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茲將本研究之分析與討論結果,分述如下:

壹、95 課綱經濟課程的實施現況

一、經濟課程之教學(上課)時數以每週兩節、不因類組有差異安

排者居多:

本研究中所抽樣之學校,大多不因類組而在經濟課程上有差異節數之安 排,以每週兩節居多,多數教師傾向不同意教學時數授與經濟課程是足夠的,

172

學生觀點有所歧異,多數學生認為經濟課程的上課時數已然足夠。再者,多數 教師傾向認為,即使不同類組的學生,應有相同的每週上課節數,而學生持歧 異之觀點,多數學生傾向認為,經濟課程的每週上課節數,應依類組不同而有 安排上的差異;這可能是教師所考量的層面包含準備課程、教學實施、升學準 備等,而學生可能比較單純就自身升學層面進行考量。

二、教師在教學方法的使用以及學生的覺察在部分層面上,觀點有

所歧異:

多數教師在經濟課程實施時,大部分使用「講述搭配活動法」居多,從教 師訪談資料中亦可發現此現象是為常態,而學生對於教師教學方法的覺察,在 部分有所歧異,這可能是因為學生認為教師可以單純「講述法」居多,或是對 於教學方法的認識或判斷不太熟悉所導致。

對於教學方法的使用觀點,教師與學生皆傾向同意依據課程屬性不同,教 師會用不同教學方法授課,而且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理解經濟課程 的內容,但學生可能對於教師的教學方法多元性更具期待,讓經濟課程教學更 能引起學習動機與活化教學之作用。

三、教師在教學評量的使用以及學生的覺察的觀點有所歧異:

多數教師在經濟課程實施時,大部分使用「紙筆測驗」作為教學評量主要 方式,而教師傾向認為自己有使用多元的教學評量,學生在此觀點上有所歧異,

此種現象可能是因為教師有時會將紙筆測驗以外的教學評量列為「可選擇性繳 交」的作業,或是在說明評量項目上並沒有非常詳盡,所以學生覺察到教師使 用多元教學評量的比例不若教師來得高。

貳、教師與學生在整體經濟課程的觀點:

一、多數教師與學生傾向同意整體經濟課程具「適切喜好性」、「趣

味與實用性」觀點:

在本研究中之教師與學生,多數傾向認為經濟課程具有「適切與喜好性」、

「趣味與實用性」,顯示 95 課綱經濟課程經過教育部(2008)的調整後,教師 與學生對其在目標、內容適合度、對升學的重要、日常所需的幫助等層面,皆 有一定程度的認同。

二、教師與學生在整體經濟課程具「困難性」觀點上有所歧異:

在本研究中經濟課程的「困難性」觀點上,多數教師傾向認為具有困難,

而多數學生則傾向不同意。這樣的現象可能是因為,教師必須對課程內容有一 定程度的瞭解,並且需要將課程經過轉化與設計,在準備課程時所遇到的困難 層面比較多;學生則是在混合了其從高二至高三所有的課程實施、評量等經驗 後,對整體經濟課程進行判讀,從教師的訪談內容亦有類似的觀察出現,所以 95 課綱經濟課程在實施四年且又對課程內容有所調整後,不若剛開始推行時,

一般大眾認為課程內容過於艱澀,不易學習等現象。

參、教師與學生在各項經濟課程主題的觀點

一、教師與學生在基礎經濟學相關主題上的觀點頗為一致:

多數教師及學生在「經濟學基本概念」、「市場經濟制度」這些與基礎經濟 學概念相關的主題,有較高比例的喜好、也認為困難度較低,在升學準備、未 來就業有重要性,亦有較高比例的教師與學生認為,這些主題具有趣味性、對 日常生活所需具實用性。這樣的現象可能顯示,學生在國中時,已對於經濟課 程具有一定的基礎,在高中基礎經濟學的概念,有一定的接受程度。

二、教師與學生在生產與經濟發展主題上的觀點頗為一致:

「生產與經濟發展」主題,少有教師與學生喜好,有較高比例的師生皆認 為其具有困難性,而很少有教師認為這個主題對升學準備、未來就業而言是重 要的;再者,亦只有很低比例的師生認為此主題具有趣味性及實用性。這樣的 現象反映出,該主題可能在課程內容的規劃上不太適合在高中實施,所以此主 題中的多數課程內容也被教育部(2008)列為斟酌教學,再加上未被列入學測、

174

指考等測驗範圍的情況下,影響教師與學生對此主題的課程觀點。

三、教師與學生在經濟與環境的永續發展主題上,部分觀點有所

歧異,部分觀點頗為一致:

「經濟與環境的永續發展」主題,偏低比例的教師與學生喜好,亦少有教 師與學生認為其具有困難性,更特別的部分是,亦只有相當低比例的教師認為 這個主題具升學準備、未來就業的重要性,在趣味性及實用性的觀點上,教師 與學生的認同度也不高。

這樣的結果是相關單位應相當重視的現象,可能反映出「經濟與環境的永 續發展」主題的課程內容與其他經濟課程主題的銜接及融合不甚妥當,或是從 教師訪談內容中所提及,教材內容的敘寫、設計以及課程核心可能需要修正,

因為在 99 課綱內容中,不僅將「經濟與環境的永續發展」作為經濟課程一大主 軸,還將內容擴大並且散見在其他主題內容中,若教師對此主題不喜好、認為 重要性不高、趣味性不強,對於學生並不實用,那麼對於課程實施可能有一定 程度的影響。從經濟教育的功能而言,是透過經濟課程使學生瞭解現代經濟運 行的機制,並且運用這些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種種經濟問題,在面對媒 體提供的經濟訊息、財經新聞、重大經濟事件等亦有合理的判斷能力,因為公 民有可能同時扮演消費者、生產者、投資者等多重角色(Nourse,1966;

