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壹、 對教育政策推行之建議

一、 建立受歡迎的觀課議課模式

根據本研究結果,教學彈性作為的教學風格對補救教學學生的學習成效是有 正向預測力的,如果現場教師進入職場後沒有繼續進修或參加研習,很難發現自 己的教學是否是有效能的,因此透過同儕的觀課議課是很重要的。其實之前的教 師專業評鑑就有在做觀課,但最後都流於形式,議課內容也過於表面,以致對教 師成長助益不大。若能發展出一套營造安全且接納氛圍的觀課議課模式,讓現場 教師都能投入,將能大幅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 建立教學督導訓練制度

根據本研究結果,掌握學生的差異化備課對補救教學學生的學習成效是有正 向預測力的,因此診斷現場教師的教學是否符應學生的學習程度是很重要的,有 了觀課議課和專家教師巡迴支持,但教師專業知能要能持續追蹤成長並達到自我 監控,就需要建立「教學督導機制」,如此才能發揮校內觀課議課的實質效益,

並讓校外專家教師更能快速掌握校內教師可能的教學問題癥結所在。當然,「督

導」這個詞對多數現場教師會有莫大的壓力,但作為一位教學領導者而言,我們 應該看重本質而不是名詞。

貳、 對學校和教師的建議

一、 辦理或參加增進有效教學策略的講座或研習

根據本研究結果,教學彈性作為的「教學風格」和有效能的「教學策略」對 補救教學學生的學習成效是有正向預測力的,因此學校行政要能適度安排相關知 能研習讓現場教師獲得成長。而現場教師更應把握增能機會一路成長,唯有如此 才能精進教學,才能成為每一位孩子學習路上的領航員。

二、 邀請專家教師或教學督導入校輔導

根據本研究結果,有效能的「教學策略」和對學生「差異化備課」的掌握,

是有效預測補救教學學習成效的關鍵,校內專業社群的建立是重要的,但要維持 是困難的,為此將專家教師或教學督導引入校內,一面營造安全接納的氛圍,另 一面不讓成長停滯,才能創造不一樣的教學深度,為更多不同需求的孩子帶來有 效能的教學活動。

參、 對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一、 本研究是對高雄市國小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爾後的研究可以鎖定「大岡 山區」學校去做更深入的研究,了解為何在補救教學實施差異化教學的 認同程度明顯高過其他區學校,是經過什樣的措施與策略?

二、 本次研究是透過量化數據分析,當分析結果和一般認同度不同時,應該 有質性的深入訪談資料或更嚴謹的實徵研究做為佐證,這是日後的研究 可以去努力的,例如班級人數在「11-15 人」的差異化學習成效明顯高過

「1-5 人」的班級,其中可能隱藏更多微觀的變項存在。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淑貞(1999)。不同學習特質學習障礙學童接受字族文教學之歷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吳明隆(2010)。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更新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12)。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38期。 李翠卿(2013 年 6 月)。蕭敬騰:那溫暖,讓我想變成好一點的人。親子天下,

46,38-44。

何俊青、王翠嬋(2015)。國民中小學課後方案實施現況之研究:以澎湖縣為例。

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9(1),1-25。

邱上真(2001)。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臺北市:心理。

周麗華(2006)。國民小學初任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素貞(2008)。苗栗縣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現況與發展策略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素貞、朱思穎、陳佩玉、王秋鈴、黃湘玲、蔡曉楓、葉靖雲、詹孟琦(譯)(2013)。

特殊需求學生的教材教法(原作者:E. A. Polloway, J. R. Patton, L. Serna, & J. W.

