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經濟教育課程的內涵

本節先透過美國「經濟學主要課程指引:經濟基本概念教學架構」(Master Curriculum Guide in Economics: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the Basic Concepts, FTBC)、「非強迫性經濟學國家內容標準」(Voluntary National Content Standards in Economics,VNCSE)的發展過程,探討經濟課程的內容架構以及相關主題;

並進而探究我國高中公民科經濟課程內容的發展以及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經 濟課程的內涵。

壹、經濟教育課程的內容架構發展

一、美國「基本經濟學概念教學架構」(FTBC)的發展

自從「美國經濟教育全國特別委員會」1961 年針對各級學校經濟教育課程 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後的報告(the National Task Force Report)發表後,JCEE 即開始發展經濟教育課程教學架構以及教學指引,可說是世界上最早針對經濟 教育教學進行系統性規劃的國家機構,我國發展出的各級學校經濟課程內容,

亦與此架構有許多相似之處,由於我國並沒有專門的經濟教育機構推展教學架 構,茲以美國經濟教育之推展歷程作為參照,以瞭解經濟課程在學校教育實施 的依據。

最早的經濟教育課程教學指引,始於 1964 年 JCEE 出版的「經濟教育計畫」

(Developmental Economic Education Program,DEEP),大致分為兩部份內容

(JCEE,1970):

(一)基本經濟概念:

此部份開宗明義強調經濟學以及對經濟理解的重要性,並進一步闡述各項 基本經濟概念,使教師可以確定並加強他們自己對經濟學內容的理解,並具體 整合出經濟現象以及各種經濟系統下的主題概念。

(二)基本經濟概念的教學順序:

此部份分別建議幼稚園到小學三年級、四至六年級、中學至高中階段的基 本經濟概念教授順序,並且提供教學資源的補充、與其他科目融合的教學指引 等,主要用意在於協助課程設計者的安排,並且能夠在經濟教育發展之初提供 具體的教學方案。

此份教學指引雖然將基本經濟概念具體說明其教學的意義、順序以及主要 內容,亦成為 1960 至 1970 年代經濟教育在中學階段推廣的代表文件,然而因 為初期發展的探索的階段卻也招致「缺乏理性抉擇」教學指引的批評,JCEE 於 1977 年更進一步發展出「經濟學主要課程指引:經濟基本概念教學架構」

(Master Curriculum Guide in Economics: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the Basic Concepts, FTBC),將經濟學內容具體化為幼稚園至高中階段要教的 24 個主要 概念(1984 年縮減為 22 個概念,1995 年再修正縮減為 21 個主要概念),以此 做為發展更複雜成熟經濟思考的基礎,呈現出經濟學家、教育學者認為在學校 教育中「哪些該教」以及「如何教」的經濟課程內容,並將過去 DEEP 中缺乏

「理性抉擇教學」的部份加以補足,此教學架構不僅在出版後落實於教科書內 容中,並且被許多社會科教師熱烈討論,對經濟教育的教學及評量有很大的影 響(Walstad,1992、2001)。FTBC 於 1984、1995 年進行了兩次的修正,以因應 經濟理論的更新以及時代變遷的趨勢。

修正後的 FTBC 十分強調透過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決策」。教學架構 中的基本經濟概念,是提供學生理解經濟知識的鷹架,從教師的教學進一步引 導,讓他們從個人或社會選擇中作出有關經濟議題的決策(Saunders &

Gillard,1995)。FTBC 的知識範圍主要為四大範疇:「基礎經濟學」、「個體經濟 學」、「總體經濟學」、「國際經濟學」;並且將經濟概念分為主要及次要概念,主 要概念包含:基礎經濟概念、個體經濟學概念、總體經濟學概念、國際經濟學 概念、衡量概念與方法、廣泛的社會目標。主要及次要概念內容如表 2-2-1 呈 現,此教學架構除了對美國大學前的教育階段具有重大影響,明確指出學校教

25

育各階段「該教什麼」、「如何教學」(Buckles,1991),世界各先進國家教育學者 亦給予其正面評價,認為其所建議的內容、教學順序、教學方法等,可做為各 國發展中小學階段經濟教育課程教學的參考(Walstad,1994、2001)。

1980 年代美國經濟課程的教科書雛形,是透過 FTBC 的架構型塑而成,無 論是教科書的教學範圍、內容正確性等,都是以 FTBC 的內容作為評價的指引,

目前的教科書就是以當時的結構模式,再進行內容的修正或增補;經濟課程教 科書的編輯者,也會在內容中加入許多圖表、插圖、段落的補充、傳記故事等 讓教科書較為生動活潑;教科書出版商也必須給教師一套補充資源,例如:測 驗題庫、補充資料投影片、網站連結、電腦軟體等(Walstad, 2001),此種情形 與目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編輯與出版的情況十分類似,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為 例,教科書出版商以課程綱要為架構進行教科書編寫,並且在學校教師選用該 版本教科書後,由出版商給予教科書及各項補充資源,包含教具、教師手冊、

題庫光碟等,顯見我國與美國在經濟課程上的教材來源與教科書編輯模式在發 展上亦有許多相似之處。

表 2-2-1 美國 FTBC 架構中的「基本經濟概念」

資料來源:Saunders, P. & Gilliard, J. V. (1995). A Framwork for teaching basic

economic concepts with scope and sequence guidelines, K-12. New York: National

Council on Economic Education.

