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個案錄影記錄

本研究試圖從「人 – 工具 – 現場」的角度切入探究實務中的電視攝影工作,但除 了關注攝影記者「連結」工具的過程,更希望分析出在整個連結活動中,攝影記者與新聞現 場之間的關係。因此,對本研究來說,攝影記者與其他行動者之間的「關係」或「互動」,

可以說是觀察和分析的重點。但在規劃收集資料時,研究者卻發現要找出可以被分析的資料 其實並不容易。例如,研究者作為實務工作者反思個人工作經驗,首先會發現電視新聞攝影 活動經常沒有固定的樣貌或狀態;新聞攝影工作隨著採訪路線或新聞類型等等之不同,會出 現不同的活動樣貌,而且其活動也經常是動態的,難以被視為一種靜態對象置放在實驗室或 書桌前加以觀察和分析。例如,有突發狀況的社會新聞現場,和相對平靜的生活新聞現場,

對同一個攝影記者來說,可能就非常不同的工作形態。所以,要從不同的新聞類型中找出共 同的特質,可以說是本研究的首要困難。

另外,研究者作為實務中的攝影工作者,「我」似乎無可避免地成為一個「完全參與 者」(Complete participant)。R. Gold 提出,雖然「完全參與者」可以對其觀察者有比較完整 深刻的暸解,但卻因為他/她的觀察者並不知道他/她的真實身份(除了是工作者,也是研究 者),所以會產生研究倫理的問題。而且,完全參與也或多或少會影響了研究的過程中的

「科學性」或「客觀性」(嚴祥鸞,2008)。因此,為了克服以上這些問題,本研究首先針 對不同類型(政治、社會、生活)的電視新聞攝影活動進行錄影紀錄,嘗試以「局外人」的 角色以家用攝影機,選擇特定個案,紀錄電視攝影記者進行新聞採訪的過程,以希望取得可 以被重新觀察以及思考的影像資料;一方面尋找不同電視新聞攝影活動的「共象」,另外 一 方面則希望找到更多攝影記者「連結」工具以及新聞現場的細節。而為了避免研究者的存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影響了觀察對象的行為(就如同攝影記者和攝影機的存在可能影響了現場受訪者的行為),

本研究選擇以與研究者「交情」不錯的同事為對象,以減低研究者的存在影響了觀察對象的 行為。另外,錄影紀錄的過程中,研究者也盡量以「牆壁上的蒼蠅」的「真實電影」18拍攝 方式,用旁觀者的角度進行紀錄。對研究者來說,個案紀錄的最大目的是要取得可被分析和 觀察的影像資料,因此拍攝景別多用廣角鏡頭以大景和中景,每個畫面的長度也主要以攝影 記者正在從事的活動來決定,不刻意分鏡和構圖,而以蒐集素材的態度來進行紀錄(因此,

也不在意素材是否適合剪接)。實際上,研究者進行個案錄影時所採取的「拍攝」方式與研 究者平日工作時所使用的「新聞分鏡」完全不同,以某種角度來看,研究的個案紀錄方式也 是一種對自己平日工作方式的反思,有助思考攝影者與工具以及現場之間的關係。

此外,本研究的最主要研究對象為搭檔採訪類型中的攝影記者。其實,實務中電視攝 影記者的工作內容往往因為單位屬性而不盡相同,例如,在香港,攝影記者(或攝影師)主 要負責現場的拍攝工作,但台灣的攝影記者除了拍攝,更需要擔任剪接任務,而且有時候也 需要單機作業,一人當至少兩人用。而台灣電視台各地的駐地記者,大部份也是攝影記者出 身,一般編制也只有一人,可以說是每天單機作業。台灣各有線電視台 SNG 部門的攝影記 者,除了負責現場拍攝與轉播,一般來說沒有固定文字記者搭檔,也不需要負責後製剪接。

事實上,以上不同攝影記者的工作方式,都可能代表了不同的涉入新聞現場的方式,以及不 同的攝影活動,以及有所差異的「人 – 工具 – 現場」之間的關係。不過,對本研究來說 , 由於文字與攝影兩人一組的採訪組合在目前為止依然是台灣絕大部份攝影記者的工作方式,

因此也成為本研究最主要探討的對象。而且,以某個角度來看,文字攝影搭檔的採訪方式其 實也強調了攝影記者的新聞攝影活動中除了必須與攝影工具連結外,更需要具備「社會智 能」,或需要和許其他人進行互動。研究者作為實務工作者也似乎感到,和不同的文字記者

18 真實電影(direct cinema)是紀錄片歷史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影片類型,強調觀察式方法(observational approach),以及拍攝者盡量不干預的立場,主張在真實事件發生時補抓最「天然」的成份,亦提出不使用 腳架、不打燈、不問問題、不安排任何人做任何事的拍攝方式。(Rabiger, 1992/王亞維譯,199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有搭檔的採訪方式和沒有搭檔的單機採訪方式,對攝影記者來說有何不同?哪個比較 困難?

3. 新聞分鏡的原因和目的?

4. 什麼是電視攝影記者的專業?

5. 電視新聞攝影工作中,最困難的地方是什麼?

6. 除了使用攝影器材外,什麼是攝影記者還必須具備的技能?

7. 攝影記者在電視新聞產製中扮演的角色為何?

8. 電視新聞攝影算是「新聞攝影」嗎?

其實,以上的訪談問題,主要是以攝影器材或攝影工具作為討論的起點。而且,為了 取得更多關於日常工作的訪談資料,攝影記者也會以相對「例外」的工具使用情形,例如偷 拍工具和家用攝影工具,來訪問受訪者意見。至於攝影機以外的其他「工具」,本研究則希 望透過「單機」採訪來詢問;因為在「單機」採訪中,攝影記者「缺少」了文字記者的幫忙 似乎形成了一種如文獻中所說工具「失效」的狀況。而且,正如Ihde所說,工具本身的透 明性往往被人所忽略,人會注意到工具的存在經常都是在工具功能出現問題的時候,因此,

本研究企圖表面上與受訪者討論「單機」,但實際上卻是為了取得更多文字記者與攝影記者 互動的分析資料。無論如何,工具是訪談的起點,而電視新聞攝影的活動特色,以及攝影記 者如何連結(不管是智能配置,或是行動者網絡中所強調的「動員」或「結盟」)不同的人 與物來進行「新聞攝影」之方式和過程,則是本研究最關心的事情。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新 聞現場到底如何與攝影記者發生關係,或對攝影記者形成意義,也是訪談和資料分析時的另 一重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