝影活動。

16 見 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article/2008/12/1643.htm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且,以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角度來看,探討電視新聞攝影工作中的「人 – 工具 – 現 場」的關係時,難以避免地也必須把這種關係視為一個網絡的形成,並且需要思考當中的

「行動者」,以及他們/它們之間的連結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行動者網絡理論除了強調

「連結」(不同行動者的合作),也提出「連結」中存有「權力」互動的問題, 因為不同行 動者(不管是人或非人)可能各自有不同的利益或角色需要,而網絡形成的過程,除了是

「協力」過程,也是「結盟」的過程。而當「結盟」過程中,不同行動者之間出現「利益」

上的衝突時,連結便可能從協力變成了權力的問題。在真實世界中,「網絡」不一定都能成 功地建構,「結盟」也並非總會成功。而對我們來說,攝影記者雖然是 「名義」上電視新聞 攝影網絡的關鍵行動者,但他/她可能並不一定是網絡中能力/權力最大者,甚至也可能不是 網絡的真正發動者。

因此,當我們以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角度去思考攝影記者與攝影工具以及新聞現場之間 的關係時,事實上可以把攝影記者與工具之間的關係,視作網絡中不同行動者之間的連結關 係,而電視新聞攝影這種活動 – 至少以攝影記者的觀點來看 – 也就是攝影記者與各種不同 行動者連結並形成某個行動者網絡過程。而且,如同John Law(1992)提出,所謂的「人」

在某種角度而言,其實是一種「異質的、互動的、物質的網絡所產生的結果」(“ ...what counts a person is an effect generated by a network of heterogeneous, interacting, materials.”),因此 在研究電視新聞攝影這個行動者網絡時,我們實際上也在探討 攝影記者在網絡中的狀態或位 置17。透過行動者網絡理論來觀察,電視攝影記者中「人 – 工具 – 現場」之間可能是更龐 大的行動者之間的關係下,攝影記者與攝影工具以及新聞現場之間的「連結」關係。

17 當然,以行動者網絡理論來看,人與網絡之間的關係並非恆定,或具備本質的,但卻常常會從某種狀態

(state of affairs)變成某種事實(a matter of fact),一直到最後在被穩定的網絡中,成為裡所當然的存在

(state of affairs)變成某種事實(a matter of fact),一直到最後在被穩定的網絡中,成為裡所當然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