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師生課程觀點及經濟教育相關研究探討

本節探討國內外有關師生觀點以及中學階段經濟教育的相關研究,藉此奠 定本研究在師生對課程展現觀點之立論基礎,以及彰顯中學階段經濟教育在國 內外的重要性。

壹、師生課程觀點的相關研究探討

課程的實施可能會受到教學環境、學生因素、教師因素影響,而無法達到 當初所預期的效果(黃光雄,1990),而學習者所經驗到的可能也與教師所教的 相去甚遠(Hills,1982;Barrow & Milburn,1990)。Nunan(1988)認為此現象是 可以理解的,因為課堂中存在的一些限制,將造成「課程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 異」,這些限制可能導致教師不利於去落實他們所認定的教學與課程,學生也可 能認為自己學習到不同的課程。因此,要瞭解這樣的差異,勢必要探究教師與 學生對課程的觀點,才能進一步分析課程中需要改進與修正的部分。

語文教學相關的研究者常進行教師與學生對語文教材、教法、評量的觀點 研究。蘇紹雯(2008)曾以 14 所技專院校的五專部學生與英語教師為對象,調 查及訪談師生對五專英語課程之教材教法與學生評量實施情況的意見,並對教 師與學生觀點之差異性作分析比較。其研究結果顯示師生在許多課程方面的看 法相當迥異,例如,學生對教師所使用的教材滿意度明顯比教師低;教師使用 的英語教材內容無法完全切合學生的需求與興趣等,其中在教材方面,受訪學 生反映教材過於複雜、不夠生活化,導致他們認為教材內容不具有趣味性,有 關教學方法的部分,學生反映教師最常使用「直接講述法」進行英語教學,合 作式途徑或電腦輔助教學活動皆鮮少使用,有趣的是,教師反映出頻繁使用多 元教學方法卻與學生的觀點大異其趣,顯見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覺察」有 一定的差異程度;在評量方面,師生對於英語評量的觀點具有一致性,皆認為 多元教學評量在英語課程中是較適合的方式。高子珮(2009)曾以五所大學大

一學生以及 20 位英語寫作的教授為研究對象,調查其對於寫作成為英語教學策 略之一的認同程度、教學技巧與教學資源的運用、師生間的互動與學生需求、

影響教師選擇教學方法的因素及學生英語寫作評量等面向來表達他們的觀點;

Caulk(1994) 曾以訪談方式請大學英語寫作課程的教師與學生敘述他們對寫 作課程的教學方法、閱卷、批改方式表達其觀點,發現師生在寫作課程的教學 方法觀點上多趨於一致,但是對於閱卷、批改方式的看法卻有很大的差異。

科學教育領域中亦有研究者關注師生對課程的觀點差異。Pamela(1987)

以 418 位小學教師、700 位學生及家長為對象,調查其分別對科學課程的興趣、

課程的效能感、以及對課程的態度等;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教師或學生,都 認為科學課程富有趣味性,教師普遍認為課程內容及目標皆為適當,學生亦普 遍偏好科學課程,有高達 89%的學生認為他們在中學階段會繼續選修此類課 程;此研究亦發現教師係非科學相關科系畢業的背景者,最關注科學課程的教 學方法,所以在未來的在職訓練當中,也必須對教師此方面的能力再做加強。

相較於語文領域、科學教育領域對於師生課程觀點的關注,經濟課程在此 方面的研究無論是國內或國外文獻皆付之闕如,從其他領域對於師生課程觀點 的研究中可知,教師與學生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或教學評量等,可能會有差 異甚大或是具一致性的觀點,在講求「以學生為本位」的今日,除了教師在教 學實務現場的觀點需要關注外,學生身為課程的學習者、接收者,其對於課程 的觀點除了對課程內容本身的反饋外,更可能是教師在教學或評量上修正的依 據,若師生在課程上的觀點趨於一致,無論是在課程內容的編輯、教師教學方 法的使用,或教學評量的選擇,都可能是對教師與學生對課程參與的一大鼓舞。

貳、中學階段經濟教育的相關研究探討

經濟教育的研究領域甚廣,舉凡課程內容、架構、教學方法、評量設計、

教師需求、學生認知等,皆可能是研究之標的;然而我國經濟教育因起步甚晚,

相關研究的數量比起 1940 年代即起步的美國而言相去甚遠,深度或廣度亦有一

67

段落差,希冀透過以下經濟教育相關研究的探討,除厚實本研究的立論基礎外,

亦可對未來研究者提供一些可行的研究方向。

有些研究者將研究對象聚焦於於教材或學生中。在我國中小學於 2002 年全 面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交替之際,黃丹鈺(2002)曾對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前的

