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個案:電視新聞攝影活動

第三節 解題活動中的關鍵任務:想像、聚焦、校準

二、 建構影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文字記者)可能就會先對新聞現場進行想像,規劃採訪流程,或準備攝影器材。因此,還未 到達新聞現場前,「人 – 工具 – 現場」其實就已經透過想像和規劃的方式逐漸形成。很多 時候,現場以及工具(攝影機)都可以是種選擇。「人 – 工具 – 現場」作為電視新聞攝影 解題任務的核心,實際上在某些採訪形態中是可以選擇的組合。如果把新聞現場視作為與行 動有關的「情境」,那透過實例,可看到了人和工具在這個「情境」的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重 要的角色。不過,在訪談和實務觀察中我們也發現,攝影記者並非憑空想像,而是必須具備 賴以進行想像的資訊。而採訪場所是否為攝影記者所熟悉、文字記者提供資訊是否充足,以 及攝影記者是否有時間和意願去尋找相關的資訊(例如:上網或看報紙)等等因素,都可能 影響著「想像現場」的可靠性和品質。

二、 建構影像

到達現場後,攝影記者開始使用攝影工具,正式進行拍攝作業。在攝影工具使用上的 角度來看,「錄影紀錄」的活動可以說「人 – 工具 – 現場」關係的核心;正是因為「錄影 紀錄」,攝影記者、攝影工具以及新聞現場才算得上真正地連結在一起,並構成實務中的

「新聞攝影」。但以解題的角度來看,攝影記者在新聞現場的拍攝活動,實際上也是尋找解 題答案的其中一個過程。如果說攝影記者的其中一個重要解題任務是後製剪接,那在現場的 拍攝過程中,攝影記者便可以說不斷地透過使用物質攝影工具,生產能被用在後製剪輯的影 像素材。但拍畫面除了需要熟練地操作物質攝影工具外,也會面對「拍什麼」和「如何拍」

的問題。攝影機雖然提供了攝影記者把現場事物轉化為錄影影像的可能,但現場中甚麼事物 該被轉化為影像,則需要更多不同的資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 尋找目標、鎖定拍攝時機

不管是由於影帶容量的考量,或實際拍攝作業的目的,電視攝影記者拍攝活動並非

「全都錄」的行為。一方面這表示並非現場中的所有事物都是拍攝對象,攝影記者總是會鎖 定某些事物拍攝;另外一方面,攝影記者也並不是時間上「一鏡到底」不間斷地進行攝影,

被拍進錄影帶裡的時間往往只是整個新聞發生過程的一部份。案例四中新聞採訪的地點在台 北圓山大飯店 12 樓,當天正要舉行第六次江陳會的簽約儀式。在會場的攝影高臺上,擠滿 了 50 多位中外媒體的攝影記者。會場中間,則是站滿了海基會和海協會的工作人員。在這 個案例中,當主角人物,也就是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和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還沒出現在會場 時,攝影記者們(不管是平面攝影或電視攝影記者)都在休息等待,或測試性地拍攝零星畫 面,而只有當主角走進會場時,這個「現場」才開始變成「新聞現場」。「紀錄現場」可以 說首先是尋找和鎖定目標的過程:

司儀宣佈:「請海協會陳雲林會長,海基會江炳坤董事長入場。」

會場中,江炳坤與陳雲林並肩走到中央,一瞬間,原本寧靜的新聞現 場,充滿照相機的快門聲。閃光燈閃個不停。身旁的電視攝影記者用右手大 拇指啓動 REC 鍵,開始錄影。

時間過了大約十秒,江陳兩人坐在位置上,快門聲音開始逐漸變少,

身邊的攝影記者按下 REC 鍵,停止錄影。攝影記者們再次等待著。

「請陳雲林會長,江炳坤董長,簽署協議。」司儀又宣佈。

又是一瞬之間,閃光燈再次此起彼落,快門聲爭先恐後,身旁的電視 攝影記者又再一次按 REC 鍵,把鏡頭對準現場,直到簽署的動作完畢,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場又開始回歸寧靜。...。(觀察日誌,2010.12.21)

在實務中,我們發現新聞現場中並非任何事物都是攝影記者的拍攝對象,攝影記者只 會針對特定的對象和動作進行拍攝。因此,如果把整個新聞現場當作是一個物理空間來看,

可以發現實際上被紀錄在攝影工具中的只是這個空間的一小部份而已;而且,只有當「主 角」出現或流動過的空間,才有可能被紀錄在攝影機的影帶或光碟之中。

在案例一中,攝影記者在拍攝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拜票行程時,他鎖定的拍攝對象或 新聞的「主角」可以說就是蔡英文。在大約 40 分鐘的採訪中,攝影記者鏡頭指向的地方,

絕大部份都是與蔡英文行進的地方。其實,當攝影記者下採訪車時,他就忙碌地尋找「被攝 物」的蹤影:

看到拜票隊伍了,Y越走越快,穿越雍擠的夜市人群,...到處都是人,

有時候還有機車。Y終於走到隊伍前面,看到蔡英文,Y繞到前面,左右手 都放在攝影鏡頭上,開始拍攝。蔡英文不斷和夜市攤販以及逛夜市的人群握 手。Y繼續保持在正面的位置,繼續拍攝。(案例一)

