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方式,能協助師培生反思自我教學,進而增進其對自我教學實務知識的理解;且 學習社群同儕給予之回饋內容,亦能協助師培生對教學實務與課程設計有更深刻 的體悟與想法。

第二節 建議

壹、對未來師培教育之建議

一、師資培育過程可以安排更多教學實踐的課程,提供師培生實際設計教案並加 以實踐之機會

本研究透過師培生進行課程教學之試教活動,鼓勵其進行教學反思之相關活 動,由本研究結果可知,經過教學實踐與反思,可幫助師培生更加瞭解自我教學 實務知識,並在實際實踐不同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增加其教案設計與教學之經 驗,開拓師培生在教案設計方面的多元發展性。再者,回顧過去相關研究成果,

亦證實透過教案設計與實際的教學實踐經驗,能協助師培生對自我教學實務知識 的認識,並增進其教學專業能力(姚如芬,2006;Schmidit, 2010;Van Driel, Jong,&

Verloop, 2002)。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未來在師資培育之課程規劃中,可提供師培 生更多教學實踐之機會,透過實際進行教案設計,與課程實踐的過程,讓師培生 在進入實際教學現場前,能提前體驗教學實踐,以協助其可由此反思自我教案設 計,並瞭解自我的教學能力與優缺點,進而發展師培生的教案設計能力與拓展教 學方法的可能性。

二、師資培育課程可引導師培生進行同儕回饋之活動,以增加其參與學習社群討 論之經驗,並鼓勵師培生參與教學專業學習社群

近年來,隨著學習型組織概念的發展,專業學習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community)亦逐漸推廣與應用於教育領域中(丁一顧、張德銳,2010),回顧過 去相關研究成果,透過專業學習社群的互動與回饋,有助於教師改善教學實務與 教學專業成長(姚如芬,2006;陳彥廷、康木村、柳賢,2010;張景媛、鄭章華、

范德鑫、林靜君,2012;魏韶勤、張德銳,2006;Avalos, 2011;Park & Oliver, 2008)。 師資培育課程的目的,乃是在於培養國家未來之教育實踐者。各級學校教師,在 師資培育過程,應導入學習社群的概念。透過持續參與學習社群對話之經驗,培 養並鼓勵師培生在未來教師生涯中,主動參與教學專業發展社群的習慣與意願。

本研究結果顯示,知識翻新課程鼓勵與引導師培生給予同儕回饋之學習社群 討論活動,能協助試教者對自身教學實務與教案設計的認識與反思,而透過一學 期的知識翻新討論活動,師培生於學期後期亦能展現聚焦問題核心,以及更具體 和建設性之回饋品質。由相關研究亦證實,引導師培生進行學習社群討論,能有 助於師培生團體探究能力的提升,亦能增進其對師培課程的理解與學習成效(De John et al., 2011;Tsai & Liang, 2009)。

因此,建議未來之師資培育課程設計,可融入學習社群概念,協助師培生透 過實際與教學同儕之對話溝通,增加其參與教學專業學習社群之經驗,並且透過 同儕的回饋意見,發展師培生對教案設計的多元觀點與發掘課程設計的更多可能 性,培養其成為具備永續學習與教學精進能力的教育工作者。

三、師資培育過程應加強師培生教學反思能力,並協助其瞭解自我教學實務知識 目前教育的取向重視學習者對各種知識的整合與統整能力,教師教學模式也 逐漸轉向科目的橫向聯繫性與關聯性,教學不再僅是學科知識的傳遞,教師更需 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運用教學方法策略、教學情境設計安排,以及相關教育科 技的融合應用,以達到成功教學之目的(蔡政宏、謝文惠,2011)。而為達到教 學精進與教師專業能力提升之目的,許多研究致力於探討協助教師專業成長的策 略與方法,由相關研究證實,教師透過自我教學歷程分析,反省教學設計與課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活動安排,能有效改進其教學表現,達到教師教學專業成長,亦能更有效地協助 學生學習(李婉玲,2005;張德銳、李俊達,2011)。因此,教學反思能力的培 養,已成為目前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重點之一(單小琳,2000;駱怡君、許健將,

2010;Avalos, 2011)。

再者,培養師培生教學反思能力亦是相當重要,師培生處於學習如何教學的 成長階段,透過教學反思可幫助他們更瞭解自身教學的優缺點,藉此提升自我教 學專業(丁一顧,2010;陳國泰,2011;Jang & Chen, 2010)。由本研究之研究 結果可知,以教學實踐與同儕回饋協助師培生教學反思的課程設計,能協助師培 生增進其自我教學實務知識。Liu(2013)建議可將教學反思做為評鑑師培生教 學專業能力的指標之一,師資培育者可藉由評估師培生教學反思的表現,以檢視 其是否具備改善自身教學的能力。本研究透過反思問卷,協助師培生檢視自我教 學實務知識的成長與發展內涵,期望透過教學反思,以增進師培生對自我教學實 務知識的認識,藉此給予其繼續邁向專業教師努力的目標與方向。

