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差異化教學

隨著103 學年度十二年國教的推行,面對免試入學所帶來的衝擊,加上少子 化所造成的教育市場供給量過剩,在人人有學校念的情況下,同一課室中的學生 差異性會愈來愈大,面對這樣高差異性的學生,教師及學校勢必要做些調整及因 應。於是差異化教學的實施就成了關鍵。洪儷瑜(2012)提到其實差異化這麼名 詞大家並不陌生,像是資優教育常用的「區分性教學」、或是身心障礙教育提倡 的「多層次教學」、抑或是普通教育所說的「有效教學」,上述這些都是差異化的 相關名詞,也就是說差異化教學的運用是跨層級的,只是依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同,

而以不同的形式進行著,所以探討差異化教學是重要的。

壹、 差異化教學之理念

洪儷瑜、陳美芳、甄曉蘭(2012)提到差異化教學可以在課堂中進行,也可 以在下課時間或放學後實施,並強調差異化教學不是不斷的練習考卷,而是用不 同的教學法、不同的教學呈現去教相同的課程內容,對象是所有學生均適用,此 時全體教師應具備以下四項能力:

1. 清楚班上孩子們的個別差異

2. 可以分類孩子們的錯誤類型或知道孩子們容易犯的迷思概念 3. 可以對教材做出差異化的調整

4. 能進行課堂上學習失敗的補救

雖然每位學生都擁有不一樣的學習能力和潛能,但他們應該享有相同的機會 去發展自身的學習能力和潛能(John F. Kennedy)。從 John F. Kennedy 的這句話說 明每一位學生有其差異性,因此在教學上應該做出差異化才能符合學生的學習需 求。吳清山(2012)認為差異化教學是老師必須彈性調整教學作為,以滿足學生 間的差異與需求,學生才能獲得適性發展,學習成效才有辦法獲得提升。

學生是差異化教學的主體,因此必須評估學生的個別差異,造成學生個別差 異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六個面向去思考,分別是經濟文化不同、認知能力不同、

背景知識不同、需求不同、學習方式不同、興趣不同(吳清山、甄曉蘭,2012)。

差異化教學不是個別化教學,課程進行方式可以是全班共做、可以是小組討 論、可以是個別指導。差異化教學時教師必須掌握各組的學習狀況,避免混亂脫 序的行為,進而發展出應有的小組學習常規(Tomlinson, 2001)。實務上,進行 分組教學時,組數不宜多,三到四組是較為適宜的。差異化教學是積極的

(proactive),教師需要事先了解教材內容並準備不同層級的教學方法,來滿足 學生在準備度上、或學習風格類型上、學習動機上的種種需求。差異化教學注重 在教學品質的提升,勝過教學量的改變(Tomlinson, 2001)。

差異化教學是以評量為基礎的教學法,運用形成性評量來隨時檢視學生的學 習成效,適時的調整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習成效。差異化教學是以多元的方式呈現 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學習成效(Middendorf , C. , 2009)。差異化教學是有機的,

差異化教學是一個動態的教學過程,教與學是不斷在交互發生,教師必須具備專 業的學科知識,也要隨時因應學生的學習反應作出適當的引導,必要時要調整教 材內容以滿足其學習需求。教師需要隨時修正教學內容(content)、概念引導的流 程 (the thinking process)及學習成果的形式(the product form) (Middendorf , C. , 2009)。

因著傳統講述教學法的種種限制,「差異化教學」這個概念也就應運而生了。

「差異化教學」不是什麼都要差異化,教師是可以針對評量時、測驗中或課堂提 問中所發現的學習困難點,去做相對應的課程內容差異化處理(吳清山,2012;

Tomlinson ,2001)。

圖2-3-1 差異化教學概念圖

綜合上述,用上圖2-3-1 來說明差異化教學的設計概念,每位學生在學習準 備度有其不一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相當多元,且每位學生的學習風格上也存 在諸多類型,因此教師必須在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學習成效上做出差異化才能 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所以在給教師作答的問卷設計上,也是希望試題能反 映老師是否關照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做補救教學差異化設計。

貳、 差異化教學之策略

Tomllinson & Strickland (2005) 將差異化教學分為五個面向,分別是教學內容 差異化、教學流程差異化、學生作品差異化、教學成果差異化、學習環境差異化,

而本小節的差異化教學策略,是從教學內容差異化、教學流程差異化、學習成效 差異化這三個面向去探討。

教學內容(教材) 教學過程(教法) 學習成效(學生作品)

準備度(先備知識) 興趣(學習動機) 學習風格與歷程 學生學習需求

差異化教學設計

研究者認為教師在對教學內容作差異化,或對教學過程作差異化,以至於對 學習成效差異化設計時,不會只考量學生的學習準備度、或學習興趣、或學習風 格其中一項,而是會同時三項做綜合考量。因此研究者在設計問卷問題時,每一 個構面都會涉及學生的學習準備度、和學習興趣、以及學習風格等三個成分。以 下就針對三個構面做逐一的問題設計分類。

一、 教學內容差異化

Tomllinson & Strickland(2005)依據學生的學習準備度、學習興趣、學習風 格等三項特性去做教學內容差異化設計,研究者取其精神並將其整理成表格,如 表2-3-1,作為調查問卷在各層面命題時參考架構。

表2-3-1

教學內容差異化的教學策略

資料來源:修改自Tomllinson, C. & Strickland, C. (2005). Differentiation in Practice:

A Resource Guide for Differentiaing Curriculum, Grade 9-12.

