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幼兒依附

Bowlby曾經說過:「依附行為是記述一個人從初生到死亡的特徵」(Attachment behavior is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亦即依附是伴隨著人生 全程的發展。無庸置疑的,所有人類都需要某個「安全基地(secure base)」,亦即親 密、可靠的關係,尤其是在最早那幾個月和關鍵的幼兒期(葉郁菁、王春展、謝毅興、

曾竹寧譯,2002)。因此,研究者在此節將分為五個部分來介紹幼兒依附,第一部分為 依附與依附行為的意義;第二部分為Bowlby依附理論之基本概念;第三部分為依附的相 關理論;第四部分為依附的類型;第五部分為依附的相關研究,以下分別予以說明。

一、依附與依附行為的意義

「依附」最早是由Bowlby所提出,是指嬰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情感連結,而此情 感是具有持久性、強烈性及雙向性。在此研究者參考李昱德(2003)、黃秀惠(2005)、

劉佳閔(2005)論文中所整理的各學者說法,再加上研究者收集的文獻補充(謝佳容、

楊承芳、周雨樺、郭淑芬、徐育愷譯,2006;周念縈,2004;劉文英、沈琇靖譯,2003;

郭靜晃、吳幸玲,2001;黃慧真譯,1994;游恆山,1991;陳明男,1990),經統整後 將依附與依附行為的定義整理於表2-3-1。

根據表2-3-1,可以看出各學者對於依附與依附行為的定義大多指嬰兒與照顧者間的 親密情感聯結與互動行為,因此根據加以統整的表2-3-1定義出本研究幼兒依附係指,在 父親父職參與的過程中,幼兒對父親之間的情感互動關係。

表2-3-1 國內依附和依附行為定義統整表

研究者 年代 主要定義

陳明男 1990 依附是指兒童與一特殊個人之間的感情結合。依附的發展指出兒 童與另一人之間至少存在著一穩定、長期的親密關係。兒童通常 藉著尋求與維持對一個人的接近,例如:親暱、要求撫抱、跟隨 以及因照顧者離棄而哭等等來顯示依附的行為。

游恆山 1991 依附是在嬰兒和另一個人(通常是母親或照顧者)形成一種持續 的社會及情緒關係。

劉金花 1999 依附是嬰兒尋求並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身體聯繫的一種傾 向,其主要表現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學語、抓握、身 體接近依偎以及跟隨等行為。

郭靜晃 吳幸玲

2001 依附是一種過程,藉此人們建立起與他人的特殊的、積極的情緒 聯結。依附行為則是一種嬰兒訊號與成人回應的組織模式,其在 發展的最初階段產生一種保護的、信任的關係。

劉佳閔 2005 依附是個體與重要特定他人之間所建立的一種獨特的、持續的情 感聯結。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文獻資料歸納製表

表2-3-2 國外依附和依附行為定義統整表 Klaus & Klaus

1992

時期正是需要別人照顧、保護,以獲得身心的滿足及安全的一個發展階段;但到了幼兒 期,幼童與人的互動方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如:生病時、遇危難時亦會表現出尋 求依靠、安全感等依附行為,而依附行為的次數、強度逐漸減緩,依附行為的表現方式 亦不再如同嬰兒時期所表現的一樣,以哭、笑、黏抱、跟隨、懇求等行為呈現,而是視 當時的環境人事物景況的不同,而發展出適宜的行為模式(張芝鳳,2000;莊麗雯,2002;

李麗枝,2006)。

根據Holmes(1993)的看法,依附行為係指任何能使人獲得或保持對特定對象親近 之任何形式的行為,而這個對象是可以和他人加以區別的(引自洪聖陽,2002)。在Bowlby 的依附理論中認為,嬰兒具有適應環境求生存的生物性本能,依附關係就是人類與生俱 來的一種行為傾向,其內在運作機制來自於滿足生存保護的需要(張芝鳳,2000)。而 Weiss(1993)等學者認為依附關係還具有下列幾種特性(引自劉佳閔,2005;張芝鳳,

2000):

(一)尋求親近(proximity seeking):依附者會試圖親近依附對象。

(二)安全基地效應(secure base):依附對象讓依附者感覺到安全,依附對象具 有安全堡壘的作用,亦即依附對象的出現會增加幼兒更多的安全感。

(三)抗議分離(separation protest):幼兒若持續無法接近安全對象,會產生抗拒 來阻止分離;對依附對象的情感聯結無法被意識控制,即使依附對象已經死 亡,個體對依附對象的情感仍然存在。

(四)依附需求會被威脅喚起(elicitation by threat):當依附者感到外在世界的威 脅時,會喚起依附的需求。因為依附對象已成為習慣性,即使沒有增強,仍 會持續不間斷。

(五)依附對象的特定性(specificity of attachment):依附關係一旦建立之就不容 易改變,就算依附對象與依附者在日後經歷了完全不一樣的相處經驗,也不 容易改變過去所建立起來的依附關係。

綜合以上所述可發現,不論孩子依附的對象是誰,重點是實質的參與接觸,以及其 中帶給孩子的安全感。當到達學齡前幼兒階段,所提供給孩子的支持系統亦會影響彼此 間的依附關係。