吳清山(2006)提到為提升師培生專業知能與精神,應加強問題導向的教學 模式,發展師培生解決問題與反思之能力;由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未來師 資培育課程,可增加促進師培生教學反思能力的策略與活動,透過強調教學反思 的師培課程設計,協助其聚焦教學問題,並促進自我教學實務知識的理解;由鼓 勵師培生探究、反思自我的過程與經驗,培養其成為具備永續學習能力的自主學 習者,以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逐步邁向具備教學專業精進成長能力的教師。

貳、未來研究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修習數學教材教法之師資培育生,研究課程內容與師培生進行 之教學探討方向皆以數學科教學為主軸。研究者建議可加入不同學科之師培生,

藉此比較知識翻新課程對不同學科師培生的自我教學實務知識理解,以及同儕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饋品質成長之影響程度。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於,透過知識翻新課程協助師培生進行教學反思,

並分析師培生自我教學實務知識的成長歷程。由於研究人力與時間之限制,本研 究僅以研究對象的前後變化進行資料分析,並無安排對照組進行相同之研究課程 活動,因此,為深入瞭解與探討研究變項介入的影響,研究者建議未來之研究設 計,可加入條件相符之對照組,以增加研究之完整性與推論性。再者,研究者認 為亦可延長研究時間,經由長時間之追蹤研究,以瞭解研究介入時間之長短是否 會影響研究對象之表現。

三、研究分析

由於研究人力之限制,本研究僅分析全體研究對象的平均表現,未針對每一研究 對象進行個案研究的資料分析,此為本研究不足之處。研究者建議未來研究,可 針對個別研究對象進行個案觀察,藉此深入分析個案之成長與反思歷程。再者,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主要以師培生自我教學實務知識反思問卷內容,以及其於知識 論壇中進行相關反思活動之文字內容,研究者建議未來研究在進行研究分析時,

可加入師培生於課堂的試教影片分析,以及對個案進行訪談,透過不同面向的資 料蒐集與分析,建立更完整與可信的研究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3

參考文獻

丁一顧(2010)。認知教練對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課程與教 學季刊,13(2),127-154。

丁一顧、張德銳(2010)。臺北市教學導師教師領導與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

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0,55-84。

史美瑤(2012)。21 世紀的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師發展。評鑑雙 月刊,36,41-43。

余亮(2009)。利用信息技術有效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Knowledge Forum 案 例的啟示。現代遠距離教育,125,33-36。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40(1),35-54。

吳清山(2003)。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2006)。師資培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1-32。

吳金聰、劉曼麗(2013)。國小教師的數學教學專業知能成長研究-以 PPt 在因 數與倍數教學上的應用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1(4),371-400。

李婉玲(2005)。教師發展: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林逢祺(2003)。由思維歷程透視教學原理:杜威《思維術》方法論之衍釋。教 育研究集刊,49(1),1-29。

邱憶惠、高忠增(2003)。教師知識之個案研究:以兩位國小級任教師為例。台 中師院學報,17(2),91-1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姚如芬(2006)。成長團體之「成長」-小學教師數學教學專業之探究。科學教 育學刊, 14(3),309-331。

孫敏芝(2006)。實習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探討:教學設計與教學實務。教育研 究與發展期刊,2(2),67-92。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德銳(2003)。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困境與專業發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

28,129-144。

張德銳、李俊達(2011)。教學行動研究對中學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教育 研究與發展期刊,7(1),151-178。

張景媛、鄭章華、范德鑫、林靜君(2012)。「教師學習社群」發展對話式形成 性評量實務及其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3(3),717-734。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發揚師道、百年樹人。臺北市:教 育部。

陳國泰(2011)。反省取向的「二階段集中實習課程」對國小師資生實務知識發 展的影響。教育實踐與研究,24(1),25-66。

陳木金、邱馨儀、陳宏彰(2006)。高中職以下學校教師生涯發展進階之研究。

教育資料與研究,72,17-32。

陳彥廷、康木村、柳賢(2010)。同儕對話促進兩位國中數學教師教學反思與專 業成長。科學教育學刊,18(4),331-359。

單小琳(2000)。教師成長檔與專業發展。學校行政雙月刊,9,46-57。

單小琳(2000)。教師成長檔與專業發展。學校行政雙月刊,9,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