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三節 師培生同儕回饋品質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第三節 師培生同儕回饋品質分析

壹、師培生於知識論壇之互動量化資料分析

在為期一學期的知識翻新課程中,師培生可以藉由知識論壇與同儕進行教學 想法互動與交流;為瞭解師培生於知識論壇的學期前後期活動量是否有所差異,

因此,以 Wilcoxon 符號等級檢定進行師培生學期前後期各活動之比較,結果請 參照表 4-6。整體而言,此學習社群在平台中的互動情況皆達相當不錯的水準。

師培生於知識論壇張貼文章,分享其教學設計與補充教學相關資料,亦透過回文 的方式,與同儕進行教學設計與教學法的討論。由貼文連結度的部分,可瞭解師 培生能從同儕的貼文出發,回應其相關的教學意見或想法。在貼文閱讀度的部 分,也可得知師培生不僅只關注自身發表的文章相關回應,也會觀看同儕的貼文 與其後續的討論內容。

再者,由 Wilcoxon 符號等級檢定結果可知,師培生於知識論壇各活動之前 後期比較,在貼文次數(Z= 2.69,p < .05)、回文次數(Z= 2.68,p < .05)、閱讀 貼文次數(Z= 2.31,p < .05),以及貼文閱讀度(Z= -2.10,p < .05)等部分皆有 顯著上升。結果顯示,師培生於學期後期更投入於知識論壇的討論活動,因此,

在貼文、回文與閱讀貼文等活動上的平均次數皆有顯著上升;此外,在貼文閱讀 度方面,雖然前後期有顯著差異,但研究者進一步進行效果量分析後,Cohen’s d 值未達.20 以上,因此,研究者認為並不能宣稱貼文閱讀度在前後期有顯著的差 異。

最後,貼文連結度前後期未有顯著差異,研究者認為,其結果代表本研究對 象之師培生皆具有相當的社會互動水準,亦即,不論在學期前期或後期,師培生 均能在知識論壇中,針對社群成員之貼文提出自我的想法與回饋,透過學習社群 成員的聚焦討論,進而深入進行教學方法與技巧之延伸探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

表 4-6

師培生於知識論壇活動之相依樣本無母數檢定摘要表(N=9)

學期前期 學期後期

Z 值

效果量 (d)

M SD M SD

貼文次數 8.2 0.92 15.2 0.92 2.69* 7.61 貼文連結度(%) 89.70 6.42 90.70 3.88 0.65 0.19 回文次數 7.3 0.67 13.8 0.63 2.68* 10.00 閱讀貼文次數 86.1 26.61 125.9 57.3 2.31* 0.89 貼文閱讀度(%) 49.2 15.97 49.0 19.11 -2.10* -0.01

*p < .05

貳、師培生回饋品質歷程分析

在知識翻新課程中,師培生可以藉由知識論壇與同儕進行教學想法的互動與 交流,亦可透過平台給予試教者有關教學回饋意見,以多元觀點提供試教者檢視 其教學過程與課程設計,研究者分析師培生於知識論壇給予試教者回饋之品質類 型,統計全體師培生回饋品質類型在整學期之流變過程,如圖 4-2 所示。

整體而言,師培生於學期前期提出的回饋內容多屬認知型回饋,顯示師培生 於前期皆能對試教者提出較多具體、卻未多加解釋說明的意見(例如,認可試教 者的某一教學表現,或給予簡短的建議)。但在學期後期,師培生則能提出更多 的後設認知型回饋,顯示師培生於後期能以較詳細的說明理由和舉例的方式,來 評價試教者的教學內涵,或是提供試教者改進教學設計實施的建議。

再者,研究者觀察回饋品質趨勢圖發現,師培生於期初的回饋數量較少,而 經過多次教學實踐和進行同儕教學意見回饋後,師培生提出之回應數量有所增 加,並於學期後期維持一定的回饋數量。此外,整學期師培生之情緒型回饋數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6

有減少的趨勢,研究者認為其結果代表,師培生在發表自身看法時,不再只用簡 單讚美、鼓勵或個人喜好等內容,亦顯示出本研究對象在回饋品質上有成長、進 步的趨勢。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試教次序

情緒型回饋 認知型回饋 後設認知型回饋

圖 4-2 師培生於知識論壇之教學回饋品質趨勢圖

透過上述回饋品質趨勢圖可發現,師培生期初與期末回饋類型有所改變,認 知型回饋數量逐漸減少,而後設認知型回饋數量則逐漸增加。研究者進一步以 Wilcoxon 符號等級檢定,進行師培生學期前後期各回饋品質類型之比較,以瞭 解其回饋品質類型是否有顯著差異,結果如表 4-7。

師培生在各種回饋品質類型上的改變如下:情緒型回饋(Z= -2.38,p < .05)認知型回饋(Z= -2.67,p < .01)、後設認知型(Z= 2.67,p < .01)之前後比較皆 達顯著差異。再者,由 Cohen’s d 效果量分析結果可知,三回饋品質類型 d 值皆 達 1.0 以上,顯示師培生給予同儕回饋的品質於學期前後之差異具有極大的效果 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由上述分析結果可知,師培生於學期後期的情緒型回饋和認知型回饋數量顯 著下降,後設認知型回饋數量則有顯著增加。顯示師培生減少單純評論教學正確 與否、屬於簡單闡述意見的回饋,在學期後期能更聚焦於具體且明確的回應內 容,給予更具建設性的回饋。

表 4-7

師培生回饋品質類型數量的前後期相依樣本無母數檢定摘要表(N=9)

前期 M(SD)