二、依附的相關理論

依附理論係在探討兩個個體之間的關係,兩個個體之間彼此有強烈感受且做出很多 維持關係存在的事情(雷若琬等譯,2005)。而依附是怎麼產生的?是先天固有的或後 天獲得的?目前為止,各家理論都只是從各自的理論體系為出發點,尚未有哪一種理論 能完滿地解釋依附的產生,以下就心理分析論、學習論、認知發展論及動物行為論等各 理論之觀點(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等譯,2005)加以論述。

(一)心理分析論:我喜歡你,因為你餵我吃

心理分析理論中認為依附是透過內部的、直接的成熟過程所激起的自然現象,並以 需要的滿足為中介(劉金花,1999)。依附是一種本能的趨力,基本目的是為了尋求親 近以及獲得安全感(陳香利,2006)。Freud 認為嬰兒正處於口腔期,其會因吸吮及口 中含物而得到滿足,所以會本能地接近滿足其需要的人。另一位精神分析論學者 Erikson

(1963)指出「一個重要的人格基石」構成奠基於幼年期照顧者和孩童的交互作用(引 自謝佳容等譯,2006)。換句話說,照顧者若是對嬰兒需求的回應具一致性,將可以促 進嬰兒對自己、他人及世界的信任感,反之,則會影響往後其他成長階段中人與人之間 的信任關係。因此這份信賴的情感依附關係,將會是日後與他人相處時建立關係的基礎。

(二)動物行為論:或許我是生來就愛的

從根本的需求來看,所有動物活著也只是為了求生存。依附之動物行為論一剛開始 是受動物研究而來,Lorenz 在 1937 年指出小鵝會跟隨各種會移動的物體,而這些會移 動的物體可能是牠們的母親、鴨子甚者或是人類,而此種銘印現象具有自發性,不能改

變的特徵,如小鵝一旦開始跟隨某一特定物體,則牠將永遠依附於這特定物體(王雪貞 等譯,2005)。Bowlby(1988)從達爾文的演化觀點解釋,人類要度過嬰兒期長時間的 不成熟與脆弱性而獲致生存,所以母親與嬰兒之間與生俱來彼此靠近的先天傾向,此種 聯繫可以保護嬰兒免於掠食者(引自周念縈譯,2004,頁 226)。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 互動系統是依附的基礎,那麼至幼兒期時,能與照顧者發展出良好依附關係的幼兒在探 索環境時,就更能夠適應生存競爭的壓力(游恆山等編譯,1991)。

(三)認知發展論:要愛你,我要知道你總是在那裏的

認知發展理論並不強調需要的滿足,而是認為形成依附的能力有部分是取決於嬰兒 智力發展層次的觀點,在依附產生之前,嬰兒必須先要能區別熟人與陌生人,才能對其 身邊的人有所選擇,並藉由物體恆存的概念,了解母親離開時仍是存在的,如此才能對 母親產生穩定的基模,而形成依附關係(劉金花,1999;王雪貞等譯,2005)。

(四)學習論:獎賞引發愛

學習理論用操作制約的原則分析依附現象,強調依附過程是一雙向道,認為嬰兒與 照顧者之間的互動是互相強化,照顧者提供許多慰藉,如食物、親切感、溫柔的觸摸、

柔軟及恢復信心的話語…,而小孩則給予微笑、依賴等正面的回應,兩者之間所產生的 雙向強化互動導致相互的依附關係,其中由於依附對象供給的強化作用種類不同,孩子 所表現出來的依附行為也會有差異,例如一個喜歡撫抱小孩的母親可能正在塑造擁抱行 為(游恆山等編譯,1991;周念縈譯,2004;王雪貞等譯,2005)。

三、Bowlby 依附理論之基本概念

從動物行為論來看,人類由於適者生存的壓力,各種與生俱來依附行為控制系統功 能,都是為了尋求可接近的依附對象,以利在大環境求生存,且隨著個體的成長,逐漸 形成一種不僅對依附對象亦對自我的目標調整系統之內在運作模式,Bowlby 認為依附

關係建立的主要時期是在人生早期的嬰孩與幼兒期,但依附並不是靜態的過程,而是具 有調適的持續性功能(張芝鳳,2000)。

以下將針對控制系統、目標調整系統、內在運作模式三部分來敘述 Bowlby 依附理 論中之重要基本概念。

(一)控制系統(control system)

人類的幼稚時期是比其他物種都來得長,特別需要一個穩定的行為系統,供給照顧 者與被照顧者一個安全的屏障。

Bowlby 認為嬰兒生來就具有自發性的本能行為,如哭、發出咕咕聲,看似無意義 的行為其實是在拋出訊號給周遭的照顧者,藉此引來照顧者的保護、接觸及發展更多親 密的關係,Bowlby 將此稱之為「訊號行為」(signaling behavior);除此之外,丟出訊號 還不夠,更進一步為了獲得依附對象更多的關注,嬰兒也會表現出注視、抓緊、抱、揮 舞等「親近行為」(approach behavior),藉由此兩種依附行為,依附者與照顧者不斷互 動、回饋校正,逐漸發展出互相協調的安全依附關係(張芝鳳,2000)。

Holmes(1993)指出依附和依附行為皆奠基於依附行為系統,(引自廖成敏,2001)。

依附行為其實是一雙向的動態系統,幼兒會主動留意依附對象與自己之間的互動情形,

當幼兒感覺到不安、苦惱的時候,就會發出與依附對象親近的訊號,此時幼兒依附的對

當幼兒感覺到不安、苦惱的時候,就會發出與依附對象親近的訊號,此時幼兒依附的對