在案例中可以看到,攝影記者不會拍攝蔡英文沒有走進去拜票的店家,也不會拍攝其 他夜市中與蔡英文拜票這個事情無關的逛街人群。如同案例四的江丙坤和陳雲林一樣,只有 主角出現的地方,才會吸引攝影記者的注意力。在「錄影紀錄」的活動中,攝影記者的鏡頭 和視線一直鎖定在特定的對象上。

當然,在實務中,攝影記者鎖定的對象常常不只是只有一人或一物,而就算是鎖定一 個主角(例如蔡英文),與這個主角相關的許多事物(例如與蔡英文握手的人)也往往可能 是攝影記者的拍攝對象。但不管如何,攝影記者的拍攝總是關於某個「新聞重點」,會被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定成為被攝物的人與物,都必須與這個「新聞重點」有關。有時候這個重點可能是關於特定 的人和事情(例如,江丙坤、陳雲林、簽約儀式),有時候這個重點則可能是許多事物的總 和。例如,在案例二中,攝影記者到達現場後,在文字記者的安排下,他先後拍攝了百貨公 司公關人員的訪問、網路達人模擬網路行銷的動作、化妝品專櫃小姐與網路達人的互動,以 及特定化妝產品的特寫等等,而這些「事物」都是與新聞重點相關的對象。無論如何,就電 視攝影記者工作中「人 – 工具 – 現場」之間的關係而言,在「紀錄現場」的活動中,「現 場」不只是攝影活動的空間,更是攝影記者尋找聚焦物的場所。

另外,儘管是同一人物或事物,攝影記者在時間的緯度上,也並非一鏡到底地「全都 錄」,例如在江陳會的案例中,攝影記者們只會選定特定的動作或時刻進行拍攝:

...像海浪般一樣的照相機快門聲節奏不斷地重複著,照相機的操作聲 與現場空音輪流交替在空氣之中。閃光燈們很有默契地一起閃,不斷地閃,

又很有默契地慢慢不閃,一起回歸平靜。每當司儀宣佈一件新的事情,或江 陳兩人一個新的動作出現時(例如、換約、握手、交換禮物、合影...),攝 影師們又一起開始忙碌著;動作結束,再一起停止忙碌,直到下一個新動作 出現時,又再一次忙碌地拍攝,然後也再一次在動作結束後停止拍攝。拍攝 與沒拍攝,錄影與停錄這兩件事情不斷地重複著,一直到儀式結束,江陳兩 人離場,走到看不見的地方,然後攝影記者們像下課的國小學生一樣,一鬨 而散。(觀察日誌,2010.12.21)

攝影活動除了是對象的選擇外,也是攝影時機的選擇。電視新聞攝影記的解題任務在 某個角度來看,可以說是攝影記者透過選擇拍攝特定時間中的特定對象,以把這些影像素材 指向某個特定的新聞主題。當然,分鏡的行為也暗示著後製剪輯的條件與限制,因為一分多 鐘的電視報導實在無法容許影像的「長篇大論」,而必須透過擷取特定的時間與事物來建構 新聞主題。因此,在新聞現場中,攝影記者只有在某個重要的人物出現,或某個特別的 動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發生時,攝影記者才會攝影。當主角沒出現,或動作沒有發生時,攝影記者常常在等待。其 實,如同平面攝影記者強調「決定性的瞬間」,電視攝影記者也在選擇他們的決定性的攝影 時機。被「儲存」在錄影帶中的時間,實際上只是整個採訪時間長度中的某些時刻而已。

二、 聚焦主題、建構影像

電視攝影記者使用攝影機拍攝新聞現場的過程,可以說是透過物質攝影工具的操作,

把新聞現場特定的時間與空間轉化電子訊號,紀錄在錄影載體的過程。而這種被轉化的電子 訊號,除了是具有物質性的特質外,實際上也是如同 Vygotsky 所稱的「心智語言」。被紀錄 的影像素材在我們人類的使用方式中,被賦於某種符號功能(甚至超越這種功能),用來

「再現」某個時間上已經回不去的「現場」。不管光學鏡頭前人與物的行為到底是否自然發 生,這些被紀錄下來的影像都是某種 Barthes 所說「此曾在」的素材與證據。對電視新聞攝 影來說,這些素材並非在「紀錄」的瞬間就完成其意義,它們實際上還將會用在電視新聞報 導裡,也就是某影像序列之中,以用來建構特定的新聞主題。現場攝影,可以說是為了完成 電視報導中影像序列的鋪陳所進行的素材生產活動。

而在實務中,當電視攝影記者找到與新聞主題相關的對象時,他/她會不斷透過分鏡 的動作,以不同的景別拍攝被鎖定的對象,以累積一定數量的影像素材,以便在後製剪接中 有足夠的畫面可用。也就是說,為了完成解題任務,攝影是一種新聞影像 「質」和「量」的 累積過程。例如在案例一中,攝影記者不斷把鏡頭指向蔡英文:

而在實務中,當電視攝影記者找到與新聞主題相關的對象時,他/她會不斷透過分鏡 的動作,以不同的景別拍攝被鎖定的對象,以累積一定數量的影像素材,以便在後製剪接中 有足夠的畫面可用。也就是說,為了完成解題任務,攝影是一種新聞影像 「質」和「量」的 累積過程。例如在案例一中,攝影記者不斷把鏡頭指向蔡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