「公民與道德」科經濟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並且與美國經濟教科書相互參照,

並且建議教科書編寫開放後應注意經濟知識在教科書中的順序性,過於複雜或 困難的課程內容應移至高中階段實施。再者,教材敘寫應強調學生在經濟生活 中能實用地解決問題;教科書中的圖表應力求清晰簡要、色彩豐富,藉以提昇 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從教科書的相關研究中亦可發現課程內容的困難度、實 用性、趣味性等是課程與教材需要關注與強調的部分。

黃美筠(2002)曾以我國國三學生為對象,以附加價值法評估其在「公民 與道德」科經濟教材中經濟認知的成效,發現影響國三學生經濟知識理解的因 素中,以個人背景因素的預測力最高;此外,公民科教師認為國中經濟學教學 缺失最嚴重者為「不充足的教學媒體和補充教材」,其次為「學生缺乏了解」,

其他包括:「對經濟學的不夠重視」、「不充足的教師準備」、「學生缺乏興趣」,

而且學生在學習上認為困難的教材,教師認為在教學上亦較困難,這些困難的 概念包括:「機會成本」、「比較利益」、「理財工具」、「租稅公平」、「消費生產循 環」等,有超過 75%的學生表示對經濟學「沒興趣」或「不確定」,且 40%的 學生表示對經濟學課程的態度是「不喜歡」或「不確定」;此種趨勢在我國高中 階段現行公民與社會科經濟課程中,是否也有同樣的情況產生,可調查高中師 生對課程的觀點進行檢視。

在九年一貫課程正式實施後,亦有研究者關注「社會領域」中經濟課程的 內容與概念。陳舒怡(2004)為瞭解經濟概念在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中的呈現 情形,分析四個不同版本的國中社會領域第五冊教科書內容,藉以瞭解教科書 經濟概念是否因教科書版本而有所差異,其研究結果發現,各版本教科書中的 皆以個體經濟學概念為主,所佔的比重超過一半,其次才是總體經濟學概念;

各版本教科書對經濟課程的能力指標解讀不一;補充教材分析而言,圖表、解 釋名詞等教材,大多能發揮補充輔助課文內容的功能,延伸活動以及學生習作 皆能兼顧多樣化,惟需考量時間的安排,讓教師能在教學時數之內完成經濟課 程的教學。賴穎莉(2008)亦對國民中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經濟課程內 容及能力指標進行分析,發現能力指標與課程目標皆集中於經濟的「概念」知 識與「了解」層次,而隨著學生學習階段的發展,認知過程的層次漸趨複雜,

但知識內容的抽象度並未明顯增加。再者,國中小社會領域的經濟課程中,皆 以「經濟基本概念」的比例最重,國中教科書內容包括十六個經濟概念,亦以

「稀少性與選擇」出現的比例最高,但是卻有四個概念未在教科書中出現;此 外,多數的經濟概念多能依循一定的次序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重複出現,但也由 於課程內容多著重知識、概念的的介紹,使得國中小階段經濟教育多以「社會 科學」為主的課程與教學取向呈現,反而缺少了省思實踐取向的教材內容。唯 前述之研究皆為國中小階段經濟課程或教科書的探討,相較之下,高中階段經 濟課程內容的相關研究探討甚少,對於整體中學階段經濟課程研究的瞭解,略 有遺憾之感。

有的研究者則關注教師在經濟教育的專業能力。林麗婷、黃美筠(2002)

曾以高雄地區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經濟教育的專業能力內 涵與現況,研究結果發現教師的學科專業能力包括:知道經濟教育的教學目標、

熟悉教材內容、應用多元教學方法等;此外,有近九成的受試教師對經濟學有 興趣,然而卻只有一成的教師修過有關「如何教經濟學」的課程,顯示教師在 經濟專業訓練的不足;再者,教師亦對於經濟時事分析、教學方法、教材內容 分析等方面的在職進修機會,具有很大的需求。張明偉(2011)在研究台北地 區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經濟教育的專業能力的知能時,亦有類似的研究結 果,同時亦發現年輕教師傾向於喜歡教授經濟教育課程之外,也會使用不同的 教學方法,更會使用相關多媒體設備的軟硬體讓課程豐富,學過經濟相關課程 的老師是喜歡教授經濟學單元的,並且關心經濟學相關新聞時事,顯見教師在

69

經濟課程中的教學方法、對經濟學的興趣等,皆為經濟課程實施成效的是否良 好的相關因素。

目前對於高中階段經濟課程的相關研究中,囊括教師、學生、課程、教材 內容等變項來進行完整性探討者,屬黃美筠(2000)對於我國高三學生經濟認 知評量的分析探究最為完備。此研究結果發現,公民科教師認為高中經濟學教

目前對於高中階段經濟課程的相關研究中,囊括教師、學生、課程、教材 內容等變項來進行完整性探討者,屬黃美筠(2000)對於我國高三學生經濟認 知評量的分析探究最為完備。此研究結果發現,公民科教師認為高中經濟學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