Bailey)。臺北市:華騰文化。

林清財(199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紀淑珍(2010)。新北市國中「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侯睿章(2004)。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探討(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洪儷瑜(2005)。學習輔導。載於鄔佩麗(編著),輔導與諮商心理學(頁377-409)。

臺北市:東華。

洪儷瑜、何淑玫(2010)。「介入反應」在特殊教育的意義與運用。特殊教育季刊, 115,1-13。

洪儷瑜(2012)。由補救教學到三層級學習支援。教育研究月刊221,13-24。

洪儷瑜、陳美芳、甄曉蘭(2012)。差異化教學策略。引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學習支援系統建置與教師教學增能實施方案。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張雅筑(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知覺之關係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教育部(2005)。攜手計畫-大專生輔導國中生課業試辦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教育部補助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9)。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弱勢學生實施要點。臺北市:

作者。

教育部(2011)。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2a)。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學習支援系統建置及教師教學增能 實施要點。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2b)。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補救 教學作業要點。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5a)。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國 民中學及國民小學教學品質要點。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5b)。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補救教學作業要點。臺北市:

作者。

教育部(2017)。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教育部(2018)。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

連主恩(2004)。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許瑜庭(2007)。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與發展策略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仁貴(2008)。台北市國民小學補救教學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淑麗、洪儷瑜、曾世杰(2005)。以國語補救教學診斷原住民學童是否為學習 障礙:轉介前的效度考驗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127-150。

陳淑麗、曾世杰、洪儷瑜(2006)。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學童文化與經驗本位補 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47-171。

陳淑麗,曾世杰,蔣汝梅(2012)。初級與次級國語文介入對弱勢低學力學校的 成效研究:不同介入長度的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7(3),27-58。

陳親甯(2008)。國民小學教師個別化教學理念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馮綉雯(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黃良惠(1995)。參與開放教育國小教師的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淑寬(2005)。國小級任教師人格特質、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黃敏雄(2015)。學生數學表現的城鄉差異。教育研究集刊,61(4),33-61。

楊朝祥(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爭議與對策。教育資料與研究,115,

1-26。

劉鎮寧(2015)。中小學補救教學政策執行問題之分析-以高雄市為例。學校行政 雙月刊,101,166-184。

鄭舜分(2005)。國小藝術與人文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 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謝瓊華(2003)。台中地區國小教師開放教育理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顏銘志(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蘇明宏(2011)。宜蘭縣「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蘇鳳珠(2001)。國民小學教師建構式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貳、外文部分

Berk, L. E. (1996). Infan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Chard, G., Liu, L., & Mulholland, S. (2008). Verbal cueing and environmental modifications: Strategies to improve engagement in occupations in person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Physical &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Geriatrics disease, 27(3), 197-211.

Dillman, D. A. (2000). Mail and Internet Surveys: The Tailored design Metho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Ellis, E., Deshler, D., Lenz, B., Schumaker, J., & Clark, F. (1991). An instructional model for teaching strategies.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 23(6), 11.

Foorman, B. R., Francis, D. J., Fletcher, J. M., Schatschneider, C., & Mehta, P. (1998).

The role of instruction in learning to read: Preventing reading failure in at-risk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 37-55.

Gay, L. R., Mills, G. E., & Airasian, P. W. (2009).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9th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Likert, R. (1932). 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Archives of Psychology, 140, 1–55.

Mellard, D., McKnight, M., & Jordan, J. (2010). RTI tier structures and instructional intensity.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25, 217-225.

Middendorf, C. (2009).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lan Book.

Shanahan, T., & Barr, R. (1995). Reading recovery: An independent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an early instructional intervention for at risk learner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0, 958-996.

Tomlinson, C. A. (2001). 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 ability classrooms (2nd ed. ). Alexandria, 34, 35-38.

Tomlinson, C. A., & Strickland, C. A. (2005). Differentiation in Practice: A Resource Guide for Differentiaing Curriculum, Grade 9-12. Alexandria, VA: ASCD.

Torris, R. M. (2000). Literacy for all: A United Nations Literacy Decade. Paris, France:

UNESCO. Retrieved from http://www.fronesis.org/immagen/rmt/

documentosrmt/UN_Literacy_ Decad.pdf

Vaughn, S., & Fuchs, L. S. (2003). Redefining learning disabilities as inadequate response to instruction: The promise and potential problems.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18, 137-146.

Windmueller, M. (2004, April 30). The Three Tiered Model: Part I. Presented in Quarterly Special Education Meeting, Albuquerque, 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