學生特性 教學策略

準備度 先備知識

1. 提供不同鷹架支持的補充教學內容。

2. 針對學習困難學生使用分組,運用同儕支持學習。

3. 針對資優學生運用小組教學,提供更高階的任務。

4. 講解概念或技能時,除講述外,更以具體示範呈現。

5. 選擇多元的數位媒材。

6. 運用標記(highlighted)讓重要文字凸顯並說明之。

7. 提升文字或補充教材的理解,可透過共讀的過程來實現。

興趣

1. 單元主題的教材必須提升學生的興趣,促使進一步探索。

2. 課堂解說或教材選擇的素材可納入學生的迷思概念。

3. 課堂的例子或示範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學習風格

1. 為滿足學生多元智能的學習需求,呈現教材時加入視覺的、聽 覺的或肢體動覺的素材。

2. 為符合多元智能的學生學習型態,教學流程可加入不同的例 子、示範、或實際應用。

3. 為滿足不同性別學生的學習差異,教學過程中呈現不同的例 子、示範、實際應用。

4. 為滿足多元文化學生的學習差異,教學過程中呈現不同的例 子、示範、實際應用。

5. 依據教學內容的特性,講解時彈性使用單元到整體或整體到單 元等不同的教學流程安排。

6. 發問時能給予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待答時間。

二、 教學過程差異化的教學策略

教學過程差異化是指,當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足夠的認識時,會開始去思考學 習內容更深一層的意涵,並將習得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架構,此一過程,在 課室中會不斷地發生,而內化的質量,取決於教師教學活動的安排(Tomllinson &

Strickland , 2005)。依據學生的學習準備度、學習興趣、學習風格等三項特性去 做教學過程差異化設計,研究者取其精神並將其整理成表格,如表2-3-2,作為 調查問卷在各層面命題時參考架構。

表2-3-2

教學過程差異化的教學策略

資料來源:修改自Tomllinson, C. & Strickland, C. (2005). Differentiation in Practice:

A Resource Guide for Differentiaing Curriculum, Grade 9-12.

三、 學習成效差異化的教學策略

Tomllinson & Strickland (2005) 學習成效差異化的教學策略是依學生三項特 性(準備度、興趣、學習風格)去做設計,研究者取其精神並將其整理成表格,

如表2-3-3,作為調查問卷在各層面命題時參考架構。

學生特性 教學策略

準備度 先備知識

1. 活動設計時要有不同的難度安排。

2. 是學生的學習狀況,有時要說明得更仔細且具體,有時要給予 更多的學習彈性。

3. 提供教材資源會先考慮學生的先備知識與熟悉程度。

4. 針對個體間的學習差異能善用分組教學來觸發更多的學習。

5. 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學習速度。

興趣

1. 興趣本位分組常用於課堂演練與討論時。

2. 分組討論時,分組方式可以同興趣一組或不同興趣一組。

3. 鼓勵學生對感興趣的主題做深入探討,並分享心得給同儕。

4. 作業設計上,可以規劃由多種興趣的組員來共同完成。

5. 有的作業是學生自己設計或師生共同設計的。

學習風格

1. 在表達學習內容時,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來呈現。

2. 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給予獨立學習或團隊學習的機會。

3. 安排學習方式時能兼顧獨立的、同儕合作的與競爭型的活動。

4. 理解學習單元或主題時,可以透過活動設計,引導學生運用多 元觀點來思考問題。

表2-3-3

學習成效差異化的教學策略

資料來源:修改自Tomllinson, C. & Strickland, C. (2005). Differentiation in Practice:

A Resource Guide for Differentiaing Curriculum, Grade 9-12.

學生特性 教學策略

準備度

1. 提供不同的學習資源平台給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

2. 提供高層次的研究問題給學習程度較高的學生。

3. 設計自行上網蒐尋資訊的作業給學生。

4. 列出參考資料,讓學生來共同編輯一份文件。

5. 採用同質性分組讓學習成效良好的學生做更進一步的主題探 討。

6. 安排異質性分組或由老師扮演領導者的角色,提供學習狀況不 佳學生更多學習支持。

興趣

1. 鼓勵學生說明或展示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包括關鍵知識與技 能。

2. 為使部分學生的學習成果更加顯著,可安排小老師提供更多學 習支持。

3. 表達學科知識、理解與技能時,鼓勵學生用多元的媒材來呈現。

學習風格

1. 鼓勵學生個人或小組善用自己的專長呈現學習作品。

2. 引導學生觀摩各種展示方式來凸顯自己的作品。

2. 引導學生觀摩各種展示方式來凸顯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