Stigler,1970;Trujillo,1977;Helburn,1985;Gilliard, Caldwell, Dalgaard, Highsmith, Reinke, & Watts,1988);「永續發展」的概念是目前全世界皆相當關注的議題,

若教師與學生對於經濟課程關注,多置放於升學考試的重要性上,對於未來公 民的培養,亦非良善的現象;若能對於經濟課程中的「永續發展」內容加以變 化,提升其趣味程度,輔以多媒體教材,政府相關單位加以宣導,或許能使教 師與學生的觀點有所改變。

四、教師與學生在總體經濟學相關主題上,部分觀點有所歧異,部

分觀點頗為一致:

與總體經濟學相關的主題包括「總體經濟指標」、「總體經濟政策」、「國際 貿易與國際金融」,這些主題在教師方面有較高的喜好度,學生則較低,然而無 論是教師或學生,皆認為其在升學準備、未來就業準備具有重要性,亦認為其 對日常生活所需具有實用性。在趣味性的部分,則是少有教師與學生認為此項 主題富有趣味。

上述與總體經濟學相關的主題在 99 課綱中已進行刪減或移入高三選修課 程中,然而這些主題內容其實對於教師及學生來說,皆引起一定程度的共鳴,

學生在學習上並沒有非常大的困難,對於高三未修習「公民與社會科」選修課 程的自然組學生而言,可能有所缺憾,未來在接觸總體經濟相關知識時,亦可 能有所不足;從美國 VNCSE 的內容可看出,美國在中小學階段實施的經濟課 程內容中,對於總體經濟相關主題,亦相當重視(CEE,2010),我國在 99 課綱 修訂後,將總體經濟相關主題內容從必修課程中刪除,是否對於學生經濟概念 的建構會有不足的影響,尚有討論的空間。

肆、不同教學時數、教學方法多元性、教學評量多元性之 教師,在經濟課程觀點上皆無顯著差異:

從分析的結果中顯示,無論教師教學時數的多寡,是否使用多元教學方法 或教學評量,在經濟課程觀點上皆無顯著差異。這樣的結果可能顯示出「升學」

在課程時實施中成為教師最大的考量,加上各版本內容差異不大的教科書,讓 教師在經濟課程觀點上變得不顯著。因為從前述的資料分析中,顯示出在有限 的教學時數下,教師一定要把課程進度上完,以避免升學考試的重點有所缺漏;

又因經濟課程屬性偏向「理論性」,惟恐學生對概念不理解而不利於升學考試,

所以大部分教師以「講述搭配學生活動法」居多;再者,考量到學生未來要面 對的升學考試,所以大部分教師又以「紙筆測驗」作為教學評量居多。顯見教 師在經濟課程實施時,還背負了很高的升學責任與社會期待,而在課程觀點上,

176

亦被「升學考試」無形中給束縛了。

伍、不同上課時數、教學方法多元性、教學評量多元性之 學生,在經濟課程觀點的部分層面具有顯著差異:

一、上課時數的不同,在「困難性」、「趣味與實用性」觀點上有所

差異:

每週有三節或兩節課程實施經濟課程的學生,明顯認為困難性低於每週一 節者;顯見若每週只安排一節課實施經濟課程,不僅沒有足夠時間讓教師教學,

亦對於學生的學習相當不利。

每週有三節實施經濟課程的學生,認為課程的「趣味與實用性」高於每週 兩節者,顯見在時數較多的情況下,不僅教學者(教師)可做更彈性的運用,

教學的「接收者」(學生)亦可覺察到課程的趣味,以及感受到課程內容的實用 性。

二、教學方法多元性的不同,在「適切與喜好性」 「趣味與實用性」

觀點上有所差異:

教學方法的多元與否,讓學生在「適切與喜好性」、「趣味與實用性」觀點 上具有差異,這也顯示出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方法多元與否,可能會讓課程的目 標更為落實,或是使學生覺得課程活化,在較為活潑的學習過程中獲得趣味,

進而對經濟課程有所喜好,或是認為對日常所需有所幫助。

三、教學評量多元性的不同,在「適切與喜好性」、「困難性」觀點

上有所差異:

在目前高中經濟課程的實施,從訪談中可發現教師最常用的評量方式為「紙 筆測驗」。在教學時數較少的情況下,紙筆測驗以及檢討題目的時間,可能會排 擠到教師使用多元評量的時間與意願,若能較為彈性使用多元教學評量的教

師,可能會讓學生覺得課程較適合自身程度,或是感覺沒有很大的困難。

陸、不同個人背景的教師,大致在經濟課程觀點上,沒有 顯著差異:

不同教學年資、教授 95 課綱經濟課程次數、學歷背景的教師,在經濟課程 觀點上皆無顯著差異。近年來在課綱修訂的變動下,無論是資深或資淺教師皆 必須為課程的「改變」做好準備;再者,自從我國師資培育多元開放後,無論 是何種學歷背景的教師,皆須接受一樣的師資培育過程、通過一樣的認證學分,

這可能是在經濟課程觀點上無顯著差異的原因。

較為特別的是,在職進修的學分多寡,在教師「趣味與實用性」觀點上具 有顯著差異,這可能與教師在職進修的課程內容有相關,若未來可針對教師在 職進修的課程或議題進行分類與探討,應該可獲得更多的澄清。

較為特別的是,在職進修的學分多寡,在教師「趣味與實用性」觀點上具 有顯著差異,這可能與教師在職進修的課程內容有相關,若未來可針對教師在 職進修的課程或議題進行分類與探討,應該可獲得更多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