後期

M(SD) Z 值 效果量(d)

情感型 6.78(2.95) 3.33(1.41) -2.38* -1.49 認知型 25.44(6.73) 12.22(4.47) -2.67** -2.31 後設認知型 13.22(4.21) 23.22(5.21) 2.67** 2.11

*p < .05 **p < .01

再者,研究者分析三大回饋品質類型之細項回饋類別,以 Wilcoxon 符號等 級檢定,比較前後期各回饋類別是否有顯著差異,結果如表 4-8 所示。由表中的 摘要結果可知,師培生回饋類別:讚美支持(Z= -2.55,p < .05)、認可(Z= -2.43,

p < .05)、建議(Z= -2.56,p < .05)、評價(Z= 2.68,p < .01)、綜合看法(Z= 2.31,

p < .05)之前後比較皆達顯著差異。

在情感型回饋方面,讚美支持的回饋數量顯著下降,顯示師培生於後期較少 使用此種低品質的回饋方式。而在認知型回饋方面,認可和建議兩類別的回饋數 量顯著下降,顯示師培生亦減少使用屬於簡要意見陳述層次的回饋類別。最後,

在後設認知型回饋方面,評價和綜合看法兩類別的回饋數量顯著增加,顯示學期 後期師培生給予教學意見時,其內容解釋不僅變得詳細,以及加入實例補充說明 自己的觀點外,也能提出具體的理由來評價試教者的教學內涵,增加其回饋的強 度,以協助試教者更瞭解回饋者的意見與看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表 4-8

師培生細項回饋類別數量的前後期相依樣本無母數檢定摘要表(N=9)

回饋品質類型 前期

M (SD)

後期 M (SD)

Z 值

效果量 (d) 情感型 讚美支持 4.67(2.50) 2.11(1.45) -2.55* -1.25

情緒表達 2.11(2.09) 1.22(0.44) -1.22 -0.74 認知型 認可 13.78(4.92) 6.89(3.86) -2.43* -1.56 建議 11.67(3.00) 5.11(1.90) -2.56* -2.61 提問 0(0) 0.22(0.44) 1.41 0.70 後設認知型 評價 4.00(2.50) 9.33(2.40) 2.68** 2.18 綜合看法 8.67(2.24) 13.44(4.13) 2.31* 1.44 挑戰觀點 0.56(1.01) 0.44(0.53) -0.33 -0.15

*p < .05 **p < .01

而研究者由細項回饋類別分析中發現,學期前期數量最多的類別為認可 回饋,顯示師培生傾向以認同與否的方式來回應試教者的教學表現,例如:

資料找的很用心,包括輔助的網站跟小故事等等,很棒!(S1)

以美術開頭,讓學生立刻感覺很新鮮,很想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S6)

而在後期時,師培生使用最多的回饋類別則是綜合看法,其代表師培生除了 回應試教者原先教學表現的優缺點外,亦能提出自身的看法與建議,提供試教者 參考,例如:

證明過程用教具不僅可以節省時間,而且也可把注意力放在講解的部 分,很棒!但既然都做道具了,不如也多畫幾張圖,不然只在同一個 三角形內,看不同形狀的三角形,有可能讓學生搞混,或看不清楚!

(S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內容上,雖有準備主題證明中,各部份的演示海報(證明過程貼條),

但若能在解釋三個小部分過程時,畫上各組三角形的對應圖會更好。

另外,教學目的可以嘗試更明確些,隨時提醒教學內容(證明)的目的 以及架構主軸(S7)

由上述師培生回饋內容實例,可瞭解於學期後期,師培生除了評價試教者教

學表現外,亦能提供額外的教學設計方式,以更開放溝通的態度,與同儕交流不 同觀點之看法,藉以討論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的各種可能發展。

參、小結

研究者統整上述研究結果,回答下述研究待答問題。

一、在參與知識翻新課程後,師培生之回饋品質類型是否有所改變?

由回饋品質趨勢圖可知,師培生於學期前期提出較多認知型回饋,而在學期 後期,則多是後設認知型回饋。再者,整學期師培生使用情緒型回饋數量亦有逐 漸減少的情況。其結果顯示,整體而言,本研究師培生於給予同儕之回饋品質上 有成長、進步的趨勢。

二、師培生回饋品質類型改變的方向為何?

研究者分析師培生學期前、後期於知識論壇的回饋類型是否有所差異,結果 顯示,在情感型回饋方面,讚美支持的回饋數量顯著下降;而在認知型回饋方面,

認可和建議兩類別的回饋數量亦顯著下降。最後,在後設認知型回饋方面,評價 和綜合看法兩類別的回饋數量則是顯著增加。由分析結果可知,師培生在學期後 期減少使用簡單意見闡述的回饋品質類型,給予他人回饋時能更聚焦於具體且明 確的回應內容,給予更具建設性的回饋意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0

依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欲回答本研究第三項研究問題:透過知識翻新課 程,師培生之回饋品質是否有所改變?

研究者分析整學期師培生在知識論壇中給予同儕之回饋內容,依其回應的品 質加以編碼歸類,並比較師培生學期前、後期回饋類型是否有所差異,結果顯示,

相較於學期初,師培生於學期後期的情緒型回饋和認知型回饋的數量顯著下降,

而後設認知型回饋數量則有顯著增加的情形。由分析結果可知,本研究對象之回 饋品質於後期有所提升,師培生在給予同儕回饋意見時,較能以詳細原因和舉例 的方式,評價試教者的教學內涵,並以更開放溝通的態度,與同儕探討課程設計 與教學方法的可能發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