二、美國「經濟學國家內容標準」的發展(VNCSE)

1990 年代初期,美國在歷史及其他社會科學課程興起訂定「課程標準」

的潮流下,也鼓勵了經濟課程朝向依據課程標準進行教學的方向。美國「經濟 學國家內容標準」(Voluntary National Content Standards in Economics,VNCSE)

在 1997 年的出版,是為了幫助美國各級學校中經濟教育的品質精進,以及因應 1994 年提出的「2000 年美國教育目標方案」(Goals2000:Educate America Act)

中指出,經濟學是美國學校教育中的核心之一的時代趨勢。VNCSE 的出版迅 速成為經濟教育的必要工具,並且在 2008 至 2010 年進行修正討論,於 2010 年正式推出第二版。第一版涵蓋了 20 個內容標準,每個標準都是經濟學必要的 原理以及基本主張,分別適用於不同的學習層次(四、八以及十二年級),內容

27

標準中包含了最重要的經濟概念及經濟議題。此標準是根據經濟學的理論依據 發展而來,學生可從中習得分析的能力以及對新興經濟議題的瞭解。第二版的 整體標準架構並未改變,但是分別在不同內容標準中新增了對經濟概念、理財 工具以及金融政策的介紹,以符合時代的脈動(CEE,2010)。

茲將 VNCSE 的 20 個內容標準分述如下(CEE,2010):

(一) 稀少性:資源有限,因此人們無法獲得他們所有所需的物品及勞務,他們 必須進行取捨。

(二) 做決定:做出有效的決定必須將成本及效益做一比較。大部分的選擇是對 某事多做或少做,很少能夠做「全有或全無」的決定。

(三) 分配:分配物品或勞務可用不同的方式,人們無論採取個別或透過政府的 集體行為都必須選定某種方式來進行分配。

(四) 誘因:人們對積極或消極的誘因之反應是可以預測的。

(五) 貿易:只有在所有參與者預期將獲所得時,自願性的交易才會發生。這樣 的自願性交易無論在同一國家內、不同國家間的個人或組織交易皆成立。

(六) 專業化:當個人、地區及國家能夠生產最低成本的產品,再與他人或他國 交易,生產及消費兩者都會增加。

(七) 市場與價格:買賣雙方互動時,市場即存在。此種互動方式決定了市場價 格並分配了稀有的物品及勞務。

(八) 價格的角色:價格提供買方及賣方不同的誘因。當供給或需求改變時,市 場價格的變動隨之影響誘因。

(九) 競爭與市場結構:賣方之間的削價競爭影響成本與價格,並且鼓勵生產者 多生產消費者願意、且有能力購買的產品;買方之間的競爭提高了市場價 格,並且將物品及勞務分配給有意願、且有能力支付的消費者。

(十) 制度:機構和制度隨著市場經濟而發展以協助個人、群體實現其目標。銀 行、公會、公司、法律體制以及非營利組織都是重要機構及制度的範例。

(十一)貨幣與通貨膨脹:貨幣使交易、借貸、儲蓄以及物品勞務價值的衡量更

為容易。貨幣的總數將影響物價,通貨膨脹就是物價的上揚導致貨幣的 貶值。

(十二)利率:利率隨著物價上漲而調整,透過升降來平衡儲蓄與借貸的數量,

也會影響稀少資源在目前或未來使用的分配。

(十三)所得:大多數人的所得是由他們所銷售的生產資源的市場價值來決定 的。勞動者的薪資所得,視他們所生產之產品市場價值及他們的生產力 而定。

(十四)企業家精神:企業家是在生產過程中,承擔整合生產要素風險的人。利 潤是重要的誘因,引導企業家承受經營和失敗的風險。

(十五)經濟成長:對廠房、機器、新技術以及健康、教育、人力訓練的投資,

可以提升未來的生活水準。

(十六)政府職能以及市場失靈:當政府的經濟政策中效益大於成本,即具有市 場經濟中經濟的職能。政府關注國防、導引對環境的關切,界定並保護 財產權,並且嘗試使市場更具競爭性,許多政府還進行所得重分配。

(十七)政府失靈:政府的政策實施成本大於效益,這可能是選民、政府官員及 公務員面對誘因之故,亦可能是利益團體採取由社會大眾擔負成本的行 動,或是追求經濟效率之外的其他社會目標所導致。

(十八)經濟變動:一國的所得、失業、物價的水準取決於經濟體制內所有家戶、

廠商、政府及其他單位所做的支出和生產決策的交互影響中而決定的。

(十九)失業與通貨膨脹:失業造成個人與國家的成本負擔。預期與非預期性的 通貨膨脹重分配了購買力,造成個人與國家的損失;失業亦可能造成經 濟衰退或經濟減緩成長。

(二十)財政及貨幣政策:聯邦政府預算政策以及聯邦儲備體系的貨幣政策會影 響失業、產出以及物價水準。

從上述 VNCSE 的內容標準可發現,其大部分的概念來源是依循 FTBC 的 模式,只是改變了編排的形式,進而提供教師在學校經濟課程中更確切的內容,

29

並且透過「非技術性」的主題闡述方式,讓教師、學生、家長以及關心經濟教

並且透過「非技術性」的主題闡述方式,讓教師、學生、家長以及關心經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